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

产生灭活酶
产生β内酰胺酶 PA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获 得性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它能够破 坏渗透入菌体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活性。β内 酰胺酶的产生可以是染色体依赖的,也可以是质粒 介导的,即获得性耐药。由于获得性耐药是引起耐 药菌流行的主要方式,尤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β内酰胺酶的种类繁多,功能也不尽相同。按分子 生物学分类可分为A、B、C、D 四类,其中A、C、 D类以丝氨酸为基础的机制发挥作用,而B 类作用 时需要锌的参与,又称为金属酶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994 1995 1996 1998 1999 2000 2001
总菌株 554 1048 1348 1542 1291 1678 1949
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属 不动杆菌属 肠杆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变形杆菌属 沙雷菌属 其它假单胞菌属 枸橼酸杆菌属
2001年常用抗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 活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 100
介 加
80
耐药
中介
耐 60
药 率
40
5
% 20
3
22
5 16
15 14
0 19
13 15
3 15
32
0
环丙沙星
阿米 卡星
孢哌酮/舒巴坦
头 林/三唑巴坦
匹肟
头孢他啶
亚胺培 南
头孢
哌拉西
04-05 10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体外敏感试验结果 株(%)
100% 75% 50% 25% 0%
大肠埃希菌
32% 肺炎克雷伯菌
13%
铜绿假单胞菌解析

铜绿假单胞菌
致病性
• 广泛存在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是院内感染 主要病原菌 • 可引起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烧伤感染、囊性纤维变性等 • 有多种毒力因子:包括菌毛、荚膜多糖、内 毒素、外毒素、绿脓菌素、蛋白酶、磷脂酶 等
• 粘附素:菌毛的神经氨酸酶分解上皮细胞表面的 神经氨酸促进细菌侵入 • 荚膜:多糖类物质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细 菌锚泊在细胞表面,与呼吸道感染有关 • 内毒素、外毒素 • 绿脓菌素:绿色色素,由铜绿假单胞菌的RpoS基 因编码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化 合物,能催化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产生有毒氧基 团,引起组织损伤。在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 弹性蛋白酶:降解弹性蛋白,引起肺实质损伤和 出血;降解补体和白细胞蛋白酶抑制物;可与相 应抗体形成复合物,沉积于感染组织中 • 磷脂酶C
• 书本P163 5.26
样 品 10g
10 ml
BL
100 ml
缓冲液
供试 液
10ml
BL 阳性
BL 阴 性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平板
培养温度: 36℃
营养琼脂斜面
培养时间: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平板 18~24h (必要时可 延长至48h)
增菌培养
供试品
供试液
胆盐乳糖增菌液
36±1℃ 18~24h
嗜麦芽 15%
其他 13%
不动杆菌 16%
铜绿假单胞 菌 56%
非发酵菌分离率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 共同特点: G-b 菌体细长 单端鞭毛 无芽胞 专性需O2 营养要求不高 35℃生长,少数4℃、42 ℃生长 葡萄糖O/- 动力+ 氧化酶+ 可产多种色素:绿脓素 荧光素 脓玉红素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也称绿脓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其他细菌强,在潮湿环境能长期生存,对干燥也有较强的抵抗力。
资料表明,水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联系紧密。
医院内长期潮湿的地方及湿的物品是铜绿假单胞菌贮存的场所。
水源污染主要来自人或动物排泄物、人肠道铜绿假单胞菌两个途径。
铜绿假单胞菌在污染的水中可较长时间的存留,各种液体药剂,包括眼药水长期放置有可能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消毒剂、手术器械浸泡液都可能成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贮存场所。
呼吸机湿化装置及导管可作为传播的直接媒介。
铜绿假单胞菌因其生物学特点,营养要求低,潮湿处易生长。
大量资料表明医院内病人带菌率很高。
人体本身是一个主要的铜绿假单胞菌贮存所,细菌主要存在人体较为潮湿的部位如腋下、会阴部、呼吸道和肠道等。
本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气管切开和插管、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免疫力低下、静脉插管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易感染本菌,近年来住院患者感染的该细菌多为多重耐药菌,治疗上难度较大。
