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工艺制备流程
干扰素制备的工艺流程图

(4)纯度 电泳纯度用非还原型SDS-PAGE法,银染显色应为单一区带,经扫描 仪测定纯度应在95%以上。 (5)相对分子量测定 还原型SDS-PAGE,加样量不低于微克,同时用已知相对分子量的蛋
重组体引入宿主 细胞
将cDNA克隆到含有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质 粒pBR322中,转化到大肠杆菌,重组的载体 DNA 分子在 一定条件下转化入大肠杆菌,形成携带质粒的菌株。
从大肠杆菌K12获取目 的基因
由于质粒重组时有3种基本方式,即: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重组,目的基因片段与 目的基因片段重组,克隆载体与克隆载体重组;另外重组过程可能会发生基因突 变情况
提取重组质
粒②
3、碱裂解法
1)将洗过的500ml培养物的细菌沉淀物[来自收获细菌的步骤3]重悬于10ml(18ml) 溶液Ⅰ中。
溶液Ⅰ:50mmol/L 葡萄糖
25mmol/L Tris.Cl(Ph8.0)
10mmol/L EDTA(Ph8.0)
溶液Ⅰ可分批配制,在10 1bf/in2(6.895x104Pa)高压下蒸汽灭菌15分钟, 贮存于4 ℃。
(l)溶解氧控制 分别在生长阶段和生产阶段采用各自最佳溶解氧浓度,以期 提高干扰素的发酵水平。通过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得以实现。
(2).温度控制 假单孢杆菌生长最适温度与产物形成最适温度是不同的。产物 合成温度控制在20℃可以有效防止干扰素-α 2b的降解,而其最佳生长温度则 为30℃。质粒的稳定性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因此在培养后期降温可以 减少目标产物的降解,增加质粒的稳定性。
(8)残余抗生素活性测定 半成品中不应有抗生素活性存在。
干扰素制备工艺流程

8)小心倒掉上清,敞开瓶口倒置离心瓶使残余上清液流尽, 于室温用70%乙醇洗涤沉积管壁。倒出乙醇,用与真空装置 相联的巴期德吸出附于瓶壁的所有液滴,于室温将瓶倒置放 在纸巾上,使最后残余的痕量乙醇挥殆尽。
9)用3ml TE(pH8.0)溶解核酸沉淀。
其区别在于个别氨基酸的差 异上。
早期干扰素是用病毒诱 导人白血球产生的,产量低、 价格昂贵,不能满足需要, 现在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并 在大肠杆菌中发酵、表达来 进行生产。
基因工程菌的制备
目的基因的分离
克隆载体
→ 目的基因与克隆
载体的体外重组
重组体导入大肠杆菌K12
→
→
受体菌的培养及筛选
从受体菌中获取目的基因表达载体
出现在3.5小时之后,在4小时达到最大,然后由于降解而
迅速下降。可见在发酵生产工艺中,假单孢杆菌的生长和
干扰素的生产基本处于不相关状态,可采用两段培养的策
略进行过程控制。
(1).溶解氧控制 分别在生长阶段和生产阶段采用各自 最佳溶解氧浓度,以期提高干扰素的发酵水平。通过级联调 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得以实现。
2、细菌的收获和裂解 1)用合适转头于4℃以4000转/分离心15分钟,弃上清, 敞开离心管口并倒置离心管使上清全部流尽。
2)将细菌沉淀重悬于100ml用冰预冷的STE中。 STE 0.1mol/L NaCl 10mmol/L Tris.Cl(pH8.0) 1mmol/L EDTA(pH8.0) 按步骤1)所述方法离心,以收集细菌细胞。
扰素基因的PCR产物
二、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进行体外重组
1. 提取载体(质粒、病毒等),双酶切,再把干扰素基因
基因工程药物之干扰素的制备流程

基因工程药物之干扰素的制备流程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制药领域。
其中,基因工程合成的干扰素具有高纯度和高效性,成为医药行业备受瞩目的制备临床药物之一。
下面将介绍基因工程制备干扰素的具体流程。
1. 选择干扰素基因:首先,需要确定要制备的干扰素类型,比如干扰素α、β或γ。
然后从合适的来源中提取相应的基因序列,这些基因将用于转染哺乳动物细胞中。
2. 克隆基因:将提取的基因进行PCR扩增,然后将扩增的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形成重组质粒。
