2018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笔记整理
2013四川大学丁元军《中华文化》哲学篇复习思考题

第一、第三周复习题一、四部;二、国学为什么不是“国故学”?三、为什么要说“国学惟欲其旧”?四、通过以下对于道的两组说法,谈谈你对于道的理解:(一)表诠(正的说法、肯定的说法)的三种:1,“天不变,道亦不变”2,“放之四海而皆准”3,“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二)遮诠(负的说法、否定的说法)的三种1,“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者非道2,“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者非道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者非道第五周复习题一、从“文学通情,史学明故,哲学达理”的比较出发,谈谈你对哲学的理解。
二、请比较庄子“道行之而成”与王船山“行而后知有道”两种说法。
三、“虚位”、“定名”四、为什么说,只用“道德”两个字说儒家还不够,一定要说“仁义道德”才足以表达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含义?第六周复习题一、五经、六经、七经二、孔子对于六经分别做了哪些工作?(删诗、叙书、订礼、正乐、赞易、作《春秋》)三、辨析下面的说法:(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分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总章一一〇)第七周复习题一、四书、思孟学派二、先秦诸子十家三、辨析下面的说法:孔子不是与诸子并列的先秦诸子之一;《论语》也不是诸子类的作品,而应当被归为六经的范围。
四、分析:(一)《论语》总章二七八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二)《论语》总章一九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第八周复习题一、分析: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选课推荐(四川大学)

英语听说
周文泓
世界近代史 Photoshop
周文泓 马慧
中华文化(历史 任利刚 篇)
数据库信息管理 任利刚
社会调查理论与 任利刚 历史
外国法制史
任利刚
法理学
任利刚
饭店管理
张滢
瘦身新概念
杨中丽
货币银行学
任利刚
邓生庆 众老师
熊林
2
2
(一周 2 一老 师)
徐波
4
王凡
2
周毅
里赞 王雪峰
周黎明 1 张宏伟
学期有点吃力但有用 讲解各国风情文化
信息检索与利 用
朱莉
赵媛
信资大二专业课,学来有用,但作业 3
很难很多
企业战略管理 朱莉
赵露
2 工商授课,结合很多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 彭阳敏 杨斌
3 视角独特,分析透彻,幽默
中华文化(文 学篇)
张可然
周鼎
3 西方文化(文学 王月鑫 篇)
西方文化(哲学 何崇春 篇)
商务礼仪
何崇春
创意产业经济 学
苏丹尼
2 好过,如果认真听,很有收获
企业管理概论 褚懿
罗骏
信管专业课,课堂讨论很有意思,老 2
师上课多用案例分析
商务礼仪
褚懿 段希颖 2 老是特别有气质,声音好听,有用
信息政策与信 息法规
褚懿
赵媛
信资大三专业课,真能学到知识,知 3
识产权方面的,但是平时作业很多
大学生涯发展 与规划
杨力
一、文史类 ◎现代汉语 周仁平 推荐理由:讲课风趣,内容丰富,有时会有小测试,但是会比较水, 一定要认真,不认真还是会挂的。 ◎新闻学概论 (段弘) 推荐理由:很给力的课,合作做课题研究的感觉很赞! ◎管理学基础(焦强)推荐理由:作业都很具有实践性,不点名,老师幽默。 ◎中华文化(李瑄)推荐理由:上课不点名,接近最后一节课去拿考试题就 OK! ◎外国文化概论(卢迎优)推荐理由:听西方的各种故事,乐趣多多! ◎管理心理学(刘毅)推荐理由:课讲得不错,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古代汉语(杨光荣)推荐理由:老师讲课风格很开放(这只是比较隐晦的说法,哈哈)。 ◎中华文化(周鼎)推荐理由:课程给分比较高。 ◎单词的奥秘 推荐理由:教你如何背单词。 ◎西方文化 推荐理由:没有考试 ◎中华文化(文学篇) (曹顺庆) ◎婚姻家庭亲属与法 (张晓远) ◎中国酒文化 ◎大国关系 ◎经济法(米德超) 推荐理由:讲课好。 ◎管理经济学(刘馨) ◎组织行为学(李颖) 推荐理由:课堂自由,平时开放式作业,期末出题考。 ◎亲属继承法和合同法(张晓远) 推荐理由:风趣幽默,开卷考试 ◎刑法分论(傅江) 推荐理由:生动激情,开卷考试。 ◎物权法(王建平) 推荐理由: 充满激情,闭卷考试,给分高。 ◎公文写作(王萍) 推荐理由:讲课幽默,选修作业少,考前给题库。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倪云鸽) 推荐理由:幽默风趣有互动,考试简单给分高。 ◎英语精读(潘秀峰) 推荐理由:学生之友,英语一流。 ◎歌词创作与鉴赏 (陆正兰)◎民事案例分析(王建平) ps:开卷考,不点名,给分高◎ 职业生涯导航(卢莉) ps:讲得不错,考试好过◎西方哲学史 ps:专业课,请慎重。不过 开卷考试,讲的不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青铜器 ps:不点名,易过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甲卷(2小时闭卷)(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号:999007030课序号:0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哲学篇)任课教师:高小强成绩:适用专业年级:全校本科05-08级学生人数:101 印题份数:110 学号:姓名: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
本题 2 页,本页为第 1 页2 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3务必用A4纸打印教务处试题编号:参考答案中华文化课(哲学篇)甲卷(岁己丑冬)评分细则一、术语简释(每小题1分,共10分)1.三皇:天皇、地皇、人皇2.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3.孟子“四端”:仁、义、礼、智,或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或恭敬)之心、是非之心4.《大学》“三纲领”:明明德、亲(或新)民,止于至善5.《老子》的主要观念:道、无、玄6.佛家“四谛”:苦、集、灭、道7.二程:程颢、程颐,或者:大程、小程,等等8.紫阳象山:朱熹、陆九渊9.横渠船山:张载、王夫之10.亭林东原:顾炎武、戴震二、简答题(只选两题做.....,每小题15分,共30分)1. 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答:第一,惟有仁者当为一统治者,因惟有仁者才可遵先王之道而可教化众民,正如“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8分)第二,而不仁者居高位,犯先天之道,其后果就是“播恶于众”,正如“上无道揆也。
