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构关系

合集下载

本构关系

本构关系

本构关系,本质上说,就是物理关系,建立的方程称为物理方程,它是结构或者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的综合反映。

广义上说,就是广义力-变形(F-D)全曲线,或者说是强度-变形规律。

一定要从“宏观角度”来理解“本构关系”。

因为各种材料或者构件或者结构,它在各种受力阶段的性能可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反应,但是若绘制出它的广义力-变形(F-D)全曲线,则各种不同反应的现象在曲线上都会有相类似和相对应的几何特征点,即在宏观上是一致的。

从“宏观角度”出发看问题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和看问题的思路,在我们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中都大有用途。

(1)本构关系有材料层次、构件截面层次、构件层次、结构层次等几个层次,不过现在的本构关系多是构件层次上的,对于结构层次的本构关系,目前研究较少,不过这会是以后的研究方向。

(2)另外,现在也多是一维本构,其经验模型已基本定型,而多维本构方面的强度准则的经验模型基本成熟,不过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多维本构也是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3)现在的本构关系多是不考虑时间的影响的静本构关系,也发展到考虑短时间内影响的(譬如地震作用下几十秒内)动本构关系,其发展方向会是:即时(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本构关系,这有难度,不过总是有可研究的嘛!
wanghaiwei wrote:
另外,影响本构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本构关系的因素有很多:
(1).材料本身的组成和材性;
(2).受力状态:拉压剪扭弯等等;
(3).荷载重复加卸作用;
(4).偏心受力与否,构件截面非均匀受力与否,即有否应力或应变梯度;
(5).砼的龄期;
(6).荷载长期持续作用;
(7).收缩;
(8).徐变;。

材料工程塑性理论(本构关系)

材料工程塑性理论(本构关系)

L
d
p i
用来描述硬化程度
i
H(
L
d
p i
)
对上式求导,有:
H
di
d
p i
d 3dip 3di 2i 2iH
等效塑性应变总量:沿应变路径累积
Levy-Mises方程:
d ij
d ij '
3d i 2 iH
ij
'
Levy-Mises硬化材料本构方程
d x
3d i 2 iH
x
dy 23diHi y
d z
3d i 2 iH
z
d ij
3d
2
i
iH
ij
4. 全量理论(形变理论)
Hencky 全量理论,1924 应力偏量分量与塑性应变偏量分量(不含弹性部分)应相似且同轴:
p x
p y
p z
p xy
p yz
p zx
' x
' y
' z
xy
yz
zx

ij
' ij
物理概念: 1)塑性应变全量与应力主轴重合 2)塑性应变全量的分量与应力偏量分量成比例
dij d ij
Note:(1)已知应变增量分量且对于特定材料,可以 求得应力偏量分量或正应力之差 ,但一般不能求出正 应力的数值 ,因为这时平均应力未知。 (2)已知应力分量,能求得应力偏量,但只能求得应 变增量的比值而不能求得应变增量的数值(对于理想 塑性材料)。理想塑性材料应变分量的增量与应力分 量之间无单值关系(很多解),dλ不是常数。 (3)若两正应力相等,则由于应力偏量分量相同,相 应的应变增量也相同,反之亦然。 (4)若某一方向的应变增量为零,则该方向的正应力 应等于平均应力。

