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产量构成因素.
田间技术试验-大豆报告

大豆调查报告一、成熟植株与经济形状考察考查指标:1.株高:子叶节到植株顶端的高度(不包括顶花序),以cm表示;2.主茎节数:主茎第一真叶节到顶端节的节数,不包括子叶节及顶端花序;3.结荚(底荚)高度:子叶节到最下部豆荚的高度,以cm表示;子叶节到主茎最低豆荚着生处的高度:a)最低豆荚着生于主茎叶腋的花序,子叶节到花序着生处b)有效分枝以下的主茎无豆荚,子叶节到有效分枝着生处4.有效分枝数:指主茎上结荚的分枝数,有效枝至少有2个节,不计二次分枝;5.单株荚数:一株的有效荚和无效荚数之和;6.有效荚数:指含有一粒以上饱满种子的荚数;7.单株粒数:除未成形粒外,所有未熟粒、虫食粒、病粒的数目;8.单荚粒数:用单株粒数除以单株有效荚数之商;9.单株粒重:将10株豆粒筛去杂质,但包括未熟、虫食及病粒,称重,计算均重(克∕株);10.荚熟色:豆荚成熟时的颜色,分为灰褐、淡褐、褐、深褐、黑;11.荚形:分为直葫芦形,弯镰形、扁平形三种;12.粒形:指籽粒的形状,分为:圆形、椭圆形、扁椭圆形、长椭圆形、肾形;13.粒色:分为黄、青、黑、褐、双色;14. 脐色:分浅黄、黄、淡褐、褐、深褐、蓝、黑七种;15.种皮光泽:分强光、微光和无光三类;16.百粒重:随机选取完整成熟豆粒两份,每份100粒,称重(克),若两份100粒重相差超过0.5克,重新取样称重;17.虫食粒率、紫斑粒率、褐斑粒率:随机取豆粒300粒,各挑出以上三种病虫粒,计算出百分率。
分析:由于没有标准植株做参考,所得数据无法定性比较。
但从虫食粒率、紫斑粒率、褐斑粒率三个数据均为0可以看出,大豆的品质不错;此外,25.6g的百粒重较一般的产量水平也很高。
由此猜测,大豆理论亩产也应该较高。
二、大豆测产1.测产公式大豆的子粒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单株粒重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平均行距÷平均株距单株粒重=单株有效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1002.产量计算单位面积平均行距平均株距单株有效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667㎡46cm28cm63 2.4125.6产量=(667÷0.46÷0.28)×63×2.41×25.6÷100÷1000Kg/亩=201Kg/亩3.产量分析通过网上搜索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农业数据,查阅得到2014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为119 Kg/亩。
大豆施用生物有机肥料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小区面 积 2 m 。 8 :试验 处理 为 : 每公 顷施用 生物 有机肥 ① 料 6 0 g做基肥 ; 0k ②每 公顷施 用生物 有机肥料 4 0 做 5
基肥 ; 每公顷施用二铵 10 g 1- 4 - 0 既每公顷施 ③ 5 k (8 6 , 纯 N 7 g P06 ) 2 k 、2 ̄9 做基肥 ( K 。 c )每小 区采收 三点 , 每点 2平方米进行 生育性状 调查和室 内考种 , 各小 区产量单
维普资讯
1 生物有机肥 料对大豆 生育性状的影响 、 表1 生物有机肥 料对 大豆生育性状的影响
处 理 株 高 茎 粗 根 数 根 长 根瘤数 查 调 (m) (m) ( (m) (个 ) c c 条) c 时 间
1 9 9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 8.0 .3 1 3 2 0 7 o 8. 1 6 1 5. 0 80 2
差异显著性
0 0 5 0. l 0
理 1
理 2
8 72
8 . 32
8 . 98
7 . 93
8 . 88
8 . 56
258 6
28 1 4
8 86
8 . 27
A
A
处理 3 C ) ( K
7 50
6 . 00
6 . 44
19 4 9 .
