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专题讲解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讲座课件现代文阅读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1
整体感知
0 是什么?
1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应生活所运用的
各种具体方法和技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前后呼应、
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
正站在他的身后,摇摇晃晃站立不稳的样子;③那人话还
没有说完,一个趔趄,又趴下了;④那人用枪托艰巨地支
撑起虚弱的身子,有气无力。
10
点拨运用(2分钟)
伏笔:是上文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以
的地上,一汪汪乌血还嘶嘶冒着热气。
6
④猎人的心里涌起一丝感激,但戒备犹存。猎人疑感地问,你 是红军?那人军帽上的五角星闪闪发亮,那人点点头。那人话还 没有说完,一个趔趄,又趴下了。
⑤那人用枪托艰巨地支撑起虚弱的身子,有气无力地说,老 哥,我受伤了,又饥又渴,行走困难,刚才的枪声已经暴露了目 标,白狗子在后面追我....... 问题:第⑤段中,红军战士告知猎人他受伤了。在此之前,文章 中设置了哪几处伏笔?(4分)(提示:伏笔是上文对下文将要出 现的人物或事件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地在草丛间爬行,肩上还挎着一杆枪,距离不是很远。猎人隐隐约约
看见,那人戴着军帽,军帽上缀着五角星,脚上还扎着灰色的绑腿。5
猎人料定,那人就是人们传说中专打土豪劣绅为穷人翻身求解放的红军
了,但他只是听说。他一直生活在深山老林,从来没有亲眼看见过红军
的模样,村里的兔娃子见过,兔娃子曾为红军带过路,兔娃子就是这么
描画的。
③正这么想着,更大的动静出现了。猎人知道,是那条他等了两天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表现手法讲解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表现手法讲解_学习方法网---------------------------------------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现代文阅读表现手法讲解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阅读,更多信息请关注学习方法网!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教师版)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技巧)赏析

知识导引:㈠作品的表达方式⑴描写。
从描写的对象上可分为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表达情感(借景抒情),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环境、场面、景物描写,其作用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暗示非同一般的事件的发生,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或映衬)人物或思想。
从描写的方法上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描、白描,它们的作用都在于从正面或侧面衬托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特点。
⑵叙述(铺陈)。
考查的形式一是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还可作为作者的代言人。
二是叙述方式。
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⑶抒情。
它又分为①借景抒情(间接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氛围,塑造环境,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
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⑷议论。
议论是文章的眼,是勾连全文的线,是文章的心;是作者的观点,甚或情感。
是蕴涵答案的区域。
㈡作品的写作手法⑴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即所谓“托义于物”。
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梅花——坚贞不屈蜡烛——默默奉献……⑵衬托(对比)。
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⑶先抑后扬。
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备答题公式——(8)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备答题公式——(8)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表现手法是中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共同构成对文章“表现效果”的考查。
表现手法体系众多,数量庞大,因此本文只针对中考经常考查的表现手法进行说明。
常见题型1、作者写某某,显然不仅仅是在写某某,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试指出本文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3、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某某描写的具体可感的。
4、文章依次写了某某不同的精彩美丽,请赏析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02公式呈现1、对比(衬托):突出________2、象征:生动形象________3、详略得当:突出中心________4、欲扬先抑:情节有波澜,为后文________铺垫。
5、伏笔:a突出________,使情节更精致严密;b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c是行文不突兀。
6、照应、悬念、褒词贬用、卒章显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03公式解读:01总体解读: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写法,指写作方法。
表现手法与写法是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严格意义上讲属于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但是在初中语文的实践中,对二者并未严格区分。
公式呈现部分的内容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能够通过答题模式来解决中考对表现手法作用的考查;另一个则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相关模式可以借鉴但是在中考中又经常考查到的表现手法。
具体解读:(1)对比(衬托):突出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此两种手法是表现手法中考查概率最大的两种技巧。
对比,强调的是二者的比较;衬托强调的是突出主要事物。
在中考试题中无论是对比还是衬托,本质上都是一种艺术表达技巧。
既然是技巧,就一定是为中心内容服务的。
(2)象征生动形象。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由于象征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因此,就会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表现手法讲解 课件(21张PPT)

•4
5、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 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 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 一种表现手法。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 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 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 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 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 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7
8、抑扬,人物描写的技巧
