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catalase),又称过氧化氢歧化酶,是一种常见的酶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细胞中,主要参与清除细胞内过氧化氢(H2O2)的代谢过程。
本文将从过氧化氢酶的结构、功能、调控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进一步理解该酶的特性和重要性。
一、过氧化氢酶的结构过氧化氢酶是一种单体酶,其分子量约为24000道尔顿,由四个聚合物组成。
每个聚合物由四个次级结构区域组成,包括N端母体细胞质柯蒂亚单元、C端固定兰比埃区、协同酶活性的C端与金属离子结合,以及连接两个部分的肽链。
这些结构区域的存在是维持过氧化氢酶正常功能的关键。
二、过氧化氢酶的功能由于细胞内生化代谢产物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细胞内会产生大量的过氧化氢。
过量的过氧化氢会对细胞产生一系列的伤害,如蛋白质、核糖体和DNA的氧化损伤。
过氧化氢酶通过催化反应将过量的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从而保护细胞免受这些伤害。
三、过氧化氢酶的调控过氧化氢酶的合成主要受细胞内过氧化氢浓度的调控。
当细胞内过氧化氢浓度升高时,细胞会通过激活过氧化氢酶基因的转录来增加过氧化氢酶的合成。
此外,炎症、氧化和损伤等外界因素也能诱导过氧化氢酶的合成。
过氧化氢酶的合成受到各类信号分子、转录因子和调节因子的调控,以保持细胞内过氧化氢浓度在可控的范围内。
四、过氧化氢酶的应用过氧化氢酶不仅在生物体内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还有一些应用价值。
首先,过氧化氢酶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指示器来评估环境中的氧化应激水平,包括评估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
其次,过氧化氢酶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大规模合成,用于工业生产中的脱毒和腐蚀防护等领域。
此外,过氧化氢酶与其他酶的共同作用也被应用在化工、医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
综上所述,过氧化氢酶作为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酶类,在细胞内过氧化氢代谢和防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过氧化氢酶的结构、功能、调控和应用等方面,对深入研究细胞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过氧化氢酶活力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特性。
2. 掌握过氧化氢酶活力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过氧化氢酶在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的活力。
二、实验原理过氧化氢酶(Catalase,简称CAT)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酶,其主要功能是催化过氧化氢(H2O2)分解为水(H2O)和氧气(O2),从而降低过氧化氢对生物体的毒害作用。
过氧化氢酶活力的测定通常通过测量在一定时间内过氧化氢的分解量或氧气的生成量来进行。
本实验采用碘量法测定过氧化氢酶活力。
碘量法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过氧化氢酶将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使溶液中的碘离子(I-)氧化成碘单质(I2)。
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溶液中的碘单质,根据消耗的硫代硫酸钠的量计算出过氧化氢的分解量,从而推算出过氧化氢酶的活力。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植物叶片(如青菜、萝卜叶等)、蒸馏水、碘液、硫代硫酸钠溶液、盐酸、氢氧化钠溶液、0.1 mol/L过氧化氢溶液等。
2.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研钵、漏斗、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锥形瓶、水浴锅、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酶液提取:- 称取0.5 g新鲜植物叶片,置于研钵中,加入2 mL pH 7.0磷酸缓冲液和少量石英砂,研磨成匀浆。
- 将匀浆转入25 mL容量瓶中,用磷酸缓冲液冲洗研钵数次,合并冲洗液,并定容至刻度。
- 将容量瓶置于4℃冰箱中静置10 min,取上清液即为过氧化氢酶粗提液。
2. 测定过氧化氢酶活力:- 取4个锥形瓶,分别编号为1、2、3、4。
- 向1、2、3号锥形瓶中分别加入0.5 mL过氧化氢酶粗提液,向4号锥形瓶中加入0.5 mL蒸馏水。
