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文学、戏剧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与文学,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展现故事情节;而文学则是一种文字表达的艺术,通过文字来描绘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尽管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电影和文学都是艺术创作的载体,它们都是艺术家用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工具。

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电影剧本,都是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

通过文字或影像,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因此,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作品,都具有相同的创作价值和艺术意义。

电影和文学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比如,电影和文学都需要通过人物、情节、对话等元素来构建故事,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共鸣。

无论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小说情节,还是电影中的角色、情节,都是艺术家用来传达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这些元素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艺术世界,让观众在其中沉浸、思考。

电影和文学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关系。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等,这些改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原著的精神和意义,并通过影像的表现形式将故事呈现给观众。

同时,一些优秀的电影也会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成为文学作品的源泉,如《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这些电影通过观众的喜爱和传播,影响了文学界的创作方向和风格。

总的来说,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它们在艺术表达和创作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共同传达了艺术家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电影和文学的结合和互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感受艺术的魅力,拓展我们的艺术视野,提升我们的审美品味。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从中汲取灵感,丰富我们的生活和思想。

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探索

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探索

| 文化艺术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探索□张法纯 /文多年来,电影和文学之间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文学是电影的重要元素,也是电影内容的主要来源。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文化消费的现象在社会上也越发泛滥,文化被当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而电影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逐渐地摆脱了对文学的依赖,极端视听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纯粹的电影感官美学也越来越盛行,但电影是否就能完全抛弃文学,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电影从文学中诞生和文学相比,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艺术形式,诞生的时间要晚得多。

但自从诞生那一天开始,电影的发展脚步就一直没有停止,而文学,也成了电影早期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有这样一种说法:电影是从文学当中诞生出来的产物。

且不说这种说法到底正不正确,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电影能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文学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甚至可以说文学是电影的基础,也是电影的主要内容来源。

这一点是很容易验证的,因为许多电影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甚至电影发展到现在,每年都还有许多由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在立项、拍摄甚至上映。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本身就是扎根于生活的,反映的是社会的某种现象或者某一类人的情况,借此来抒发作者的某些思想[1]。

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非常明显的思想烙印,这都是作者的个人印记。

而电影则可以对某些现象或者情感进行细化或者放大,并且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

其次是在电影诞生的初期,主要的电影内容就是对各种世界名著进行改编,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影史上第一批经典影片。

而这样的做法,也让这些名著的原著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并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追捧。

在这个时期,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惠的。

电影的诞生,最主要的原因当然还是技术上的突破,但若是没有那么多文学作品提供足够的内容和素材,电影肯定不会发展得那么顺利。

浅析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浅析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浅析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作者:陈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多年来,中国电影与文学之间一直关系紧密。

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的亲密关系也是不争的事实。

文学强大、深厚,电影先进和现代,文学对于电影有一种基础性、决定性的意义。

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文学以审美价值渗透在电影创作中,电影的快速发展也需要从文学中吸取创造的动力和想象的活力,这样也才能进一步提升电影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中国电影;文学;关系[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1多年来,中国电影与文学之间一直关系紧密,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一直相提并论。

我国电影起步较晚,而文学在广大受众眼中已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电影业的快速发展,到今天,电影的发展声势甚至逐步超过了文学在广大受众眼中的地位。

在电影事业快速壮大的今日,已经远远不是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创作的《火车进站》电影诞生日的情景,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也是联系紧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比如哈利波特系列、魔戒系列,国内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搬上了电影的舞台,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都体现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并以拍摄技术的日趋完善一路创下收视奇迹。

一、电影与文学的紧密关系伴随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影和文学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密,许多影视作品的创作就源于文学作品,二者关系较为融洽。

从实际情况来看,电影发展的历史阶段充分说明了其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可以说,文学就是电影的基础,是电影的重要来源,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学创作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民情,以此表达社会思潮和创作者丰富的情感思想,这些都为电影的进一步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电影的重要内容之源;从电影发展的初始起,就有许多电影是以文学名著进行改编而创作的,文学中的人物、故事都是电影的基本素材,并以改编提升而让人印象深刻,促进了原文学名著的传播和影响,实现了电影与文学的共赢。

对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关系解读

对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关系解读

对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关系解读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作品可以被改编成电影,而电影也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

本文将探讨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关系,并解读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被改编成电影。

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如《傲慢与偏见》、《追风筝的人》、《霸王别姬》等等。

这些电影保留了原著的情节、情感和人物设定,同时将它们还原成影像语言,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是文学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把原著中的文字转化为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细节。

