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修辞讲课稿
文本写作的语音修辞

教学 相长语音修辞是作者为了使文本在生动性、情趣性、音乐性等方面产生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对语音进行选择、调整、组合的操作方式。
语音修辞应从两个方面来探索:一是明确需要实现的表达效果,二是根据效果思考选用何种语音修辞。
一、强化音韵之美的词语语音修辞法一般来说,要使文本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节奏,文本内容易于识记,令读者享受到一种音乐美,则要在文本所用词语的语音上下功夫。
主要在词语的平仄、押韵、双声、叠韵、叠音的选择、组合上下功夫。
先看戴望舒《雨巷》中的一段诗。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双音节词中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称为双声词,韵母相同或相近的,称为叠韵词。
双声叠韵词在声韵上的这种关联,用来抒写情景时,能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
如“彷徨”“彳亍”“惆怅”“迷茫”等词, 读者在反复吟咏时,会感受到一种音乐的美感。
所以,作者要想使文本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时,那么就可以选择双声、叠韵词间插在语句中,以此对整个语段语音链上的某些节点起到强化的作用。
上面的诗节中,作者在每一节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上了双声词或叠韵词。
第一节的开头用了叠韵“彷徨”,结尾用上了双声“彳亍”和“惆怅”;第二节诗的开头所用的“默默”虽是叠音,在这里也起着双声和叠韵的作用(叠音词既是双声又是叠韵),末尾用了双声词“迷茫”。
在诗节首尾的语句中用这种声母相同或韵母相类的词语来延续音长、延缓节奏,使诗节的韵味显得格外绵长。
叠音词指同一个音节重叠后构成的词。
这类词实际上是连续发出完全相同的音,只是第二个音相较第一个音显得轻、弱、短,即第二个音节一般要读成轻声,如同第一个音节的影子一般,似有若无,以突出第一个音节在语义上的强度和减弱第一个音节在语音上的力度。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第五章语音修辞

音节协调与呼应的总则是流畅自然、声情并茂。 注意做到不损于内容的准确性、格调的统一性、 逻辑上的合理性。
东有东山,西有西山,北有卧龙(山),南有 鸡笼(山),太原正好座落在一个肥沃的盆地 里。(吴伯箫《难老泉》)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 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 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 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正当春 花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 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 命交替的旺季。(梁衡《夏》)
汉语语词的特点为音节协调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方面,单音词和复音语词常常可以找到对 应的同义形式;另一方面,词本身少有形态 变化,词和词的组合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 再一方面,同音语词占有相当的比重。
就汉语而言,音节协调追求的目标主要是双 音化、四字组合、前后句字数相等或相近, 音节呼应主要是让前后文在声音和语意上都 能紧密联系,形成整体。
拟声词的产生和存在完全是为了修辞的需要, 习惯作为一种语法词类来看,但其实从语法 结构或是语法功能去分析,这一词类都不具 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词的区别性特征。不把它 作为一种语法词类来看,或者从它的修辞功 能角度着眼,把摹状归为一类修辞词类,而 它属于其中一个小类,也许更为合适。
二、汉语常见拟音修辞方法的运用
拟音修辞或者选用拟声词,对词库中现 有的拟声词加以选择和利用;或者临时 拟声,借用非拟声词的言语形式临时记 音。
目的有二:摹声和写情,使表达更形象 逼真,更生动传神。
直接绘声绘动。
⑴头顶上有几架敌机嗡嗡嗡,一会远了,一 会又飞回来,好像几只苍蝇粘到头上不走了, 紧自哼哼。……话音没落,只听半空哇哇哇, 好像一阵暴雨泼下来,接着唰唰唰唰,四处 踢通扑通乱响,炸弹落了一地。(《三千里 江山》)
语文知识与技能专题讲座:合理调配声音,让语言和谐优美——“语音修辞”例解ppt课件

欧阳修写《昼锦堂记》: 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调整音节的方法:
单音节词要配单音节词, 双音节词要配双音节词, 三音节词语配三音节词语, 四音节词语配四音节词语。
单音节词要配单音节词 几项列举的时候,可以用单音词: 追求真、善、美,可使人的品格高尚。
衣、食、住、行,哪一样都不可忽视。
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 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 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
音节的排列要有序:
音节少的,排列在前; 音节多的,排列在后. 这样排列,可以取得由少到多、循序渐 进的和谐的节奏感。
音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在后,由少到多:
紫竹、刺梅、石榴、绣球,倒挂金钟、四季海 棠,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 的花香。
当代散文家曹靖华也要求文章“下字如珠落玉盘,流 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
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对自己作品的语言,要求言 辞准确明朗,还必须响亮动听。
契诃夫说:“我通常在校样上最后完成我的小说, 而且不妨说,是从音乐的一面来修改它。”
最妙的要算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据说他每写完一 篇文章,都要用钢琴检验句子的音节是否响亮,足见 其对语言的音乐性达到了苛求的程度。
句子整散相间,会使语言整齐中有变 化,参差中见匀整,产生一种音乐美感.
