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古诗三首的笔记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古诗三首的笔记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一、课文概述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包含了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稚子弄冰》和《村晚》。

这三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美好,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二、知识点总结作者及其背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

此诗为《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一首,该组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稚子弄冰》: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这首诗写儿童晨起玩冰的情景,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性格特点。

《村晚》:作者雷震,南宋诗人。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的景象。

诗句解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描绘了梅子成熟时节的晴朗天气和诗人山行溪游的情景。

其中,“梅子黄时”点明季节,“日日晴”写出了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通过对比来时路和归时路的景色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黄鹂的鸣声更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描述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线穿起来当钲的情景。

通过“脱”、“穿”等动词,生动展现了儿童的天真活泼。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写儿童敲击冰块发出的声音,以及冰块落地摔碎后的声响,表现了儿童顽皮的性格特点。

《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用“满”字和“衔”字,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农村晚景图,池塘里水满了,草也长满了,远山衔着落日,倒映在水中。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回家的情景,以及他随意吹笛的悠闲自得。

艺术手法意象运用:三首诗均大量运用自然意象,如梅子、黄鹂、稚子、冰块、池塘、落日、牧童等,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使诗歌呈现出生动的画面感。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笔记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笔记

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翻译
笔记
课本上给出了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

下面是我为你翻译的诗词笔记,希望能够帮到你:《题西林壁》是一首唐代文人王之涣所作的七言律诗,通过描写篱落外的景物来表达作者对人事物流转的思考。

这首诗写的是西林寺的围墙。

首句直接把读者拉到诗人的心境之中,通过描绘墙外的景物,抒发了对时光流转、人事易散的感慨。

第三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通过对鸟儿和云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压抑之情。

全诗表达的是人事如梦、时光流转的哲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唐代文人白居易所作的律诗,描绘了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祝福,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通过对草原的描绘,展现出辽阔无垠的草原景象。

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离别之难和难以舍弃的感慨。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全诗抒发了离别之苦和对友人的祝福。

《登鹳雀楼》是一首唐代文人王之涣所作的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登高俯瞰景色所引发的感慨和对江山变迁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世变迁和兵戈纷争的关注。

诗中描述了江山沉浮和人事如梦的哲思,反映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以上是对《题西林壁》、《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这三首诗的简要翻译和解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笔记1. 作者范成大,他可是南宋的大诗人呢。

2. 诗句理解- “昼出耘田夜绩麻”- “昼”就是白天,白天出去在田里除草,这“耘田”就是给农田除草的意思哦。

晚上呢,又忙着搓麻线,“绩麻”就是把麻搓成线,古代的人可勤劳啦,白天晚上都不闲着。

- “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里的“儿女”可不是单指儿子和女儿,是说村庄里的男男女女啦。

“各当家”就是各有各的活干,每个人都承担着家庭里的一份责任呢。

男的干田里的重活,女的干家里的细活,大家都很努力。

- “童孙未解供耕织”- “童孙”就是那些小孩子啦,“未解”就是还不懂得的意思。

这些小孩子还不懂得怎么耕田织布呢。

- “也傍桑阴学种瓜”- “傍”就是靠近的意思,他们虽然不懂耕田织布,但是也在桑树的阴凉下面学着种瓜呢。

你看,连小孩子都受到大人们勤劳的影响,在模仿着干活,多有趣的画面呀。

3. 主题和情感这首诗描绘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他们那种勤劳质朴的品质,从大人到小孩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 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他的诗常常很有画面感。

2. 诗句理解- “稚子金盆脱晓冰”- “稚子”就是小孩子,一大早,小孩子就从铜盆里把冰取出来。

“金盆”不是真的金子做的盆,可能是铜盆之类的,在古代铜器看起来金光闪闪的。

- 想象一下,早上起来,小孩子看到盆里结的冰,就迫不及待地想把冰拿出来玩,多天真可爱啊。

- “彩丝穿取当银钲”- 然后呢,小孩子用彩色的丝线把冰穿起来,当成银钲(一种乐器)来敲打。

这小孩子可真有创意啊,把普通的冰当成了乐器,好像在他们眼里,什么东西都能变成好玩的东西呢。

- “敲成玉磬穿林响”- 敲打的时候,冰块发出的声音就像玉磬(一种玉石做的打击乐器)一样清脆,这声音在树林里回荡。

这一句把冰敲出来的声音描写得特别生动,让人好像能听到那清脆的响声呢。

- “忽作玻璃碎地声”3. 主题和情感这首诗写了小孩子弄冰玩耍的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字词理解①昼(zhòu):白天②耘(yún)田:在田间锄草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ò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二、诗歌译文(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译文: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三、诗句赏析(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四、句子解析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两句表现了一个字——忙,白天忙,夜里忙,昼夜不停,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句通过儿童“学种瓜”的情景衬托“忙”,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

