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品种鹤麦1310高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摘要:为全面了解小麦品种鹤麦1310品种特性和推广应用价值,根据河南省小麦品种试验南部组2016~2018年区域试验和2017~2018年生产试验的产量数据,对鹤麦1310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并利用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2016~2018年2a 区域试验,鹤麦1310平均产量为4985.3kg/hm 2,较对照偃展4110增产8.45%,增产点率93.8%;2017~2018年生产试验,鹤麦1310平均产量为5230.5kg/hm 2,较对照偃展4110增产5.60%。
鹤麦1310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高稳系数均高于对照,平均高稳系数较对照高4.11百分点,具有小的变异系数以及大的高稳系数和适应度,表现出良好的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
鹤麦1310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的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有效穗数是影响鹤麦1310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小。
综合分析认为,鹤麦1310是一个具有高产潜力、稳产性强的品种,生产上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群体数量提高有效穗数来进一步挖掘其高产潜力。
关键词:小麦;鹤麦1310;高产;稳产;产量构成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23)06-0049-05收稿日期:2023-05-15基金项目:河南省农业(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项目(2022010101);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62102110021;172102110100);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20210103005;SYSH2018-01-07)作者简介:刘海霞(1981-),女,河南淇县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E-mail :158****4983@163.com 。
通讯作者:程玉红(1970-),女,河南沈丘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Ef fe c t s o f S o wi n g Da t e o n Gr a i n Yi e l d a n d I t s Co mp o n e n s t o f Wi nt e r Ⅵ e a t
L i L i n g We i , C u i L i N a , Ya n g L i a n J u n, Yu Gu a n g Yu a n, Me n g Xi a o Y i n g
( D e z h o u A r i c u l t u r a l B u r e a u , D e z h o u 2 5 3 0 0 0 ,C h i n a )
近年来 全球 气候变 暖… , 特 别 是 暖 冬 的 出 现, 改变 了小 麦冬 季 生长 发育 状况 , 继续 按传 统 的
1 . 2 试 验设 计
以近年 当地 常 规 播期 为对 照 , 试 验 设 5个 播 期, 分别 为 9月 2 6日( S 1 ) 、 1 0月 2 日( S 2 ) 、 1 0月 8日( S 3 ) 、 1 O月 1 4 日( S 4 ) 、 1 0月 2 0日( S 5 ) 。每 个播 期一 个小 区 , 小 区面积 1 6 m ( 3 . 2 m×5 m) , 小 区 间隔 4 0 c m。小 区四周设 3— 5 m保 护 行 , 重 复 间设 0 . 4 m 的 观察 道 。随 机 区组 设 计 , 重复 3
Ab s t r a c t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s o w i n g d a t e s o n g r a i n y i e l d a n d i t s c o mp o n e n t s o f wi n t e r wh e a t w e r e
河南省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规律分析

Ab t a t s r c :Th e s m iwi e ne s n hr e r e e — nt r s a d t e we k p i gn s a s rn e s whe t a ite we e c tv t d a a v re is r uli a e t
.