其次,电影也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

很多作家都从电影中获得了创作灵感,比如作家温弗瑞·沃尔斯从电影《渴望》中得到了写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春天来了》。

电影以其独特的影像语言和情感表达方式吸引着众多文学家,他们从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启示,将电影中的情感和思想灌输到文学作品中,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

此外,文学和电影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借鉴的现象。

电影受到文学的影响,汲取文学中的经验和思想,而文学也可以受到电影中的观念和表现形式的启发。

文学作品往往以文字为载体,需要读者通过阅读来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和思想,而电影则是以影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既可以传达深刻的内心感受,又可以呈现出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这使得两者能够互相学习和借鉴,为彼此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资源。

总的来说,文学和电影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语言形式。

但是文学和电影又互相影响、相互借鉴,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态。

无论是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还是通过电影得到文学的灵感,这些现象都展现出了文学和电影之间不可替代的关系。

浅谈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浅谈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M学术论坛OVIE LITERATURE浅谈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蔡季愚(中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摘 要] 电影文学主要指电影剧本,还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以及歌词等,是有别于抒情文学、叙事文学、戏剧文学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多年来,中国电影与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影视文学”取代“电影文学”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讨论的电视节目,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的亲密关系也是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 中国电影;文学;角色 多年来,中国电影与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影视文学”取代“电影文学”,并且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讨论一些关于影视文学的话题,这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事实上,从很久以前,人们就将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相提并论,这两者的关系也相当亲密。

而事实上我们对于电影的本性了解并不是很深入,甚至会有意无意地去忽视中国电影的本质,其实这种现象是一种社会形态的体现,这种观念的形成也与中国电影一直缺乏视觉表现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电影踩着文学的肩膀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也一直处在较为融洽的关系中,而事实上从电影发展的最初阶段至今,其就与古老的文学之间保持着相当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文学是电影的基础和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文学的内容主要以反映生活为主,从而传达某种思想感情,这些为电影从构思到拍摄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成为电影内容的来源;其次,在电影发展的最初阶段,很多电影人都以世界名著为基础进行改编,直接将名著作为电影的拍摄素材,创造了很多经典电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多地去关注原著,促进了文学和电影的共赢。

文学似乎已经成为电影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完全可以说年轻的电影正是在古老文学的甘泉的滋润下正在日益蓬勃地发展,是踩着文学这位巨人的肩膀而不断发展的。

很多编剧在对名著改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写作形式、构思模式,这也为日后剧本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中国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中国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不等于文学,文学不同于电影与文学相比,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电影产生于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电影,这决定了电影必定不同于其它传统的艺术形式。

电影被称为一门综合艺术,并不是指电影是其它艺术门类简单相加的产物,而是很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并融合各种艺术形式所包含的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艺术形式。

电影可以利用文学,但是电影绝不等于文学。

电影有着与文学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为十分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运用语言文字创作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来表现情感和再现生活。

文学不同于电影,电影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文学则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们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手段表现自我。

电影与文学虽然不同,但二者渊源已久也是有原因的,即电影和文学都通过各自的媒介去表现生活,反映生活。

在电影与文学纠缠不清的关系中,我们首先要清醒地意识到,电影和文学是各自独立的两种艺术形式,即使有共同点,但也绝不等同。

电影:不做文学的附庸20世纪20年代,大量“鸳鸯蝴蝶派”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文学开始触“电”。

自20世纪20年代电影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结合,一直到80年代,电影像被嫁接到文学上,几乎只从文学这一个艺术门类汲取养分,很少关注其它艺术形式,电影似乎成了文学的附庸。

电影为什么会成为文学的附庸,电影青睐于文学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在中国,文学在艺术中的地位极高,似乎凌驾于其它各类艺术形式之上。

其次,从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影对文学的依附也有其必然性。

上世纪20年代,为了使电影公司不至于破产,电影人选择了当时受到普遍欢迎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以迎合市民的喜好,获得自身的存活。

同时,电影与文学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电影的叙事功能,又进一步推动了电影事业的发展。

再次,电影和文学具有更多的相似特质。

电影是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它要求时间和空间要能够自由和灵活的转换,在这一点上文学的表现方式恰恰与电影的要求相吻合。

浅谈电影和戏剧、文学的关系

浅谈电影和戏剧、文学的关系

浅谈电影和戏剧、文学的关系人文学院08(1)班刘姣娜电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涵盖了很多门类的知识。

