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秦元勋的传奇人生和主要学术成就(作者:张锁春)
秦九韶的数学贡献

秦九韶的数学贡献秦九韶是明代数学家,他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在代数领域方面。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了许多著作,对很多数学问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对数学方法和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秦九韶对中国数字符号化具有重要意义。
他发明了“位数节数”(即现在所使用的十进位制数),并且提出了一种表示计数上限的新方法,称为“大衍之数”。
此外,他还对二元一次方程做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通过改进算法,他为后来的数学家创造了更加方便易用的计算方法。
其次,秦九韶在算术、代数和几何领域都有贡献。
他在算术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学书写规则,称为“夫衍数书”,它为计算提供了一种类似于现代十进位制的格式。
在代数学中,秦九韶创造了一个新的方程形式,这颗明显为现代代数学所不同的贡献,可以被视为近代代数学的先驱,甚至是先行者,为整个代数领域打下了基础。
在几何学中,他对圆锥曲线和椭圆曲线的研究也很有价值,这些研究对于现代几何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第三,秦九韶创造了一个新的计算机巨大数字的工具,这个工具被称为“犁书法”,它可以被视为中国早期计算机的原型,在数值计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犁书法为例,它是一种巨大的绳结计算装置,被用来解决更加复杂的算术问题。
这个装置本质上是一个机械计算装置,它能够迅速、准确且方便地进行大规模数学运算。
第四,秦九韶的工作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数学和科学发展。
他的工作成为明代数学理论和实践的里程碑,最早传播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
在中国数学历史上,他的贡献几乎是不可替代的。
综上所述,秦九韶是中国数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数学家之一。
他的工作在数论、代数、几何、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方法中都有极大影响,他的工作是中国数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秦九韶的成就和贡献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中国数学家的传奇人生

中国数学家的传奇人生
中国的数学界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数学家,他们的传奇人生令人敬佩。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数学家的传奇经历。
1. 陈景润(1933-),陈景润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但凭借着对数学的热爱和执着的努力,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
陈景润在数论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工作被广泛应用于密码学和通信领域。
他的数学成就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传奇人物。
2. 丘成桐(1949-),丘成桐是中国现代数学界的杰出代表。
他在数学的几个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拓扑学和微分几何学方面。
丘成桐曾获得菲尔兹奖,这是数学界最高的荣誉之一。
他的传奇人生激励了无数年轻的数学爱好者。
3. 程开甲(1951-),程开甲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
他是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之一。
程开甲在数学建模和运筹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成果。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数学教育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传奇人生是中国数学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4. 张益唐(1954-),张益唐是中国数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在数学的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代数几何学和代数拓扑学方面。
张益唐的工作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和计算机科学。
他的传奇人生彰显了中国数学家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数学家的传奇人生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成功,也是中国数学事业的辉煌篇章。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卓越成就激励着无数年轻的数学爱好者,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秦九韶数学家故事

秦九韶数学家故事秦九韶(1208—1261?),字道古,自称鲁郡(今山东)人,生于普州安岳(今四川)。
他于1247年完成《数书九章》,提出大衍总数术,系统解决了一次同余方程组解法,直到近代,数学大师欧拉、高斯才达到或超过其水平;他提出正负开方术,把求高次方程正根的方法发展到十分完备的程度,而欧洲在19世纪才创造出这种方法。
他是宋元数学高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对于秦九韶的人品,历来褒贬不一。
同代人刘克庄说他“暴如虎狼,毒如蛇蝎”,稍后周密的记载也是负面的。
清代学者焦循等为秦九韶辩诬,认为他是“瑰奇有用之才”。
1946年余嘉锡发表《南宋算学家秦九韶事迹考》,以刘克庄的奏状与周密的《癸辛杂识》互相印证,说秦九韶的罪状“固非横肆诬蔑”。