hi he ha h s f we k s rn e s v re i s a t ou h 0 一 r i weg f t m g r t n t o e o a p i gn s a ite , lh g 1 0 g a n 0 i ht o he was l we o r
河南农 业科 学,0 1 4 ( ) 3 —O 2 1 ,0 4 :84
J u n l f He a rc lu a S in e o r a n n Ag iu t r l ce c s o
河 南 省 小 麦 产 量 及 其 构 成 因素 变 化 规 律 分 析
李 巧云 , 李 磊 , 万代 , 苏 梅 , 刘 周 尹 钧
结果表 明 , 因型和环境 对 小麦产量及 其构 成 因素 均有极显 著 影响 。6个供 试 品种 中, 基 郑麦 0 4产 0
量 最 高 ( 2 . 9 g h ) 豫 麦 5 7 2 4 / m , 5 k 0号 产 量 最 低 ( 7 。 2 g h 。 在 河 南 省 不 同 生 态 环 境 下 , 6 2 1 / m ) 4 k 3
v r , e yed o h n ma 0 s h g et ( 2 .4 g h ) n ma O wa h o s a s Th il f Z e g i0 4 wa ih s 75 2 9k / a a d Yu i5 s t e lwe t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及种植技术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对于冬小麦这一重要的粮食作物来说,不同的播种期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不同播种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
1.早播期早播期的优势在于冬小麦生长期相对较长,有利于积累充足的养分和产量。
早播期的作物能够充分利用秋季和初冬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促进早熟和生长旺盛,从而提高了生物量和产量。
早播期的冬小麦能够有效避开春季的高温干旱等不利条件,减少病虫害等灾害的影响,有利于提高产量稳定性。
2.中播期中播期的冬小麦生长期适中,能够充分利用春季温湿的气候条件,生长势较强。
中播期的作物可以有效避开寒冷冬季和炎热夏季的不利因素,相对较易实现高产稳产。
由于气温尚有一定的低温保护能力,不易受到倒伏、干旱等不利影响。
中播期的冬小麦产量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稳定。
2.温度早播期和中播期的冬小麦受到春季的温度条件较好,有利于生长势的强劲和生物量的积累。
晚播期的作物可能受到高温和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出现产量较低的情况。
3.水分不同播期的冬小麦在生长后期的水分需求也有所不同。
早播期和中播期的冬小麦在生长后期可能受到春季干旱的影响,需合理利用水资源以保证产量。
晚播期的冬小麦由于生长期较短,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低。
4.病虫害不同播期的冬小麦抗病虫害能力也有所不同。
早播期的冬小麦可能受到春季病虫害的影响较小,晚播期的作物则可能存在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合理管理病虫害对于不同播期的冬小麦来说尤为重要。
不同的播种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都会产生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期,采取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可以更好地保证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希望本文的分析与探讨能够为相关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构成因素包括耕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播种面积等。
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了解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这样就可以采取合适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小麦产量。
本文将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入手,进行详细阐述。
一、耕种面积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耕种面积是指在一定的地区和时间内,用于种植小麦的土地面积。
耕种面积的大小对小麦产量有直接影响。
在耕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小麦产量随着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而增加。
如果单位面积产量不变,则耕种面积的增加可以带来小麦产量的增长。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小麦耕种面积和小麦产量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小麦耕种面积与小麦产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中,相关系数达到了0.86,说明小麦耕种面积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
二、单位面积产量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单位面积产量是指每个种植面积上的小麦产量,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手段来实现,如合理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科学田园管理等。
对我国近年来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和小麦总产量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与小麦总产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中,相关系数达到了0.93,说明单位面积产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播种面积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播种面积是指一个农业区域或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用于播种小麦的土地面积。
