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ppt(5份) 人教课标版2

3.叙述腔调 叙述腔调是指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 份等个性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的风 格密切相关。“讲述”指叙述者对于叙述的人或者事情给予一
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
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
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 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
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
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删改)
问
题
思维建模
第一步:找出带有人称的句子,确定人称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主体部分。故事主 体有错综复杂的情节,涉及列车长、乘务员、几个 故事的主体 车站和众多乘客。第三人称的角度便于自由调度, 部分采用第 更适合简捷晓畅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展示人物 几人称叙述? 的内心活动。 有什么效 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点明效果 果?(3分) 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使夸张的情节显得真实可 信。故事戏剧性的效果与第三人称的客观冷静的叙 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三人称 本文运用了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了……的生活,使 作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既能够最大范围地反映现实,又能 够灵活自由地表达……的思想情感
(2)顺序类。 顺叙 本文运用了顺叙的叙述方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 晰,脉络清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倒叙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zhj

外国小说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叙述”话题教学: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1、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2、有限视角——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1、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2、第二人称问题。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基础知识梳理】一、字音字形pánshān()zhízhú()chóuchú()脚踝.()稀稀落落..()落.在后面()落.不是()大大落落..()看.管()撇.下()瞥见()神mì()莫测岔.路()瞅.着我()挨.得过()挨个过()肖.像()鬈.发()芜菁..()充塞.()敷衍塞.责()塞.翁失马()软木塞.()古冢.()箭镞.()擦shì()年jiàn()sǒngyǒng()噩.()梦屹.立()桅.杆()鸣啭()凛冽()逼人俯kàn()yùn jiè()睿智()烙.印()刹.那()霎.时()戛.然而止()二、词语辨析踯躅与踟蹰、踌躇爆发/暴发凝视/注视大概/大约年轻/年青原型/原形合拢/合龙悬而不决第二单元——“场景”话题教学:把握场景的功能【考点梳理】场景这个话题主要应把握场景的5点功能:①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人称》课件2(共20张PPT)

答题模板
(1)“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A. 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 读者的距离 B. 情节上,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着,推动着 情节的发展 C. 人物上,(对比)突出人物的×××形象 D. 主题上,深化主题,增添艺术魅力。
2.实战演练,小说鉴赏。
见导学案现代文阅读《提 琴》
问题: 请从叙述人称、叙述角度两方面谈谈“我” (小玛丽)在小说中的作用。
优点: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 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一人称叙述
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 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 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 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 “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受骗了
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 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 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 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 转。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忽然,狐狸 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 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 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我嘴上的肉。于是我沉默不 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 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 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 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 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 样没了。
第一单元《叙述》《外国小说欣赏》)

本节课到此结束 再见
话题:叙述
《外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
意识流小说(叙述用加法,即叙述繁杂)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在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 产生的小说类作品。 特点: 1、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 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2、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是其艺术特征。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 4、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的真实”。 代表作品: 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 的《追忆逝水年华》、吴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 ——能写好的就这两个字……
“您保重!”老木握着处长的手说。“嗯,好!”处长漫应了一声。握着的手松开了,老木觉得无话可 说了。他暗恨今天这个差事怎么偏偏落到自己头上。处长出差,难道非要有人送才行么? 难道非要我来 送才行么?处长的下巴肥厚而有光泽,微微向上扬着。拧着眉,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他把双手背过去,风 雨衣的扣子全开着,被风吹得掀起一个角。真的是一副长者之风! 老木不敢仰视,只好又讷讷着说了一 句:“您一定多保重!” “唔。”处长拧着的眉松了一下,眼睛看着远处。老木便也随着去看,什么也没有。 “车快来了!”“唔,快了。”处长点点头。 老木巴不得自己就是火车,赶紧把处长驮走了事。他知道处长为什么不高兴: 首先,事前联系好的小 轿车,临时送一位产妇去了医院,处长只好坐吉普车来车站; 其次,上汽车前,在院子里见到局长,处长跑上 去,大概是想告别一下再走。谁知局长却转身上楼了。而这一幕又偏偏被老木看个正着。这就使处长那 可怕的浓眉一直拧着,也就使老木始终如芒刺在背,总觉得是自己得罪了处长。他暗自设计了不少幽默、 诙谐、热情、豪爽的告别辞; 结果连一个字也用不出来。除了“保重”,他再也想不出在送一位领导出 差时还应该说什么才好了。 火车终于进站了。停车四分钟。老木急忙拎起处长的小小手提箱 ,谨慎地托住了处长的一只胳膊。 他想过了,如果实实在在地去搀着处长,会使处长不高兴的: 怎么,我已经老到要你来搀了么? 如果不做一 点表示,又有失礼貌,显得太不尊重。所以他只能这样托着,才十分得体。处长老实不客气地让他托,却又 不动:“再等一等,人多呢!”老木只好等。一手拎箱,一手“托”。 “您保重吧!”老木觉得终于到了最后的时刻,他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想起了不少精彩得体的告 别辞:“往北走,越走越冷。您小心些!”“唔唔。”“家里有事么? 要不要……”“不,不要!” 能想到的词又用光了,处长依然不动。老木觉得喧嚣的站台一下子变得无声无息了,巨大的、无边 的沉默把他压得不敢呼吸了。 大约过了一个世纪,老木勇敢地看了看手表,好,还有一分钟!他如释重负般地吐了一口气,总算说出 了早就想说的那句话,为了憋住这句话,他几乎尿了裤子:“好! 处长,您请上车吧!再见!” “再见!”处长迈开大步。就在这迈步的同时,好像踩到了一个电闸,站台上忽然响起了广播员亲切 的声音:“旅客同志们,本次列车因故晚点四十分钟开出,请大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人称》优质课件_14

