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产量的构成因素
大豆产量、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大豆的种植技术 - 种植技术

大豆产量、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大豆的种植技术-种植技术大豆的营养丰富,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丰富。
以大豆为原料生产的饮食产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大豆还具有良好的饲用价值,可作为优质的蛋白质饲料,因此要强化大豆的种植技术,提高产量。
现简单介绍大豆产量、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大豆的种植技术。
1、大豆种植的意义大豆是黑龙江地区广泛种植的一种作物。
大豆的营养价值丰富,含有大量的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以及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用大豆作为原料所获得的一些饮食产品可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营养,因此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
其中以大豆作为原料获得的豆油可以有效防止人体患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几率。
因大豆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因此长期食用可以避免因维生素缺乏而导致的免疫系统障碍。
大豆中的碳水化合物为蔗糖和乳糖,还可以预防糖尿病,也是糖尿病患者首选食材。
大豆除了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大豆在经过加工后,剩余的材料可作为畜牧养殖业的饲料,如豆饼、豆粕可作为优质的蛋白质饲料,可以促进家畜吸收蛋白质和氨基酸,提高肉类产品的营养价值。
因此,种植大豆无论是对人还是动物都意义重大。
2、影响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因素黑龙江地区的大豆种植以产量高、品质好而著名,但是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仍有诸多因素会影响到大豆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如温度、土壤、光照等外,还包括播种技术、施肥、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原因。
其中气候对大豆的影响较大,大豆在整个生育期的气温、降水量、光照以及气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大豆营养物质的含量,通常光照充足、雨水较少、昼夜温差较大地区的大豆的品质和产量较高;不同的播种期决定了大豆的生长环境不同,会影响到大豆的生长发育和大豆籽粒中的含油量以及脂肪酸的组成,影响到大豆的品质,因此在种植大豆时要选择最适宜的播种期,做好适时播种;肥料中的一些营养素、矿物质等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同的肥料对大豆产生的影响不同,如氮肥和磷肥可增加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单纯的施加有机肥会降低大豆籽粒中的含油量,当与磷钾肥和氮磷肥配合使用时则可以增加大豆中的含油量。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

四、大豆增产途径
1.培育高产优质品种 培育高光效、抗性强的品种,品种叶面积适当、叶 片和株型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利用光能,抗性好,针对大豆 主要病害和虫害有较高的抗性。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2.合理安排茬口,选用适当的栽培措施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合理密植,保证单位面积内最大
的产量构成因子,保证群体适宜,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因 子中有利于增产的因素。充分利用光能、正确运用肥水管 理措施。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一、大豆产量构成因素
• • 作物产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品数量。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单位面积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粒重。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二、产量因素之间关系
•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中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单株生长繁茂、分枝多且角度大的品种靠每株荚数增产。 • 株型收敛、分枝少且角度小的品种靠株数增产。 • 同一品种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固定,单株荚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三、影响产量的因素
1.内在因素 品种特性如产量性状、耐肥、抗逆性等生长发育特性及幼 苗素质、受精结实率等均影响产量形成。 2.环境因素 土壤、光照、水分、肥料、温度、空气、病虫害。
3.栽培措施 种植密度、群体结构、种植制度、田间管理等措施是获得
群体高产的主要途径。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教学目标
• 掌握大豆产量因素的构成
• 了解产量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 了解影响产量的因素
• 掌握大豆增产的途径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加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加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究摘要:阐述了大豆低产的生理特点,总结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分析了其产量构成因素及提高产量的对策,并提出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大豆的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生理特点高产栽培技术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而且又是一种轮作倒茬非常好的前茬作物,所以发展大豆生产既是国计民生所必需,又是农业生产用地养地不可缺少的。
1. 大豆低产的生理特点一般认为大豆是低产作物,在相同肥力条件下,大豆产量只相当于玉米的1/3~1/2。
1.1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为40%,脂肪20%,碳水化合物为35%。
而玉米相应的含量分别为10%、4%、84%。
每形成100kg大豆籽粒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3 647.69kj,而形成100kg玉米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1 685.98kj,这是大豆比玉米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大豆植株光合积累少而呼吸消耗多。
光合强度(即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叶面积)、光合时间(主要指生育期长短)、呼吸消耗、经济系数等5个因素决定了大豆产量的高低。
大豆与玉米比较,光合强度低,呼吸消耗多。
大豆净光合强度为18.0~32.3mgco2/dm2h,而玉米净光合强度则达到了51.0~58.5mg co2/dm2h。
原因是大豆是c3植物,而玉米是c4植物,c3植物对co2的固定能力低于c4植物。
而且,大豆的co2补偿点很高,为40mg/kg,而玉米的co2补偿点仅为5 mg/kg。
因此,大豆田co2往往供不应求。
1.3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不高。
大豆植株较玉米矮,叶片呈水平分布,在封垄之后,除顶部叶片光照较好外,中下部叶片由于遮荫,其光照条件较差。
而玉米则植株高大,每层叶片都可以接受阳光,中下部也较好。
而且大豆的光饱合点又低,一般在0.3%(co2浓度)时的光饱和点为2.1万lx。
而玉米的光饱合点高达10万lx。
说明夏秋中午,大豆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而玉米则可以。
据测定,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为1.3%,而玉米田则达到2.18%。
影响大豆产量的两大因素

