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及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病例分析——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

第三章病例分析——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软组织常见的化脓性感染主要有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1.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最初,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硬结,以后逐渐扩大,呈圆锥形隆起,随后结节中央出现黄白色小脓头;红、肿、痛范围扩大;之后脓栓脱落,脓液排出而愈合。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称为疖病。
2.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
感染从毛囊底部开始,沿深筋膜向外周扩展,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多个脓头的痈,破溃后呈蜂窝状,随后中央部坏死、溶解、塌陷呈“火山口”状。
病人多有明显全身症状。
3.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可有明显的毒血症。
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金黄葡萄球菌,亦可为厌氧性细菌。
4.丹毒:是皮肤和粘膜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特点是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和化脓,全身反应剧烈和易复发。
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好发于下肢与面部。
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界清楚、略隆起。
5.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致病菌常为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管状淋巴管炎分深、浅两种。
浅层淋巴管受累,常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硬而有压痛。
深层淋巴管受累,不出现红线,但患肢肿胀,有压痛。
诊断1.局部红、肿、热、痛及各种病变的特征性表现;2.全身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表现。
鉴别诊断1.各种软组织感染相互间的鉴别。
2.根据不同病变而与皮脂腺囊肿、气性坏疽、急性静脉炎、淋巴结核等鉴别。
进一步检查1.血、尿常规有无白细胞计数上升、核左移;尿糖是否阳性等。
2.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糖测定等。
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诊断依据如何确立

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诊断依据如何确立在医学领域中,皮肤软组织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
准确地确立诊断依据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保障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确立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诊断依据呢?这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病史的采集是诊断的重要起点。
医生会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是否有诱因,比如外伤、蚊虫叮咬、皮肤破损等。
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也不容忽视,如是否患有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因为这些可能影响身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反应。
症状的观察是诊断的关键环节之一。
常见的症状包括局部的红肿、疼痛、发热。
红肿通常表现为皮肤颜色变红,且局部区域可能会肿胀,有时甚至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
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可能是轻微的刺痛、胀痛,或者是剧烈的跳痛。
发热则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全身性的。
在体征方面,医生会检查感染部位的皮肤温度是否升高,这通常可以通过触摸来感受。
另外,皮肤的质地变化也很重要,比如是否变得坚硬、有波动感。
如果有波动感,往往提示可能有脓肿形成。
实验室检查在确立诊断依据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血常规是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观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可以了解身体的炎症反应程度。
如果白细胞计数升高,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往往提示存在感染。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
医生会从感染部位采集样本,如脓液、分泌物等,然后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以确定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药敏试验则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原菌对哪些抗生素敏感,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药物。
影像学检查在某些情况下也能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例如,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发现深部的脓肿、确定脓肿的大小和位置。
对于一些复杂的感染,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能会被用于更详细地评估感染的范围和周围组织的情况。
除了上述的客观检查,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判断也非常重要。
有些感染可能表现不典型,或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这就需要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疾病的认识,综合分析各种信息,做出准确的诊断。
第一章:浅表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ppt课件

治愈标准: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
浅表急性淋巴管炎
诊断标准
1.常有原发感染病灶,多见于四肢。 2.感染病灶近侧出现“红线”向近心端延伸,可达区域淋巴结。红线处肿胀或发 硬。蔓延迅速。 3.患者可有发冷,发热等全身症状。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疗效标准
治愈标准: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
疗效标准
治愈标准: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
浅表急性淋巴结炎
诊断标准
1.常继发于其他感染病灶。多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部。 2.受累淋巴结肿大、疼痛、压痛,可伴有皮肤潮红,局部温度高。可形成脓肿。 3.重症患者可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
治愈标准: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创面愈合
丹毒
诊断标准
1.好发于面部及小腿,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2.局部皮肤有烧灼感、稍肿胀、鲜红色,病变区域界限清楚,边界似“地图样” 并稍隆起,指压褪色,去压复原,有时伴有水泡。病变向四周扩大迅速而中心渐 褪色,脱屑。 3.起病是患者可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疗效标准
治愈标准:症状消失,创面愈合
急性蜂窝组织炎
诊断标准
1.局部皮肤片状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红色较暗,无明显界限,中 心区域色较深,疼痛及压痛明显。 2.病变发展,形成脓肿,破溃流脓。常并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3.患者可伴畏寒、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有 脓毒败血症状。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疗效标准
治愈标准:症状消失,创面愈合
外科护理基本技术—浅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患者的护理