播种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小麦的种植规模和产量。
在单位面积产量和耕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播种面积的增加可以带来小麦产量的增长。
对我国近年来小麦播种面积和小麦总产量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小麦播种面积与小麦总产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中,相关系数达到了0.81,说明播种面积也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包括耕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播种面积三个方面。
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耕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播种面积均与小麦产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作物栽培学各论 课后题答案

第九章小麦1.小麦的生育时期有哪些?答:根据小麦一生中器官形成顺序和明显的外部特征,可划分为出苗、分蘖、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等生育时期,冬小麦还有越冬和返青期。
2.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春化,光照的类型?答:小麦的生活周期内,必须经过几个循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每个阶段需要满足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开始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
这种阶段性质变发育过程称为小麦的阶段发育。
根据不同品种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高低和时间的长短,将小麦分为(1)春性(2)半冬性(3)冬性3种类型根据小麦对光照长短的反应,分为(1)反应迟钝型(2)反应中等型(3)反应敏感型3.小麦三段生长与器官建成的关系以及栽培技术上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措施答:①营养阶段:根、叶的生长,伴有分蘖的发生;主攻方向:穗数;措施:保苗,促进分蘖。
②并进阶段:幼穗、根、叶、秆的生长发育,伴有分蘖发生;主攻方向:粒数;措施:壮杆,促进幼穗分化。
③生殖阶段:穗、粒的形成与发育;主攻方向:粒重;措施:保叶4.小麦根,茎,叶生长规律根:须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构成,初生根垂直向下生长,次生根着生于分蘖节上,又称节根,伴随分蘖的发生,在主茎分蘖节上自上而下逐节发根。
开花期,次生根数达最大值,跟数量大,功能强,是根系吸收的主体部分,与高产有密切关系。
茎:由节和节间组成,地下3~8节,节间不伸长,密集而成分蘖节,地上4~6节,节间伸长形成茎杆。
节间按节位自上而下顺序生成。
强光对节间伸长有抑制作用。
叶:由叶片、叶鞘、叶耳、叶舌、叶环构成,叶的建成历经分化、伸长和定型过程。
1~3叶在种子胚中早已分化,其余叶由茎生长锥分化形成,分化出的叶原基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通过伸长过程扩大体积。
5.小麦分蘖及成穗规律分蘖:发生在地下不伸长茎节上的分枝;规律:一级分蘖与主茎初叶数(N)呈N-3的对应关系,剩余同伸关系均为N-2.成穗规律:冬前发生的低位早蘖容易成穗,冬前晚生分蘖和春生蘖成穗率低。
影响小麦高产的因素

影响小麦高产的因素小麦在我国的种植面积是非常大的。
所以现在的小麦市场竞争还是比较大的,在种植小麦的时候,大家都想能够尽可能的提高小麦产量,以此来提高种植效益。
不过想要小麦高产的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因为也存在着很多影响小麦在我国的种植面积是非常大的。
所以现在的小麦市场竞争还是比较大的,在种植小麦的时候,大家都想能够尽可能的提高小麦产量,以此来提高种植效益。
不过想要小麦高产的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因为也存在着很多影响小麦高产的因素,那么具体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小麦产量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1、土壤因素土壤是影响小麦高产的首要因素。
土壤的深度、肥力、含水量等与小麦的产量都是息息相关的。
小麦适宜生长土层较深的活性土中,耕作层深度保持在25厘米左右。
如果土层过浅的话,那么小麦生长将无法获取充足的水分和营养。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保持一个松紧适宜的土壤,不可过松过紧。
如果过松的话,土壤保温保水性差,而如果过紧的话,通透性不强,并且会影响营养的有效性以及土壤内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根部的生长,降低小麦产量。
2、施肥因素很多人在种植小麦的时候,为了提高产量,都会盲目的施用氮肥。
如果氮肥施用过多的话,那么磷钾肥、有机肥的比例相对来说则会下降。
小麦则极易旺长,田间通透性差,小麦植株也极易生出大量的无效分蘖,导致两极分化时间延迟,植株基部节间过长,小麦植株也极易倒伏,导致产量下降。
并且也会忽略微量元素的施用,小麦缺乏微量元素的话,容易生长不良,从而减产。
3、播种因素小麦的播种量及时间也是影响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
如果小麦播种过多的话,会导致分蘖增加,小麦群体过大,相互之间会互相抢夺光照与营养。
从而造成有些小麦徒长,有些小麦却生长瘦弱,严重影响产量。
而如果播种过早的话,那么会提早小麦的出苗时间,加快生长速度,也会出现很多分蘖。
在冬前便出现旺苗现象,从而造成小麦在生长中后期的时候脱肥早衰,影响个体的生长。
4、气候因素小麦是一种喜欢生长在光照充足、凉爽环境种植的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