古龙<<风云第一刀>>: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 肉;万里飞雪,将苍穹作洪炉,溶万物为白 银。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 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却碾不碎天 地间的寂寞。
梁衡<<晋祠>>: 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 里一条小溪。桥下有河,亭中有井, 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丝如 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语音修辞学

语音修辞学习要求:1、语音修辞的含义2、语音修辞的手段:节奏、平仄、押韵、谐音等3、语音修辞的效果第一节语音修辞概说一、语音修辞(一)语音修辞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从而取得语言音乐美的修辞方式。
它大体包括音节的配合、声调的协调和押韵的和谐等等。
(二)语言的音乐美汉语语音具有音节响亮、声调抑扬、音色优美等特点,这就是汉语的音乐性。
利用这种特点,采取一定的方法,可使话语呈现音乐美元音占优势,乐音数量多;同音音节多,押韵很容易;声调彼此对立,平仄对称互补;单音比较自由,双音自足稳重,四音和谐优美二、语音修辞效果语音修辞效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音韵美。
主要借助于音响形成的美感。
(二)旋律美。
主要是利用音高和音质因素构成的美感。
旋律主要表现为语音高低升降的规律性变化以及相同、相近语音成分的反复或再现。
语调升降、声调配合及押韵是形成旋律的主要手段。
(三)节奏感。
主要是利用音长和音强因素构成的美感。
调整音节、协调声调、安排语调、构成长短、轻重、快慢、高低及停顿规律性的展现句子是形成节奏的主要手段。
第二节语音修辞手段一、语音修辞手段语音修辞手段是指能够获得修辞表达效果的语音手段二、语音修辞手段种类(一)利用音长:节奏有停顿、快慢、协调音节、四字组合、双音化、衬字等。
停顿指语流中语言单位之间的间歇,属音长范围。
快慢指语速的快慢,是调节语言单位的时值的。
协调音节指对不同音节词语进行选择、组合和调整,使语言音节整齐匀称、错落有致。
四字组合、双音化和衬字也都属于调整音节的范围,它们都与音长密切相关。
A 停顿就是语流中语言单位之间的间歇。
又称音顿、音步、顿歇。
有语法停顿及逻辑停顿之别。
B 快慢。
指说话或朗读速度的快慢,又称语速。
分快速、中速、慢速三种。
他联想起了六年前大闹考场想起了郭立强之死想起了袁眉之死想起了二十余万返城知青“五一”大游行想起了王志松吴茵徐淑芳姚玉慧刘大文……(梁晓声《雪城》)C 协调音节汉语的音乐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音节的搭配,又主要表现为单双音节的配合上所以郭绍虞说:“汉语的音乐性产生在单双的问题上。
第五讲 声音和修辞

2、七大节奏规律
(1)音顿律:由等音节或等音步(节拍)语句排列 音顿律:由等音节或等音步(节拍) 组合,形成语音链上的等音长序列和音空, 组合,形成语音链上的等音长序列和音空,有规 律地交替成周期性变化, 律地交替成周期性变化,就产生了音顿律节奏形 式。 [原句]香香又羞又气又害怕,低着头来不说话。 原句] (李季《王贵和李香香》 (李季《王贵和李香香》)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况那么心平气和,于 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 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鲁迅 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鲁迅 《这个与那个》) 这个与那个》
四 其他同语音修辞有关的规律
1、要注意避免因语音错误而造成歧义和误解。 要注意避免因语音错误而造成歧义和误解。 要避免因同音或音近而造成的拗口。 2、要避免因同音或音近而造成的拗口。 所以革命前夜的纸张上的革命家, 所以革命前夜的纸张上的革命家,而且是极彻 极激烈的革命家,临革命时, 底,极激烈的革命家,临革命时,便能够撕 掉他先前的假面,——不自觉的假面 不自觉的假面。 掉他先前的假面,——不自觉的假面。(鲁迅 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 《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
2、七大节奏规律
(5)重轻律: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相 间交替而成的节奏形式。 有个老头本姓顾,大家叫他顾老五。顾老 五上街打醋又买布,他打了醋,买了 布……
2、七大节奏规律
