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噻唑与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合集下载

苯并噻唑合成机理

苯并噻唑合成机理

苯并噻唑合成机理一、引言苯并噻唑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作为药物分子骨架、光电材料和光敏染料等。

因此,苯并噻唑的合成研究备受关注。

二、苯并噻唑的结构和性质苯并噻唑分子由苯环和噻唑环组成,具有较强的芳香性和稳定性。

它在溶液中呈现出黄色或棕色,具有吸收紫外线的特性。

此外,苯并噻唑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和生物活性。

三、苯并噻唑的合成方法1. 一步法合成一步法合成是指将苯环和噻唑环直接反应得到苯并噻唑。

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需要高温条件下进行反应,且产率较低。

2. 二步法合成二步法合成是指先制备出含氮芳香化合物(如吡啶)或含硫芳香化合物(如硫代乌洛托品),再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得到苯并噻唑。

这种方法需要多步反应,但产率较高。

3. 催化剂合成催化剂合成是指在反应中加入催化剂,促进苯并噻唑的生成。

常用的催化剂有酸性固体催化剂、过渡金属催化剂和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等。

这种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等优点。

四、苯并噻唑的合成机理1. 一步法合成机理一步法合成机理主要是苯环和噻唑环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苯并噻唑。

在高温条件下,苯环上的亲电位(如卤素)会被亲核试剂(如硫代乙酸钠)攻击,形成中间体。

接着,中间体与噻唑环上的亲核试剂(如氨)发生取代反应,得到苯并噻唑。

2. 二步法合成机理二步法合成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制备出含氮芳香化合物或含硫芳香化合物;然后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得到苯并噻唑。

以含氮芳香化合物吡啶为例,其合成机理如下:首先,吡啶与硫酸反应得到吡啶硫酸盐。

接着,吡啶硫酸盐经过加氢还原反应,得到苯并噻唑。

3. 催化剂合成机理催化剂合成机理主要是在反应中加入催化剂,促进苯并噻唑的生成。

以过渡金属催化剂为例,其合成机理如下:首先,在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苯环上的亲电位(如卤素)与噻唑环上的亲核试剂(如氨)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接着,在氧化剂的作用下,产生的中间体发生氧化反应,得到苯并噻唑。

五、总结苯并噻唑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药物分子骨架、光电材料和光敏染料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芳基苯并噻唑的合成研究进展

2-芳基苯并噻唑的合成研究进展

2-芳基苯并噻唑的合成研究进展摘要:2-芳基苯并噻唑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杂环化合物,是构建药物分子、天然产物、功能材料和很多生物活性分子的骨架。

由于这些良好的特性,2-取代的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在医药方面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它在抗菌、抗肿瘤、抗过敏、抗惊厥、消炎、保护神经系统和免疫调节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活性。

关键词:2-芳基苯并噻唑;合成;研究一、2-芳基苯并噻唑的的重要性2-芳基苯并噻唑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杂环化合物,是构建药物分子、天然产物、功能材料和很多生物活性分子的骨架[1] 例如,唑泊习他(zopolrestat1)是一种抑制醛糖还原酶的药物,能够治疗糖尿病[2];2-(4-氨基苯基)苯并噻唑及其衍生物(如5F203(2)和PMX610(3))是一类高效且具有良好选择性的抗肿瘤试剂,对人类乳腺癌、卵巢癌和结肠癌有毫微摩尔级的抑制活性;席夫碱(4)可用作类淀粉蛋白抑制剂,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图1)。

图1含取代基团的苯并噻唑类药物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在农用化学品中也表现出除草、抗菌和杀毒等方面的活性。

除草剂Benazoline是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苯并噻唑衍生物。

另外,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在工程材料领域中也有着广泛应用,被用作塑料染色剂、橡胶硫化促进剂以及荧光探针材料等。

例如,荧光素存在于萤火虫中,在其体内经酶氧化导致生物发光;2-巯基苯并噻唑作为自由基转移试剂,在聚丁二烯和聚异戊二烯的硫化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二、2-芳基苯并噻唑的合成研究进展1.以邻氨基芳基硫酚为原料合成2-芳基苯并噻唑最常用的方法是以邻氨基芳基硫酚为原料,和羧酸、醛、腈类、β-二酮或苄胺等缩合,该类反应经过了中间体邻酰氨基苯硫酚。