含量 2 3 、 .% 碱解 氨 12 g k 、 m / s 速效磷 5 m / g速效钾 1 2 g k、 10 g 。 2 r / 供试肥料 由黑龙江磐丰生物有机肥料厂 生产 a
的生物有机肥料和 美国二 铵。 供试 作物品种为大豆 东农 4。 苗 1 2保 8万株/ 。 h 试验 采取 随机区组法 , 三次重复 ,
作物栽培学作业

作物栽培学-在线作业_A.一单项选择题1. 狭义的作物生产是指()。
(5.0 分)a 产后b 产中c 产前d 整个生产问题2. 根据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同,通常将其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和()。
(5.0 分)a 短日照作物b 长日照作物c CAMd 中日照作物3. 以下几种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5.0 分)a 棉花b 水稻c 玉米d 马铃薯二多项选择题1. 作物的传播途径包括()。
(5.0 分) 动物人类活动运输机械自然力2. 以下几种作物属于喜温作物的是()。
(5.0 分) 小麦棉花水稻玉米3. 以下几种作物不属于C4作物的是()。
(5.0 分) 水稻小麦棉花玉米4. 薯类作物的产品器官是()。
(5.0 分) 种子纤维块茎块根籽粒5. 作物品质由()方面构成。
(5.0 分) 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内在品质6. 以下属于作物营养品质的是()。
(5.0 分) 色泽脂肪外观蛋白质7. 烟草的产量构成因素是()。
(5.0 分) 单叶重每株叶数有效茎数株数8. 收获指数是()。
(5.0 分) 反映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HI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经济系数9. 叶面积指数测定方法有()。
(5.0 分) 仪器法长宽系数法称重法比色法10. 人工调节作物群体结构的方法有()。
(5.0 分) 去叶喷施化学药剂整枝水肥运筹11. 生化互作是()。
(5.0 分) 植物向环境中释放生化物质不影响其它植物的生长发育由Molisch创造的植物间的一种化学交流三判断题1. 基本苗是作物播种后在田间单位土地面积上长出的幼苗数量。
(5.0 分)a 错误b 正确2. 作物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一个个体相加而成。
(5.0 分)a 正确b 错误3. 小麦的原始种最早起源于西亚。
(5.0 分)a 错误b 正确4. 世界栽培小麦主要是冬小麦,与春小麦的面积比例约为3:1。
(5.0 分)a 错误b 正确5. 我国冬小麦主产区集中在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市。
不同年份气象因子对夏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年份气象因子对夏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任海红 郭丰辉 刘小荣 任小俊 赵晶云 吕新云 马俊奎(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太原030031)摘要:为了探究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2018-2022年以冀豆12为材料,在相同田间管理条件下,同一试验地轮换种植,调查大豆生长及产量表现,综合分析了不同年份生育期间气象因子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是明显的,尤其是从开花到成熟期间,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影响更明显。
生育期与10月总日照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开花后总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百粒重与生育期、全生育期总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
开花后总平均气温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产量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不同年份;冀豆12;生育期;气象因子;影响Effect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Different Years on theGrowth and Yield of Summer SoybeanREN Haihong,GUO Fenghui,LIU Xiaorong,REN Xiaojun,ZHAO Jingyun,LYU Xinyun,MA Junkui(Industrial Crops Institute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31)大豆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
1996年我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之后进口数量持续增加,2020年大豆进口数量为1.0033亿t,进口大豆数量占总消费量的84%[1]。
面临人多地少的国情,只有提高单产才能提升我国大豆自给率,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2]。
大豆单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品种和栽培措施,而且受到光照时数、气温、降水量等气象因子的影响[3]。
大豆测产与收获—大豆测产(大豆栽培技术课件)

– 掌握大豆的产量构成因素; – 掌握大豆田间产量估测的方法; – 能根完成大豆产量预测任务; – 能够根据产量预测结果、考种数据和年度栽培、气象条件等分析