- 向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 mL 0.1 mol/L过氧化氢溶液,立即开始计时。
- 当加入0.1 mL 1 mol/L盐酸时,停止计时,此时溶液中剩余的过氧化氢量即为酶促反应所分解的过氧化氢量。
- 向各锥形瓶中加入1 mL碘液,充分振荡,静置3 min。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氢酶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过氧化氢酶英文名称:catalase定义:编号:EC 1.11.1.6。
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氧和水的酶,存在于细胞的过氧化物体内。
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酶(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氧和水的酶,存在于细胞的过氧化物体内。
过氧化氢酶是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酶, 约占过氧化物酶体酶总量的40%。
过氧化氢酶存在于所有已知的动物的各个组织中,特别在肝脏中以高浓度存在。
过氧化氢酶在食品工业中被用于除去用于制造奶酪的牛奶中的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酶也被用于食品包装,防止食物被氧化。
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红细胞及某些组织内的过氧化体中,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催化H2O2分解为H2O与O2,使得H2O2不至于与O2在铁螯合物作用下反应生成非常有害的-OH 过氧化氢酶的作用是使过氧化氢还原成水: 2H2O2 →O2 + 2H2O CAS号:9001-05-2[1]触酶过氧化氢酶(CAT)是一种酶类清除剂,又称为触酶,是以铁卟啉为辅基的结合酶。
它可促使H2O2分解为分子氧和水,清除体内的过氧化氢,从而使细胞免于遭受H2O2的毒害,是生物防御体系的关键酶之一。
CAT作用于过氧化氢的机理实质上是H2O2的歧化,必须有两个H2O2先后与CAT相遇且碰撞在活性中心上,才能发生反应。
H2O2浓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
来源几乎所有的生物机体都存在过氧化氢酶。
其普遍存在于能呼吸的生物体内,主要存在于植物的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动物的肝和红细胞中,其酶促活性为机体提供了抗氧化防御机理。
CAT是红血素酶,不同的来源有不同的结构。
在不同的组织中其活性水平高低不同。
过氧化氢在肝脏中分解速度比在脑或心脏等器官快,就是因为肝中的CAT含量水平高。
H2O2 分解酶这是一种稳定的过氧化氢分解酶, 能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而对纤维和染料没有影响, 因而漂白后染色前, 通过H2O2 分解酶去除漂白织物上和染缸中残留的过氧化氢, 以避免纤维的进一步氧化和染色时染料的氧化。
(整理)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朱忠勇(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福州350025)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 是两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含血红素(铁卟啉) 辅基的氧化还原酶。
由于它们作用的底物都有过氧化氢, 所以在一些医学检验杂志或教科书上, 往往将它们混淆, 甚至对其作用机理作不恰当的解释。
1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 又称触酶(Catalase) , 其系统名称(Systemat ic name) 是:H2O 2: H2O 2氧化还原酶(H2O 2÷H2O 2 O xido redu2catase) , 国际酶学委员会的编号为EC 11111116, 其催化反应式如下:H2O 2+ H2O 2触酶2H2O + O 2在这个反应中, 底物只有一种——过氧化氢。
实际上是一分子的H2O 2作为氢(电子) 的供体, 被氧化成O 2; 而另一分子H2O 2被还原为H2O。
2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也有人简称过氧化酶,其系统名称是: 供体: 过氧化氢氧化还原酶(Dono r:H2 O 2O xido reductase) , 编号为EC 11111117。
其催化反应式为:供体+ H2O 2过氧化物酶氧化的供体+ H2O或更简明地表达为RH2+ H2O 2过氧化物酶R + 2H2O(供体) (氧化的供体)在这个反应中, 底物有两个; 一个是H2O 2, 另一个为一种氢(电子) 的供体(Dono r)。
在医学检验中, 多用胺类(如联苯胺, 二氨基联苯胺, 联邻甲苯胺等)作为供体(也可以用酚) , 因为这些物质脱氢后往往会呈现颜色。
由上述两种反应可以清楚地看出, 两种酶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
触酶只有一种底物, 生成的是水和氧气。