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中国文化读本笔记

1.天:孔子之前的商代和周代,流行天命论,将天看做是人格神,孔子将天看做自然界。
这个自然界不是机械的,没有生命的,与人分离的,而是一个大生命世界,是一个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
人的生命是这个大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孔子的“天”保存有某种神圣性,提出了君子应该“畏天命”,这都是因为天是生命创造之源,这种对天的敬畏和信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2.仁:孔子的“仁”就是从“亲亲”出发,推广为普遍的爱,也就是从爱父母,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它的实现方法就是“忠恕之源”,“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有什么欲求,要想着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求,满足自己欲求的时候,要想着使别人的欲求也能被满足。
“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也不要这样对别人。
(忠,中人之心;恕,如人之心)3.礼:“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
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即“慎终”和“追远”,也就是慎重送别死去的父母和追怀祖先。
孔子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和谐。
另外,是人的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丧礼和祭礼可以使人真切体会到生命永恒延续的过程,使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4.艺:孔子说:“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里的“艺”指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当时学习的具体科目,其中包括智育、体育、美育,但最重要的是德育。
5.美育:孔子重视美育,学习《诗经》,感发人的精神,产生美感,学习音乐使人感受到愉悦。
学习《周礼》使人行为规范、文明。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境界。
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不仅要拓宽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
6.《老子》: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又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篇和德篇两部分。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

复习题第一周一、简答:(一)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
史学,历史。
子部,诸子。
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论道;中国人所说的哲学。
讨论研讨,道理。
论道者:哲学家。
二、分析:张南皮曰:“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厘定学堂章程折》:“无论何等学堂,均……俾:希望。
心术:心思。
壹:彻底。
纯粹端正。
瀹yuè:疏通。
智慧才识。
技艺能力。
务:追求。
期:盼望希望。
仰:旧时公文用语。
上行文中用在“请、祈、恳”等字之前,表示恭敬;下行文中表示命令。
副:相称,配得起。
造就:培养。
流弊:滋生或沿袭而成的弊端。
张之洞生于晚清社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
典型的“过渡型”人物,他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华传统文化。
一方面反对、否定新文化新思想的政治伦理层面,一方面又愿意接受其技术艺能方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表达。
今天依旧适用。
三、论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请据此谈谈大学对于人生之意义,以与你关于大学之理想。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与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
“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新民”包括自新与新民两层意思。
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
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学时应当学习三件事,一是学知识学文化,为将来人生道路尤其是事业打好基础。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期末试题答案整理.2015.12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期末试题答案整理.2015.12简答题1.五经、六经、七经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七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论语》2.孔子对六经所做的工作:删诗书,正礼乐,传易,作春秋3.四科十哲:1、德行:子渊、子骞、伯牛、仲弓2、政事:子有、子路3、言语:子我、子贡4、文学:子游、子夏4.四配十二哲:四配: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亚圣孟轲十二哲:子雍,子贡,子路,子损,子夏,子有,子耕,子我,子求,子游,子张,朱熹5. 四书五经: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6. 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7. 濂洛关闽:指宋朝理学四个重要学派。