(6)快慢律:由音步的徐疾对立、相间交替、回 环往复形成的节奏形式。 大白鹅,头一昂,眼睛生在脑门上。说这个,戆、 戆、戆。说那个,戆、戆、戆。咚一下,撞墙上; 头上长出个红囊囊。(白安生《大白鹅》 头上长出个红囊囊。(白安生《大白鹅》) (7)扬抑律:由句调的扬、抑、平、曲形成有规 律地对立统一成周期性组合,便形成了语音链上 的扬抑律节奏。
语音修辞说课材料

语音修辞语音修辞同义手段的运用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有很多可以增强音乐美的语音修辞手段,例如音节配合、平仄协调、同韵呼应、叠音自然等等。
一、连绵词的修辞功能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多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
(王国维《人间词话》)连绵词经常被运用于对联和诗词的对偶句中,具有回环荡漾、悦耳动听的修辞效果。
例如:二、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广义的叠音词包括:叠音单纯词(依依、潺潺、冉冉、翩翩、脉脉);叠音合成词(巍巍、刚刚、偏偏、常常、仅仅);叠音后缀词(红彤彤、绿茵茵、雄赳赳、美滋滋、急匆匆);叠音+后缀(欣欣然、悻悻然、茫茫然、惶惶然、贸贸然);形容词AABB式重叠(高高兴兴、干干净净、冷冷清清、清清楚楚、忙忙碌碌);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的(高高的、胖胖的、静静地、冷冷的、长长的)。
叠音实质上是声韵交错的重叠,兼有双声叠韵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叠音词可以壮大声势、谐调音韵、加强语意、突出节奏,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叠音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大量运用叠音手段,是我国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
在现代文学语体中,叠音手段也用得很普遍。
例如:三、拟声词的修辞功用拟声词是一类纯粹用来模仿声响、记录声音的词,常见的有单音节的、双音节的、三音节的、四音节的。
它的修辞功用在于直接传达物理世界的声音节奏,缩短人与发音体的距离,使人感到生动逼真、亲切自然。
例如:四、平仄的修辞功用平上去入——天子圣哲唐代释远忠《元和韵语》: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代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据此只能得知:平声平,上声高,去声高而远,入声短。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清浊清浊清浊清浊阴平阳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平分阴阳中古音四声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化为今音声调的阴阳。
普通话运用之播音主持发音中的语音修辞训练

普通话大讲堂:播音主持发音中的语音修辞训练语音承载内容,它是口语表达的最基本修辞手段。
离开了语音就无所谓口语,忽略了语音修辞,就无所谓口语修辞。
青少儿普通话与口才培训中心的老师指出,虽然语音修辞的有些内容,可以在播音和朗读的教材里看到,但是播音朗读与口语表达是不完全相同的话语形式,我们必须注意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并将其正确地用到口头语言中来。
1.口齿清晰常言道:“语清意自明”。
这是要求我们说话时口齿清晰,不要模棱两可、拖泥带水。
请找一位学友进行“咱俩比嘴功"的更的对说贯口练习。
“贯”就是贯通、贯之意。
“贯口”又称“快口”或“串口”、“贯口”是训练口齿清晰度的常用法。
训练的重点在于吐字的清晰,气息和声音的稳定,口腔肌肉的灵活;要在不明显换气的情况下,用富有节奏感的很快的语速连续说下去,重在一“快”字。
咱俩比“嘴功”甲:今天,咱俩比比“嘴功”,我有来言,你有去语。
乙:可以,我如果说“大”,那你就得说“多”。
甲:我要是说“顺”,那你就得说“和”。
乙:好!“大、多、顺、和”四个字。
你先说“大”,开始——甲:(由慢到快)元旦喜气大国家变化大,北京开人大规划真宏大,工程气派大,投入大效益大,上班干劲大下班乐趣大,学习劲头大唱歌嗓门大,生活改善大饭菜香味大,鱼大虾大蛋大鸡大碟子也大碗也大,油水大胃口大,大张嘴嘴张大,少见女人大肚子却常见男人的肚子大——乙:你那是啤酒肚子啊,还是少喝点儿吧!且听我说“多”——新年欢乐多四方喜讯多,城市发展多农村建设多,机械多水利多,化肥多良种多,绿化粮食多,现在是,能人多强人多新星多新秀多,大经理多企业家多,博士多硕士多教师多专家多,做学问的人多做生意的人更多,读书的多不读书的也多,考托福的多烤羊肉串的也多——甲:(快接)吃羊肉串儿的更多!你听我讲“顺”——同心同德者顺哉,顺者同心同心者顺,腾飞的中华百业待顺,政治要理顺经济要理顺,思想要理顺文化要理顺,方方面面都要理顺,工业顺农业顺国防顺科技顺,交通顺道路顺建设顺改革顺,党的领导要顺思想工作要顺,对内政策要顺对外关系要顺,十三亿两千万人民心和气顺!乙:安定团结者和也,和者团结团结者和,单手为分联手为和,改革的中国首先得和,党政要和干群要和,新老要和中青要和军民要和官兵要和领导班子特别要和。