而过氧化物酶则要两种底物, 其反应的实质是: 酶催化供体脱氢(氧化) , 同时催化脱下的氢使H2O 2还原为H2O。
在这个反应中, 如果只有H2O 2, 没有供体, 反应不能进行。
过氧化氢酶ppt课件

11
具体反应机制:
过氧化氢进入活性位点并与酶147位上的天冬酰胺 残基(Asn147)和74位上的组氨酸残基(His74) 相互作用,使得一个质子在氧原子间互相传递。 自由的氧原子配位结合,生成水分子和Fe(IV)=O。 Fe(IV)=O与第二个过氧化氢分子反应重新形成 Fe(III)-E,并生成水分子和氧气。[12]活性中心铁 原子的反应活性可能由于357位上酪氨酸残基 (Tyr357)的苯酚基侧链的存在(帮助Fe(III)氧 化为Fe(IV))而得以提高。反应的效率可能是通 过His74和Asn147与反应中间体作用而得以提高。 [12]该反应的速率通常可以通过米氏方程来确定。 [2]
12
检测:
进行中的过氧化氢酶检测,可以观察到气 泡。过氧化氢酶检测是微生物学家鉴定细 菌种类的主要的三种检测手段之一,即用 过氧化氢来检测过氧化氢酶是否存在。假 如细菌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则在过氧化氢 溶液中加入少量细菌提取物就能观察到氧 气气泡生成。
13
有气泡生成,则该菌被认为是呈“过氧化 氢酶阳性”。如葡萄球菌和微球菌 。没有, 则该菌被认为是呈“过氧化氢酶阴性”。 如链球菌和肠球菌 。 虽然过氧化氢酶检测 无法鉴定特定生物体,但与其他检测方法 2
生工1101
1
过氧化氢酶
1. 概 述 2. 发 现 历 史 3. 基 本 性 质 4. 来 源 及 反 应 机 制 5. 检 测 分 布 与 分 离 6. 功 能 与 应 用
2
发现历史:
过氧化氢与过氧化氢酶的反应方程式

过氧化氢与过氧化氢酶的反应方程式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无色液体,分子式为H2O2。
它在自然界中存在于很多生物体内,也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
过氧化氢酶是一种酶类物质,它能够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
过氧化氢与过氧化氢酶之间的反应方程式如下:2 H2O2 -> 2 H2O + O2这个方程式表示,当两个分子的过氧化氢与过氧化氢酶发生反应时,产生两个分子的水和一个分子的氧气。
过氧化氢与过氧化氢酶的反应是一种催化反应,过氧化氢酶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催化剂是一种物质,它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但在反应结束时不参与反应产物。
过氧化氢酶通过提供一个适合反应进行的环境来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
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度非常缓慢,但过氧化氢酶可以将这个反应的速度加快数百倍甚至数千倍。
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是通过其特殊的结构和活性位点实现的。
过氧化氢酶的结构非常复杂,它由多个氨基酸组成,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三维结构。
这个结构中包含有一个特殊的金属离子,通常是铁离子或钴离子。
这个金属离子与过氧化氢酶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催化中心。
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中心具有高度的活性,它能够使过氧化氢分子在催化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具体来说,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中心能够将过氧化氢分子中的氧原子和氢原子进行分离,然后将氧原子和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和氧气。
在这个反应过程中,过氧化氢酶并没有发生永久性的变化,它只是暂时地与过氧化氢分子发生相互作用,然后再与反应产物分离。
这种催化作用使得过氧化氢酶可以重复地参与反应,从而使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持续进行。
过氧化氢与过氧化氢酶的反应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可以杀死细菌和病毒,并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过氧化氢酶能够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从而保护生物体免受过氧化氢的损害。
总的来说,过氧化氢与过氧化氢酶的反应是一种催化反应,过氧化氢酶通过其特殊的结构和活性位点加速了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
过氧化氢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过氧化氢酶的生物学功能和催化特性。