预防措施1、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应实行接触隔离,住隔离病室,隔离标志明确、醒目,在隔离病房或者区域的入口处应配备手套、手消毒凝胶、隔离衣及外科口罩;2、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戴好口罩、帽子,穿隔离衣;3、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污物后均应洗手。
洗手提倡采用流动水洗手,如果手没有明显污染时,可以用消毒凝胶消毒双手;医务人员如手皮肤有破损,不宜护理此类感染性疾病的患者;4、护士对患者导管的各项操作,应先从清洁的部位开始再到污染的部位,避免交叉污染,如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吸痰或雾化治疗、纤维支气管镜等)时必须戴标准外科口罩,必要时带保护性眼罩;5、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图、B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6、如患者需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生应先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检查完毕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7、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导管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8、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患者用过的所有敷料、导管等废物须置入专用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口,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集中焚毁。
铜绿假单胞菌

毒性强,注入动物后,主 要靶器官肝脏可出现细胞 肿胀、脂肪变性及坏死; 其他脏器病变有肺出血和 肾脏坏死。
产生多种与毒力有关的物质
内毒素
外毒素a
弹性蛋白酶
胶原酶
胰肽酶
3
抵抗能力
3 抵抗能力
抵抗力
强大 本菌对化学药物的抵抗力 比一般 革兰氏阴性菌
作用有限
磷霉素
作用明显
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B、 多粘菌素E、第三和第四代头 孢菌素、半合成青霉素类、 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单 环β-内酰胺类
铜绿假单胞菌介绍
报告人:王玎
指导教师:赵春阳
CONTENTS
简介 形态特性 抵抗能力 感染途径
1 5
2 6
3 7
4
致病特点 耐药机制
治疗
1
简介
1 简介
铜绿假单胞菌(学名:Pseudomonas aeruginosa),又称 绿脓杆菌。1882年首先由 Gersard从伤口脓液中分离到,是一种 革兰氏阴性菌,好氧、呈长棒形,单向的运动性。它是一 种 机会性感染细菌,且对植物亦是机会性感染的,感染后脓汁和渗出液等病料呈 绿色,因此
特殊的病人:容易存储在人体比较潮湿的
部位,如:腋下、呼吸道、肠道等。HIV感染、 气管切开和插管、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 免疫力低下、静脉插管、留置导尿及各种侵 入性操作的患者易感染本菌。
5
致病特点
5 致 病 特 点 RESEARCH BACKGROUNDS
绿脓杆菌能产生多种致病物质,主要是内毒 素、外毒素、蛋白分解酶和杀白组胞素等。
耐 药 机 制
1
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
2
抑制药物穿过细胞壁的渗透力,减少药物到达作用靶点的浓度。
铜绿假单胞菌 (2)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的细菌,属于嗜冷菌。
它得
名于其在培养基上形成铜绿色的菌落。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
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水体、土壤、植物和动物体内等。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和适应性,能够在多种环
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它可以生长在室温下,但最适宜的
温度是30-35摄氏度。
它对氧气的需要较低,可在低氧甚
至无氧条件下生长。
铜绿假单胞菌可以产生多种酶和毒素,其中一些具有致病性。
它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细菌之一,可引起各种感染,包
括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和创伤感染等。
由于其对多种抗
生素显示出耐药性,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方法较为有限,且会增加治疗的难度。
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过度使用抗菌剂等。
对于高危人群,
如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和长期住院的患者,需要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消毒、单独隔离等。
总的来说,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细菌,对抗生素显示出耐药性,需要注意预防和控制其感染的传播。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
首先,可以通过形态学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在琼
脂培养基上形成青绿色的菌落,有时带有金属光泽。
在显微镜下观察,铜绿假单胞菌呈不规则的短杆状或杆状细胞,有单个或成对存在。