当使用芳基羧酸和邻氨基芳基硫酚反应时,一般需要在强酸或者高温条件下才能够得到较高产率的2-芳基苯并噻唑。

邻氨基苯硫酚和芳香醛也能够缩合得到2-芳基苯并噻唑,该方法一般需要Lewis酸或者强氧化剂。

除此之外,能够提供苯甲酰基的化合物都能与邻氨基苯硫酚反应生成2-芳基苯并噻唑。

苯并噻唑合成机理

苯并噻唑合成机理

苯并噻唑合成机理
苯并噻唑合成机理
苯并噻唑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以用于制备多种有机化合物,特别是抗癌药物,其合成机理研究一直是有机合成化学家们的热点之一。

一、苯并噻唑合成机理
苯并噻唑的合成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异氰酸酯芳基化反应和醌化反应。

1、异氰酸酯芳基化反应
异氰酸酯芳基化反应是合成苯并噻唑的最常用方法,一般以亚磺酰胺、亚硝酰胺或其它异氰酸酯和亚硝基芳基化合物为原料,在温度下催化反应,然后水解氨基芳基化合物,再进行液相水解和酰胺水解,生成苯并噻唑。

2、醌化反应
醌化反应是合成苯并噻唑的另一种方法,一般用醌类化合物与芳基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然后再经溴甲酸水解,最后进行液相水解或氨基芳基化反应,生成苯并噻唑。

二、苯并噻唑合成反应
苯并噻唑的合成反应也可以用于制备多种有机化合物,如抗癌药物、农药、香料、杀虫剂和芳香族化合物等。

下面以抗癌药物为例,介绍苯并噻唑合成的反应过程。

1、醌化反应
醌化反应是抗癌药物苯并噻唑的合成过程中的一步。

一般采用醌类化合物与芳基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有机醌化合物。

2、溴甲酸水解
接着将醌化合物进行溴甲酸水解,将其分解成甲醛和醌酸酯,这时会生成一种有机醌。

3、氨基芳基化反应
最后,将有机醌与氨基芳基化合物反应,生成苯并噻唑。

以上就是苯并噻唑合成机理的介绍,苯并噻唑的合成机理是由异氰酸酯芳基化反应或醌化反应引起的。

这些合成反应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原料物质的选择和反应条件,因此,在合成苯并噻唑时要慎重进行。

BTAB与铁形成的配合物组成的研究

BTAB与铁形成的配合物组成的研究
范志宏 郭安城
( .山西农 业 大学文理 学院 ,山西 太谷 1
2 .山西大 学化 学化 工学院 ,山西 太原

000 ; 381
000 ) 3 0 1
要 :研究 了 3~ 6一溴苯并噻唑 一2一偶氮 ) ,6一二羟基苯甲酸 ( ( 一2 简称 B A 与铁的配合 T B)
反 应 。用 摩 尔 比法 、等 摩 尔 连续 变化 法 、平 衡 移 动法 和 双 峰 双 波 长 法 四种 方 法 详 细 研 究 并 测 定 了
液( 简称 C B,0 2 0 ,V 乙醇 )+ 丙 酮 )=1+1 P .0 % ( ( 的溶 液 ;p . 4的磷 酸 盐缓 冲溶 液 ,均 购 H66 白天津化 学试剂 厂 。
112 仪 ..