此后,钱宝琮则说秦九韶“为人阴险,为官贪暴”。
20世纪下半叶这种观点在学术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如果认真研究一下秦九韶的《数书九章·序》,尤其是其中的九段“系”,那么一位正直的秦九韶的形象便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秦九韶将数学的作用概括为“通神明,顺性命”和“经世务,类万物”大、小两个方面。
然而,他通过自己的数学研究坦承对其“大者”“肤末于见”,而专注于“小者”。
这反映了他具有实事求是,不慕虚荣的科学精神。
秦九韶非常关心国计民生,把数学作为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涉及数学方法在国计民生各方面的应用问题,充分表现了他对国家、民众有强烈的责任心。
更重要的是,秦九韶强烈反对政府的横征暴敛,豪强的强取豪夺,大商贾的囤积居奇,主张施仁政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数书九章》之中。
他的九段“系”文明确谈到“仁”或“施仁政”的有四次:“苍姬井之,仁政攸在”;“惟仁隐民,犹己溺饥”;”彼昧弗察,惨急烦刑。
去理益远,吁嗟不仁”;“师中之吉,惟智仁勇”。
还有,秦九韶主张抗金、抗蒙,在《数书九章》中特设“军旅”类,有十一个军旅问题,要用到勾股、重差、开方等比较高深的方法,这在中国古代是罕见的。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历史与贡献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历史与贡献
祖冲之(429-500年)
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圆周率的计算。
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到3.之间,这一纪录直到16世纪才被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尔超越。
秦九韶(1208-1261年)
秦九韶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他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对高次方程的研究。
秦九韶提出了“秦九韶算法”,这是一种高效求解高次多项式方程的方法。
李善兰(1811-1882年)
李善兰是清朝时期的数学家,他在数学分析、代数和几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李善兰翻译了《代数术》和《几何学》等西方数学著作,为中国数学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省身(1911-2004年)
陈省身是20世纪著名的几何学家,他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拓扑学中的“陈氏定理”。
此外,陈省身还致力于数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被誉为“现代几何之父”。
华罗庚(1910-1985年)
华罗庚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数论、代数几何、矩阵理论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华罗庚还积极参与数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陈景润(1933-1996年)
陈景润是20世纪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分析、代数几何和拓扑学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陈景润的主要贡献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这一成果被誉为“陈氏定理”。
以上只是部分中国著名数学家的历史与贡献,实际上,还有许多中国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数学家是指一些对数学有深入了解的人士,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其工作上(特别是解决数学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家的故事,欢迎大家的阅读。
数学家的一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二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
数学家秦九韶简介_秦九韶算法简介

数学家秦九韶简介_秦九韶算法简介秦九韶(1208年-1261年),字道古,汉族,生于普州安岳(今四川省安岳县)。
南宋官员、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
秦九韶提出的秦九韶算法是中世纪的数学泰斗。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数学家秦九韶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数学家秦九韶简介作为著名数学家秦九韶来说,他并不是一出生就是数学家,而是凭借着自己对数学方面的喜好和勤奋好学。
在他小时候就很是聪敏勤学,宋绍定四年的时期,秦九韶考中进士,他每每在政务之余,就会对数学进行潜心钻研。
除此之外,他还喜欢广泛的搜集历学、数学、星象、音律、营造等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他曾在为母亲守孝时,把长期积累的数学知识和研究所得加以编辑,写成了闻名的巨著《数学九章》,并创造了“大衍求一术”。
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而其中他所论的“正负开方术”,还被称之为“秦九韶程序”。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著名的数学家,跟他的父亲是有密切联系的。
当时他的父亲担任工部郎中和秘书少监的期间,正好是他努力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时候。
而他的父亲正好掌管营建,以及图书,在他的下属机构还设有太史局,因此,他便有机会阅读大量典籍,同时还可以拜访天文历法和建筑等方面的专家,请教天文历法和土木工程问题。
此外,他又曾向“隐君子”学习数学,向著名词人李刘学习骈俪诗词,并达到较高水平。
秦九韶算法秦九韶算法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一种多项式简化算法。
在西方则被称作霍纳算法。