材料力学 第四章 本构关系

材料力学 第四章 本构关系

W t
ijij
(9)
其中 ij 为应变张量对时间的变化率,称为应变率张量。
§4-1 热力学定律与应变能
令初始状态的应变能W=0,则
W Wdt d t
ij (t )
t0
ij (t0 ) ij ij
(10)
W
ij
ij
(11)
此式给出了弹性物质的应力-应变关系,称之为格林公式。
§4-2 各向异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y C12 x C22 y C23 z
具有这种应力-应变关系的 材料称为正交各向异性弹
z C13 x C23 y C33 z
性材料,这时独立的弹性 常数只有9个。
yz C44 yz zx C55 zx
xy C66 xy
(17)
§4-3 具有弹性对称面的弹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x ' y, y ' x, z ' z
由应力分量和应变分量之间的坐标变换得 'x y , 'y x, 'z z 'yz zx , 'zx yz , 'xy xy 'x y , 'y x, 'z z 'yz zx , 'zx yz , 'xy xy
§4-3 具有弹性对称面的弹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四)完全弹性对称与各向同性材料
其中kk xx yy zz , 和 称为拉梅系数。
(20)称为各向同性线性弹性介质的广义胡克定律。 各向同性线性弹性材料只有2个独立的弹性常数; 伴随正应变只有正应力,同时伴随切应变也只有切 应力。 由(20)可得
第四章 本构关系
静力学问题和运动学问题是通过物体的材 料性质联系起来的。力学量(应力,应力 速率等)和运动学量(应变,应变速率等) 之间的关系式称之为本构关系或本构方程。 本章仅讨论不考虑热效应的线弹性本构关 系——广义胡克定律。

本构关系

本构关系

本构关系1. 次弹性(Hypoelasticity )次弹性材料定律联系应力率和变形率,次弹性关系的一般形式为:(),∇=σf σD (1)∇σ表示Cauchy 应力的任意客观率;D 为变形率,也是客观的,所以其关系函数f 也必须是应力和变形率的客观函数。

大量的次弹性本构关系可以写成应力率和变形率客观度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式,如:∇=σC :D (1)2. 超弹性材料(Hyperelastic material )超弹性材料的能量与路径无关,它存在一个能量函数,表示为应力的势能:()()2w ϕ∂∂==∂∂C E S C E (1)式中()ϕC 为潜在势能。

当势能表示为Green 应变E 的函数时,我们使用标记w ,这里两个标量函数的关系为:()()2w ϕ=+E E I (1)超弹性材料通过在势能函数w 中嵌入各向异性,为各向异性材料响应的框架不变性公式提供了一个自然构架。

不同的应力度量可以通过适当的转换得到:()()T T T 2w ϕ∂∂====∂∂C E τJ σF S F F F F F C E (1)存在潜在势能函数的一个推论就是在超弹性材料上做功独立于变形路径,很多橡胶材料可以观察到这一特征。

为了描述功独立于变形路径,考虑变形状态从1C 到2C 每单位参考体积潜在能量的变化。

由于PK2应力张量S 和Green 应变()/2=-E C I 是功共轭的,所以()()()()221121211d ,or d 2w w ϕϕ=-=-⎰⎰E C E C S :E E E S :C C C (1)存储在材料中的能量仅取决于变形的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并且独立于变形路径的。

为了获得名义应力张量P 作为势能函数的表达式,我们利用P 与F功率共轭,给出名义应力能量表达式如下:T T T :or ij ijw w P F ϕ∂∂∂∂====∂∂∂∂C S F P F C F (1)由于变形梯度张量F 不是对称的,所以名义应力张量的9个分量也不是对称的。

土的本构模型ppt课件

土的本构模型ppt课件
本构关系的定义
土的本构关系
1 概述
体积力 面力 静(动) 力平衡
应力
本构方程
位移
几何 相容
应变
本构关系在应力应变分析中的作用
土的本构关系
1 概述
传统土力 学分析方法
变形问题 (地基沉降量)
稳定问题 (边坡稳定性)
• 弹性理论计算应力 • 压缩试验测定变形参数 • 弹性理论+经验公式计算变形
• 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 滑动块体间力的平衡 • 刚体+理想塑性计算安全系数
常用的三个应力不变量
土的本构关系
2 应力和应变 – 应变
与应力的情况相似
体应变 广义剪应变 应变洛德角
v k k 1 2 3 I 1
3 2(12)2(23)2(31)2
tg
22 1 3 3(1 3)
应变
土的本构关系
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
基本特性
非线性 压硬性 剪胀性 摩擦性
第二章 土的本构关系
2.5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
屈服函数 (yield function, yield equation))
屈服准则的数学表达式
一般应力状态 fij,H0
• 对于弹塑性模型;H是塑性应变的函数
屈服准则与屈服面
土的本构关系
5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
1) f<0 屈服面之内,只产生弹性应变
土的基本变形特性- 剪胀性
土的本构关系
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
饱和重塑粘 土应力比与 塑性应变增 量比的关系
试验规律 剪胀方程
-4
-3
-2
q 1.5 p
1
0.5 0