这一步大多数需要利用大肠杆菌进行克隆。
3. 转染细胞并表达:将重组质粒导入哺乳动物细胞中,并使用适当的转染试剂进行转染。
转染后,细胞将利用其自身的基因组表达干扰素基因,产生干扰素蛋白。
4. 提取纯化干扰素:采用细胞破碎和超声波等技术,将细胞内的干扰素进行提取。
接着,利用柱层析、凝胶过滤等方法对干扰素进行纯化,确保获得高纯度的目标蛋白。
5. 结构分析和活性检测:对制备的干扰素进行质谱分析、核磁共振等结构分析技术,确保合成的干扰素与天然干扰素的结构相似。
同时,需要进行活性检测,验证其在体外和体内的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6. 毒性和稳定性评价:进行毒性和稳定性测试,确保制备的干扰素对人体没有不良影响,并且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7. 大规模生产:通过以上步骤初步制备的干扰素需要进行大规模发酵生产,确保满足医药市场对干扰素的大量需求。
通过上述基因工程制备流程,可以获得高效、高纯度的干扰素制剂,为医药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8. 注册和临床试验:在成功实现大规模生产后,制备的干扰素需要进行严格的注册和临床试验。
在注册过程中,需要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符合各项规定标准。
对于基因工程制备的干扰素,还需要提供详细的制备工艺和质控措施,证明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在完成注册后,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以验证干扰素在不同病症(如乙肝、乙型肝炎、多发性硬化症、癌症等)的疗效和安全性。
干扰素的生产工艺过程

干扰素的生产工艺过程1.菌种制备取-70℃下保存的甘油管菌种(工作种子批),于室温下融化。
然后,接入摇瓶,培养温度30℃,pH7.0,250 r/min活化培养18±2小时后,进行吸光值测定和发酵液杂菌检查。
2.种子罐培养将已活化的菌种接入装有30L培养基的种子罐中,接种量10%,培养温度30℃,pH7.0,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控制溶解氧为30%,培养3~4小时,转入发酵罐中,同时取样发酵液进行显微镜检查和LB培养基划线检查,控制杂菌。
3.发酵罐培养将种子液通入300L培养基的发酵罐中,接种量10%,培养温度30℃,pH7.0。
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控制溶解氧30%,培养4小时。
然后控制培养温度20℃,pH6.0,溶解氧60%,继续培养5~6.5小时。
同时进行发酵液杂菌检查,当OD值达9.0±1.0后,用5℃冷却水快速降温至15℃以下,以减缓细胞衰老。
或者将发酵液转入收集罐中,加入冰块使温度迅速降至10℃以下。
4.菌体收集将已降温的发酵液转入连续流离心机,16000 r/min离心收集。
进行干扰素含量、菌体蛋白含量、菌体干燥失重、质粒结构一致性、质粒稳定性等项目的检测。
菌体于-20℃冰柜中保存时,不得超过12个月。
每保存3个月,检查一次活性。
11.4.3.4 干扰素发酵过程控制在假单孢杆菌的发酵生产中,菌体在培养1.5小时分裂速度最快,到3.5小时开始下降。
而干扰素的迅速合成出现在3.5小时之后,在4小时达到最大,然后由于降解而迅速下降。
可见在发酵生产工艺中,假单孢杆菌的生长和干扰素的生产基本处于不相关状态,可采用两段培养的策略进行过程控制。
1.溶解氧控制分别在生长阶段和生产阶段采用各自最佳溶解氧浓度,以期提高干扰素的发酵水平。
通过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得以实现。
2.温度控制假单孢杆菌生长最适温度与产物形成最适温度是不同的。
产物合成温度控制在20℃可以有效防止干扰素-α2b的降解,而其最佳生长温度则为30℃。
干扰素制备的工艺流程PPT课件

2020/2/21
14
质粒DNA的纯化②
6)吸出上清,用400μl TE(pH8.0)溶解质粒DNA沉淀。用酚、酚:氯 仿、氯仿各抽l次。
7)将水相转到另一微量离心管中,加100μl 10mol/L乙醇铵,充分混 匀,加2倍体积(约lml)乙醇,于室温放置10分钟,于4 ℃以 12000g离心5分钟,以回收沉淀的质粒DNA。
3 破碎细胞,提取细胞总mRNA.