电影克服了单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局限性,既像时间艺术那样在延续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幕形象;又像空间艺术那样在画面空间上民开形象,兼具叙事和直接造型的双重表现力,从而也形成一种时空综合艺术。

电影具有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特点,它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元素。

下面就戏剧、文学两个方面谈谈它们与电影之间的关系。

一、电影和戏剧的关系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

演员扮演具体的人物当众表演和展示故事情节这三个条件结合在一起,就使戏剧形成自己特有的品质,即区别于其它表演艺术,也区别于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

戏剧的主要特征有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两种,在此我就不做具体说明。

电影于戏剧的关系是及其密切的,首先最为明显的是故事情节剧为俩者共通的表现题材。

电影的叙事性也要叙述故事,描述时间和情景。

戏剧通过舞台演员的表演和假定性来使观众进入剧情。

其次,电影是后来的艺术门类,他在描写事件和演员表现技巧上都是借鉴戏剧的表演手段。

但电影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它具有集音乐、美术、戏剧、戏曲于一身的综合表现优势,由于电影的地点的随意性,时空范围就可以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都可以在一段事件内同时表现,而戏剧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表现范围的可能性就不如电影。

对演员的重视程度也是俩者的差别,电影更重视影像,导演在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他使各种因素在电影中达到他所想要的影像效果,因为电影的核心就是影像。

而戏剧是现场演出,它主要依赖于演员的表演,所以戏剧更为重视演员本身。

电影的主要构成故事片与戏剧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都属于叙事型艺术。

在发展历史上,电影受到来自戏剧的巨大影响。

电影的导演、演员等环节是在戏剧基础上发展而来,戏剧的大量艺术手法被电影借鉴,形成了电影史上的戏剧电影美学。

大多数故事片的叙事模式也是戏剧化的,即: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单位和相对独立的空间场景内部,围绕一个核心事件的矛盾冲突展开叙述,结构闭合而完整。

问题电影与戏剧

问题电影与戏剧

问题: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关系?(一)、分析电影与戏剧的关系: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的诞生,是由法国的卢米埃兄弟于1895年在巴黎放映自己炮制的电影开始的,而另一电影鼻祖梅里耶则以天马行空及丰富的想像力,利用摄影和创意的剪接法,制作了逾数百部电影作品。

梅里爱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电影艺术家,也是故事片、艺术影片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把电影引向戏剧的人,也是第一个在摄影棚里拍片的人;他信守“银幕即舞台”的理念,遵循戏剧的三一律,即地点,时间,动作的统一性,又加上了视点。

从他以后,电影被看作了“银幕上的戏剧”,被称为“装在铁盒子里的戏剧”。

1、二者的相同点:(1)电影与戏剧都有导演、剧本、配乐和配音、布景和道具、化妆和服装设计等制作需要,无论是电影还是戏剧都一定少不了的。

(2)从角色创造、生活体验角度看,戏剧表演与电影表演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3)电影与戏剧都属于表演艺术,它们通过对现实的模拟升华来表达情感。

电影、戏剧的虚构性、假设性主要表现在情节方面。

如电影《小孩不笨》,戏剧《雷雨》生活中是不太可能有如此巧合、集中的冲突的,但在电影、戏剧中,这是可能的并且是必需的。

2、二者的不同点:电影英文原名是phoyoplay,即“胶片戏剧”,是照相技术发展的结果。

在电影的“胶片时代”或者说“戏剧时代”,电影通过运用影像技术对戏剧的记录征服了世界。

但影像技术的潜力可不是仅仅如此。

到了电影的“蒙太奇时代”,电影才真正脱离戏剧,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独立艺术形式。

(1)电影叙事与戏剧叙事方面:电影与戏剧都属于时空综合艺术,但它们在时空转换的自由度上可谓有天壤之别。

电影以镜头为基础元素的特点给电影的时空转换带来了无限的自由度。

在快镜头与慢镜头的演绎中,时间可随意延伸或缩减。

通过摄制场地的转换真实的实现了空间的转换。

而戏剧是舞台艺术,观众们坐在剧场里欣赏喜剧。

固定的舞台、固定的时间、狭小的舞台、短暂的时间,使得戏剧只能通过假定性的时空转换来适应剧情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与文学、戏剧之间的关系
08级文化艺术管理(音乐学)2班李彦霖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诞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