数 1 ̄1 3 5条 ,百 株 千 熏 3 5 4 5 1  ̄ 1g以上 。0 2%的 秧 苗 带 1 2个 分 蘖 、  ̄ 叶 p t l 值加 不等量硫 酸, p 值调到 4 ② - 使 H 。
色绿 中带黄 , 系盘根 好 。 根 播后退青快 。
2 育苗前准备工作 、 2 0 g育 苗 土 配 带 成 。 营 养 土 的 配 制 要 1k 】 ( ) 床 地 选 择 房 前 房 后 背风 、 阳 无 污 染 、 势 干 燥 、 水 赴 二 准 一 匀 。 准就 是 床 土 、 肥 、 药、 1苗 向 地 排 二 化 农 调 好、 杂草、 无 土壤 肥 沃 、 碱 地 可 采 用客 土 改 起 , 周要 有 防 风设 施 。 盐 四 酸 舟 用 量要 准 p 值 要 剥 准 ,一 匀 就 是 】 H ( 置 床 处 理 在 秋 天 最 好 是 1 2) 1月 5日前 , 弟二 年 的 育 苗 地 配制营养土 时要拌 匀。 把 多过 几遍筛子。 用 穑 格 荛 或 稻 草 覆 盖 上 , 准是 用 稻 格 荛 5 c 以 上 , 稻 草 15 以 标 0m 用 . m 3 种 子 处 理 、批Leabharlann 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维普资讯
作物栽 培
26第 期总 1期 0年 4 ・ 9 0 第4
米 间 种 都 不 如 清 种 产 量 好 。 以 作 物
影响大豆产量的两大因泰
一
实 占面积折算两作物 自产 ,则任何 行 比问作 的玉米 产量都 比单作玉米 产量高 。 随着玉米行数 的减少 , 边际
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关系研究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大豆积累在植物体内的物质的分配对大豆的产量影响非常大。
研究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关系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豆干物质积累的特点大豆的干物质主要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包括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等,无机物包括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大豆的干物质积累是从播种开始到收获结束的一整个生长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生长初期积累阶段、生长中期积累阶段和生长后期积累阶段。
在生长初期积累阶段,大豆植株主要积累根和茎的干物质,植株的生长主要依靠地下部分的茎和根的发达。
随着生长的进行,大豆植株的地上部分逐渐生长壮大,茎、叶和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逐渐增加。
在生长中期积累阶段,大豆茎、叶和根的干物质积累逐渐降低,而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逐渐增加。
这一阶段是大豆产量形成的关键期,籽粒的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大豆的产量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干物质的积累分配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干物质的积累分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之间、不同的生长阶段之间以及不同的遗传类型之间。
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干物质的积累分配有着不同的需求。
在生长初期,大豆主要依靠地下部分的茎和根的发达,因此茎和根的干物质积累对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生长中期,大豆的籽粒的干物质积累对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生长后期,籽粒的干物质积累最为迅猛,是大豆产量定量形成的重要期。
不同的遗传类型对干物质的积累分配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大豆品种在干物质的积累分配上存在着差异。
目前的研究表明,提高籽粒的干物质积累是提高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影响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管理因素和遗传因素。
气候因素是影响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
光照、温度和湿度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的积累分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大豆植株的茁壮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分配。
影响大豆收成的因素

影响大豆收成的因素
1. 水分:大豆需要适量的水分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太多的水分会导致根系腐烂,太少的水分则会影响生长。
2. 土壤:大豆需要适宜的土壤质地和土壤pH值,土壤质地过重或过轻及土壤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大豆生长。
3. 气候:大豆的生长与发育与气温、降雨、日照、风力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如连续干旱或暴雨天气都会导致大豆减产或死亡。
4. 病虫害:大豆生长过程中可能受到虫害、病害的侵袭,如叶螨、稻飞虱、白粉病、灰霉病等,这些都会影响大豆收成。
5. 营养供应:大豆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包括氮、磷、钾、镁等元素,缺乏这些元素会导致大豆生长缓慢,产量降低。
6. 栽培管理: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对大豆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如适时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等。
大豆产量 生理指标