2. 掌握过氧化氢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过氧化氢酶对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作用。
二、实验原理过氧化氢酶(Catalase)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酶,能够催化过氧化氢(H2O2)分解成水(H2O)和氧气(O2)。
该反应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清除细胞内的有害过氧化氢,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活力,通过测定在一定时间内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来反映酶的活力。
反应方程式如下:2H2O2 → 2H2O + O2三、实验材料1. 过氧化氢酶溶液2. 过氧化氢溶液3. 0.1mol/L的盐酸溶液4. 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5. 0.1mol/L的碘化钾溶液6. 0.1mol/L的淀粉溶液7. 酶活力测定仪8. 移液器9. 试管10. 烧杯11. 滴定管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0.1mol/L的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和淀粉溶液分别配制好。
(2)准备实验所需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操作(1)取一只试管,加入2ml的过氧化氢酶溶液。
(2)向试管中加入1ml的0.1mol/L的盐酸溶液,立即启动酶活力测定仪。
(3)在测定过程中,每隔1分钟取1ml反应液,用滴定管滴加碘化钾溶液至溶液颜色刚好变为蓝色,记录所用碘化钾溶液的体积。
(4)重复步骤(2)和(3),进行三次平行实验。
3. 数据处理(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2)计算酶活力,公式如下:酶活力(U/mg)= (V2 - V1)/(t2 - t1)× 1000 / 0.1其中,V1为碘化钾溶液的消耗量,V2为三次平行实验的平均消耗量,t1为第一次实验的测定时间,t2为最后一次实验的测定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2. 结果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过氧化氢分解速率逐渐加快,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作用。
过氧化氢酶试验

过氧化氢酶试验简介过氧化氢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它参与了细胞内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
过氧化氢酶能够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从而起到抗氧化和解毒的作用。
过氧化氢酶试验用于检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可以评估细胞内氧化应激的程度。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酶试验基于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
过氧化氢酶催化反应如下:2 H2O2 → 2 H2O + O2该反应产生的氧气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氧合酶催化,将产生的氧气转化为可与染料发生反应的物质。
常用的染料有二氧化钛、乙基紫等。
实验步骤材料准备•过氧化氢酶试剂•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为1%)•染料溶液(如二氧化钛溶液)•缓冲液(如磷酸盐缓冲液)•96孔微孔板•透明薄膜操作步骤1.在96孔微孔板中加入适量的缓冲液,使每个孔的体积约为200μL。
2.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酶试剂到孔中,使每个孔的酶液体积约为10-20μL。
注意,不要交叉污染不同的试剂。
3.加入适量的染料溶液到每个孔中,使每个孔的染料体积约为10-20μL。
4.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到每个孔中,使每个孔的过氧化氢体积约为10-20μL。
5.快速密封96孔微孔板的顶部,使用透明薄膜确保孔内的反应物不会挥发。
6.转动或摇晃微孔板,使反应物充分混合。
确保密封良好,避免反应物外泄。
7.将密封的96孔微孔板置于酶标仪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参数。
8.启动酶标仪,开始反应。
酶标仪将按照预设的温度和时间条件控制反应的进行。
9.当反应结束后,停止酶标仪并打开微孔板。
10.使用酶标仪测量每个孔中染料的吸光度,记录吸光度值。
11.根据吸光度值,可以计算过氧化氢酶试验的结果。
根据实验需要,可以使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表示。