4
用逆转录试剂盒逆转录,把总mRNA逆转录成cDNA
5
以cDNA为模板、干扰素引物为引物,PCR,得到完全的干扰素基因的PCR产物
2020/2/21
6
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进行体外重组
1.提取载体(连接
2020/2/21
,现在 来进行生
2
基因工程菌的制备
目的基因的分离
目的基因与克隆
克隆载体
载体的体外重组
重组导入大肠杆菌K12
受体菌的培养 及筛选
从受体菌中获取目的基因 重组质粒
表达载体
导入大肠杆菌
受体菌的筛选(表达性、稳定性等检测)
工程菌
2020/2/21
3
2020/2/21
4
工艺流程
目的基因的分离与获得
2、细菌的收获和裂解
1)用合适转头于4℃以4000转/分离心15分钟,弃上清,敞开离心管口并倒置离心管使上清全
部流尽。
2)将细菌沉淀重悬于100ml用冰预冷的STE中。
STE 0.1mol/L NaCl
10mmol/L Tris.Cl(Ph8.0)
1mmol/L EDTA(Ph8.0)
按步骤1)所述方法离心,以收集细菌细胞。
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控制溶解氧30%,培养4小时。然后控制培养温度20℃ ,pH6.0, 溶解氧60%,继续培养5-6.5小吋。同时进行发酵液杂菌检查,当0D值达9.0±1.0后,用5℃冷 却水快速降温至15℃以下,以减缓细胞衰老。或者将发酵液转入收集罐中,加入冰块使温 度迅速降至10℃以下。
干扰素的工艺制备流程

蛋白质含量测定
原理:利用蛋白质与特定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物质,通过比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试剂:考马斯亮蓝、溴酚蓝、福林酚试剂等
步骤:样品处理、试剂添加、反应时间、比色测定、结果计算 注意事项:样品处理要充分,试剂添加要准确,反应时间要控制好,比色测定要准确,结果计 算要正确。
基因序列分析
目的:检测干扰素 的基因序列
化学合成法
原料:氨基酸、核苷酸等
反应条件:温度、pH值、反应时间 等
合成步骤:氨基酸合成、核苷酸合成、 蛋白质合成等
产物纯化:色谱法、电泳法等 质量控制:检测纯度、活性等 包装与储存:无菌包装、低温储存等
干扰素质量检测
生物学活性检测
检测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或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指标: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纯度、稳定性等 检测步骤:样品制备、细胞培养、酶联免疫吸附、结果分析等 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是否达标
干扰素工艺制备流程
汇报人:
干扰素制备原料 干扰素制备工艺流程 干扰素质量检测 干扰素生产成本控制 干扰素工艺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
干扰素制备原料
重组人干扰素
原料:人源细胞
制备方法:基因 工程
作用:抗病毒、 抗肿瘤
应用:临床治疗、 疫苗开发
病毒干扰素
病毒来源:自然界 中的病毒
病毒种类:包括流 感病毒、乙肝病毒 等
病毒提取:通过生 物技术从病毒中提 取干扰素
干扰素纯化:通过 生物技术对提取的 干扰素进行纯化处 理
干扰素制备工艺流程
基因工程法
基因工程法简介: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 将干扰素基因导入 到微生物中,使其 表达出干扰素蛋白
基因工程法的优点: 可以大规模生产, 成本低,效率高
干扰素的工艺制备流程

干扰素的工艺制备流程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
干扰素的制备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实现的,下面将介绍干扰素的工艺制备流程。
1. 基因克隆在干扰素的工艺制备中,首先需要进行基因克隆。
这一步是将目标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起来,形成重组 DNA 分子。
常用的表达载体包括质粒和病毒载体。
基因克隆的具体步骤如下:1.1 选择目标基因:根据所需要制备的干扰素类型,选择相应的目标基因序列。
1.2 购买引物:根据目标基因设计引物,并购买合成。
1.3 PCR 扩增:使用引物进行 PCR 扩增,得到目标基因的 PCR 产物。
1.4 酶切与连接:将目标基因的 PCR 产物切割与载体进行连接,形成重组 DNA 分子。
常用的酶切酶有 EcoRI、BamHI、XhoI 等。
1.5 转化:将重组 DNA 转化至宿主菌中,如大肠杆菌,以便后续大规模培养。
2. 克隆表达在克隆表达阶段,需要将重组 DNA 导入到宿主细胞中,并使其表达干扰素。
克隆表达的具体步骤如下:2.1 酵母菌检测: 通过将宿主细胞转化至酵母菌中,进行孢子碟试验来筛选高表达的菌株。
2.2 培养: 选取高表达的菌株进行大规模培养,提供充足的菌体用于干扰素的表达。
2.3 诱导表达: 通过添加合适的诱导剂,如等温诱导或化学诱导,使菌体产生干扰素。
2.4 培养时间控制: 根据不同的干扰素类型,确定合适的培养时间。