大豆产量生理指标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大豆的产量和生理指标是衡量其种植效益的重要指标。
下面将从产量和生理指标两个方面来探讨大豆的种植情况。
一、大豆产量大豆的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壤、气候、种植技术等。
其中,土壤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豆生长需要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养分,如氮、磷、钾等,同时还需要土壤的pH值适宜,一般在6.0-7.0之间。
此外,大豆的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缺水会导致大豆的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产量。
气候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豆生长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雨水。
如果气候条件不适宜,如长期干旱、高温等,会导致大豆的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产量。
种植技术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
例如,适时施肥、合理密植、及时除草、病虫害防治等都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
二、大豆生理指标大豆的生理指标是反映大豆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大豆的生理指标包括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等。
株高是反映大豆生长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大豆的株高一般在50-100厘米之间,株高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大豆的产量。
过高的株高会导致大豆的分枝少,花果期短,从而影响产量;过低的株高则会导致大豆的叶面积少,光合作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产量。
叶面积指数是反映大豆生长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地面积上大豆叶面积的总和。
叶面积指数越大,说明大豆的叶面积越大,光合作用越强,从而产量也会越高。
叶绿素含量是反映大豆生长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叶绿素是大豆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叶绿素含量越高,说明大豆的光合作用越强,从而产量也会越高。
综上所述,大豆的产量和生理指标是衡量大豆种植效益的重要指标。
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以及良好的生理指标都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从而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影响因素分析

黄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影响因素分析黄大豆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素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对黄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土壤、气候、种子品质和耕作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土壤是决定黄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大豆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首先是土壤的pH值,黄大豆对pH值在6-7之间的土壤适应性较好。
其次,土壤的肥力对黄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重要影响。
黄大豆对有机质含量高、水分保持能力好、土壤透气性好的土壤更为适宜。
此外,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的供应也对黄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有直接影响,合理施肥对黄大豆的生长和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气候因素也是黄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黄大豆生长期需要温暖的气候条件,其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摄氏度。
高温和低温对黄大豆的生长会造成不利影响,高温会影响花荚发育,降低产量;低温会延缓黄大豆的生长速度,抑制根系发育。
此外,日照充足也是黄大豆生长所需的重要条件之一。
光合作用是黄大豆形成产量和品质的基础,充足的日照能够促进黄大豆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种子品质是影响黄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内在因素之一。
选择优质健壮的种子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首先要注意种子的纯度和活力,纯度高、活力强的种子可以确保良好的发芽和生长。
其次,种子的耐病虫害性也是选择种子的重要指标之一。
抗病虫害的种子能够减少植株的损失,提高产量。
另外,种子的大小和颜色也会对黄大豆的产量产生影响,大颗粒的种子营养储备量更高,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和发育。
最后,耕作管理不仅决定了农田的生产潜力,也对黄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有直接影响。
合理的耕作操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黄大豆的产量。
首先,选择合适的耕地方式,如旋耕、揭犁等措施,有助于松土、改善土壤结构。
其次,适时进行田面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养分,以满足黄大豆的生长需求。
同时,也要注意及时除草、防治病虫害,保证黄大豆的生长环境良好,减少胁迫因素对产量和品质的不利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根据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特点,发挥主导因素的增产作用 在一定的肥力、栽培水平上,协调各产量因素的关系,做到合理密植、结 荚多、秕粒少、籽粒饱满,才能发挥大豆品种的生产潜力,最终提高子粒产量。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五、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
1.内在因素 品种特性如产量性状、耐肥、抗逆性等生长发育特性及 幼苗素质、受精结实率等均影响产量形成。
2.环境因素 土壤、光照、水分、肥料、温度、空气、病虫害。 3.栽培措施 种植密度、群体结构、种植制度、田间管理等措施是获
得群体高产的主要途径。
四、大豆的产量形成特点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大豆的产量形成特点
生物产量的形成 大豆生物产量形成过程大体分为三个时 经济产量的形成 期,即指数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和稳定 大豆生长发育的重要特点是生殖生长开 期。大豆植株生长初期,生物产量的积 始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间 累曲线如指数曲线。从分枝期至结荚期, 长。一大豆的大部分干物质是在营养生 生物产量增加最快,基本上呈直线增长。 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阶段内积累起来的。 结荚期以后,叶片光合速率降低,生物 整个籽粒形成期为45~50d,最初10d 产量趋于稳定,在鼓粒中期前后达到最 增重较慢,中期增重较快,后期又较慢。 大值。生物产量是形成经济产量的基础。
图1.大豆的生物产量
图2.大豆的经济产量
二、大豆产量构成因素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单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中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单株生长繁茂、分枝多且角度大的品种靠每株荚数增产。 株型收敛、分枝少且角度小的品种靠株数增产。 同一品种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固定,单株荚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六、提高大豆产量的途径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提高大豆产量的途径
1.培育高产优质品种 培育高光效、抗性强的品种,品种叶面 积适当、叶片和株型有利于最大限度的 利用光能,抗性好,针对大豆主要病害 和虫害有较高的抗性。
2.合理安排茬口,选用适当的栽培措施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合理密植,保
证单位面积内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保 证群体适宜,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因子 中有利于增产的因素。充分利用光能、 正确运用肥水管理措施。
大豆产量的构成因素
《大豆种子生产技术》
教学目标
1 掌握大豆产量因素的构成 2 掌握产量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 掌握产量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大豆产量的概念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大豆产量的概念
1.大豆的生物产量 大豆的生物产量是指大豆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即整个植株 (不包括根系)总干物质的收获量。 2.大豆的经济产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指因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大豆的经济产量一般指大豆籽实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