语音词汇语法修辞

语音词汇语法修辞一、语音。
1. 基本概念。
-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 音节: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
例如,“好(hǎo)”是一个音节。
2. 发音。
- 声母。
- 定义: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
例如在“爸(bà)”中,“b”就是声母。
- 发音部位和方法:- 双唇音(b、p、m):b是不送气清双唇塞音,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读音轻短。
如“八(bā)”。
p是送气清双唇塞音,发音部位同b,但要送出较强的气流,如“爬(pá)”。
m是浊双唇鼻音,双唇紧闭,软腭下降,气流从鼻腔出来,同时声带颤动,如“妈(mā)”。
- 舌尖前音(z、c、s):z是不送气清舌尖前塞擦音,舌尖抵住下齿背,形成阻碍,然后舌尖与齿背慢慢松开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如“字(zì)”。
c是送气清舌尖前塞擦音,发音部位同z,但要送出较强气流,如“词(cí)”。
s 是清舌尖前擦音,舌尖接近下齿背,留出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如“四(sì)”。
- 韵母。
- 定义: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 分类:- 单韵母:a、o、e、i、u、ü等。
a是央低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口大开,舌位低,舌头居中,声带振动,如“啊(ā)”。
o是后半高圆唇元音,双唇拢圆,舌头向后缩,舌尖不触下齿,如“哦(ō)”。
- 复韵母: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结合而成。
如ai是由a和i组成的前响复韵母,发音时由a滑向i,如“来(lái)”。
- 声调。
- 定义: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形式,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一声,ā)、阳平(二声,á)、上声(三声,ǎ)、去声(四声,à)。
例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声调不同,意义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音修辞语音修辞语音修辞同义手段的运用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有很多可以增强音乐美的语音修辞手段,例如音节配合、平仄协调、同韵呼应、叠音自然等等。
一、连绵词的修辞功能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多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
(王国维《人间词话》)连绵词经常被运用于对联和诗词的对偶句中,具有回环荡漾、悦耳动听的修辞效果。
例如:二、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广义的叠音词包括:叠音单纯词(依依、潺潺、冉冉、翩翩、脉脉);叠音合成词(巍巍、刚刚、偏偏、常常、仅仅);叠音后缀词(红彤彤、绿茵茵、雄赳赳、美滋滋、急匆匆);叠音+后缀(欣欣然、悻悻然、茫茫然、惶惶然、贸贸然);形容词AABB式重叠(高高兴兴、干干净净、冷冷清清、清清楚楚、忙忙碌碌);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的(高高的、胖胖的、静静地、冷冷的、长长的)。
叠音实质上是声韵交错的重叠,兼有双声叠韵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叠音词可以壮大声势、谐调音韵、加强语意、突出节奏,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叠音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大量运用叠音手段,是我国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
在现代文学语体中,叠音手段也用得很普遍。