濂指周敦颐,洛指程颐、程颢兄弟,关指张载,闽指朱熹。
濂:无极而太极洛:体贴天理性即理也关:太虚即气闵:月印万川8. 几希:几之小,希指少。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的区别既小又少,说明人和非人的区别是不显著不牢靠的。
9.大冶铸金:《庄子》把天地比作铜炉,把人和物比作锻造的金属。
人去往哪里都是一样的,所以人之为人是无意义的。
道家行无意味论,人模人样是毫无意味在其中,人行不过是偶生偶成的。
人物可以自得之物,不必自得。
造化无目的,被造的人也没有目的。
道是天地的主宰。
10.阴阳:阴阳的关系:相反相对,相生相成。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

序言(1)简述文化的定义。
文化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其进一步的分类则有简有繁。
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
(2)试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八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时期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
2.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形时代或“青铜时代”3.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4.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统一”的时代。
5.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6.第六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公元581年~618年)、唐(公元618年~907年)两代。
7.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时代,以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
8.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包括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16年~1911年)两代。
(3)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人文精神。
其关注的中心,是人和人的生活。
2、伦理本位。
与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相关联,中国文化特重人类群体的伦理秩序。
3、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4、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5、尚中贵和。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第一章(1)试论儒家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
1.先秦儒家。
周灭商后,以周公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定了一系列维护嫡长子继承权的宗法制度,并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
2.两汉经学。
儒家正式跃居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式的主导地位,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被列为经典。
3.南宋理学。
汉代经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经过此消彼长的长期斗争,今文经亡失于两晋之际,古文经独传,成为唐代官学。
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笔记资料(一)

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笔记资料(一)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一、选择题、二、名词题一、选择题: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6.我们可以把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地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煤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9.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10.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
11.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三晋之地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12.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晋的道家及楚词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3.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5.“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19.春秋战国是文化观念的原闯时代。
20.白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题第一周一、简答:(一)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
史学,历史。
子部,诸子。