淮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淮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摘要通过对2000~2008年在小麦生产中积累的大量试验、示范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可知:一定数量的穗数是高产的最重要基础,穗数受栽培条件的影响最大,粒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而提高单位面积总粒数和千粒重是实现小麦增产的关键,因而要把提高群体成穗率和千粒重作为争取小麦高产的核心来抓。
关键词小麦产量;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统计分析;淮北地区中图分类号 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3-0204-012003年以来,铜山县6万余公顷小麦产量由4 980kg/hm2提高至6 045kg/hm2,出现了部分整建制达到7 500kg/hm2的镇、村和9 750kg/hm2的高产田。
这表明:我县小麦生产水平目前总体上已经完成由低产向中产阶段的转变,正逐步向高产阶段迈进。
为了研究探索新时期本地区小麦生产的主攻方向,我们将2000年以来在小麦生产中积累的大量试验、示范资料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拟从产量构成因素上的变化方面,寻求规律,指导本地区小麦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1材料与方法2000年以来,我县共组织各种小麦试验、示范68次,其中:品种比较试验32次,栽培试验28次,高产示范8次。
以上资料经过按照不同产量水平(kg/667m2)进行分组后,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穗数(x1,万穗/667m2)、每穗粒数(x2,粒)和千粒重(x3,g)的平均值(x)、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n为次数(见表1)。
统计分析按照莫惠栋著《农业统计分析》1992年方法进行。
2统计结果与分析2.1穗数、每穗实粒数和粒重的变异对x1、x2和x3按照表1分组进行方差分析,得到的组间变异f 值分别为6.47**、1.497和8.525**,即2000~2008年的68次试验、示范资料,每667m2穗数和千粒重的变化达极显著,而每穗实粒数的变化则不显著。
进一步分析发现,产量500kg/667m2以上的9次资料,平均穗数为35.91万穗/667m2,比产量460kg/667m2以下的穗数差异极显著,说明获得一定数量的穗数是高产的最重要基础;产量420 kg/667m2以上产量的千粒重差异显著,300kg/667m2以下产量的千粒重最低,与300kg/667m2以上产量的千粒重差异达极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提高四川小麦产量途径摘要:西南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气候复杂多变,冬干春旱且后期气温高、湿度大,病虫害严重对小麦生产带来一定的制约。
该区小麦生育过程具有分蘖期短、幼穗分化期长和灌浆期长的特点[1]。
面对这样的生态环境,小麦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气候、肥料和水的需求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人为调控。
为了使小麦产量达到预期的目标,获得更高效益我们我们可以从培育高产新品种,研究如何调节水肥,怎样播种等来促控小麦的发育过程来间接调节影响产量的3个因素,提高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使得小麦高产。
关键词:小麦产量有效穗数千粒重粒数西南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该区小麦总产量占全国的5%左右。
该区小麦生育期间在10月下旬到5月上旬,此阶段气候复杂多变,冬干春旱且后期气温高、湿度大,病虫害严重对小麦生产带来一定的制约。
该区小麦生育过程具有分蘖期短、幼穗分化期长和灌浆期长的特点[1]。
优势在于具有早熟和多花多实,缺点是存在植株过高、茎秆软弱、容易倒伏、条锈病和黑穗病较重、产量水平低等缺点[2]。
1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小麦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共同构成。
张维城[3]认为,产量构成三因素间的关系是从穗数到穗粒数再到粒重的单向制约关系,穗粒数不能制约穗数,粒重不能制约穗粒数与穗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适应。
四川盆地冬暖春早的气候特点突出,小麦11月上中旬播种,1月上中旬即拔节,分蘖持续时间仅30~40 d,加上寡照等因素的影响,群体往往较小。
不论基本苗高低,其最高茎数也很难达到1 000×104每公顷,不像北方小麦存在两次分蘖高峰,最高分蘖可达1500×104每公顷以上。
但四川盆地小麦的幼穗分化和籽粒灌浆时间较长,具有大穗、高粒重的优势,不少品种千粒重高达50~55g。
四川盆地小麦属于高温高湿与弱光照生态区,一般是“三四五”产量结构(即穗数每亩30×104左右、每穗40粒左右、千粒重50g左右) [4]。
余秀芳[5]通过对中江县高产麦田与周边地区的普通麦田进行调查和研究作比较发现两者每亩的有效穗数相差不是很大,都能达到25万以上。
但是高产麦地的穗粒数比一般麦地的穗粒数高出许多,二者的平均数相差7.1粒,在千粒重都等同的条件下,每亩高产麦地的产量比一般麦田的产量高出100 kg以上;高产麦地的有效穗在25万以上,甚至30万,穗粒数在35~45粒。
在高产麦地,如果千粒重相同(千粒重设定为一样),当穗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影响产量的因素就是穗粒数,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麦苗生长过程中如果群体的数量过大,个体的营养供应就会不足、导致生长缓慢。
合理平衡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使得小麦达到高产。
最高苗虽高但有效穗反而会降低,穗粒数和粒重也会减少;反过来,群体数量太少、个体发育虽然特别,但有效穗会过低,同样也达不到高产的目的。
2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途径小麦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气候、肥料和水的需求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人为调控。