第十七章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本构关系)

第十七章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本构关系)

• 广义胡克定律的比例式:
x y y z z x xy yz zx 1 x y y z z x xy yz zx 2G
弹性应力应变关系的特点
• 应力与应变完全呈线性关系,应力主轴与应变主 轴重合。 • 弹性变形是可逆的,应力与应变单值对应。 • 弹性变形时,应力球张量使物体产生体积变化, 泊松比υ<0.5

' y

z

' z

xy
xy

yz
yz

zx
zx
d
d 3 2

x y
z x d x y y z z x 1 2 2 3 3 1 d 1 2 2 3 3 1
• 流动理论是描述材料处于塑性状态时,应 力与应变增量或应变速率之间关系的理论。 该理论针对是加载过程的任一瞬间,认为 应力状态确定的不是全量应变,而是该瞬 时的应变增量,从而撇开了加载路线和加 载历史的影响。
Levy—Mises方程
' ' ij ij d
x

' x

y
第五节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本构关系)
• 一、弹性应力应变关系———Hooke’s Law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有广义虎克定律:
1 1 x y z ; xy xy E 2G 1 1 y y x z ; yz yz E 2G 1 1 z z x y ; zx zx E 2G
• 弹塑性
塑性应变

本构关系

本构关系

1.弹性体应变能学习思路: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因此外力在变形过程中作功。

同时,弹性体内部的能量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

借助于能量关系,可以使得弹性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和思路简化,因此能量原理是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

本节根据热力学概念推导弹性体的应变能函数表达式,并且建立应变能函数表达的材料本构方程。

根据能量关系,容易得到由于变形而存储于物体内的单位体积的弹性势能,即应变能函数。

探讨应变能的全微分,可以得到格林公式,格林公式是以能量形式表达的本构关系。

如果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是线性弹性的,则单位体积的应变能必为应变分量的齐二次函数。

因此由齐次函数的欧拉定理,可以得到用应变或者应力表示的应变能函数。

学习要点:1. 应变能;2. 格林公式;3. 应变能原理。

弹性体发生变形时,外力将要做功,内部的能量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

本节通过热力学的观点,分析弹性体的功能变化规律。

根据热力学的观点,外力在变形过程中所做的功,一部分将转化为内能,一部分将转化为动能;另外变形过程中,弹性体的温度将发生变化,它必须向外界吸收或释放热量。

设弹性体变形时,外力所做的功为d W,则d W=d W1+d W2其中,d W1为表面力F s所做的功,d W2为体积力F b所做的功。

变形过程中,由外界输入热量为d Q,弹性体的内能增量为d E,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d W1+d W2=d E - d Q因为将上式代入功能关系公式,则如果加载很快,变形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变形过程中没有进行热交换,称为绝热过程。

绝热过程中,d Q=0,故有d W1+d W2=d E对于完全弹性体,内能就是物体的应变能,设U0为弹性体单位体积的应变能,则由上述公式,可得即设应变能为应变的函数,则由变应能的全微分对上式积分,可得U0=U0( ij),它是由于变形而存储于物体内的单位体积的弹性势能,通常称为应变能函数或变形比能。

在绝热条件下,它恒等于物体的内能。

比较上述公式,可得以上公式称为格林公式,格林公式是以能量形式表达的本构关系。

3-5 应力应变关系(本构关系)