电影发明以后很快传遍欧美,不久便传入了中国,19世纪90年代美国人在上海放映了一批无声短片,引起轰动,那时的电影被国人称为“影戏”。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诞生与1905年的《定军山》,这部长达半小时的京剧片的放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改编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的方式,其一般包括把文学等不同于电影的艺术形式改编为电影,或者是把过去的电影再次的改编(也称为翻拍)两种方式,前者如不断被改编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名作,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等;后者则比如是抗战的故事片《地雷战》,外国故事片《金刚》等。

相比于电影,文学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自然保存下丰富的遗产;而电影本身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故事、技术等逐渐的处于暂时的饱和状态,这几年世界影坛也出现了不少的剧本荒的状况。

于是,改编文学或者翻拍旧作成为了电影中的常见现象。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也村在着改编文学问电影剧本,将文学以一种鲜活的姿态活跃在银屏上,如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的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电影的发展和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电影来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

文学与电影有密切的联系,文学表达的是文字的、静态的美;而电影是感官结合的体验,动态的美。

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

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

电影文学作为电影的文学基础构成,是以电影的独特视听思维方式来构思和写作的文学形式,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

电影文学,集中表现为电影的剧作基础,即电影剧本。

电影剧本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个部分。

电影文学又指电影作品的文学性含义,包括电影剧作的文学价值、电影创作借鉴与融合的文学形式因素、电影剧作的文学个性等等。

电影文学,还直接和经常反映在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方面。

中国电影的成就一方面取决与导演的灵感和对影象的敏锐把握,另一方面离不开对文学的借鉴。

文学家以文字叙述故事,而电影则用形象的视听画面描绘故事。

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但彼此间又存在着分合难定的暧昧与紧张关系。

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最明显、最直接的联系是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大量改编。

文学和电影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和性,它们各自沿着不同的艺术轨道发展。

电影和文学正是在交叉和分离中实现了互动。

只有将电影和文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促
进,使中国的电影站在文学的肩膀上看世界;文学借助电影的影象,使文学真正成为广泛的大众的艺术。

电影与戏剧的关系
电影和戏剧的关系是及其密切的。

首先最为明显的是故事情节剧为两者共通的表现题材。

电影的叙事性也要叙述故事,描述时间和情景。

戏剧通过舞台演员的表演和假定性来使观众进入剧情。

其次,电影是后来的艺术门类,他在描写事件和演员表现技巧上都是借鉴戏剧的表演手段。

但电影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它具有集音乐、美术、戏剧、戏曲于一身的综合表现优势,由于电影的地点的随意性,时空范围就可以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都可以在一段事件内同时表现,而戏剧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表现范围的可能性就不如电影。

对演员的重视程度也是俩者的差别,电影更重视影像,导演在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他使各种因素在电影中达到他所想要的影像效果,因为电影的核心就是影像。

而戏剧是现场演出,它主要依赖于演员的表演,所以戏剧更为重视演员本身。

B:论点及文章结构突出,条理清晰,引用得当。

格式统一,卷面整洁,体现了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但最好能在某些地方进一步展开论述
. 如果通俗的理解:文学就如做饭的材料,而电影就是做好的饭。

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异。

本体论原是德国学者郭克兰纽讲的“学问”、“学说”之意。

文学的本体实际上只是一种存在——即电影脚本的存在;而电影却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影像——是一种由虚拟到现实的蜕变。

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从媒介材料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具体的不同。

一、电影的媒介材料是胶片、光盘、声、光、影、屏幕、放映机、电影公司等,二、而文学的媒介材料是纸张、笔、激光打印机、装订机、出版社等。

在媒介材料的本质上电影与文学有着截然的不同,所以体现在效果的传达上也有巨大的反差。

在论述关键词“本体”时可参阅百度的百科词条:本体论。

注意不要游离主题,点明本体的概念及引伸意义即可。

在表述电影和文学的媒介材料时要把握多元和单纯的区别和功能。

电影给人的是视觉,人的视觉本身就是无规律化的,电影的情节越震撼给人的视觉就越好看,人的视觉追求的是美丽,动感,有一定的冲击力,电影恰恰就是这个,他能带给人的视觉任何的感觉,认得视觉追求什么,它就来给你虚构什么,很飘渺。

文学呢,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虚虚假假的,有真有假,比如古老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只是一些文字的记载,无法验证,所以有些虚构,但是也真实,现在的人类能够去理解古代的文学也只能靠着了,所以又虚构,又真实
1
|评论(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