为了使小麦产量达到预期的目标,获得更高效益我们我们可以从培育高产新品种,研究如何施肥,怎样播种等来促进和保护小麦的发育过程,调节影响产量的3个因素,提高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使得在单位面积中产量达到最高、实现高产。
2.1培育高产新品种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是指小麦品种在适宜环境中,营养和水分条件不受限制,病、虫、杂草、倒伏等不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潜在产量,由品种的遗传特性所决定[6]。
提高产量潜力一直是国内外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
潜在产量虽然在实践中很难达到,掌握四川地区的潜在产量有利于确立该区域小麦品种改良的目标,并通过产量潜力的遗传改良提高小麦的单产水平。
李式昭[7,8]等利用自2000年以来育成的10份优良四川小麦品种,在理想栽培条件下对其产量潜力、产量构成因素、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及花后籽粒产量和茎草干重的动态交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近年来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在,460.11~555.88 kg/亩。
②穗数是影响产量的首要因素。
③通过收获指数的改良能明显提高产量潜力。
④优良四川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好。
灌浆快增期持续时间长,营养体生物量形成早。
有利于较高粒重的形成。
由此可见,当前四川小麦品种灌浆特性较好,具有较高光合效率和协调的源库关系。
而营养体生物量形成早,保持高水平灌浆速率,延长灌浆快增期持续时间,正是发挥品种产量潜力的关键。
两熟制种植模式中,水稻的生长期为4~8月,所以小麦的收获与水稻移栽之间争时争地争劳动力矛盾特别明显,而在小麦播种前,土地却有近2个月的空闲,光热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唐永金[9]认为:适应四川盆地稻麦两熟制的小麦品种应为“早播早熟型”,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水稻收后的秋季光热资源,又可以增加小麦穗的分化发育时间,有利于充分发挥盆地生态条件优势,产量潜力应达7500—9000 kg/hm2,能比现有品种增产20%一40%。
今后四川小麦的高产育种,应在较高穗数的条件下选择耐密性强的品种,对穗粒数影响较小和千粒重高的品种,同时注意选择早播早熟型、收获指数高、灌浆快增期持续时间长的材料。
2.2确定合适的种植密度如果要提高小麦的产量,就应该仔细地探索基本苗与产量之间的联系、穗数与穗粒数之间的联系并且加以调控,以达到有效穗合理,穗粒多而饱满,千粒重大的目的。
李式昭[9]同时还发现,在理想栽培条件下,产量构成三因素均与产量潜力呈正相关,且穗数与产量潜力之间达到显著相关,但穗粒数和千粒重在试验中与产量潜力的相关不显著。
因此,在四川当前生产水平条件下,穗数是影响产量的首要因素,通过改善栽培条件获得较高穗数能充分提升当前品种的产量。
穗数与穗粒数呈负相关,则表明穗数的增加会导致穗粒数降低,这可能系田间群体增大,通风透光差,对各品种在穗分化时小穗和每小穗小花的正常发育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所致。
2.3在每一个生长发育阶段适当促控小麦,科学施肥于振文[10]等研究指出,公顷产量9t麦田在拔节期之前的干物质积累量与7.5t 麦田并无显著差异,但自拔节期开始,前者即显著高于后者,且超高产麦田的花后旗叶的功能期明显较长。
汤永禄[11]等研究也得到类似结果,高产田在分蘖、拔节期的群体干重与中高产田相当甚至略低,但到了开花期,高产田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中高产田,这一点也在单茎绿叶数、旗叶SPAD值、单茎叶面积等个体质量指标上得到反映。
小麦后期尤其是灌浆阶段的高温高湿天气频繁,生育期偏迟、灌浆缓慢的品种易遭遇高温逼熟,籽粒往往不饱满,影响产量。
本研究中多数试验的抽穗期、全生育期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这同他人研究结果一致[12,13]。
抽穗期与其他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为-0.61~-0.85。
综合反映物质积累多少、物质分配转运效率和生育期长短等参数的生物生产率(BPR)、籽粒生产率(GPR)同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施用氮素可以提高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光合性能,延长绿叶功能期,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小麦产量[14]。
王相权[15]等实验发现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四川丘陵区冬小麦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到一定量时,产量不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本试验结果与之相似,表明此结论仍适于的栽培规律。
但在本试验中,当亩施氮量超过12 kg后,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反而减少。
原因是施氮量过高造成植株群体过大、结构不合理、遮荫严重、个体发育不良、贪青晚熟等,不利丰产因素的形成。
一般情况下,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小麦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所以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对其施加肥料来有效的促进和控制小麦稳定快速生长。
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前期“以促为主”,主要是保证养分充足供应促进幼苗茁壮生长。
中期“以控为主”,主要是减少无效发育,提高分蘖的成功率。
中后期“以促为主”,主要是增强根部有活力,降低绿叶的减退速度,这样就会保证麦苗生长稳定,以增加粒重,提高穗粒数。
关键点就是在叶子的颜色即将退去的时候,施加肥料。