3-5 应力应变关系(本构关系)

例题:
有一立方块金属,分别在x、y和z方向 上作用200MPa、 200MPa和250MPa的压应 力,试求金属块的体积变化率(设E= 2.07×105MPa,ν=0.3)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z 250MPa
200MPa
x
200MPa
y
解:
各方向应力为:σx=-200MPa、 σy =-200MPa、 σz =-250MPa,
1 2G
ij
该式表明:应变偏张量与应力偏张量成正比,表明物体形状的改变只是
由应力偏张量引起的。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所以,广义虎克定律可写成张量形式:
ij
ij
ijm
1 2G
ij
1 2
E
ij m
广义虎克定律还可以写成比例及差比的形式
比例形式:
x y z yz zx xy 1 x y z yz zx xy 2G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3.5: 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 ——本构关系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内容提纲
一、弹性变形时应力应变关系 二、塑性变形时应力应变关系的特点 三、增量理论 四、全量理论 五、应力应变顺序对应规律 六、屈服椭圆的应力分区及与成形时工作尺寸变化关系 小结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第五节 塑性变形时应力应变关系(本构关系)
[( x
y )2
( y
z )2
( z
x )2
6(
2 xy
2 yz
2 xz
)]
E i
i 称为弹性应变强度,且:
i
1
21
[பைடு நூலகம் x
y )2
( y
z )2
( z
x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其它力学理论类模型。 (非弹性模型) 各类本构模型的理论基础、观点和方法迥异,表达形式多样, 简繁相差悬殊,适用范围和计算结果的差别大。很难确认一个 通用的混凝土本构模型,只能根据结构的特点、应力范围和精 度要求等加以适当选择。至今,实际工程中应用最明和使用方便的非线弹性 类本构模型。
1、各向同性本构模型
结构中的任何一点,共有6个独立的应力分量: 即正应力σ11、 σ22 、 σ33 剪应力τ12=τ21、 τ23=τ32 、 τ31=τ13 。 相应地也有6个应变分量: 为正应变ε11、 ε22 、 ε33 剪应变γ12=γ21、 γ23=γ32 、 γ31=γ13 假设材料的各方向同性、有相等的弹性常数,即可建立正应 力-正应变和剪应力-剪应变之间的关系如下:
所以,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本构关系的内容非常丰富,试验和 理论研究也有一定难度。经过各国研究人员的多年努力,本构 关系的研究已在宽广的领域内取得了大量成果,其中比较重要 和常用的本构关系有: ◆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和受拉应力-应变关系;
◆混凝土的多轴强度(破坏准则)和应力-应变关系;
◆多种环境和受力条件下的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包括受压 卸载和再加载,压拉反复加卸载,多次重复荷载(疲劳), 快速(毫秒或微秒级)加载和变形,高温(>l00oC)和低温 <0oC)状况下的加卸载,……;