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论道;中国人所说的哲学。
讨论研讨,道理。
论道者:哲学家。
二、分析:张南皮曰:“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厘定学堂章程折》:“无论何等学堂,均.....俾:希望。
心术:心思。
壹:彻底。
纯粹端正。
瀹yu e:疏通。
智慧才识。
技艺能力。
务:追求。
期:盼望希望。
仰:旧时公文用语。
上行文中用在“请、祈、恳” 等字之前,表示恭敬;下行文中表示命令。
副:相称,配得起。
造就:培养。
流弊:滋生或沿袭而成的弊端。
张之洞生于晚清社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
典型的“过渡型”人物,他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华传统文化。
一方面反对、否定新文化新思想的政治伦理层面,一方面又愿意接受其技术艺能方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现。
今天依旧适用。
三、论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请据此谈谈大学对于人生之意义,以及你关于大学之理想。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
“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
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
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学时应当学习三件事,一是学知识学文化,为将来人生道路尤其是事业打好基础。
二是丰富内心情感,一般来说现在的大学生都要远离家乡、父母、曾经的伙伴,大学的友情、爱情、师生情将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三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大学里能接触到更多的哲学课堂哲学大师,把握好这个机会开始对人生系统的反思,并且将这种反思持续下去,争取成为一个德性高的人。
其实不论是大学还是人生的什么阶段,都应当是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大学要学专业的深度,学科的广度,哲学的高度,战略的远见。
第三周一、简答:(一)孔子作六经;删诗,叙书,订礼,正乐,传易,作春秋二、分析:(一)历史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有历史;哲学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无历史;经学地言之,孔子之后,中国无历史。
在孔子之前,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中国的哲学是从孔子开始,所以在哲学上,孔子之前没有历史;在经学的意义上,无论五经六级还是七经,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经可言。
(二)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说:“圣王采诗的事情停止了,《诗》也就没有了,《诗》没有了,《春秋》便出现了。
晋国的《乘》,楚国的《祷杌》,鲁国的《春秋》,是一样的。
所记载的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所用的笔法是一般史书的笔法。
孔子说:‘各国史书(褒贬善恶)的原则,我私下里取来(运用到《春秋》中去)了。
'” “诗亡”与“《春秋》作”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文化的变化,也反映了儒家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尧舜尽管至善至美,他们究竟如何治理天下却是无从知晓的了。
即使夏商二代的典章制度,由于文献不足之故,也已无法详知。
唯有西周去今未远,文献足备,是今日君主效法的最好楷模。
所以孟子所谓“王者之迹”实际上是指他心目中周文王、武王、周公所确立的美好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从基本精神上来说即是“仁”,从政治措施上说则是“仁政”,这才是孟子所言的根本之处。
先秦儒家,从孔子到孟子,一直全力以赴地致力于通过对西周遗留的文化典籍的重新阐释来建构完整的社会价值系统,从而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孟子所关心的并不是采诗制度本身的有无,而是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是否还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诗亡”的真正意思是诗失去了往昔在政治、伦理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
由于诗的功能与“仁政”直接相关,因而诗的功能的丧失就成为“仁政”毁坏的重要标志,这才是孟子痛心疾首的事情建构一套话语系统来干预社会现实。
“诗亡然后春秋作”主要是从功能角度来说的———《诗》曾是有效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的儒家文本,随着时代的变化,《诗》的功能渐渐失去,于是儒家又选择了《春秋》作为继续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的儒家话语系统。
传达同样一种价值观念以达到赏善罚恶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这就是《诗》与《春秋》最根本的相通之处。
“诗亡”与“《春秋》作”之论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它既体现着春秋战国之际政治系统与文化系统由合而分的历史轨迹,又展示着儒家士人话语建构的乌托邦精神;既昭示了从孔子到孟子社会文化空间的变化,又彰显了儒家士人重新统一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
第四周一、简答:(一)七经;六经和论语。
二、分析:(一)程子《外书》卷六,条七六:“人无权衡,则不能知轻重;圣人则不以权衡而知轻重矣。
圣人则是权衡也。
”权衡:法度;标准轻重:适当限度或分寸,事情的主次(二)六经是中国人的“旧约”,《论语》是中国人的“新约”。
六经是孔子手定。
孔子删诗、叙书、订礼、正乐、传易、作春秋,六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圣经所在(三)孔子是《论语》的“作者”。