抑扬:“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抑扬 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 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 反来做。欲扬先抑(先贬低外在,后赞扬内在)欲抑先扬(先赞 扬外在,后贬低内在)。用“抑扬”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 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 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法如《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 是“我”的乐园,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 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抑扬的手法可以 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 形成起伏之势,突出喜欢、赞扬或批评、讽刺的感情,突出事物 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赏析句子题型专题讲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赏析句子题型专题讲解一、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1、修辞手法 + 内容 + 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1)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拟人:将……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夸张:突出某某事物的……特征,加强了……感情。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要表达的感情。
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反复:增强语气,加强节奏感,强调突出……的内容、感情。
(6)对偶: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7)设问: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8)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加文章情感的表达。
3、例子:(1)我们知道,优美的文章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无病呻吟,它是积极的修辞,是人性的闪光。
朱自清在《春》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春之图画。
有人说,写景状物的过程就是修辞运用的过程,我很赞同这句话。
一篇优美的《春》,就是作者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式所连缀而成的。
简要分析朱自清《春》里优美句子的表达效果:①(3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与题型解析方法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与题型解析方法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掌握阅读理解技巧和题型解析方法对于提高阅读理解水平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初中阅读理解题型以及解题技巧,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考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解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通读全文:首先,通读全文,迅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2. 关注首尾段:主旨经常出现在首尾段,特别是首段和尾段。
首段通常对文章的主题作简要的介绍,而尾段则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概括。
3. 标记关键词: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标记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有助于找到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4. 分析选项:仔细分析选项,排除与文章主旨无关的选项。
可以通过对选项的关键词进行比较,找出最符合文章主旨的选项。
二、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要求根据文章的细节信息进行推断和判断。
解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定位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章中准确地定位到相关的细节信息。
可以通过关键词或关键句在文章中进行寻找。
2. 多读多看:对于较难的细节理解题,可以多读几遍相关段落,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意图。
3. 推理判断:根据给定的细节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可以通过对细节的分析和理解,推测出与之相关的答案。
4. 小题拆解:对于较长的细节题,可以将其拆解成多个小题,分别解答。
这样可以减少思维负担,提高解题效率。
三、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要求通过对文章的推理和判断来选择正确的答案。
解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根据事实推理:根据文章中提供的事实信息进行推理。
可以通过对文章的细节和逻辑进行分析,推测出与之相关的答案。
2. 阅读隐含信息:注意文章中的隐含信息,理解作者的暗示和含义。
有时,正确的答案并没有明确地表述在文章中,需要通过推理和判断来获取。
3. 排除干扰信息:在进行推理判断时,要注意排除干扰信息和错误选项。
可以通过对选项的比较和分析,排除明显与文章不符的选项。
初中语文知识点(记叙文阅读)精讲课件-表现手法大全(共10讲)

15.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 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示例:第①段描写雪,表现了喜旺的沮丧害怕心 情;第③段反衬了喜旺心情的高兴,暗示了喜旺心情 可能发生的变化;第⑥段以雪越下越大,写出喜旺的 心越揪越紧。以雪景衬托人物心情,表现喜旺盼望父 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
概念理解
表现手法之 衬托手法
正衬与反衬 课例分析
方法指导
初中语文知识点精讲课程
表现手法之动静结合
情景导入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两 只 黄 鹂 鸣 翠 柳
概念理解
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 物,有的事物是动态的,有的事 物是静态的,二者有机的结合在 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动静结合的艺术酒店,这段描
写,具有冷酷无情、悲凉之意。作者通过众人的“笑”把当时 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景象再现出来,深刻地表现 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这 一重大主题。
五、天女散花式 1.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2.所选择的人物要有代表性; 3. 一般采用先总后分法。
分析: 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上课的情景,巧妙地借助于 一个无知顽童的冷静观察和心理分析,特别是对韩麦尔先 生临下 课之际感人至深的神态言行的细摹,在肃静而凝重 的氛围的层层烘托渲染中,最后突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出
爱 国主义的激情,收到了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四、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式 …… 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 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 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 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 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 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 答道,“这 …… 下回还清罢。这一回 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 一样,笑着对他说 …… 此时已经聚集 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专题讲解一、常考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本讲讲义我们主要梳理散文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一)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