它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和伟大的数学家、中世纪的数学泰斗---秦九韶的算法理论之一。
秦九韶算法具体是将一种将一元n次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转化为n 个一次式的算法。
它的解答方法大大简化了整个的计算过程,即便是在现代,利用计算机解决多项式的求值问题时,秦九韶算法依然是最优的算法。
而“秦九韶算法”的主人公则是著名人物秦九韶。
他是南宋末年人,出生帝是在鲁郡。
早年曾从隐君子学数术,后因其父往四川做官,便跟随父迁徙。
中国历史数学人物

中国历史数学人物中国历史数学人物:1、秦九韶秦九韶(1208年-1261年),字道古,汉族。
精研星象、音律、算术、诗词、弓剑、营造之学,1247年完成著作《数书九章》,其中的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方程组问题的解法,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中国剩余定理)、三斜求积术和秦九韶算法(高次方程正根的数值求法)是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表述了一种求解一元高次多项式方程的数值解的算法——正负开方术。
源于他对数学的杰出贡献,历史上称秦九韶为“伟大的数学家”。
2、祖冲之、祖暅祖冲之(429-500),字文远。
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他们在《九章算术》刘徽注的基础上,将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成为重视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的典范。
他们同时在天文学上也有突出的贡献。
3、梅文鼎梅文鼎:清朝精通中外数学的数学家,他坚信中国传统数学“必有精理”,对古代名著做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又能正确对待西方数学,使之在中国扎根,对清代中期数学研究的高潮是有积极影响的。
4、赵爽,刘徽魏晋时期中国数学在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其中赵爽和刘徽的工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
赵爽是中国古代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对《周髀算经》做了详尽的注释。
刘徽注释《九章算术》,不仅对原书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你且在论述过程中多有创新,更撰写《海岛算经》,应用重差术解决有关测量的问题。
刘徽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创立割圆术,为圆周率的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了科学的算法。
5、张衡《后汉书》提到,张衡曾写过一部《算罔论》。
此书迟到唐代已经失传,以至唐代的章怀太子李贤怀疑张衡没写过这部书,而是因为《灵宪》是网络天地而算之,故称《灵宪算罔论》。
从《九章算术·少广》章第二十四题的刘徽注文中得知有所谓“张衡算”,因此,张衡写过一部数学著作是应该肯定的。
从刘徽的这篇注文中可以知道,张衡给立方体定名为质,给球体定名为浑。
秦九韶的生平及数学成就

秦九韶的生平及数学成就秦九韶生平秦九韶(公元1202-1261),字道古,安岳人。
秦九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
其父秦季栖,进士出身,官至上部郎中、秘书少监。
秦九韶聪敏勤学。
宋绍定四年(1231),秦九韶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县尉、通判、参议官、州守、同农、寺丞等职。
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死于任所。
他在政务之余,对数学进行虔心钻研,并广泛搜集历学、数学、星象、音律、营造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宋淳祜四至七年(1244至1247),他在为母亲守孝时,把长期积累的数学知识和研究所得加以编辑,写成了闻名的巨著《数书九章》,并创造了“大衍求一术”。
这不仅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近代数学和现代电子计算设计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他所论的“正负开方术”,被称为“秦九韶程序”。
现在,世界各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数学课程,几乎都接触到他的定理、定律和解题原则。
秦九韶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英国数学家取得的成果要早800多年。
关于秦九韶究竟是何等样人,其实宋人文献中留下了相当丰富的记载,主要可见于周密(人名)的《癸辛杂识续集》卷下和著名词人刘克庄文集中的“缴秦九韶知临江军奏状”。
秦九韶18岁就统帅私人武装,为人“豪宕不羁”,如果将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风云人物相比,竟有几分相似:他多才多艺,懂得星占、数学、音乐、建筑,还擅长诗文,会骑术、剑术、踢球等等。
同时又利欲熏心,骄奢淫逸,热衷于做官,一心往上爬。
秦九韶做过几任地方官,最后死在梅州任上。
他最高做到大约相当于今天局级的官职。
秦九韶行为乖戾,出人意表,被他的同时代人认为是“不孝、不义、不仁、不廉”,平日横行乡里,恶霸一方,所以多次被褫去官职或取消任命。
例如,在他担任地方长官的父亲宴客时,他带着妓女出席。
又如,他竟能将他上司的田产“以术攫取之”,在其中建造他的超豪华庄园(他亲自设计那些奇特的房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家秦元勋的传奇人生和主要学术成就张锁春摘要数学家,教授。
专长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善长科学与工程的计算,酷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923年2月13日生于贵州贵阳。
获浙江大学理学学士(1943)、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1946)、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47)、玛丽埃塔学院荣誉科学博士(1988)。