产量高低的原因。
一、大豆的产量构成因素
• 单株生长茂盛的,不宜密植,主要靠增加每株荚数来增产; • 株型紧凑的、分枝少且角度小的品种,可适当密植,主要靠株
• 用水分测水仪测定含水量。 3.计算产量 • 实收产量(kg/亩)=每亩鲜重(kg)×[1-含水量(%)]÷[1-13.5%]。 • 注:13.5%为标准含水量。
延长米取样法(以取样面积1m2为例)
• 步骤一:确定田块的垄距。测量连续的10垄长度,求平均值即为垄距 ,如10垄长为7m,则垄距为0.7m。
数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加增产。
二、大豆测产技术
目前常用的测产方法有实收测产和理论测产两种方法,以理论测产 (取样调查法)应用最为广泛。 (一)实收测产 1.样点选取 • 测产时选取的样点应能代表全田生产水平,应具有代表性。如果田间
地势、地力水平一致,可按面积大小确定点数;如果田间地势、地力 水平不一致,要根据情况划分等级,一般是3个等级,事先估计出占 全田的比例,再据此比例确定出这样地段应选的点数,即利用加权平 均法来确定点数,然后在点上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植株。
高产创建田理论测产方法: 1.取样方法 • 根据品种、地力、作物长势将万亩示范田分成5个自然片,每片选取有代表性的
1~3块地,每块地按对角线法,间隔一定距离取3个样点。 • 每一测产点采取对角线3~5点取样法,每个样点离地头5m以上,随机选点。 • 采取等行或宽窄行播种的,在样点中连续测量11行的距离,分别除以10,计算
出平均行距(m)。 • 依据平均行距,计算临近2行的2m2的行长与平方米株数,连续测定10株的株粒
作物栽培学历年考题整理-山西农业大学

1.种子的萌发分为(吸胀)、(萌动)和发芽3个阶段。
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有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产量对比法)。
3.我国栽培稻有籼稻与粳稻之分,北方多种(粳稻),南方多种(籼稻)。
我国现存的四篇最古老的农学论文的名称分别是(上农篇)、(任地篇)、(辩土篇)、(审时篇)。
4.我国种植业划分为10个一级区,其中山西中北部属于(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山西南部属于(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5.种植业三元结构是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
6.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最大的区别是(增温效应)和(低温效应)。
7.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1.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B)。
A.小麦、玉米、棉花B.马铃薯、小麦、豌豆C.小麦、花生、烟草D.豌豆、玉米、向日葵2.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有(C)。
A小麦、玉米、棉花 B玉米、甘蔗、花生C水稻、玉米、大豆 D玉米、油菜、高粱3.山西省某地主要作物有马铃薯、莜麦、胡麻、大豆、黍稷等,该地区是山西省的(A)。
A.晋北、晋西北B.晋中、吕梁C.运城、临汾D.长治、晋城4.以下可以作为油料作物的是( B )。
A.花生、大豆、高粱B.大豆、油菜、向日葵C.大豆、油菜、小麦D.烟草、花生、蓖麻5.以下属于自花授扮的作物是( B )A.小麦、棉花、大豆B.小麦、水稻、大豆C.水稻、玉米、小麦D.棉花、蚕豆、花生6.属于常异花授粉的作物是(C)。
A水稻、小麦、大麦、大豆 B白菜型油菜、向日葵、玉米C甘蓝型油菜、棉花、高粱、蚕豆 D马铃薯、甘薯、玉米7.不耐连作的作物有(A)A.黄麻、大麻、向日葵B.芝麻、大麻、玉米C.大豆、向日葵、小麦D.胡麻、芝麻、棉花8.子叶出土的作物有(AB)。
A.棉花B.大豆C.蚕豆D.豌豆E.花生9.地膜覆盖的增产原理有(ABCDE)A.具有土壤热效应,增加土壤温度B.具有明显的保墒和提墒效应C.改善土壤物理性状D.加速土壤养分转化利用E.抑制土壤盐溃化1.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人类栽培的各种植物。
不同套种密度对中黄30大豆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明: 随着 大豆套 种 密度 的增加 , 高和 结 荚 高度 增加 , 株 单株 结 荚数 、 有效 荚数 、 株粒 数 和单株 粒 单
重 下降 , 量是 先增加 后 降低 , 大豆套 种 密度 为 1 . 产 在 12 5万株 /r hn 时产量 最 高 , 38/ m2 为 . h 。 t 关键词 : 河西走廊 ; 大豆 ; 种 密度 ; 套 产量 构成
一
0农 艺性 状的影 响 基金 项 目 :现 代 农 业 产 业 技 术 体 系 “ 原 大 豆 综 合 试 验 站 ” 21 不 同密 度对 中黄 3 镇 。
( yyx O 4) 分研 究 内容 n et— 0 部
作 者 简 介 : 托 和 ( 9 5年 一 , , 肃 庄 浪 人 , 王 16 )男 甘 副研 究 员 , 要 主 土 壤 肥 料 与作 物 栽 培 研 究 工 作 。
植, 提高 产量 和 品质提供 理论 依据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供 试 品 种 .
中国农科 院作 物所 培育 的大 豆新 品种 中黄 3 。 0
2 结 果 与 分 析
由表 1 见 , 着套 种 密度 的增 加 , 高 和结 荚 可 随 株 高 度呈 明显 的增 加趋势 。大 豆密 度每增 加 3 5万株/ . 7 h 株 高 平 均 增 加 22 m, 结 荚 高 度 平 均 增 加 m, . c 1 5 m. . c 单株 结 荚数 、 效 荚数 、 3 有 单株粒 数 和单株粒 重
h 2()8 5万株/m 。 复 m 51 . 7 h 重
.