4.8.2非线性分析中的各种本构关系
结构分析时,无论采用解析法和有限元法都要将整体结构离 散化、分解成各种计算单元。例如二、三维结构的解析法取为 二维或三维应力状态的点(微体),有限元法取为形状和尺寸 不同的块体;杆系结构可取为各杆件的截面、或其一段、或全 长;结构整体分析可取其局部,如高层建筑的一层作为基本计 算单元。因此,本构关系可建立在结构的不同层次和分析尺度 上.当然最基本的是材料一点的应力-应变关系,由此决定或推 导其他各种本构关系。 各种计算单元的本构关系一般是以标准条件下,即常温下短 时一次加载试验的测定值为基础确定的。当结构的环境和受力 条件有变化时,如反复加卸载、动载、荷载长期作用或高速冲 击作用、高温或低温状况、……等,混凝土的性能和本构关系随 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必须进行相应修正,甚至重新建立专门 的本构关系。
◆二维和三维钢筋混凝土有限单元的各种本构关系, 如分离式、组合式或整体式模型,以及钢筋和混凝土界 面的联结单元模型,……; ……。
4.8.3确定本构关系(模型)的方法
结构分析中所需的某种计算单元的本构关系,研究人员可通 过试验的、理论的、或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建立多种具体的 本构模型。例如,混凝土的多轴本构(应力-应变)关系可分作 线弹性、非线(性)弹性、塑性理论或其他力学理论为及其础 的多种模型。其中较实用的非线(性)弹性模型,又细分为各 向同性、正交异性和各向异性类,同一类中又有数种不同的具 体数学模型。 同一种本构关系出现多种不同的具体模型,且形式有繁有简, 或精或粗,相差悬殊,其计算结果也不尽相同。这种情况既因 为混凝土材性的复杂多变和离散性较大,也反映了研究者学术 观点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许多模型各有利弊和适用范围,难以 求得统一。因此,在设计和分析结构时应选择合理和适用的本 构模型。
◆与时间有关的混凝土受力性能,如定应力或变应力作用下的 徐变(松弛)、收缩、……;
◆钢材(筋)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反复应力作用的 Bauschinger效应;
◆钢筋和混凝土界面的粘结应力-相对滑移(τ-s)关 系,包括单调和反复荷载作用; ◆混凝土受拉开裂后,沿裂缝面有骨料咬合作用;与 裂缝相交的钢筋,纵向有受拉刚化效应,横向有销栓作 用; ◆横向约束混凝土,包括螺旋箍筋、矩形箍筋和钢管 混凝土等的应力-应变关系; ◆构件(截面)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弯矩-曲率关系, 在(地震)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
混凝土在多轴应力状态下的本构关系,当然更要复 杂得多。3个方向主应力的共同作用,使各方向的正应 变和横向变形效应相互约束和牵制,影响内部微裂缝 的出现和发展程度。而且,混凝土多轴抗压强度的成
倍增长和多轴拉/压强度的降低,扩大了混凝土的应 力值范围,改变了各部分变形成分的比例,出现了不 同的破坏过程和形态。这些都使得混凝土多轴变形的
这就是众所熟知的广义虎克定律。其中包含了3个弹性常数: E — 弹性模量(N/mm2); ν— 横向变形系数、即泊松比; G— 剪切模量(N/mm2)。 且由于
E G (2) 2(1 )
独立的弹性常数只有2个,一般以E和ν表示。
将式(1)合并
1 E