曾出任过中国核工业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河大学首任校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任理事长、中国计算物理学会前两任理事长等职。
研究领域涉及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运动稳定性理论、近似解析解理论和人工智能;计算物理、计算数学和微分方程的数值解;应用数学、经济模型和相对论;以及科学普及等方面。
先后出版过《几何学通论》、《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讲义》、《微分方程所定义的积分曲线》、《计算物理学》、《常微分方程所定义的积分曲面》、《时间、空间和运动着的物质》等著作20部。
发表过学术研究论文:中文52篇和英文31篇。
1987年因夫人突然逝世后去美国讲学,旅居美国,与儿孙们生活在一起至今。
秦元勋出生在贵州省贵阳市,其父秦学仁是从事小本经营的工商业者。
他自幼天资聪明过人、加上刻苦勤奋,在当地冠有“神童”之美名。
高中只读一年半,16岁就进了浙江大学数学系。
1939至1943年大学期间,接受严格的科班训练。
其优异的成绩得到当时浙大校长竺可桢高度的赏识和评价。
竺校长的日记中就有这样记载:(1)1943年7月2日记:“阅本届毕业生共311人,…,其中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有…数学系秦元勋87.2,贵阳人,…共七人而巳。
”(2)7月11日记:“…秦为贵阳人,本届毕业生中平均成绩最高之一。
其人体格亦佳,而性温厚,洵难得之人材了,…。
”当时就享有“难得之人材”这样高的评价。
1943年秦元勋在浙大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经过“自费”留学考试,名列榜首。
经竺校长的推荐,1945年进美国哈佛大学深造。
他仅用五个学期就取得文学硕士(1946)和哲学博士(1947)学位。
其速度实在惊人,在哈佛建校史上也是创纪录的。
24岁就拿到哈佛博士学位,是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之一,被人称“娃娃博士”。
1947年获哈佛的博士学位后,婉拒恩师留美工作的机会,于1948年踏上回归祖国的征途。
回到贵阳后,于同年7月7日与冯敏女士结婚,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宿愿。
婚后,夫妻俩就相依为命去香港参加革命工作,投入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
他与曹日昌同志一道筹建香港九龙科学工作者协会,任港九科协业务部副部长(部长是曾昭伦)。
1949年香港新华社邀请秦元勋作为港九的三名代表之一,去解放区参加筹备全国第一届科协大会的工作。
于同年7月乘海船进入东北解放区再到达北平,除参加筹备和出席大会外,还应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副教授,讲授数学。
期间出版《几何学通论》[1]一书,作为对新中国建立的献礼。
1949年10月1日,秦元勋夫妇亲自参加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站在天安门南边马路的第一排观礼。
随后,跟随楚图南所率的二野部队开进刚解放的大西南的重庆,过着供给制生活。
到了重庆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调研室主任、科学普及处处长、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处长等职,并当选为全国科普协会的常务委员(1950-1958)。
1953年调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处长。
1954-1959年,因国家发展新学科的需要,应华罗庚所长之邀,耒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方程室副主任(主任是吴新谋),常微分方程组组长。
同时兼任北京市数学会主席(1955-1964)、全国青委常委(1956-1979)。
1954年1月起,秦元勋在数学所担负起在我国开辟和发展常微分方程的任务。
通过传、帮、带等多种培干形式,在全国迅速建立起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和运动稳定性理论的一支队伍。
1960年之前的主要工作是引进和开发了“实定性理论”和“运动稳定性理论”两个分支。
代表著作有《微分方程所定义的积分曲线》(上、下册)(1959)[3],华罗庚称他是“中国年青的庞加莱”。
出版《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讲义》(1958)[2],是堪称我国全面介绍李雅普诺夫的博士论文的第一人。
1972年重新调回数学所后,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又重新得到新的发展。
为表彰他在这两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的《常微分方程系统研究》荣获重大成果奖。
1960年5月秦元勋因国家任务的需要,奉召调入当时的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工作,任副主任(主任是邓稼先)、研究员。
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从此埋名隐姓、销声匿迹。
从纯粹数学研究转向完成国家任务的应用研究。
学科分工是负责数学、计算和计算机方面的组织管理工作;任务分工是负责抓核武器设计中的威力计算方面的工作。
有点类似于美国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在美国核武器研制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攻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过程中,他提出非定态中子输运方程的“人为次临界法”;用拓扑学方法论证球形合成的块数;提出原子弹威力计算的粗估公式等,并及时地写成百万字的《核装置分析》[5]一书。
在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1964)前夕,由周光召、黄祖洽、秦元勋三人签字的备忘录直送中央专委,“保证成功概率超过99%”。
他远见卓识、及时地向国家提出建议研制109丙机和J-501机这两台计算机的任务,有力地支持我国首颗氢弹的研制过关,对氢弹威力计算的误差作出整体估计等,并亲临第一颗氢弹试验(1967)的现场,他一人在现场代表理论部在一张保证理论设计正确的保证书上签字。