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第七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 致病菌经皮肤、粘膜损伤处或其他感染病灶 经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所引起的淋巴 管及其周围淋巴结的急性感染 • 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 菌
第七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 浅层急性淋巴管炎,在病灶表面出现一条或 多条“红线”,硬而有压痛。
脓肿
急性感染后,组织坏死液化,脓液积聚。 有完整的脓腔壁。 浅:红肿热痛。深:常无波动感,红肿不明 显,凹陷性水肿。
第七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脓肿
在压痛或波动最明显处,粗针穿刺抽取脓液 就可确诊。 小而浅:局部症状为主 大而深:全身症状+局部症状
第七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痈
第七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脓成 ✓波动感 ✓中心脓栓
✓炎消 ✓愈合
✓初起 ✓红肿痛硬
第七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脓破 ✓脓液排出
疖
危险三角
第七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鼻根 嘴角
疖
面部“危险三角区”的 疖受到挤压时,病菌可沿眼 静脉和内眦静脉进入颅内的 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 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眼部 及其周围组织的红肿和疼痛 并有寒战、高热、头痛,甚 至昏迷,死亡率很高。
第七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疖
处理原则
• 炎症早期红肿阶段:局部涂以2%碘酒、采用热敷或 物理疗法(超短波或红外线),亦可外敷软膏等方 法促使炎症消退
• 未成熟疖切勿挤压 • 严禁挤压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 • 已形成脓肿,须及时切开引流 •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表皮受伤
第七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脓肿
第七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讲义