D U一7 0型紫外 可见分 光光 度计 ( 国 B c m n公 司 ) 美 ek a 、F一7 3 2 0型分 光 光度计
l _ ~ . _ mo / ,回归方程 为 A= .0 0 2 1V 0 。 2 0x1 。 L L 0 0 0 07+ . 9 ,相关 系数 r 0 9 98 = . 9 ,摩尔 吸光 系 数 为 =9 6x1 / o c . L m L・ m,检 出限为 15 8×1 一 m LL 0 .1 0 o/ ,标准偏 差为 0 0 3 . 0 ,相对标 准偏差
( 上海分析 仪器厂 ) 。
1 2 实验 方法 .
分别准确 移取一定 体积 的浓度均 为 2×1 _ mo L的显 色 剂 溶 液 和 铁 标 液 , 后 依 次 加 入 0。 l / 然
收稿 日期 :2 1 00— 1 — 0 1 1 作 者 简 介 :范志 宏 ( 98 ) 17一 ,女 ,山 西平 遥 人 ,讲 师 ,在 读博 士 。主 要 从事 普 通 化 学 、物理 化 学 的 教 学 与研 究 。

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性质及合成进展_杨俊伟

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性质及合成进展_杨俊伟

1
1. 1
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包括苯环取代苯并异 噻唑啉酮和 N 取代苯并异噻唑啉酮两大类, 大多
1214 收稿日期: 2012-
B112 ) , 011 ) 基金项目: 延长石油集团科技攻关项目( Ycsy2011Ky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青年创新基金项目( 2011QCX), 作者简介: 杨俊伟( 1972男,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防腐剂的合成与应用。
乳、发臭等一系列问题。BIT 的性质和代表性抑菌 [4 ] 最低抑菌浓度 分别见表 1 和表 2 。
表1 项 目 BIT 的性质 性 质
外观
白色或淡黄色针状结晶 C O

分子式

熔点 分子量 溶解性 热稳定性 毒性 皮肤刺激性

S 151
NH
CMIT 和 MIT 同属异噻唑啉酮衍生物, 虽然 BIT、 但 BIT 有其独特的优点 ( 表 3 ) , 相比于 CMIT 和 MIT, 这使得 BIT 拥有比“卡松 ” 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和 。 商业前景
O C OH O OH C SOCl2 S S O C NH3 Cl2 S NH S S O C Cl Cl O C
通常认为苯并异噻唑啉酮系列化合物的杀菌机 “卡松” 理与 相同, 即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受体细 胞膜和细胞壁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 在穿透细胞外 围后可与细胞内含硫的蛋白质、 酶或简单分子相互 作用, 使其 S—N 键断裂, 从而与受体形成 S—S 键, [6 ] 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 。 很明显可得出异噻唑啉 酮化合物的 S—N 键越弱越有利于抗菌, 已有研究 人员以量子化学的方法计算了异噻唑啉酮化合物的 [7 ] 结构与其杀菌性能的关系 。

锌(Ⅱ)与2-巯基苯并噻唑和邻菲啰啉的配合物[Zn(mbt)2(phen)]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锌(Ⅱ)与2-巯基苯并噻唑和邻菲啰啉的配合物[Zn(mbt)2(phen)]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我 们沿用报 道 的绿色 化学 的方 法 , “ 即 一步 法 ,

配合 物 [ n m t p e ) .用 三 乙 胺作 去 质 子 化 Z ( b) h n ] (
的促 进剂 , 过去质 子 化 的硫 醇基 团很 容 易与 金 属 通 离子 锌配位 . 最近 , 我们实验 室 用稀 土 配合 物做 催 化剂 合成 了锌 的 四核簇 合物 [ n ( 一 ( mb) ; Z 0) 一 t ] 用 三 乙胺 做脱质 巯 基 苯 并 噻 唑 和 邻 菲 哕 啉 的 配 合 物 Ⅱ) .
[ n mb ) ( h n ] Z ( t 2 p e ) 的合成 与晶体 结构
周丽丽 代永成 金琼 花 ”
( 首都 师范 大 学 化学 系 , 京 1 0 4 ) 北 00 8



种 新 的 z (1 配 合 物 [ n mb) (h n ] 2H b = - n 1) Z ( t:p e ) ( - m t 2巯基 苯 并 噻 唑 ;hn:邻 菲 哕啉 ) pe 已经 合 成 出来 , 通 并
H — C— S和 N— C S 如 图 1所 示 .实 验 证 明 N — H,
2H t - mb 配体 常 以硫 醇式 N— c s 存 在 , — H 以单 齿
N或 环 外 S配 位 .去 质 子 化 后 的 m t 五 种 成 键 模 b有
分子是一个 重要 的杂环 配 体 , 可用 于 双光 子 吸收 材 料, 生物 活性 物种 以及橡 胶 硫化 过 程 的 防腐 剂和 硫 化促进剂 , 同时具有 提供 S和 N 两 种配 位原 子 的可 一 一 能性.2H b 分子存 在硫醇一 -m t 硫酮两种 共振形 式 , 即