问:《古渡头》这篇作品是怎样叙述渡 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 要分析。
• 从叙述的人称方面分析
• 作品用第__一_人称的写法,由“我___”的视角,
主要写了“_我__”__与__渡_夫__之__间__的_故__事______。这样 展开情节的好处使_事__件_显__得_真__实_可__信_,__拉_近__与_读____。
者的距离
肆
写作应用
学生优秀小说欣赏:
耕
当二嫂扛着把锄头,顶着个月亮回来的时候,我从围墙外喊 道:“二嫂,你是不是去挖那几亩荒地去了。”
二嫂打开院子里的水龙头‚冲着脚上的泥土,抬头笑笑:“是 啊!这不,娃最近上学去了。我一个在家,闲不住。就把剩下的 两亩荒地,挖了挖。来年啊!好去种些玉米。”
我进院子顺手把锄头竖在墙角,对二嫂道:“还没吃饭吧! 上我家吃去吧。
• 第二人称叙述与第一、三人称叙述的明显差 异,就在于它的强烈的感情倾向。一个“你”
字,似乎让读者遇到久别重逢的老友,回忆 起许多美好的往事。
• 当代作家刘心武也认为,第二人称叙述更 能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为第一
人称叙述,主要有利于“我”的心怀的袒
露;而第三人称叙述,则似乎有冷眼旁观
的意思;第二人称的一声“你”,则顿时
•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有两种情况,一是在 小说中既出现“你”,同时也出现“我” 与“他”,这种情况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 第二人称小说。严格地说来,这种第二人 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
• 二是小说通篇只出现“你”,而不出现 “我”,更不出现“他”,这就是所谓真 正用第二人称写作的小说。后者写作难度 尤其高,成功者少,外国一位现代派作家 创作了一部叫做《变》的长篇小说,用第 二人称叙述,取得了较大成功,为人们所 称道。比如其中一段: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教案_14

《小说欣赏之叙述角度和人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学会选择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分析,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学会欣赏小说的叙述艺术;在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学会选择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掌握小说在叙事技巧方面的考题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出话题,导入新课小说,是一种叙事艺术,主要是叙述,讲故事。
那就意味着小说是要有一个讲述人。
故事由谁来讲,它的视角和口吻都不一样。
因此叙述角度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来了解小说中的叙述角度和人称。
二、改编故事,体会叙述艺术1、请学生分别从“乌鸦和狐狸”的角度讲述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整体认知叙述角度和人称。
《狐狸和乌鸦》原文一天,乌鸦叼来一块肉,站在树上休息,被狐狸看到了。
狐狸馋涎欲滴,很想从乌鸦嘴里得到那块肉。
它眼珠一转说:“亲爱的乌鸦,您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
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腿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听了急了,赶紧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就掉了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2、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
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明确:原文是运用了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改编后是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故事中的“我”分别变成了乌鸦和狐狸。
三个故事用了两种人称、三个人物的角度来叙述的。
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故事刻画的心理活动、所表现的性格,最后在读者这里表现的效果也不同。
这就涉及到小说叙述视角和人称问题。
三、研读文本,探究叙述角度和人称1、阅读下面的片段,分析其叙述角度和人称的不同。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

第一单元叙述一、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作品赏析《桥边的老人》1.海明威及其创作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里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年少时即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他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
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去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成为生前能读到自己讣告的极少数作家之一。
这就是海明威的人生和个性。
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
他的小说里大多数内容都取材于这些生活经历,以塑造“硬汉”而著称。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简练明快,《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印第安营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长篇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他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
它不是一个有统一组织、共同纲领的文学集团,甚至初期连名称都没有。
现有的这一称呼,出自侨居巴黎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之口。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1926年,海明威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他把斯坦因讲的这句话作为小说的题辞。
此后,“迷惘的一代”即被人们所承认。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
高中语文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叙述-叙述角度》教案

人教版高二年级《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个话题是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的内容,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问题在考试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会考到。
【二】学情分析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三】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不同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五】学习难点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的赏析和作用。
【六】课前准备1、学生学习准备。
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
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具的准备。
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
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
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
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
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一)关于视角
(二)视角与人称的复杂关系
全知视角,通常采用"上帝俯瞰"的方式叙述故事。
现代小说的全知视角也有变通的形式,叙述者以超然的纯客观姿态叙述,对客观事件保留全知的权威,但不再加入自己的评论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故事蕴藉性、象征性增强,引发读者的思索,如海明威的《凶手》。
人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好处:1,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首先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其次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
人称:常采用第一人称,有时用混合视角
运用有限视角的好处:
1,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
2,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桥边的老人》叙述角度分析
采用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如老人的感受只能推测,这时叙述故事是一种局限,但对读者却是一种丰富,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充分发挥想像,挖掘每个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小说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更多的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写,只有对眼前事物的再现和直接转述式的对话,一切景物象征意义,一切情节的全部内涵全都蕴藏在客观的叙述中。
可以说是海明威的语言风格与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