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十三篇篇名记忆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计篇》第一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
它是军队生死搏斗的手段,国家存亡攸关的途径,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的。
所以,要用五事去研究它,用七计去比较它,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就是要使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敢违抗。
天,就是昼夜、阴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
地,就是高丘洼地、远途近路、险阻平地、地域宽窄、死地生地。
将,就是将领要智谋高超、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坚定、明法审令。
法,就是军事训练、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军法军令。
以上五事,将帅都不能不知道。
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胜利,不了解的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用“五事”、“七计”比较敌我优劣,以求得对战争情况的认识。
哪一方君主的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的指挥高明?哪一方天时地利有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的武器装备强利精良?哪一方的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执法赏罚严明?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13篇顺口溜

孙子兵法13篇顺口溜从计谋的角度来说,孙子的兵法之中,擒敌是一大关键,此时要利用对手的计谋而胜其锐。
当双方交战时,我们要识别对手的计谋,而推断他们所期望的结果,然后采取措施改变这个结果,从而反败为胜,最终破解对手的计谋。
二、要见兵不要见将:一位出色的军事领袖必须要完全把握士兵的动向,并将士兵的行动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孙子兵法中说:“要见兵不要见将”,令士兵保持高度的紧张感,使士兵能够及时的应付敌军的发起袭击。
因此,在实施军事行动之前,一位出色的军事领袖必须要召集全部的军队,发布命令,严格督促,并策划有效的战争策略,才能使士兵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三、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实施军事行动时,一位出色的军事领袖必须要觉察到机遇,而不能因小失大。
当处理军事问题时,即使是轻微的错误,也可能导致整个军队的失利。
因此,孙子兵法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以此来提醒军事领袖们,在处理军事行动的每个细节上,都必须要做出恰如其分的决定,并得出最终的正确结论,以实现最大的可能胜利。
四、出其不意: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军训:“出其不意”。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实施军事行动时,我们应该利用隐蔽性和神秘性,使敌军无法预测我们发起袭击的时间、地点和手段,以便获得有利的战果。
五、极力取胜:孙子在兵法中还提到,在发起袭击之前,必须先考虑到胜败的可能性,如果认为可以取胜,则应极力通过战斗来取得胜利。
战争中,敌方可能会报复和攻击,我们必须努力把握有利时机,不要犹豫不决,勇敢面对敌军,极力取胜。
六、明察敌情,窥探敌谋:为了更好的利用敌方的谋略,我们必须先了解敌军的信息,明察敌情,窥探敌谋。
军事家必须利用收集的情报,洞悉敌军的攻击计划,同时发现敌军的致命弱点,为自己的军队取得胜利创造条件。
七、克敌制胜:孙子的兵法中还有一句军训:“克敌制胜”。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实施军事行动时,要先克制对手,从而获胜,而不是以武力抢夺胜利。
这意味着要准备充分,有计划地实施军事行动,并利用自身优势和敌弱点,以及周围环境因素,用最优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第一篇: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爵禄、punishments 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是故,调五事之比,以度胜负。
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无智者不从,无道者不行。
夫兵之事,速则易器,而晚则难成。
故不尽知道,则不能行法;不谙法,则不能全师。
故知之在心,行之在形,不在累卵之枝,而在五绝之地。
治兵之道,必借于诈;诈则必行于眼前,故治兵之道,曰“形三,神三”。
“形三者,一曰金赤,二曰白黑,三曰此非;神三者,一曰神速,二曰神隐,三曰神明。
金赤白黑者,所以变化万化之状,神速、神隐、神明者,所以无穷之际,辞让有节之士也。
因而制之,则形不可测,神不可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负之道也。
第三篇:攻战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厌诈,诈则必取,无诈而不取。
故敌虽高,则必可与战也;敌低,则必可取也。
故右上而左下之兵,出奇无穷,水逆转轮,攻其不备,此兵家之所谓胜,不可先传也。
第四篇:军形篇孙子曰:“将军居贵戚,三军士卒住安帐。
见则贵简,进则与之俱,权杖左右,贵者先,士卒死。
当其进也,合于鸡鸣;下其营也,得于钟鼓。
”第五篇:兵势篇孙子曰:“凡兵有五贼,必亡;有五常,必存。
五贼者:疾、贫、辱、惧、饥。
五常者:智、信、仁、勇、严。
凡此,以五常遗之,则民服;以五贼遗之,则民不服。
”第六篇:虚实篇孙子曰:“凡为客者,先礼后兵;先德后怨。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之一,它由孙武所著,是一部关于军事战略和策略的经典之作。
全文共分十三篇,包括了许多关于作战、组织、军事政治等方面的论述。
本文将简要介绍《孙子兵法》的十三篇,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思想进行解读。
第一篇:计篇《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计篇,主要强调以合理计划和全面了解敌情来制定军事策略。
其中,最著名的思想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意味着在战争中,了解自己和了解敌人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二篇:谋篇谋篇主要强调如何策划和制定军事计划。
其中,孙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战略原则,如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最有利条件进行战争等。
他还强调了培养将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将帅不能不具备的七种智慧”。
第三篇:谋攻篇《谋攻篇》主要探讨了攻击的战略。
孙子认为,攻击的目标是摧毁敌人的战斗力,并给予敌人以重大打击。
同时,他还强调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迅速击败敌人,而不是长时间的消耗。
第四篇:形篇形篇主要强调战场环境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兵力的数量、地形的优劣、敌情的变化等都会影响战斗的结果。
因此,了解和适应战场环境是制胜的关键。
第五篇:势篇势篇主要探讨了不同形势下的战略选择。
孙子认为,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采取不同的战略是必要的。
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战术原则,如掌握时机、调动兵力等。
第六篇:虚实篇虚实篇主要探讨了如何利用虚实来迷惑敌人。
孙子认为,虚实是战争中的一种常用手段,可以用来挑衅敌人、隐藏自己的意图等。
他还提出了一些方法来实现虚实之间的转换。
第七篇:军争篇军争篇主要强调军队组织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孙子认为,一个良好的军队组织是战争胜利的基础,而且重视士兵的训练和装备的质量。
第八篇:九变篇九变篇是孙子兵法中最长的一篇,它探讨了九种变化的原则。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要根据变化的情况来调整计划和战略。
他还提出了一些应对敌人变化的具体方法。
第九篇:行军篇行军篇主要探讨了军队行军的策略。
《孙子兵法》十三篇篇名记忆