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分解

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分解

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分解摘要:I.引言- 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介绍- 研究背景和意义II.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分解过程- 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结构- 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III.影响因素- 温度- 压力- 溶剂类型IV.应用领域- 化学合成- 环境保护- 能源转换V.结论- 总结研究成果-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正文:I.引言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关于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分解的研究逐渐成为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介绍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的基本性质,以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并探讨其应用领域。

II.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分解过程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分解过程中,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经过一系列步骤,生成原始的苯骈三氮唑和铜离子。

化学方程式如下:C6H5N3 + Cu = C6H5N3H + Cu+在分解过程中,系统中的能量也会发生变化。

通常情况下,分解反应需要吸收热量,使系统的内能降低。

III.影响因素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分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和溶剂类型等。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可以加快分解反应的速率,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反应物的分解不完全。

压力对分解反应的影响因具体条件而异,有些情况下压力可以促进分解反应,而有些情况下则起到抑制作用。

此外,溶剂类型对分解反应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溶剂可能导致分解反应的速率和平衡常数发生变化。

IV.应用领域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化学合成领域,它可以作为催化剂参与多种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过程。

在环境保护领域,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可以用于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在能源转换领域,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作为催化剂,可以促进太阳能电池、水分解电池等能源设备的性能提升。

V.结论总的来说,苯骈三氮唑与铜的络合物分解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这种化合物的性质,还为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对叔丁基-苯基)-苯并噻唑合铱(Ⅲ)的乙酰丙酮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2-(对叔丁基-苯基)-苯并噻唑合铱(Ⅲ)的乙酰丙酮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1 实 验
1 1 仪器 与试 剂 . 仪器 :. 型精密显微熔点测定仪 ( x5 北京福凯仪器有限公司)德 国 B u e A 50型核磁共振仪 , . rkr M-0
T 为内标 , MS 溶剂 C C。 日 D 1 本岛津 F I-40 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 T R 80 S 意大利 E -10型元素分 A 11
热 回流 1 , 液 由黄色 变为深 褐 色 , 却 后 倒入 水 中 , 氨水 调 节 p 值 至 8 0左 右 , 滤 , 洗 , 空 h溶 冷 用 H . 过 水 真 干燥 , 乙醇 重 结 晶 , 到 乳 黄 色 固 体 1. 4 g 产 率 为 7 . 8 . 点 为 15 ℃ ~ 1 6℃. NMR 得 9 5 . 3 1 熔 0 0 H
2( 一对叔丁基一 苯基 )苯并 噻唑合铱 ( 一 Ⅲ) 的 乙酰丙 酮 配 合 物 的合 成 及 性 质
黄 嘉 , 唐先 忠 , 李元勋 毕 娟 ,
(.电子 科技 大学 电子薄膜 与集成 器件 国家重 点实验 室 ,四川 成都 60 5 ; 1 104
2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0 5 ) 1 04
[ 摘 要] 以对叔丁基苯 甲酰氯、 邻氨基苯硫酚为原料, 通过与铱 的三氯化物配合, 合成 了一种新型金属铱( 的 2( Ⅲ) .对叔丁基一 苯基) 苯并噻唑配合物( b)I(cc , t t2ra ) 对产物进 - a
行 了核磁 、 红外、 质谱和元素分析等结构表征及溶解性、 热性能和发光性能的研 究. [ 关键词] 铱( 配合物; Ⅲ) 有机磷光材料; 合成; 性能 [ 中图分类号] O 64 1 [ 学科代码] 1 02 [ 5 ・O 文献标识码] A 有机 电致发光材料是继无机发光材料之后 , 发展起来 的交叉性研究领域 , 较无机发光材料具有高效 率、 高亮度 、 宽视角 、 响应速度快等众多优点. 中有机电致磷光材料 以其高的发光效率和能量转化率备 其 受光学、 材料学 、 化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重视口. F ret 2 制备 出高效有机 电致磷光器件 以 ] 自 or 等[ ] s _ 3 来, 研究具有高发光效率、 高能量转化率 、 高亮度 的新型有机磷光材料越来越为各 国研究者所关注[. 4 近 ] 年来 , 基于重金属配合物, 能够通过系间窜跃 , 电子空穴复合后 , 在 产生强 自旋一 轨道耦合 , 实现混合单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0000000000本科毕业论文2-(2-吡啶基)苯并噻唑与金属Cu(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The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2-(2-pyridyl) benzothiazole andmetal Cu (Ⅱ)姓名:某某某专业:环境科学指导教师姓名:某某某指导教师职称:教授2014年5月摘要苯并噻唑类金属配合物在光电磁性、化学传感器、晶体结构、生物活性及催化等方面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由于苯并噻唑类化合物中含有N、S两种杂原子,有共扼大π键,能够产生π-π堆积且给电子能力较强,很容易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金属配合物。