2.4节水灌溉,适时排水近年四川盆地丘陵区的小麦生长期间降雨量越来越少,干旱和半干旱现象十分明显,小麦生产越来越面临重困难。
李邦发[16]在四川盆地丘陵区进行冬小麦灌溉试验发现完全依靠自然降雨根本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要,小麦的各个生长时期都受到影响,苗期分蘖力弱,生长量小,个体发育受到影响,孕穗开花期缺水,小穗小花较少,穗子也较短,结实粒数低,灌浆期缺水,籽粒体积变小,籽粒不饱满,千粒重较低,产量各项指标都低于其他处理。
补苗进行人工浇水灌溉的处理,苗期基本能正常生长发育,但生长中期和后期仍然缺水严重,产量虽然高于对照,但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几个进行了渗水浇灌的处理,以苗期浇灌加拔节期进行渗灌的处理产量最高,只在拔节期进行渗灌的处理产量次之,而在拔节期和开花期进行2次渗灌处理的籽粒产量却低于前2个处理,原因可能是开花期进行渗灌,土壤较疏松,植株容易倒伏,造成光合作用降低,籽粒灌浆不饱满,千粒重下降所致。
同时在小麦生产后期,要注意排水预防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5化学促控,防虫治病播种时做好药剂如拌种处理。
前期注意防治麦蜘蛛,中后期重点预防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和麦穗蚜。
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病虫危害损失。
综上所述,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亩基本苗)是决定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实现四川丘陵地区高产的技术策略应在“前促、中调、后保”,即中前期以促为主,积累足够的物质基础,中期围绕提高个体质量,根据实际长势长相进行调控,后期重点搞好病虫防控和养根护叶,确保灌浆和高的千粒重。
相应的关键技术包括中等群体起点(250×104每公顷左右),合适种植密度不同则可造成作物群体结构不同,个体出现温、光等生态条件的差异。
正确处理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优化群体结构,可以为小麦高产栽培奠定良好的基础。
机械化精播,氮肥后移(60%底肥、40%拔节肥),一喷多防(将杀菌剂、杀虫剂和磷酸二氢钾混合,于抽穗扬花期一次性喷施),配以抗逆高产品种(株型较紧凑、前期长势旺、后期落黄好、干粒重高)。
参考文献:[1]余遥.四川小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10.[2]Jin S B(金善宝).Chinese Wheat Germplasms and Pedigrees (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 [M].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336—381(in Chinese).[3]张维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问制约关系的分析[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2(3):1-4.[4]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等. 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技术途径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33(1):51-59.[5]余秀芳. 四川丘陵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 南方农业, 2014(27):44-45.[6]Evans L T,R A Fischer.Yidd potential:its definition,measmement,and signilficance[J].Crop Seienee,1999,39:1544—1551.[7]李式昭,朱华忠,郑建敏等. 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4,27(1):24-29.[8]Zhou Y,Zhu H Z,Cal S B.et a1.Genetic improvement of grain yield and associated traits in the Southern China Winter Wheat region:1949 to 2000[j].Euphytica,2007,157:465-473.[9]唐永金.四川小麦品种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国外农学一麦类作物,1996(6):5-7.[10]于振文,田奇卓,潘庆民,等.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J].作物学报,2002,28(5):577-585.[11]汤永禄, 李朝苏, 吴春,等. 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技术途径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33(1):51-59.[12]del Blanco 1 A.Rajaram S,Kronstad W E.Agronomic potential of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derived populations[J].Crop Science,2001,41:670-676.[13]Hadjich“stodouiouA.Environmental correlations among grain yield and other important traits of wheat in dry lands [J].Euphytica,1989,44:143-150.[14]肖凯,张荣铣,钱维朴.小麦生育后期根叶生理功能衰退特性研[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5):34-41.[15]王相权, 黄辉跃, 唐建,等. 不同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对四川丘陵区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种子科技, 2010, 28(12):25-27.[16]李邦发. 四川干旱情况下灌水对土壤和小麦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