其次,可以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
铜绿假单胞菌通常对氧
气需求较高,是一种好氧或微好氧菌。
它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
进行生长,并且在一些生化反应测试中表现出特有的酶活性,如氧
化酶和嗜烟酸酶等。
另外,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可以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
通过PCR扩增和16S rRNA基因测序,可以准确地确定菌株的物种和亚种。
此外,对于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还可以进行药敏试验,了解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可以通过形态学特征、生
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药敏试验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和检测,以确保准确鉴定该菌种。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标准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标准【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铜绿假单胞菌的概述2.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方法3.铜绿假单胞菌在化妆品中的卫生标准4.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治疗药物5.铜绿假单胞菌的防控措施篇1正文一、铜绿假单胞菌的概述铜绿假单胞菌,又称绿脓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细菌。
其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
铜绿假单胞菌编码三种 VI 型分泌系统,即 h1-t6ss、h2-t6ss 和 h3-t6ss。
其中 h1-t6ss 被认为是一种严格的细菌靶向途径,而 h2-t6ss 和h3-t6ss 通过作为靶向宿主细胞并促进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毒力。
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方法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形态学观察:通过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观察菌体的形态和结构。
2.培养法:将采集的样本在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观察菌落的形态和特征。
3.免疫学检测:通过抗原 - 抗体反应检测样本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抗原或抗体。
4.分子生物学检测:如 PCR、DNA 测序等方法,通过对特定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铜绿假单胞菌。
三、铜绿假单胞菌在化妆品中的卫生标准在化妆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铜绿假单胞菌对人有致病力,常引起人皮肤化脓感染,特别是烧伤、烫伤、眼部疾病患者被感染后,常使病情恶化,并可引起败血症。
因此,在化妆品卫生标准中规定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四、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治疗药物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起各种感染,如皮肤感染、败血症等。
针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可选用以下药物:1.半合成青霉素:如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其中以哌拉西林为最常用。
2.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3.其他内酰胺类药物:如亚胺配能及氨曲南。
4.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异帕米星。
5.氟喹酮类: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及氟罗沙星等。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联合用药需要谨慎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 良反应,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替代疗法探索
替代疗法的前沿研究
目前,医学界正在探索多种 替代疗法,如免疫疗法、微 生物疗法等,这些新型疗法 为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 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微生物疗法的应用前 景
07 治疗手段更新
新型抗生素研发
新型抗生素研发现状
目前,科研人员已经研发出多 种新型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在 对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方 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
新型抗生素的优势与挑 战
新型抗生素以其独特的抗菌机 制和广谱抗菌性,对多重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了强大的压 力。然而,其研发过程中也面 临着许多挑战。