《论语》的著作权不是孔子,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但是是孔子赋予《论语》道理、原则、思想。
孔子不是文献的作者,他只是述而不作,他是《论语》的奠定者。
(四)圣、经、道“三位一体”。
圣指圣人,即孔子,经指七经,道指道理。
圣人是人格化的道理,圣人也是人,我们不应该神话、误解圣人。
七经是经典化、文献化的道理,是可观可读的。
圣、经、道的根本其实是一致的,就是要学习道理学习哲学。
如果圣人在世,就直接观察他的一言一行,看道理是如何再他身上体现的。
第六周一、简答:(一)道术与方术出自《庄子•天下》“道术将为天下裂”,指思想从一个整全完备的时代进入一个碎片化、不完美的时代。
这句话形象而深入地描绘出周代学术发展的轨迹。
对应了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的转化。
(二)先秦诸子十家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
指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法家、杂家、小说家。
名家以辩论名实等思辨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三)四科十哲;四科指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这也是经史子集划分的来源。
十哲指各科的代表人物,德行:颜子、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予(子我)、子贡。
政事:冉求(子有)、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
二、分析:(一)《庄子•天下》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 《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当时中国读书人对六经普遍的认知,点明了六经的特点。
表达思想感情,记述政事,表述行为规范,传递和谐的音律,阐明阴阳变化的奥秘,讲述名分的尊卑与序列。
(二)刘向曰:“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微言:含蓄而精微的言辞。
乖:不顺,不和谐。
孔子去世了,他的含义精深的言论消失了,他的七十二个弟子死了,儒学的精髓要义就偏离了。
这句话说明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经历的大跌荡,孔子去世后,从道术的时代转变到了方术的时代,七十子去世后,则进入了从经学到子学的过渡时代。
微言大义,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
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
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弘,弘大。
毅,刚强。
死而后已:竭尽所能从事,至夙方才停止。
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也是如此,要像一个士人,一个君子一样要求自己,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三、论述:(一)讨论“中国哲学史起点”这一问题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哲学史起点”之问题一经解决,中国哲学史第一大段落就业已完成?这里的起点是标准、权衡的意思程子曰:“人无权衡,则不能知轻重;圣人则不以权衡而知轻重矣。
圣人则是权衡也。
”论道、学习哲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尺度、权衡,不可用极端的思想为起点。
这里把孔子当作“尺”、“规矩”,以儒家为尺度。
孔子自称对古代文明“述而不作”,其实他的学派是对古代文明的重新诠释,取古代文明的精华,创立一个文明传统。
另外,尧舜尽管至善至美, 他们究竟如何治理天下却是无从知晓的了。
即使夏商二代的典章制度,由于文献不足之,也已无法详知。
唯有西周去今未远,文献足备,是今日君主效法的最好楷模。
而孔子一直致力于通过对西周遗留的文化典籍的重新阐释来建构完整的社会价值系统,从而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
(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
按照儒家的理论,理想的人生包括对宇宙的高度认识,同时又是处在三纲五常的范围之内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史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的尺度还是其核心成分。
中国哲学史的起点无非就是从孔子开始,孔子作为一个圣人,一个衡量,他把中国在他之前的哲学集以大成,在他这里达到一个绝对的中国哲学的鼎盛,这也就是所说的“道术”阶段,从孔子的“道术”阶段开始,儒家思想开始慢慢分流瓦解,形成“方术”的时期,但后来的儒者无一不是在向孔子的那个起点,那个哲学最高端的时期看齐,所以,一旦中国哲学史的起点明确,那就完成了一半。
(二)“孔子与七经”的阶段(庄子称为“道术”阶段),与(诸子阶段)(庄子称为“方术”阶段),有着怎样不同的精神文化特征?这意味着什么?庄子认为整个人类思想史可以分为两类:古典和现代。
道术的时代指古代理想、完备、整全的时代,而方术是一种现代学问,是道术下坠后一个碎片化、不完美、不如意的时代或学问状态,具有现实性。
方术是术数和方技的统称。
术数是研究“天道”的学问,包括天文、历法、五行、占卜、相术等;方技则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包括医药、房中、炼丹等。
方术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古指关于治道的方法。
《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
”成玄英疏:“方,道也。
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
”(疏:分条说明的文字:上~。
轩:~辕,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的名号。
颛顼〔x口zhu a n〕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迄今为止q 1:至至。
)二是指中国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和神仙之术等科学技术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