2.5 菌体破碎: 将培养得到的菌体进行破碎,以释放干扰素。
2.6 干扰素纯化: 利用分离纯化技术,如柱层析、高效液相层析等,对菌体提取液进行纯化,得到纯净的干扰素。
3. 干扰素的活性检测制备干扰素后,需要对其进行活性检测,以确保其具有预期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干扰素活性检测的方法有多种,包括:3.1 细胞抑制实验:通过对目标细胞进行处理,并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来判断干扰素抑制细胞生长的能力。
3.2 抗病毒实验:通过对目标病毒感染细胞进行处理,并观察细胞感染情况,来判断干扰素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制备的工艺流程

转化与筛选
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 胞,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 出含有干扰素基因的阳性克
隆。
表达与鉴定
对阳性克隆进行培养,诱导 干扰素基因的表达,并对表 达产物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 。
细胞培养技术
1 2 3
细胞株选择
选择适宜的细胞株作为干扰素的生产细胞,确保 其能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稳定表达干扰素。
量病毒颗粒。
感染与表达
03
将病毒颗粒感染适宜的宿主细胞,诱导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收
集表达产物。
纯化与精制技术
初步纯化
采用沉淀、过滤等方法去除杂质和悬浮颗粒物,初步纯化干扰素。
进一步纯化
利用各种层析技术(如凝胶过滤、离子交换等)对初步纯化产物进 行进一步纯化,提高干扰素的纯度。
精制与制剂
对高纯度的干扰素进行精制和制剂加工,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
• 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 发展,干扰素的质量控制将更加严格 和全面。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建立更加 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方法、提高制备工 艺的效率和纯度、加强生产过程中的 监控和管理等方面,以确保干扰素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
05 干扰素制备的工艺优化
基因重组技术的优化
01
基因重组技术是制备干扰素的 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优化重组 技术,可以提高干扰素的产量 和纯度。
干扰素的种类
α干扰素
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主要用于治疗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β干扰素
由自然杀伤细胞产生,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
γ干扰素
由T淋巴细胞产生,具有免疫调节活性。
02 干扰素制备前的准备
原材料的准备
细胞培养基
选择适合细胞生长的培养基,确保细胞生长旺盛,产量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扰素基因的PCR产物 ❖ 5.人工加尾形成“粘性末端”
二、构建重组质粒
❖ 1. 提取载体(质粒、病毒等),双酶切,再把干扰素基因
的PCR产物用相应的酶酶切,用连接酶连接
EcoR I
BamH I
EcoR I
BamH I
2.连接完成后分离纯化,测序,与原干扰素序列比对。 3.鉴定序列无误后,导入受体细胞,筛选
三、重组体引入宿主细胞
将cDNA克隆到含有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质 粒中,转化到大肠杆菌,重组的载体 DNA 分子在一定条件 下转化入大肠杆菌,形成携带质粒的菌株。
提高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 增强Tc细胞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 抑制TH2细胞形成,下调体液免疫应答 趋化作用 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次要)
2. 根据动物来源确定分类 人干扰素(HuIFN),小鼠干扰素(MuIFN)。
❖ 不同来源的干 扰素
1.2 重组干扰素的临床应用
❖ 广谱抗病毒活性(rhuIFNα) 慢性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4)初级分离
❖ 盐析: 硫酸铵,2℃~10℃,搅匀,静置过夜。 ❖ 离心:连续流离心机,16000 r/min ❖ 保存:收集沉淀,粗干扰素,4℃保存。
3. 2、干扰素纯化工艺过程
❖ 溶解粗干扰素 ❖ 沉淀与疏水层析
阴离子交换层析与浓缩 阳离子交换层析与浓缩 凝胶过滤层析 ❖ 无菌过滤分装