3次 , 1 小 区 , 共 5个 采用
式 。近年 来 , 随着 河 西 马铃 薯产 业 的发 展 , 早 熟 马 随 机 区 组 设 计 , 区 面 积 9 mx . 4 .m . 区 内 极 小 . 48 0 m= 32 小 铃 薯种 植 面积不 断 扩大 ,0 8年播 种 面积 达 1 20 0万 亩 种植 马 铃薯 6行 、 豆 6行 、 大 白菜 3行 。在大 豆熟 期
作物栽培学试题

作物栽培学试题(A卷)1.符合麦类作物特征特性的有() A.籽粒腹部有纵沟 B.茎通常为髓所充实C.有冬性及春性类型D对温度要求较高2.以下可以作为油料作物的是() A.花生 B.大豆 C.高粱 D.油菜E.向日葵F.小麦G.烟草H.蓖麻I.高油玉米J.芝麻3.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有( ) A.小麦、玉米、棉花 B.玉米、马铃薯、花生C.玉米、高粱、水稻 D.玉米、油菜、高粱4.运城的大豆品种引到太谷种植,其生育期() A.延长 B.缩短 C.不变D.有的品种延长,有的品种缩短5.玉米特有的生育时期是() A.抽雄期、吐丝期 B.抽穗期、吐丝期C.抽雄期、拔节期D.大喇叭口期、出苗期作物栽培学试题(B卷)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在一天内,作物群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A:午夜和凌晨B:日落后C:日出后D:中午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撒播或同行混播在同一块田地上,称为()。
A:混作B:间作C:套种 D :单作3.起源于中国的栽培植物有()种。
A :128B :136C :147D :984.下列器官不属于双子叶作物的叶的构成部分()。
A:叶片B:叶柄C:托叶D:叶鞘5.在0—3℃条件下,经历35d以上可通过春化的小麦类型是()。
A:冬性小麦B:半冬性小麦C:春性小麦D:夏小麦6.山西省某地区主要作物有马铃薯、莜麦、胡麻、大豆、黍稷等,该地区是山西省的()。
A:晋北、晋西北B:晋中、吕梁C:运城、临汾D:长治、晋城7.作物对太阳总辐射的最大利用率的理论值为()。
A:8%—10% B:1%—2% C:10%—12% D:5%—6%8.以下可以作为油料作物的是()。
A:花生、大豆、高粱、B:大豆、油菜、向日葵C:大豆、油菜、小麦、D:烟草、花生、蓖麻9.短日照作物南种北引时()A:营养生长期缩短,开花结实提前B:营养生长期与原产地一样C:营养生长期缩短,开花结实延迟D:营养生长期延长,开花结实推迟10.以下属于生活因子的是()A:水、温度、干热风B:光、空气、昆虫C:水、CO2、氮D:氮气、冰雹、温度11.属于自花授粉的作物是()A:小麦、棉花、大豆B:小麦、水稻、大豆C:水稻、小麦、玉米D:棉花、高粱、花生12.小麦成熟期间各个绿色器官进行光合作用相对能力最大的器官是()A:倒2叶B:倒3、倒4叶C:旗叶和倒2叶D:穗部13.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A:经济产量不断增加B:经济产量不断地下降C:穗粒数和千粒重不断下降D:穗粒数、穗数直线增加14.玉米叶龄指数约在60%左右时,它真处于()A:大喇叭口期B:小喇叭口期C:抽雄期D:开花期15.根据叶蘖同伸规律,当小麦主茎达6叶时,其单株分蘖数(包括主茎)为()A:4 B:3 C:5 D:6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子叶出土的作物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豆增产途径
1.培育高产优质品种 培育高光效、抗性强的品种,品种叶面积适当、叶 片和株型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利用光能,抗性好,针对大豆 主要病害和虫害有较高的抗性。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2.合理安排茬口,选用适当的栽培措施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合理密植,保证单位面积内最大
的产量构成因子,保证群体适宜,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因 子中有利于增产的因素。充分利用光能、正确运用肥水管 理措施。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一、大豆产量构成因素
• • 作物产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品数量。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单位面积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粒重。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二、产量因素之间关系
•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中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单株生长繁茂、分枝多且角度大的品种靠每株荚数增产。 • 株型收敛、分枝少且角度小的品种靠株数增产。 • 同一品种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固定,单株荚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三、影响产量的因素
1.内在因素 品种特性如产量性状、耐肥、抗逆性等生长发育特性及幼 苗素质、受精结实率等均影响产量形成。 2.环境因素 土壤、光照、水分、肥料、温度、空气、病虫害。
3.栽培措施 种植密度、群体结构、种植制度、田间管理等措施是获得
群体高产的主要途径。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教学目标
• 掌握大豆产量因素的构成
• 了解产量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 了解影响产量的因素
• 掌握大豆增产的途径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主要内容
•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 •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 影响大豆产量形成的因素 • 协调各产量因素,最终提高产量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挥主导因素的增产作用 在一定的肥力、栽培水平上,协调各产量因素的关系, 做到合理密植、结荚多、秕粒少、籽粒饱满,才能发挥大 豆品种的生产潜力,最终提高子粒产量。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 复习题
1、大豆的产量构成因素有哪些;
2、如何提高大豆的产量 。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谢 谢 /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