结果分析通过过氧化氢酶试验的结果可以评估细胞内氧化应激的程度。
如果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较高,则说明细胞内氧化应激较轻;反之,如果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较低,则说明细胞内氧化应激较重。
根据实验需要,可以计算不同样品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投弹手甲虫(bombardier beetle)中,过 氧化氢酶具有独特用途。这种甲虫腹部的 腺体中存有对苯二酚和过氧化氢,受到威 胁时这两种物质可在一个含有过氧化氢酶 和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空腔中混合。过氧化 氢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放出氧气,也把对苯 二酚氧化为对苯醌,反应剧烈放热,使混 合物沸腾气化,连同氧气的助推作用,将 混合物喷出。
*经计算,用质
量分数为3.5%的 氯化铁溶液和质 量分数为20%的 肝脏研磨液做实 验,每滴氯化铁 溶液中的Fe3+数, 大约是每滴研磨 液中过氧化氢酶 分子的25万倍。
例如:
CAT是红血素酶,不同的来源有不同的结 构。在不同的组织中其活性水平高低不同。 过氧化氢在肝脏中分解速度比在脑或心脏 等器官快,就是因为肝中的CAT含量水平高。
分离;
1.以牛肝为原料,在35%二氧六环中匀浆, 过滤后用二氧六环沉淀,饱和硫酸铵结晶 得产品。 (过氧化氢酶以牛肝为原料采用 水浸提法提取,它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2.由黑曲霉变种(Aspergillus niger var.)在通风 搅拌等控制条件下培养而得。 3.由溶纤维蛋白小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的深层发酵液提取精制而成 。
分布:
过氧化氢酶天然存在于所有已知的动物的各个组 织中、好气性微生物、哺乳动物的红血球、肝脏 (极丰富)等中。 过氧化氢酶也普遍存在于植物中,但不包括真菌, 虽然有些真菌被发现在低pH值和温暖的环境下能 够产生该酶。 绝大多数需氧微生物都含有过氧化氢酶[4]。例外 包括Streptococcus,一种没有过氧化氢酶的需氧细菌。 部分厌氧微生物,如Methanosarcina barkeri,也含有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氢酶的应用:
过氧化氢酶应用也是相当广泛的,其主要 应用于食品、纺织、医药、化妆品等行业。
食品方面的应用:
作为酶制剂,主要用于干酪、牛奶和蛋制 品等的生产,以消除由紫外线照射时产生 过氧化氢而造成的特异臭味;
亦可用作面包制造时的疏松剂。在牛奶中的 最高用量为20mg/kg。 可用于食品的防腐、牛奶的杀菌脱糖等 常用诊断用酶。配合偶联反应,测定葡萄糖 等。食物防腐、分解过氧化氢。生化试剂 用于生化研究、食物防腐,临床上常用作诊 断酶,测定葡萄糖含量。
纺织行业应用:
漂白作用:
要说明的是用酶可促进漂白的进行,羊 毛在含有蛋白酶Bactosol ST的过氧化氢漂 液中漂白,可显著提高羊毛的白度和亲 水性。这是由于酶促进羊毛纤维初始受 到快速的浸蚀,致使羊毛漂白较易进行。 从此原理出发,将蛋白酶对羊毛先预处 理,使纤维表面裸露,再进行漂白,显 然效果更好,且纤维损伤也易控制。
简介:
过氧化氢酶又称触酶(CAT)是以铁卟啉 为辅基的结合酶,在20 °C时密度为 1.06 g/mL ,储存条件 :2--8°C ,酶分子结 构中含有铁卟啉环 ,1个分子酶蛋白中含 有 4 个 铁 原 子 。
三 维 立 体 图
过氧化氢酶是在生物演化过程中建立起来 的生物防御系统的关键酶之一,其生物学 功能是催化细胞内过氧化氢分解,防止过 氧化。
其他应用:
它还被用在隐形眼镜的清洁上:眼镜在含有 过氧化氢的清洁剂中浸泡后,使用前再用过 氧化氢酶除去残留的过氧化氢。近年来,过 氧化氢酶开始使用在美容业中。一些面部护 理中加入了该酶和过氧化氢,目的是增加表 皮上层的细胞氧量。
过氧化氢酶在实验室中还常常被用作了解 酶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工具。如:经典的 “Fe 3+与过氧化氢酶对比催化分解过氧化 氢”的实验。
来源:
天然存在于好气性微生物、哺乳动物的红 血球、肝脏(极丰富)等中。几乎所有的生
物机体都存在过氧化氢酶。其普遍存 在于能呼吸的生物体内,主要存在于 植物的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动 物的肝和红细胞中,其酶促活性为机 体提供了抗氧化防御机理。
反应机制:
基本理论:
CAT作用于过氧化氢的机理实质上是H2O2的歧化,必须有 两个H2O2先后与CAT相遇且碰撞在活性中心上,才能发生 反应。 H2O2浓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虽然过氧化氢酶完 整的催化机制还没有完全被了解,但其催化过程被认为分 为两步: H2O2 + Fe(III)-E → H2O + O=Fe(IV)-E(.+) H2O2 + O=Fe(IV)-E(.+) → H2O + Fe(III)-E + O2[12] 其中,“Fe()-E”表示结合在酶上的血红素基团(E)的中 心铁原子(Fe)。Fe(IV)-E(.+)为Fe(V)-E的一种共振形式, 即铁原子并没有完全氧化到+V价,而是从血红素上接受了 一些“支持电子”。因而,反应式中的血红素也就表示为 自由基阳离子(.+).