3.1 干扰素分离工艺过程
❖ 菌体裂解 ❖ 预处理 ❖ 初级分离
(1)菌体裂解
❖ 裂解缓冲液:纯化水配制,2℃~10℃(pH7.5) ❖ 使用保护剂:EDTA,PMSF。 ❖ 破碎菌体:2厘米以下的碎块 ❖ 搅拌:加裂解缓冲液,2℃~10℃,2hr ❖ 冻融: 细胞完全破裂,释放干扰素。
(2)预处理-沉淀
❖ 加絮凝剂聚乙烯亚胺: 2℃~10℃,搅拌45min,对菌体碎片进行絮凝。
❖ 加凝聚剂醋酸钙溶液: 2℃~10℃,搅拌15min,对菌体碎片、DNA等进行 沉淀。
(3)离心
❖ 连续流离心机:2℃~10℃,16000 r/min ❖ 收集上清液:含有重组干扰素蛋白质 ❖ 杂质沉淀:121℃、30min 蒸汽灭菌,焚烧处理。
四、受体菌的筛选
由于质粒重组时有3种基本方式,即: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 重组,目的基因片段与目的基因片段重组,克隆载体与克隆 载体重组;另外重组过程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情况
五、分析保存
对基因工程大肠杆菌进行评价分析,并保存菌种。
干扰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启开种子 精提 冻干
制备种子液 半成品制备
成品检定
基因工程药物 --干扰nterferon,IFN):机体 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因 子,是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 免疫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 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 功能接近的生物调节蛋白。
根据分子结构和抗原性的差 异分为α、β、γ、ω等4个类 型。
1.1天然干扰素的分类
1. 根据来源、基因序列和氨基酸组成分类
◆ I 型干扰素:IFNα、IFNβ、IFN τ、IFN ω
来源:白细胞、成纤维细胞、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等 功能 :抗病毒感染、抗肿瘤生长 、免疫调节(较弱) 其中IFN-α为多基因产物,有23种以上的亚型。
◆ II 型干扰素:干扰素γ(IFN)
来源: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 功能:免疫调节
❖ 直接抗肿瘤活性(rhuIFNα) 毛细胞和慢性髓样白血病、 Kaposi肉瘤、非霍奇金 淋巴瘤。
❖ 免疫调节活性——治疗慢性肉芽肿瘤(rhuIFNγ) ❖ 多发性硬化症 rhuIFNβ
2 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工艺
干扰素生产工艺路线
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工艺:
上市产品:重组人干扰素rhuIFN 1986,rhuIFNα-2a, rhuIFNα-2b; 1990,rhuIFNγ-1b;1993,rhuIFNβ-1b; 2001-2002: PEG化IFN,PEG-Intron, Pegasys 表达产物:无糖基化,N-met,无活性包涵体 工艺特点:发酵过程,随后变性、复性过程。
❖ 4. 菌体收集 将已降温的发酵液转入连续流离心机, 16000 r/min离心收集。进行干扰素含量、菌体蛋白含量、 菌体干燥失重、质粒结构一致性、质粒稳定性等项目的检测。 菌体于-20℃冰柜中保存时,不得超过12个月。每保存3个 月,检查一次活性。
3. 干扰素的分离纯化工艺过程
3.1、干扰素分离工艺过程 3.2、干扰素的纯化工艺过程
基因工程菌的制备
❖ 目的基因的分离 克隆载体
→ 目的基因与克隆
载体的体外重组
重组体导入大肠杆菌K12
→ → 受体菌的培养及筛选 从受体菌中获取目的基因
表达载体
重组质粒
→ 导入大肠杆菌 受体菌的筛选,表达性、稳定性等检测
工程菌
一、目的基因的分离与扩增
❖ 1. 破碎细胞,用Trizol法提取总的RNA ❖ 2. 将生产干扰素的人白细胞的mRNA分级分离然后进行凝胶
发酵培养 半成品检定
成品包装
粗提 分装
❖ 1.菌种培养
取-70℃下保存的甘油管菌种(工作种
子批),于室温下融化。然后,接入摇瓶,培养温度30℃,
pH7.0,250 r/min活化培养18±2小时后,进行吸光值测定
和发酵液杂菌检查。
❖ 2.种子罐培养
将已活化的菌种接入装有30L培养基的
种子罐中,接种量10%,培养温度30℃,pH7.0,级联调节通
气量和搅拌转速,控制溶解氧为30%,培养3~4小时,转入
发酵罐中,同时取样发酵液进行显微镜检查和LB培养基划线
检查,控制杂菌
❖ 3.发酵罐培养 将种子液通入300L培养基的发酵罐中,接 种量10%,培养温度30℃,pH7.0。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 速,控制溶解氧30%,培养4小时。然后控制培养温度20℃, pH6.0,溶解氧60%,继续培养5~6.5小时。同时进行发酵液 杂菌检查,当OD值达9.0±1.0后,用5℃冷却水快速降温至 15℃以下,以减缓细胞衰老。或者将发酵液转入收集罐中, 加入冰块使温度迅速降至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