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五、重难点归纳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夏日的农忙?一是时间上,“昼”“夜”忙个不停;二是内容上,既要“耘田”又要“绩麻”;三是劳动者,村庄儿女,各忙其事。

2.诗的后两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也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第二首:《稚子弄冰》一、字词理解①稚(zhì)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古诗三首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课堂笔记如下:第一首:《登鹳雀楼》1. 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2. 诗歌描写的是作者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景物包括群山、滔滔黄河水和县城的建筑等。

3. 诗歌尾声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感。

第二首:《静夜思》1. 作者:唐代诗人李白2. 诗歌描写了作者在深夜时对故乡的思念。

3. 诗歌末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深切而长久。

第三首:《悯农》1. 作者:唐代著名历史人物李绅2. 诗歌描写的是农民在辛苦劳作中的艰难困苦和富贵人们的冷漠。

3. 诗歌末句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命的尊重和对农业的重视。

以上是古诗三首的简介和主要内容,老师还对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法进行了详细解析。

登鹳雀楼的描写堪称雄奇壮丽,将大自然的伟大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其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描写,不仅表现了黄河的辽阔和城市的孤独,还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孤独和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静夜思是一首极具个人色彩的抒情诗,表达了作者远离故乡怀念家乡的情感。

李白通过连续并列的景物,如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营造出静谧、感性的意境,使读者深入感受到作者孤独、思乡的情感,引起读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悯农诗歌通过描写农民艰辛的劳动和富贵人物的冷漠,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不公与残酷。

最后一句“谁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蕴含深刻的道理,表明农民作为社会基础和中坚力量的尊严和价值,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

古诗三首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的诗歌艺术和思想境界,具有很高的文学和价值意义。

读完这三首诗歌,我们更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刻。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重视文学艺术的修养,铭记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五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与知识点总结归纳古诗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

内容解析:诗意: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四季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其中,“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通过色彩对比,生动地勾勒出了初夏时节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而“日长篱落无人问,惟有蜻蜓蛱蝶飞”则通过动态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词汇积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蜻蜓蛱蝶等。

知识点总结:诗歌风格:范成大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意象运用: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如“梅子金黄”、“麦花雪白”等,营造出鲜明生动的画面感。

情感表达: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古诗二:《宿新市徐公店》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内容解析:诗意: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田园风光图。

诗人通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的描写,展现了农村春天的景象;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则通过儿童的嬉戏场景,为春天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词汇积累: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等。

知识点总结:观察细致: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十分细致,如“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篱落疏疏”,表现了农村的朴素与宁静。

情感饱满:通过描写儿童的嬉戏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描写手法:诗人运用白描手法,简洁明了地勾勒出春日田园的美景,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古诗三:《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内容解析:词意:这首词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

词人通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环境的清幽与宁静;而“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则通过对话场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和谐与温馨。

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

词汇积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等。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课堂笔记《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课堂笔记《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课堂笔记《古诗三首》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课堂笔记《古诗三首》篇1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

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

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

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

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古诗好有意思!五年级要学习三首古诗:《观沧海》、《登鹳雀楼》和《春夜喜雨》。

这些古诗超级有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我国传统文化。

《观沧海》是一首超级牛的诗,讲的是诗人看到大海的感觉。

他觉得大海好壮观,好神奇,也好豪迈。

我觉得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要为国家人民幸福而努力。

下一个是《登鹳雀楼》,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站在高高的楼上,看到了超级美的景色,他的心情也变得很激动。

我觉得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还要珍惜时间,珍惜生活。

最后一首是《春夜喜雨》,诗人在这首诗里形容了一个春天的夜晚,下着小雨,很美。

他觉得这雨意味着好运,也要感谢上天。

我觉得这首诗告诉我们应该乐观向上,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感恩。

老师说要我们朗读和背诵这些诗,说这样能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也能培养我们的文学情感。

我觉得学习这些古诗以后,会更懂得欣赏文学作品,也会对我国传统文化更感兴趣。

老师还说,我们可以去周围的湖泊或者山上去感受自然风光。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体会古诗里的美景了。

这个提议太酷了,我超期待和同学们一起去探险!
学习这几首古诗对我们小学生来说真是超级有好处的。

不止能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还能让我们更爱我们的国家和传统文化。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学习经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①》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
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②,
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分析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三首古诗,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白居易的《忆江南》。

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

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独坐敬亭山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故名为
“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
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
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忆江南”,词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
时所留下的印象。

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
更重游。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
复相逢。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
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上。

在学
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
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
句子的意思。

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
着我,互相都看不够。

《望洞庭》中的“镜未磨”。

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

《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
氛围。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

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
松的、相互交流环境。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
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
发学生思考。

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

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
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
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
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

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
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