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情况下不能批评孩子
批评学生“七宜七不宜”

批评学生“七宜七不宜”作者:袁建国来源:《师资建设》 2013年第11期文/山东省平原县第五中学袁建国“没有批评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没有把握好“度”的批评是不恰当的批评。
当学生有过失,并且教师有必要采取批评的时候,批评学生应做到“七宜七不宜”。
一、时间上宜早不宜迟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若要采取批评,宜早不宜迟。
首先,早批评能起到警示作用,即让学生知道,只要自己犯错误,教师就会知道,不要对犯错误抱有侥幸心理;其次,增强批评的时效性,在学生对错误过程记忆犹新的时候采取批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环境上宜静不宜喧批评学生应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如独立的办公室等。
安静的环境能使师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批评的效率;而喧嚣的环境常常破坏批评的气氛,影响批评的效果。
有的老师在集体办公室批评学生,其他老师有说有笑,有时候把被批评的学生都逗笑了,这样怎么能起到好的批评效果呢?三、对象上宜少不宜多学生有从众心理,批评的学生人数多了,学生的心理往往是“无所谓,反正不是我自己”,效果当然不会很好。
如果有多名学生犯错误,教师最好一一进行教育,或分出几类来,分别进行教育。
四、内容上宜专不宜杂教师应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集中火力炮轰”,而不应“翻旧帐”。
有的错误学生已经改正,这时侯提出来,反而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
五、态度上宜温不宜火教师温和的态度,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有利于教师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对症下药。
火爆的脾气,往往使学生战战兢兢,表面上非常害怕,但思想问题暴露不出来,就会使得教师的批评停留在表面,无法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
六、方法上宜疏不宜堵教师的批评不要仅停留在“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样不对、那样不行”上,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指导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改正错误的方法,为学生竖起改正错误的梯子,让学生看到希望,让学生有目标。
七、策略上宜缓不宜急对于问题学生,改正错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的事情,教师要树立“持久战”的意识,以言语激励的形式,使其慢慢改变习惯,不要急于让学生一下子改正所有不良习惯,也不要因为学生再次犯错而丧失信心。
父母在7种情况下不要责骂孩子

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被孩子气得快崩溃的时候。
虽然每次发完火,都在内心告诉自己,不要随便对孩子发脾气。
可是有时候脾气上来,根本控制不住。
专家提醒,批评孩子要分场合,在错误的时机责骂孩子,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明代思想家吕坤就在《呻吟语》中提出了教子“七不责”。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父母即使再生气,都尽量不要责骂孩子。
对众不责不要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
《少年说》里有这样一期,一个女孩鼓起勇气走上高台,请求妈妈能够“关起门来教育”她。
“别人家的家长,就算脾气再大,也会关起门来教育孩子,但是你呢?在外面脾气说上来就上来,完全不顾旁边有没有其他人。
”可是台下的妈妈却反问女儿:“在外面,是妈妈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面子重要?”听着对话,妈妈好像胜利了,可她不知道的是,孩子的自尊心正被她一点点地摧毁。
孩子对自己的认识,都是来自外界的评价,如果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责骂,孩子会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就是这么差劲,从而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变得越来越自卑。
毁掉孩子的自尊有时只需要一件事甚至一瞬间,可重建他们的自尊,也许需要一辈子。
所以在公众场合,孩子再小,也要给他面子。
愧疚不责当孩子犯错时,很多父母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责备,却忽略了孩子懊悔的眼神。
责骂的话语听多了,孩子愧疚的心理就会慢慢消失。
等到下一次犯错,为了避免被惩罚、说教,孩子可能会选择说谎或者更严重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还记得早前的一个新闻:杭州的一个13岁小女孩,凌晨时分发现自己的房间冒烟了,生怕家长批评,第一时间不是选择叫父母也不是报警,而是关上房门换到客厅继续睡觉。
等到家长闻到异味时,火势已经起来了……事件一出,网友却纷纷表示心疼:她一定是被责罚过很多次吧!才不敢求助自己的父母。
孩子尚小不懂事,难免会犯错。
但是当孩子犯错后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家长就不要再喋喋不休地责骂了,而应该用和蔼的态度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该怎么做,谆谆教导,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下次他就会记住教训不再犯错了。
古人训子七不责