具体反应机制:
过氧化氢进入活性位点并与酶147位上的天冬酰胺 残基(Asn147)和74位上的组氨酸残基(His74) 相互作用,使得一个质子在氧原子间互相传递。 自由的氧原子配位结合,生成水分子和Fe(IV)=O。 Fe(IV)=O与第二个过氧化氢分子反应重新形成 Fe(III)-E,并生成水分子和氧气。[12]活性中心铁 原子的反应活性可能由于357位上酪氨酸残基 (Tyr357)的苯酚基侧链的存在(帮助Fe(III)氧 化为Fe(IV))而得以提高。反应的效率可能是通 过His74和Asn147与反应中间体作用而得以提高。 [12]该反应的速率通常可以通过米氏方程来确定。 [2]
1.过氧化氢酶的概述
过氧化氢酶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氧和水 的酶,存在于细胞的过氧化物体内。(又称: 触酶;接触酶;氧化酵素;氯化酵素;过氧化氢酶; 血中氧化酶;过氧化氢酵酶;过氧化氢放氧酶; (牛肝中 )过氧化氢酶是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 酶, 约占过氧化物酶体酶总量的40%。过氧 化氢酶在食品工业中被用于除去用于制造 奶酪的牛奶中的过氧化氢。过氧化氢酶也 被用于食品包装,防止食物被氧化。
由肝脏环境所得的最适pH值为7.0左右,在 5.3~8.0之间活性都很高,5.0以下则很快下 降。 由黑曲菌内所得pH值在2~7之间均很活跃, 而由小球菌制得的最适pH值为7~9。
生理特性: 酶活力:1分子的过氧化氢酶在1min内约可使500
万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
除了进行一些正常生理代谢活动,过氧化氢酶也 能够氧化其他一些细胞毒性物质,如甲醛、甲酸、 苯酚和乙醇。 任何重金属离子(如铜离子)可以作为过氧化氢 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另外,剧毒性的氰化物是 过氧化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可以紧密地结合到 酶中的血红素上,阻止酶的催,可以观察到气 泡。过氧化氢酶检测是微生物学家鉴定细 菌种类的主要的三种检测手段之一,即用 过氧化氢来检测过氧化氢酶是否存在。假 如细菌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则在过氧化氢 溶液中加入少量细菌提取物就能观察到氧 气气泡生成。
有气泡生成,则该菌被认为是呈“过氧化 氢酶阳性”。如葡萄球菌和微球菌 。没有, 则该菌被认为是呈“过氧化氢酶阴性”。 如链球菌和肠球菌 。 虽然过氧化氢酶检测 无法鉴定特定生物体,但与其他检测方法 结合,它可以有效地帮助诊断。
基本性质
物理性质:
近乎白色至浅棕黄色的无定形粉末或液体。分子 量约24万。溶于水,水溶液一般呈浅棕黄色至棕 色,几乎不溶于乙醇、氯仿和乙醚。 最适pH值7.0,在稀酸中作用受阻。最适温度0~ 10℃,温度过高或过氧化氢浓度过大均能破坏其 活性。 可燃性危险特性 热分解排出辛辣刺激烟雾 储运特性 库房低温通风干燥
过氧化氢酶
CAS:9001-05-2
生工1101
过氧化氢酶
1. 2.
3.
4.
5.
6.
概 述 发现历史 基本性质 来源及反应机制 检测分布与分离 功能与应用
发现历史:
作为一种物质,过氧化氢酶是在1811年被过 氧化氢(H2O2)的发现者泰纳尔(Louis Jacques Thénard)首次发现。1900年,Oscar Loew将这种能够降解过氧化氢的酶命名为 “Catalase”,即过氧化氢酶,并发现这种酶 存在于许多植物和动物中。1937年,詹姆 斯· B· 萨姆纳将来自牛肝中的过氧化氢酶结 晶,并在次年获得了该酶的分子量。1969年, 牛的过氧化氢酶的氨基酸序列得以解出。 而后,1981年,其三维结构得以解析。
功能:
生物学作用:
过氧化氢酶真正的生物学重要性并不是如此简单: 过氧化氢酶通常定位于一种被称为过氧化物酶体 的细胞器中。植物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参与了 光呼吸(利用氧气并生成二氧化碳)和共生性氮 固定(将氮气(N2)解离为活性氮原子)。 但细胞被病原体感染时,过氧化氢可以被用作一 种有效的抗微生物试剂。部分病原体,如结核杆 菌、嗜肺军团菌和空肠弯曲菌,能够生产过氧化 氢酶以降解过氧化氢,使得它们能在宿主体内存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