E 1 E


E 0 11 22 33 12 0 23 0 31 1 G
各向同性的线弹性本构模型,是迄今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 泛的材料本构模型。经典的弹性力学就是以此模型作为物理基 础,对许多二维、三维结构,包括扳、壳结构等的分析给出了准 确的解析解。现今,分析二维和三维结构最常用的有限元方法, 也以此本构模型为基础推导基本公式,并编制成多种通用的或专 用的结构分析程序,例如ANSYS、 SAP、ADINA等,已在实际 工程中广为应用,卓有成效。
1 E E 11 E 11 1 22 , 22 E E E 33 33 1 E E E
12 12 1 23 23 (1) G 31 31
变化范围大,形式复杂。另一方面,混凝土多轴试验 方法的不统一和应变量测技术的困难,又加大了应变 量测数据的离散度,给研究本构关系造成更大困难。
有限元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混凝土结构和构 件的非线性分析创建了便利条件。任何类型、体系和 受力状况的结构或其局部都可依靠非线性分析方法求 解。但是,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度主要取决于所 采用的钢筋混凝土各项非线性本构关系是否准确、合 理。因此,建立或选择本构关系是结构非线性分析的 关键问题,成为近20年混凝土结构的一个重要研究方 向。确定了合适的本构关系、进行非线性的全过程分 析,有可能改变目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内力弹性分 析和截面承载力经验性计算等不尽理想的景况,走向 更完善、准确的理论解方向。
4.8本构关系
4.8.1本构关系的概念 一切结构的力学分析,例如杆系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分析, 二、三维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分析,以及构件的截面承载力和正 常使用阶段性能的分析等,都必须使用和满足三类基本方程, 即: ⑴力学平衡方程; ⑵变形协调条件; ⑶本构关系。 力学平衡方程,无论是结构的整体或局部、静力或动力荷载 的作用、分析的准确解或近似解都必须满足,这是混凝土结构 进行结构分析最基本的条件。 变形协调条件,是几何或机动方程。结构是连续体,在荷载 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和位移,但仍应为连续体。几个部分的变形 应该是协调的,在边界、支座、节点等处仍能互相吻合,这就 是满足变形协调条件。但有时为对结构计算简图作某些简化,
钢筋混凝土是一种特殊的组合结构材料。除了钢筋 (材)和混凝土本身的材料本构关系因所用材料的品 种和强度等级而不同外,还因二者的配合和相对比例、 如面积比、强度比、弹性模量比、……等的变化,而 又有更复杂的组合本构关系,如平均应力-应变、截面 弯矩-平均曲率、……等。将这些钢筋混凝土的特殊本 构关系引入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完全有理由称之为钢 筋混凝土力学。事实上,这已是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分 析的重要发展方向。 混凝土在简单应力状态下的本构关系,即单轴受压和 受拉时的应力-应变关系比较明确,可以相当准确地在相 应的试验中测定,并用合理的经验回归式加以描述。即 使如此,仍然因为混凝土材性的离散、变形成分的多样 和影响因素的众多等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11 E E 1 22 33 E E E 12 23 31 0

1 G 0 0
0 1 G 0
将式(1)合并后求逆,即得刚度矩阵表示的应力-应变 关系式:
11 22 E 33 12 (1 )(1 2 ) 23 31 1
1 E E 11 E 11 1 22 , 22 E E E 33 1 33 E E E
12 12 1 23 23 (1) G 31 31
分析计算作了某些假定,造成难以完全满足各单元之间的变形协 调,特别是难以满足边界约束条件。因此,也不一定要求从微观 上严格满足变形协调,但在宏观上,即整体上,仍能满足变形协 调条件,使结构分析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不致有较大的出入。 本构关系则是联系前二者,即力和变形间的物理方程,例如 材料的应力-应变(σ-ε、τ-γ)或构件截面的弯矩-曲率、轴力-伸 长(缩短)、扭矩-转角等,……之间的关系,统称为本构关系。 各种材料的、不同形式和体系的结构,在力学分析时所用的 前二类方程原则相同、数学形式相近,而本构关系可有很大差 别。例如,本构关系有弹性的、塑性的,还有与时间相关的黏 弹性、黏塑性的,与温度相关的热弹性、热塑性等。每一种特 定的本构关系都可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力学分支,如弹性 力学、塑性力学、黏弹(塑)性力学,热弹(塑)性力学等。 近期发展的断裂力学、损伤力学等,也各有相应的本构关系。 由于本构关系的不同,这些力学分支各有独特的分析思路和求 解方法,并获得相应的计算结果。
确定本构模型有三种方法: ⑴用与工程结构相同的混凝土材料,专门制作足量的试件、 通过试验测定和分析后确定; ⑵选定适合该结构的合理本构模型形式,其数学表达式中所 需的参数值由少量试验加以标定; ⑶采用经过试验验证或工程经验证明可行的具体本构(数学) 模型。
为了保证本构关系的可靠性,上述方法按优选次序排列。由 于混凝土大量地采用地方性材料,施工制作工艺和质量控制水 平出入较大,使混凝土的实际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离散 度。结构分析所需的各项本构关系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结 构体系的类型、要求的计算精度、实际施工水平,和具备的试 验条件等慎重地加以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