古人育子七不责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孩子犯错不可避免,批评深了,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批评浅了,又怕孩子不当回事。
怎样批评才能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又不伤到孩子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已经在《黄帝内经育胎智慧》中提出了育子“七不责”的教育方法,这些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验与智慧,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 当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3—6岁的孩子已开始维护尊严”了。
孩子越小,心理上越需要家长保护。
所以,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尊重其感受与人格,尽量避免在他人面前训斥孩子,也不要将孩子的糗事当笑料,反复说给别人听。
常让孩子出丑,不仅会伤了孩子的自尊,更会使其不以为耻,习以为常,在无形中强化其错误行为。
“对众不责”并非姑息纵容,如果是原则性错误,家长应马上制止,并严肃但不严厉地告知这种行为不可容忍,并马上将孩子带到安静的地方,及时帮他分清是非曲直。
2. 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有些孩子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在交往中很会照顾人,也非常懂事。
但毕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难免头脑一热做错事。
他们此时已经很内疚了,也会主动道歉,可家长如果不依不饶,继续批评训斥,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一种道不道歉都要挨骂的体验,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说:“有干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塑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
”聪明的家长会及时表扬孩子知错就改,同时也简单地强调类似的错误不可再犯。
这样会消除孩子的内疚感,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态度更加积极乐观。
3. 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
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睡前责备孩子,不仅会让孩子的心理处于压抑和紧张状态,难以入睡,影响其体力与脑力的恢复,而且还会因睡眠不足而影响生长发育。
好妈妈的7种禁忌语言

好妈妈的7种禁忌语言美国儿童教育专家通过一项调查,总结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简洁踏入以下七个不益孩子成长的禁区:1、居高临下禁忌语言:“你这么做就得挨揍”、“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
要害分析:假如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判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便你批判得百分之百的正确,孩子也会消逝“口服心不服”的反应,最终事倍功半。
2、冷嘲热讽禁忌语言:“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你可是我家的天才”等。
要害分析:儿童心理治疗专家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热讽。
他们很难理解,和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怎会说出这种表面是表扬而实质是贬损的“双关话”,即使你说这些话时还带有些许幽默感。
3、确定否定禁忌语言:“你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你总是撒谎”等等。
要害分析:批判孩子是对的,但假如把话说“绝”,反过来可能引发孩子的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终拒绝接受批判教育。
4、言过其实禁忌语言:“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玩的玩具”、“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等。
要害分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渐渐辨别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评语或赞扬也会将信将疑。
此外,听惯父母夸大其词的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看法,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5、人身攻击禁忌语言:“你胖得像头猪”、“你蠢得像头驴”等等。
要害分析:智力再愚钝的孩子也能体会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损害。
此外,尚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终丢失自尊自信。
6、威逼恐吓禁忌语言:“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关你禁闭”、“你不乖就让你去喂狼”等。
要害分析:这类虚张声势的威吓和言过其实的表扬一样,同样会让孩子丢失对父母的亲热和信任。
7、冷若冰霜禁忌语言:“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待会儿再说”等等。
要害分析:孩子从这些话中听到的“潜台词”是:大人们对我干的事毫无爱好,他们并不把我当作他们的心肝珍宝。
教育孩子不能打?当出现这几种情况,别犹豫,就要打