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二)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陪衬乙事物,就是衬托。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解读: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示例: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解读: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三)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就有很强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把外貌丑陋、内心善良的加西莫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险恶的克洛德形成对比,更好的突出了卡西莫多的善良,克洛德的丑陋。
(四)先抑后扬先抑后扬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例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到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思《蝉》先写蝉鸣烦人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虽短暂非常有意义,使作者敬佩;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先写阿长的“多事”、“规矩多”,后扬,通过去帮作者买来山海经来突出阿长对孩子的爱。
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
(五)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六)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七)正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很多,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也是常用的手法。
例如《老驼的喘息》一文中作者先描写野骆驼昂首屹立的姿态和高傲眼神,又通过陪行者和驼队小伙子的介绍,交待了骆驼即使认识回家的路,也不会主动回到抛弃自己的主人身边,年老了也要随驼队活动,否则便会感到受了侮辱。
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其他表现手法(一)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例如鲁迅《一件小事》中,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这段话就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它有五个小句子,第一句引渡,交代下文外貌描写产生的原因;第二句写实,写车夫的“后影”,写后影的特点“满身灰尘”;后三个小句则是虚写,写车夫“高大”的程度。
一般情况下,人越走越远,形象应该越小,而他却“愈走愈大”,大到“仰视才见”,宛如一座灯塔,一个巨人,超乎寻常,不同凡响,使人深受感染,把“我”放在陪衬的位置,突出了车夫形象的高大和品格的高尚。
再如《背影》中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就运用了这种技巧。
文章先实写,在车站上亲眼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写得很具体。
然后在结尾虚写:“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里只有一句话,通过读信,激发情感,联想外貌,再现形象,既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再见父亲一面的思念之情,又强调了父亲外貌的个性特征,突出了人物形象。
(二)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静态的景要描绘出景物的外形、内在、色彩的神韵,动态的描写要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
如“巍峨的长城”,长城是静的,而游人是动的。
常见写景的散文及诗歌中。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三)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该小说讲述的是在虚伪的时代,车夫撞到人但是在并没有其他人看见,而且冒着被人讹诈的情况下还去帮助老人的故事。
车夫的负责任和我的自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我的渺小感,凸显出车夫的伟大。
(四)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想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是通过想象。
再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由眼前的街灯写到天上的“街灯”星星,进而写到天上的“街市”,并且对天上的“街市”——由眼前的街市到天上的“街市”属于联想,而对天上的“街市”情景的描写就属于“想象”。
联想,比如朱自清的《春》里面的“春花图”,在描写春花的时候,由眼前的带着“甜味”的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甘甜的果实,就是联想。
(五)引用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手法叫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在写春风时,引用了南宋诗人释志南《绝句》中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六)渲染与烘托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例如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烘托是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烘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考点:结合句段分析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重难点:重点掌握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几种表现手法。
易错点:运用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来分析文章的句段等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题模一:对比例1.1.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题目。
黄山绝壁松冯骥才①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
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
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
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
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
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
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
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
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
显然曾有一颗松籽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
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
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决不一样。
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
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
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
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