所以此文章选用了金属元素Cu(Ⅱ)与配体2-(2-吡啶基)苯并噻唑合成金属配合物,并测定其晶体结构,研究其发光性质,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2-吡啶甲酸和邻苯硫酚两种原料合成配体2-(2-吡啶基)苯并噻唑;2、合成以Cu(Ⅱ)为中心金属离子,2-(2-吡啶基)苯并噻唑为配体的配合物,并培养出单晶,测定其晶体结果、发光性质;3、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表征,我们可看出紫外可见光谱图中配体与配合物的吸收峰相似,其原因可能是配体内的π-π*跃迁引起的。

我们测出荧光光谱图,其中配体、配合物的最大发射峰分别为365nm、385nm,由此结论可推知配合物相对配体L发生了红移,从而得出结论这可能是由于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跃迁(MLCT)引起。

关键词:苯并噻唑类Cu(Ⅱ)的配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晶体结构紫外光谱荧光光谱AbstractBenzothiazole metal complexes has far-researching significance and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photoelectric magnetic, chemical sensors, crystal structure,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catalysis.Because benzothiazole compounds contain N and S two kinds of impurity atoms and a conjugate big π bond,so they can produce the π-π* and have stronger electron-donating ability, which make it easy for ligand to form metal complexes with metal ions.So this article selects metal element Cu (II) and ligand 2 - (2 - pyridyl) benzothiazole to compose metal complex, and measure its crystal structure, study its luminescent properties, specifically to do the following:1, using 2- pyridine carboxylic acid and adjacent thiophenol two kinds of raw material for the synthesis of the ligand 2- (2- pyridyl) benzothiazole;2, making Cu (II) as the central metal ion, 2- (2- pyridyl) benzothiazole as the ligand, to compose the complex and cultivate single crystal, determining its crystallographic result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3, The ligand and complex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V visible spectra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the, we can see that the ligand UV-Vis spectra and absorption peak are similar to complexes, it may be caused by the π-π*transition in ligand. we measure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the maximum emission peak of the ligand and complexes are respectively 365nm、385nm,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complexes relatived to ligand L have a red shift, this may be due to the charge transfer transition from metal to ligand(MLCT).KeyWords: Benzothiazole class Cu(II) complexes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Crystal structure Ultraviolet spectrum Fluorescence spectrum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1)1.1 引言 (1)1.2 配合物 (1)1.2.1 配合物介绍 (1)1.2.2 配合物的基本性能 (1)1.2.3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1)1.2.4 电致发光材料 (2)1.2.5 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 (2)1.3 噻唑类配合物及其发展前景简介 (3)1.3.1 噻唑类配合物的应用 (3)1.3.2 噻唑类金属配合物的研究发展 (3)1.4 苯并噻唑类配合物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5)1.4.1 苯并噻唑类配合物的应用 (5)1.4.2 苯并噻唑类金属配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5)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7)第二章2-(2-吡啶基)苯并噻唑与金属Cu(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8)2.1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8)2.1.1实验试剂及使用仪器 (8)2.1.2 配体2-(2-吡啶基)苯并噻唑的合成 (8)2.1.3 配体2-(2-吡啶基)苯并噻唑与金属Cu(Ⅱ)配合物的合成 (9)2.2 金属配合物的表征 (9)2.2.1 晶体结构 (9)2.2.2 荧光光谱分析 (11)2.2.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12)第三章结论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长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17)长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版权使用授权书 (17)第一章绪论1.1 引言随着发光材料不断被运用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机发光材料的研发也日趋完善。