例如:三、拟声词的修辞功用拟声词是一类纯粹用来模仿声响、记录声音的词,常见的有单音节的、双音节的、三音节的、四音节的。
它的修辞功用在于直接传达物理世界的声音节奏,缩短人与发音体的距离,使人感到生动逼真、亲切自然。
例如:四、平仄的修辞功用平上去入——天子圣哲唐代释远忠《元和韵语》: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代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据此只能得知:平声平,上声高,去声高而远,入声短。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清浊清浊清浊清浊阴平阳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平分阴阳中古音四声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化为今音声调的阴阳。
所谓全浊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塞音、塞擦音、擦音;次浊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和零声母。
调值: 55 35 214 51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型: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高降调各方言调类相同,是因为出自中古音的同一个调类,与调值无关。
平仄是声调在语言运用中的概念。
“平”指古四声中的平声字(包括今阴平和阳平);“仄”,即不平,指非平声字,包括古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字。
所谓声律,就是平仄的格律,它是对音高(声调)的巧妙运用。
声调的平仄,原本只是各字的调值问题,但是由于它与句子的顿逗节奏和篇章的押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的音律,因此就与句子组合的整散有了关系。
近体诗平仄格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四条,概括起来说就是四句话、三个字。
“四句话”即“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邻句之间平仄相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三个字”就是“间”、“对”、“黏”。
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把平仄的格律排列出来。
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平平仄仄平);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仄仄平平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就是组句规则。
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如果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平平仄仄平”。
七言诗也依此类推。
这是组联规则。
邻句之间平仄相黏:绝句四句,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尾联。
第二句(首联对句)与第三句(尾联出句)平仄要相黏,即相同。
实际上主要“黏”二、四、六字,一、三、五字未必全“黏”。
例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这首诗首句入韵,仄起平收。
诗中除了第二句第五字,第三句第三字不是完全相“对”和相“黏”以外,其余都“对”得工整,“黏”得贴切。
红军不怕远征难,——出句——∣∣∣————相对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句∣∣——∣∣———相黏(首联)五岭逶迤腾细浪,——出句∣∣———∣∣——相对乌蒙磅礴走泥丸。
——对句——∣∣∣————相黏(颔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出句——∣∣——∣——相对大渡桥横铁索寒。
——对句∣∣——∣∣———相黏(颈联)更喜岷山千里雪,——出句∣∣———∣∣——相对三军过后尽开颜。
——对句——∣∣∣————相黏(尾联)(毛泽东《七律·长征》)这首诗首句入韵,平起平收。
律诗的第二句(首联对句)与第三句(颔联出句)、第四句(颔联对句)与第五句(颈联出句)、第六句(颈联对句)与第七句(尾联出句)音节的平仄要相同,即相黏。
这首诗首句入韵平起平收,其中只有第四句第三字“磅”该仄而平,其余则字字符合标准。