《孙子兵法》十三篇篇名记忆
《孙子兵法》十三篇
一,计篇
二,作战篇
三,谋攻篇
四,形篇
五,势篇
六,虚实篇
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
九,行军篇
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间篇
一只(一计)母鸡参加动物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被敌军的三只公鸡(三攻)抓住,随后被判处死刑(四形),结果被敌军一个善良的护士(五势)从一堆牛屎(六实)中救走了。
护士犯了欺君(七军)之罪,被判罚喝下很多白酒(八九),她酒醒(九行)后,跟母鸡一起逃了出来,路上遇到了她们的死敌(十地)
-- 三只公鸡。
这三只公鸡在用火围攻一群婴儿(十二火),于是母鸡和护士赶紧拨打(十一九)电话,把火扑灭了。
她们把受伤的婴儿送到医院,医生用剪刀(十三间)给这些婴儿实施手术,最后把婴儿治好了。
最后,母鸡和护士被颁发了和平勋章!。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注释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和解释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孙子兵法十三篇(上)

孙子兵法十三篇(上)孙子兵法十三篇(上)《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第一篇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十三篇篇名记忆
《孙子兵法》十三篇
一,计篇
二,作战篇
三,谋攻篇
四,形篇
五,势篇
六,虚实篇
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
九,行军篇
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间篇
一只(一计)母鸡参加动物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被敌军的三只公鸡(三攻)抓住,随后被判处死刑(四形),结果被敌军一个善良的护士(五势)从一堆牛屎(六实)中救走了。
护士犯了欺君(七军)之罪,被判罚喝下很多白酒(八九),她酒醒(九行)后,跟母鸡一起逃了出来,路上遇到了她们的死敌(十地)
-- 三只公鸡。
这三只公鸡在用火围攻一群婴儿(十二火),于是母鸡和护士赶紧拨打(十一九)电话,把火扑灭了。
她们把受伤的婴儿送到医院,医生用剪刀(十三间)给这些婴儿实施手术,最后把婴儿治好了。
最后,母鸡和护士被颁发了和平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