教育孩子不能打?当出现这几种情况,别犹豫,就要打现在父母教育孩子主要都是以引导为主,尽可能地避免打骂孩子,就怕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所影响。
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面对熊孩子就要采用打的方式。
当这几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家长绝对不能包庇和纵容孩子,该打的时候就要出手,否则你才是真正把孩子推向火坑。
第一种情况:不懂得尊敬长辈优优的外公过来看他,他竟然连外公都没叫一声,而且问候的声音也没有。
外公看到孩子的时候十分热情,不仅带着许多玩具,而且还给优优带了爱吃的水果。
因为外公说话的声音有点大,优优大声说:你给我闭嘴,影响我看电视。
妈妈看到孩子这么没有礼貌,让优优给外公道歉。
优优根本不当回事,还说妈妈真是大惊小怪。
看着被宠坏的孩子,妈妈就把优优拉近房间暴揍了一顿,让他自己好好反省下。
我们不得不说有些长辈确实很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不懂得最基本的礼貌,这是孩子没有教养的表现。
打孩子当然不是最终目的,主要还是要让宝宝知道尊敬长辈是非常重要的事。
第二种情况:撒谎还理直气壮有些孩子做错事以后就想着撒谎,因为想要逃避某些责任。
但是当家长知道了真相以后还不承认,甚至还用哭闹的方式想要蒙混过关。
如果宝宝经常性有这样的行为,那么家长是时候揍一顿。
打完孩子以后就要问他们为什么撒谎呢?如果宝宝说不敢承担后果,那么家长就要多加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如果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那么就要让宝宝自己在房间多加反省。
当你搞清楚事情以后,建议各位家长尽可能给孩子一些建议。
告诉宝宝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相信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乖。
第三种情况:乱发脾气还打人小孩子有脾气很正常,但是不能没有理由乱发脾气,并且看到身边人还打骂。
如果你家的孩子出现这种行为,就不是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
当孩子出现发脾气还打人的现象,说明他们已经有了暴力的倾向。
如果家长多次说教没有用,那么就只能以暴制暴了。
当孩子冷静的时候,家里需要告诉宝宝应该怎么做。
让他们学着慢慢思考,擦能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家长不能对孩子太凶的原因

家长不能对孩子太凶的原因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采取一些严厉的方式来教育他们。
然而,对孩子太凶是不可取的,下面我将为大家分析一下家长不能对孩子太凶的原因。
首先,对孩子太凶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创伤。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如果家长总是对他们大声呵斥、责骂甚至动手打骂,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无助,长期下来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创伤,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对孩子太凶容易破坏亲子关系。
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是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果家长对孩子太凶,孩子会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甚至会产生反感情绪,这样就会破坏亲子关系,让家庭氛围变得紧张和不愉快。
再者,对孩子太凶容易导致孩子逆反心理。
孩子在受到严厉惩罚的时候,有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会变得更加顽固和叛逆,这样会让教育变得更加困难。
最后,对孩子太凶容易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如果家长总是对他们严厉批评,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和自信心受挫,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家长不能对孩子太凶,应该以温和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多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让他们在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
七种情况下不能批评孩子

七种情况下不能批评孩子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
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
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早期教育#。
爱乐活母婴育儿攻略早期教育。
——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 的角落。
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文章来源:/b752a20c815df4de4cecc6b5?from=wenku/?from=wenku。
批评孩子有哪些注意事项

批评孩子有哪些注意事项孩子做错事了,需要教育,但是教育是一门学问,教育得好,孩子就能正确的认识,会改正错误,一旦教育方式不对反而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家长们批评孩子需要注意事项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批评孩子需要注意事项一、批评孩子要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导致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孩子主观方面的失误,但也有可能是不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原因造成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有可能是有意为之,也有可能是无心所致;有可能是态度问题,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等等。
二、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和场合批评孩子尽量不要在以下时间:清晨、吃饭时、睡觉前。
在清晨批评孩子,可能会破坏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饭时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睡觉前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
因此,不管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在批评孩子之前,建议家长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只有冷静,才能对孩子所犯错误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帮助孩子找出犯错的原因和改正错误的方法。
三、批评孩子之前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孩子犯了错,特别是犯了比较大的错或者屡错屡犯时,做家长的难免心烦意乱,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很可能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对孩子说出不该说的话,或者做出不该做出的举动,这都可能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有人甚至因此而酿成千古大错。
所以,这里北京聚能教育要提醒家长的是,当孩子犯错后,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要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和盘托出,这样家长会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对孩子的批评会更有针对性,也让孩子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评。
四、批评孩子之前可先进行自我批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所犯错误,父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责任。
在批评孩子之前,如果父母能先来一番自我批评,如:这事也不全怪你,妈妈也有责任;只怪爸爸平时工作太忙,对你不够关心等等,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会让孩子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批评,还可以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的良好品质,一举多得,我们作父母的,又何乐而不为呢?五、批评孩子之后要给孩子心理上一定的安慰孩子犯错后,情绪往往会比较低落,心情往往也会受到影响,父母在批评孩子后,应及时给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种情况下不能批评孩子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
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
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早期教育#。
爱乐活母婴育儿攻略早期教育。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 的角落。
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文章来源:/post/b752a20c815df4de4cecc6b5?from=wenku/?from=wen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