皮肤皮下组 织化脓疾病
网状淋巴管炎即为丹毒。起病急、进展快,先有畏寒、发热、头痛、 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继之局部出现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央较淡 、边界清楚并略隆起。红肿向周围蔓延时,中央红色消退、脱屑,颜 色转为棕黄;有时可发生水疱,局部有烧灼样痛。常伴有周围淋巴结 肿大和疼痛。感染加重可导致全身脓毒血症。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可使 淋巴管受阻而发生象皮肿。
表浅的(皮下)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有红、肿、热和剧痛,中央区呈 暗红色,边缘稍淡,与周围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压痛明显。
深部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皮肤红肿虽不明显,但有局部组织肿胀和深压 痛,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乏力、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
皮肤皮下组 织化脓疾病
皮肤皮下组 织化脓疾病
临床表现
2.急性淋巴结炎 轻者仅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略有压痛,重 者局部有红、肿、热、痛,甚至形成脓肿并伴有全身症状。
皮肤皮下组 织化脓疾病
痈
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 由多个疖融合而成。多见于成年人,常发生在皮肤较厚 的颈部和背部(对口疮或搭背)。痈的发生与皮肤不洁 、擦伤、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 菌为主。
皮肤皮下组 织化脓疾病
临床表现
初起为小片皮肤硬肿,色暗红,表面可有数个凸出点或脓点 ,疼痛较轻。继之皮肤肿硬范围增大,周围出现浸润性水肿 ,局部疼痛加重,伴引流区淋巴结肿痛,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随着感染区脓点增大、增多,中央部位破溃出脓,坏死脱 落,疮口呈蜂窝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 例明显增加。严重者可致全身性化脓性感染而危及生命。
皮肤皮下组 织化脓疾病
临床表现
1.急性淋巴管炎 分为网状淋巴管炎和管状淋巴管炎。
网状淋巴管炎即为丹毒。起病急、进展快,先有畏寒、发 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继之局部出现片状红疹, 颜色鲜红,中央较淡、边界清楚并略隆起。红肿向周围蔓延 时,中央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有时可发生水疱 ,局部有烧灼样痛。常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和疼痛。感染加 重可导致全身脓毒血症。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可使淋巴管受阻 而发生象皮肿。
护士核心考点全攻略第六章第一节 皮肤及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护士核心考点全攻略第六章第一节皮肤及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一、疖指单个毛囊及其周围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毛囊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颈、背部等,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多与皮肤不洁、擦伤、局部摩擦、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相关,也可扩散至周围组织。
1.临床表现(1)初起时局部表现为红、肿、痛的小硬结。
数日后硬结中央组织坏死、软化,出现黄白色的小脓栓,触之有波动感,脓栓脱落后排出少许脓液,脓液流尽后,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
(2)疖一般无全身症状。
发生在危险三角区部位(鼻根到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的疖,受到挤压时,容易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眼部及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硬结和疼痛(因面静脉借内眦静脉、眼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通,而且面静脉在口角以上缺乏静脉瓣),病人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呕吐,病情严重时,甚至昏迷、死亡。
在机体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反复发生疖,称为疖病。
1患者,女,17岁。
面部“危险三角区”长了一个疖,因怕影响形象而自行挤破清除。
护士告诉患者这样做的主要危险是可能导致A.面部蜂窝织炎B.眼球内感染C.上颌骨骨髓炎D.海绵状静脉窦炎E.脑脓肿2.治疗原则(1)炎症早期尽早促使炎症消退,可局部涂2%碘酒,或采用局部红外线、热敷等理疗措施,也可外敷鱼石脂软膏等。
(2)局部化脓有波动感时应及时切开引流。
3.健康教育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表皮受伤。
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严禁挤压、切开等措施,以免引起颅内海绵状静脉窦炎。
二、痈痈是指相邻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皮肤较厚的颈部和背部,其发生与皮肤不洁、擦伤、局部摩擦或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等有关。
2痈的主要致病菌是A.溶血性链球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破伤风杆菌D.大肠杆菌E.梭状芽孢杆菌1.临床表现起初皮肤局部出现小片皮肤硬肿,色暗红,其中可有数个脓点或凸出点,早期疼痛较轻。
浅部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遵医嘱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
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灶,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局部制动并抬高患肢,给予热敷或理疗。 全身应用抗生素。
(五)护理措施
1.嘱患者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加强 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患部制动并抬高患 肢。局部红肿者,按医嘱给予中西药局部外 敷或热湿敷。胺肿切开引流者,注意无菌操 作原则,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创面干燥、清 洁。
外 科 护 理 学
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表现
1.急性淋巴管炎:
✓网状淋巴管炎:丹毒
✓管状淋巴管炎:多见于四肢,下肢更常见,因 足癣而致。浅层—病灶表面出现一条或多条“ 红线”,沿红线可有红斑、压痛、硬结;深层 —无表面红线,但患肢肿胀,有压痛。
2.急性淋巴结炎:轻者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和触痛,与周围软组织界限清楚,表面皮肤正 常;重者局部有红肿热痛,多个淋巴结融合形 成肿块,可形成脓肿。
六、脓肿
护理措施
✓注意休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 、易消化饮食。局部制动,脓肿一旦形成, 及时切开引流,术后及时更换敷料。
✓严密观察病情,定时监测生命体征, 高热病 人予以降温处理,同时警惕脓毒症的发生。
✓按医嘱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做好劳动保护,加强 锻炼。
学习情景
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好发于颈部、皮肤厚韧部 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多见
临床表现
紫红色浸润区 1、局部症状 中央呈蜂窝状改变
火山口状溃疡 2、全身症状:发热、食欲不振
3、实验室检查:WBC↑N↑
唇痈可引起颅内化脓性海 绵状静脉窦炎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讨论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皮肤及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 SSTI)临床上常见而复杂,涉及众多学科,治疗策略和方法尚待规范。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于2008年6月8日在北京针对SSTI诊断及治疗进行专题研讨,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参加的专家:朱学骏、郑志忠、王宝玺、李恒进、孙秋宁、马琳、项蕾红、温海、姚志荣、曾凡钦、郝飞、高天文、方方、李航、冉玉平、王辉等)。
一、定义和范畴SSTI是由化脓性致病菌侵犯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1〕。
SSTI临床十分常见,涉及范围广泛,从浅表的局限性感染,到深部组织坏死性感染,甚至肢残、危及生命。
除化脓性细菌外,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分支杆菌、真菌等也可引起SSTI,但不属于本共识讨论的范畴。
二、发病诱因及病原菌(一)发病诱因:1.生理性皮肤屏障障碍:小儿皮肤薄嫩,防御功能尚不健全,致病菌可直接侵入外观正常皮肤引起感染。
老年人皮脂腺功能减退,局部皮肤干燥,加之皮肤合成抗菌物质能力下降,也是易发生SSTI的原因。
2.疾病导致的皮肤屏障破坏: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大疱性皮肤病、足癣等,均因皮肤炎症或疾病本身破坏皮肤屏障,继发细菌感染。
3.创伤导致的皮肤屏障破坏:擦伤、刀割伤、手术切口、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部位细微的创伤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可成为细菌侵入的门户。
某些物理疗法如冷冻、激光、电离子治疗、放射治疗等,或外科疗法包括化学剥脱术、封包疗法、皮肤磨削术、刮除术、切割术、皮肤移植、毛发移植等均可诱发SSTI。
特殊情况如动物或人咬伤也可以发生SSTI。
4.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肿瘤、糖尿病、艾滋病等患者,因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并发SSTI。
(二)常见感染来源及与病原菌关系:常见引起SSTI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不动杆菌及大肠杆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