“不”、“礡”、“拍”、“铁”、“索”、“雪”字,都是入声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这首诗首句入韵,平起仄收。
两句之间,声律相对;两联之间,二、四字声律相黏,非常标准。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句末的三平、三仄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
五言句“——∣∣—”,写成“∣—∣∣—”;七言句“∣∣——∣∣—”,写成“∣∣∣—∣∣—”或“—∣∣—∣∣—”时,就是孤平句。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就是避免在句末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字或仄声字。
平仄格律能够产生疏密、长短、抑扬、轻重的节奏美和回旋往复的回旋美,为思想内容的表达增添了艺术感染力量。
写现代诗歌、散文,也要注意运用平仄,讲究音乐美,即使是在政论文中,平仄相间,一抑一扬,也能形成音乐美感。
五、押韵的修辞功用押韵就是按照音律的要求,在句子的恰当的位置,一般是在末尾,形成同韵(即韵母的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音节。
押韵能够使韵文的声音和谐悦耳、琅琅上口,富有余音绕梁、回环复沓的音乐美。
诗歌韵文的押韵规律宽严不同,以近体诗的要求最严。
律诗和绝句的偶句必押,首句可押可不押,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现代诗歌的押韵要求比较宽松,可以句句押,也可以隔句押,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甚至可以不押韵。
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用来押韵的“十三辙”和北京音系的“十八韵”就成为现代新诗押韵的主要依据。
韵母表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十三辙十八韵十三辙顺口溜:白姑娘东西南北坐,b ai g u ni ang d ung x i n an b ei z uo怀来姑苏江阳中东一七言前灰堆坡梭扭捏俏佳人。
ni ou n ie qi ao ji a r en油求叠雪遥条发花人辰押韵的方式很多,一首诗中,如果每一句都押韵,叫“排韵”;如果偶数句隔句押韵,叫“偶韵”;如果分节分段有规律地换用不同的韵,叫“随韵”;如果韵脚不规则出现,或隔一二句或隔三五句押韵,叫“散韵”;如果奇数韵和偶数韵分别押不同的韵,叫“交韵”;如果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押一个韵而中间各句押其他的韵,叫“抱韵”。
例如:四三年,三月天,红格丹丹太阳照枣园。
周总理盘腿坐车前,手摇纺车吱溜溜转,带头纺线线。
——排韵(王来信《想起周总理纺线线》)最是那一低头的的温柔,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偶韵(徐志摩《赠日本女郎》)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随韵(贺敬之《桂林山水歌》节选)也许,夏雨的快乐/使水闸坍方/在隐没的柳梢上/青蛙正指挥者一家/练习合唱/也许,秋风吹干的云朵/大胆的蚂蚁/正爬在干荷叶的/帐篷上,眺望/也许,一排年老的木桩/还站在水里/和小孩一起,等着小鱼/把干净的玻璃瓶/在青草中安放/也许,像哲学术语一样的/湿知了/还在爬来爬去/遗落的分币/在泥地上,冥想/不要再想,再想那出发的地方——散韵(顾城《风偷去了我们的桨》)人生涵大梦,瀛海衍寰区,夜来浪声汹涌,高潮拍岸狂驱。
——交韵(瞿秋白《海》)我说朋友,你见了没有,那俘虏:(u)拼了命也不知为谁,(uei)提着杀人的凶器,(i)带着杀人的毒计,(i)趁着天没有亮,堵着嘴,(uei)往长江的浓雾里悄悄的飞渡。
(u)——抱韵(徐志摩《俘虏颂》节选)六、节奏的修辞功用节奏,也叫音步、顿歇或节拍,是指句子中读起来由于生理或逻辑的需要而自然停顿的地方,即一个句子的几个音节之间的时间间隔。
汉语的音步具有二分支的特点:一个二分支的音步是标准音步,只有一个音节的音步是残音步,三个音节的音步是超音步。
读一个音节的音步时,要适当拖长韵母的读音,并且留有明显的停顿,以满足韵律的要求。
读三个音节的音步时,实际上读成1+2或2+1的结构。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精品文档(《诗经关雎》节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等鹳雀楼》)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七绝·清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矛盾《白杨礼赞》节选)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