金属配合物作为有机发光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发光机理、物化性质及结构特性而被人们广泛追捧。

苯并噻唑类金属配合物因其独特的生理、生物活性,在医药、分析化学、农药等领域也被广泛使用,所以对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意义深远。

1.2配合物1.2.1 配合物介绍配合物又可被称作络合物,是由可提供孤对电子的配体与可接受电子或有空轨道的中心原子按一定的比例及空间构型形成的高度整合的化合物。

现代配位化学认为,配合物是通过各种非共价键作用力(包括静电作用力,氢键, π-π堆积,色散力和诱导力即范德华力等)将很多小分子整合在一起形成的有固定构型的超大分子。

由于金属离子的多样性,配体合成的不定性以及配位整合的可变性,金属配合物会呈现出各式各样网状或孔状结构。

当然人们可以通过设计多样的配体、选择不同的金属及反应条件来培养应用更广的金属配合物。

作为超分子化学中的一员,金属配合物的发展必将促进超分子化学、生物工程、医药领域等的发展[1-3]。

1.2.2 配合物的基本性能配位化学最初只是研究一些简单配合物的合成及它们的结构,现如今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配合物的功能性,并在这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

配合物分子因具有独特的结构特性,在磁性行为方面的理论研究意义很大,且有望设计出结构与磁性具有耦合作用的磁性分子。

金属配合物特殊的刚性结构提高了其辐射跃迁的可能性,使其具有很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又因其结合了无机金属盐而有了无机物的稳定性,所以金属配合物是一种很好的功能材料,有其独特的荧光性能。

配合物分子因其不是中心对称型的物质,且有很大的π电子共轭体系,分子内还存在电子供体与受体之间的电子转移,所以具有非线性光学性能,可以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金属光电材料。

1.2.3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目前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三种:(1)挥发法,即靠挥发溶剂来培养晶体。

此方法简单且方便,适用于配体、配合物溶解度都比较高的情况。

(2)扩散法,它有三种方式:A、两相扩散;B、蒸汽扩散:将金属和配体在溶解性好的溶液中反应,并将溶液置于易挥发的溶剂(如乙醚等)气氛中,当易挥发溶剂扩散进入溶液后形成混合溶剂,降低配合物溶解度,迫使晶体析出;C、凝胶扩散。

三种扩散法的特点是金属、配体都有较合适的溶剂溶解,但配合物在这些溶剂中的溶解度都不好。

(3)溶剂热法:它要求高温高压设备,操作较为复杂。

但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

当配体、金属其中一种没有合适的溶剂时,溶剂热法便是首选。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的方法,还有冷却法、熔融法、升华法、模板法等晶体合成方法。

本论文采用的是蒸汽扩散法[4-5]。

1.2.4 电致发光材料发光材料有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两种。

无机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和发展,目前已趋于完善和成熟,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和一个巨大的产业结构。

而有机发光材料作为新兴产业才刚刚起步。

与无机发光材料相比,有机发光材料具有更好的发光性,发光颜色的可选范围也很广,所以有望替代无机发光材料。

有机发光材料从分子结构方面看又可分为有机小分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及金属配合物三大类。

纯有机小分子应用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优点很多,如选择范围广、化学修饰性强、易提纯且荧光量子产率高,但由于大部分的有机小分子存在浓度淬灭的问题,且在蒸镀过程中容易发生结晶而降低器件寿命,所以前景不太乐观。

相比之下,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则因易加工成型、不易结晶、稳定性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另外,由于可溶性聚合物成膜性和机械性能都很好,可以简化有机发光材料制备过程并降低其制作成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