故他是我国两弹(原子弹、氢弹)突破中名副其实的功臣,是我国核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荣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秦元勋是荣誉证书(#100019)上9名列名者之一,其顺序是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于敏、周毓麟、黄祖洽、秦元勋、江泽培、何桂莲。
1967年氢弹试验成功后,当时全国的形势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已进入了第两年。
1968年他受到冲击和批判,1969年底被清理下放至河南上蔡的“五七”干校,边劳动边接受批判直至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
在干校劳动期间是不允许读专业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但他的科学头脑闲不住:如当炊事员在食堂烧火时,思考如何使有限的物质燃烧而获得最大的有效能量问题;秋收割麦时,受到抓住根部去割就可以割得很干净、一点不漏的启迪,联想到极限环个数若从复域里去抓,就可能不会有漏掉的问题,这就产生后耒在“复定性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有根定理”、“强有根定理”;坐在汽车火车上时,就想起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他引入所谓“上蔡对称原理”(即时空对称理论),避开“光速不变”的假定。
趁监管人员不严之时私底下写成《空间和时间》一书的初稿。
1972年是秦元勋一生中又一个不平凡年。
尼克松总统访华,随之美籍中国学者访问团和参观团来中国大陆,点名要会见秦元勋,这样他才有机会提前结束干校生活,调回北京再度进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从此,他在微分方程、应用数学、计算物理、计算数学、相对论、人工智能、经济数学等方面全面开花、喜获成果。
1973年正式出版《空间和时间》[6]小册子。
1975年提出了常微分方程的《近似解析解》的新分支。
1976年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应用数学推广办公室”,他追随华罗庚耒组建,出任“应推办”的“副主任”。
1977年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计算物理》新学科。
1979年他的研究生史松龄在他指导下,取得常微分方程二次系统极限环的个数大於等於4的轰动世界的新结果。
1979年他利用计算机的符号运算,开创常微分方程的计算机推导公式的先河,实属“人工智能”的范畴。
1980年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应用数学研究所”,他出任“副所长”(所长是华罗庚)、兼任微分方程与计算物理研究室主任。
1981年开创常微分方程的《复域定性理论》的新分支。
.1981年由他发起组织并在长沙成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出任首届理事长(1981-1987)。
1982年由他发起组织并在北京成立“中国计算物理学会”,出任首届理事长(1982-1987)、续任理事长(1987-1992)、荣誉理事长(1992-1997)。
1983年7月至1984年3月出任应用数学所执行副所长。
1985年7月至1986年6月出任黄河大学首任校长。
1987年8月至1994年在美国佛罗里达(Florida)大学任客座教授,并在1993年在应用数学所内办理了“离休”手续。
1987年又是秦元勋人生命运中的一个转折年,他从中国耒到美国,使他的余生在美国度过。
他从14岁就喜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50多年的酷爱达到痴迷程度,70年代的一本小册子曾引起一场辩论,到了美国后更可潜心钻研,把主要精力致力於完成他在“时间、空间、质量”三者统一的研究上,在1993年佛罗里达大学为他庆贺70寿辰而召开的学术会议上,他正式提出一种《相对论性的绝对论》的新理论,之后又称为《时间、空间和运动质量的相对性的绝对理论》,简称“三一理论”(Trinity Theory)。
1999年应邀到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作报告时,正式命名为《三一理论--后相对论期间的时空质理论》。
80多岁的古稀老人仍在致致不倦地完善他创立的理论。
1980年前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秦元勋如鱼得水,积蓄的能量可充分释放。
对内,可广招研究生,培养科技人才。
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考以来,他一共培养了23名硕士生、6名博士生、9名进修教师,还亲自动手编写了不少科普书籍[10][12][14][16],到处作科普报告。
对外,可走出去请进耒,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他先后出访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前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
1987年8月24日开始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去讲学、任客座教授。
1988年3月21日参加俄亥俄大学内召开的国际微分方程会议。
之后顺访了玛丽埃塔学院,在该校四个系先后作了不同的学术报告,轰动全校。
经四个系推荐、校长赞成、校董事会通过,一致决议在该院5月8日举行的第151次毕业典礼上,由该学院院长亲自授于秦元勋“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证书。
这是该校历史上第一次授给一个中国人这种荣誉学位。
最后,还需再补充秦元勋在社会、学术团体等兼职的情况,除了已在上述文中提到过的之外,还出任过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数学组成员(1981-1987);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会会员、中国天文学会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数学学报”责任编委(1954-1960)、“应用数学学报”编委(1977-1990)、“应用数学与力学学报”编委(1978-)、“计算物理学报”主编(1984-1992)、“计算物理丛书”主编(1989-1997);还担任美国“计算物理”杂志的编委(1983-1994)、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Proceedings A”杂志的顾问编委(1984-1988);此外还兼任过河南省数学所名誉所长、华北任丘油田顾问和一些院校的名誉教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