微生物疗法是利用特定微生 物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疗 法,通过调整人体内微生物 群落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 景。
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免疫疗法是通过激活或增强 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 疾病的一种疗法,近年来在 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
08 未来研究方向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解析
对抗超级细菌的策略与挑战
作者: xx 汇报时间: 2024/03/16
目录
01 铜绿假单胞菌概述
06 防控策略分析
02 多重耐药性解析
07 治疗手段更新
03 临床重要性探讨
08 未来研究方向
04 耐药机制研究
05 检测方法介绍
01 铜绿假单胞菌概述
铜绿假单胞菌定义
1 铜绿假单胞菌的特性
细菌间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 式,可以快速传播其耐药基因 ,使原本不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也能产生耐药性,这是铜绿假 单胞菌产生多重耐药的重要机 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PA临床意义:
广泛存在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是院内感染 主要病原菌
可引起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烧伤感染、囊性纤维变性、心内膜炎等
有多种毒力因子:包括菌毛、荚膜多糖、内 毒素、外毒素、绿脓菌素、蛋白酶、磷脂酶等 粘附素:菌毛的神经氨酸酶分解上皮细胞表面 的神经氨酸促进细菌侵入 荚膜:多糖类物质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 细菌锚泊在细胞表面,与呼吸道感染有关
oprD2基因缺失或者表达减少,引起OprD2蛋白缺失或者
表达减少,导致亚胺培南渗透障碍。
② 细菌生物薄膜的形成:细菌分泌多糖基质、纤 维蛋白、脂蛋白等将菌体包绕成膜样物。
物理阻挡作用:逃避宿主免疫清除和抗菌药物的杀 伤。
耐药基因的开启:生物膜在较低血药浓度下开启耐 药基因表达形成细菌耐药。
3.细菌药物主动转运系统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细
菌 常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见
耐
药物的主动转运系统
药
机 制
药物灭活酶的产生
转座子和整合子介导的耐药基因盒 转移和水平传播
1.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① 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in binding protein,PBP)位点:
目前研究最多的药物结合靶位,它是β内酰胺类抗生 素结合位点。
第三类:金属酶,由假单胞菌属、脆弱拟杆菌属、 产黄菌属、沙雷菌属及嗜麦芽黄单胞杆菌属产生的可水解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金属酶。
第四类:其他不能被克拉维酸完全抑制的青霉素酶
② Ambler分类:
根据β-内酰胺酶的特殊性、动力学参数及其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将β酶分为A、B、C、D四 类:
A:青霉素酶,活性部位为丝氨酸残基,由多种质粒 编码。如TEM1、SHV1、ROB1或PC1酶。
TEM 系 列 , SHV 系 列 , BES-1 , PER-1、2,CTM-M系列等
部分碳青酶烯酶
KPC-1、2、3等
AmpC酶( 头 孢菌素酶 ,不 AAC-1 , ACT-1 , CFE-1 , CMY 系
被克拉维酸抑制)
列,DHA系列,FOX系列,LAT
系列,MIR,MOX
部分广谱β-内酰胺酶、
PA鉴定程序
非发酵菌鉴定系统
7.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
多重耐药,能天然抵抗多种抗生素。比如氨苄 青霉素、磺胺甲噁唑等。常用三代头孢和氨基糖 苷类联合治疗。
各种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感 染)都可能发生耐药。初代敏感菌株在治疗3-4
天后可能发生耐药,有必要重复分离菌株。
第三部分 细菌常见耐药机制
菌体DNA复制 叉不能正常复制
2.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① 菌体外膜抗生素通道蛋白(Opr)的缺失或者表达 量减少:导致抗生素不能进入菌体或者进入菌 体的药物剂量少,从而导致细菌的耐药。
PA外膜蛋白中的OprC、OprD、OprE是小分子亲水性 抗生素进入细菌的通道。OprD又分为OprD1、OprD2、 OprD3三种,其中OprD2孔道是小分子碳青酶烯类(美罗 培南除外)选择性快速进入菌体的特异性通道。如果
主动外排泵分类:
主要易化超家族 (Maji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
主 质子驱动力系统 动 外 排
泵 ATP偶联盒膜转 运系统
小多药耐药蛋白 (Small Multidug Resistance,
家族
SMR)
耐药结节细胞分 (Resistance Nodulation-
大多β内酰胺类、碳青酶烯
青霉素类
抑制剂
克拉 维 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DTA -
代表性酶 G-菌AmpC酶、MIR-1
+
+
G+青霉素酶
+
-
TEM-1、TEM-2、SHV-1
+
-
TEM-3至TEM-26、SHV-2至
SHV-6、产酸克雷伯菌K1
±
-
TEM-30至TEM-36、TRC-1
+
-
PSE-1、PSE-3、PSE-4
3>假单胞菌属鉴定程序:
第二部分 铜绿假单胞菌
1.PA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不高 最适温度35℃,42 ℃ 生长,4℃不生长 产生荧光素和蓝绿色水溶性的绿脓素,培 养物呈
蓝绿色,故俗称“绿脓杆菌”。 培养物有生姜气味
2.PA菌落特征:
典型菌落:扁平湿润,边缘不规则,菌落和培养 基灰绿色,表面有金属光泽
内毒素、外毒素
5.PA生化反应
氧化酶+ O/F:O(氧化分解葡萄糖) 枸櫞酸盐利用+ 精氨酸双水解+ 乙酰胺酶+ 明胶液化+
6.PA临床检验: 1>采集标本:各种临床标本
医疗器械 环境用品
2>检验方法:直接镜检
分离培养(血平、MAC平板) 鉴定 分型:血清学分型
质粒指纹图谱分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等
3>分离培养: 普平 18-24h圆形 大小不一 边缘不整 扁平 湿润 常呈融合态 琼脂被染成绿或黄 绿色 血平 扁平 湿润 有金属光泽 琼脂被染成 蓝绿或灰绿 有溶血环 MAC平 微小无光泽半透明 48h后菌落呈 棕色
4>鉴定: 初步鉴定
最终鉴定
菌体形态 菌落特征 产色素 气味 氧化酶 非发酵菌生化鉴定系统 API-NE试条
化家族
cell Division,RND):PA
MexAB-OprM
MexCD-OprJ
MexEF-OprN
MexXY-OprM
MexJK-OprM
MexGHI-OpmD
MexVW-OprM
4.药物灭活酶的产生
钝化酶 :如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药
物
修饰酶 :如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主要有N-乙酰转移酶
(AAC)、O-核苷转移酶(ANT)等,它主要通过共
绿脓菌素:绿色色素,由铜绿假单胞菌的 RpoS基因编码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氧化还原 活性的化合物,能催化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产生 有毒氧基团,引起组织损伤。在致病中起重要作 用
弹性蛋白酶:降解弹性蛋白,引起肺实质损伤 和出血;降解补体和白细胞蛋白酶抑制物;可与 相应抗体形成复合物,沉积于感染组织中
磷脂酶C :能分解脂质、卵磷脂,损伤组织 细胞
灭
价修饰的方式使氨基糖苷类药物与核糖体的结合减少,
活
促进药物摄取EDP-Ⅱ被阻断,从而导致耐药。aac(6′)-
酶
Ⅱ基因主要决定庆大霉素耐药;ant(2′′)-Ⅰ可使庆大霉 素和妥布霉素修饰失活。
水解酶 :主要指β内酰胺酶,它包括广谱酶、超广谱酶、金 属酶(MBL)和AmpC酶等 。
① Bush β-内酰胺酶分类:
4>非发酵菌与肠道杆菌、 弧菌科区别
鉴定试验
非发酵菌 肠杆菌科
弧菌科
氧化酶
+
-
+
葡萄糖氧化/发酵(O/F)
O/-
F
鞭毛
单、丛、周 周鞭毛
F 单、丛
2.假单胞菌科:根据rRNA-DNA同源性分为 5个rRNA群
rRNAⅠ群/假单胞菌属 rRNAⅡ群/伯克菌属 rRNAⅢ群/丛毛单胞菌属、食酸菌属 rRNAⅣ群/短波毛单胞菌属 rRNAⅤ群/窄食单胞菌属 其它:鞘氨醇单胞菌属、希瓦菌属等
OXA系列
部分超广谱β-内酰胺酶
OXA系列
部分碳青酶烯酶
OXA-23 至 OXA27 , OXA40 , OXA48
部分碳青酶烯酶(不被克拉 IMP,VIM系列,GIM-1,SPM-1,
维酸抑制)
NDM-1
NDM-1:
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其基因bla NDM-1片段475bp。
根据生化特征或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将其分为四 类:
第一类为头孢菌素水解酶(Amp-C酶),产生菌主 要是革兰阴性菌,如假单胞菌、肠杆菌、不动杆菌和克 雷伯杆菌等,由染色体介导。
第二类为青霉素酶和超广谱酶,包括革兰阳性菌的 青霉素酶,质粒介导的TEM和SHV酶及其衍生物组成的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羧苄青霉素酶、苯唑西 林酶(OXA酶)和由沙雷菌属与肠杆菌属产生的非金属 碳青霉烯酶。 。
假单胞菌属各种菌产生的色素
菌名 铜绿假单胞菌
色素
颜色
绿 脓 素 、 红 脓 素 、 荧 光 素 蓝、红、黑、黄色 (青脓素)、黑脓素
荧光假单胞菌
荧光素
黄绿色
恶臭假单胞菌
荧光素
斯氏假单胞菌
未定名黄色素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未定名黄色素 、紫色素
黄绿色 黄色 黄色、紫色
腐败希瓦讷拉菌 未定名黄色素
淡红褐色
铜绿假单胞菌及其 耐药机制
彭咏麟
一.非发酵菌、假单胞菌 二. 铜绿假单胞菌
三.细菌常见耐药机制
第一部分 非发酵菌、假单胞菌
1.非发酵菌(Nonfermentative Bacilli):一群不 发酵葡萄糖或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需氧或 兼性厌氧、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
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O/F) 溴甲酚紫
1>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种类: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PA)
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ce ) 恶臭假单胞菌(P.putica ) 斯氏假单胞菌(P.stutizeri) 曼多辛假单胞菌(P.mendocina) 产碱假单胞菌(P.alcaligenes) 假产碱假单胞菌(P.pseudoalcaligenes)
B :金属酶(metalloenzymes),活性部位为半胱氨 酸残基。主要为碳青霉烯酶,耐药的抗生素包括碳青霉 烯类、青霉素、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
C :头孢菌素酶(AmpC 酶),活性部位为丝氨酸残基, 由染色体上一组Amp基因介导,它的产生与β-酶诱导剂 有关,归因于调控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