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新)
咏怀(阮籍)及杂诗(陶渊明)

感情与手法
这首诗写诗人终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 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 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悽;是陶渊明咏 怀诗中的代表作。
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 撤走了!
体会与感悟
1、结合对陶渊明诗 文的学习,你认为 归隐后的他是快乐 的还是痛苦的? 一个人也许可以逃 避喧嚣的世界,却 无法逃避自己的内 心。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 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 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 一。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 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 (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 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 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 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 •阮籍传》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月”、“清风”——衬托其高洁不群 明月” 衬托其高洁不群 明月 清风” 衬托其 吹我襟” 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薄帷”、 “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薄帷” 让人感觉 明月相伴、清风 明月相伴、 相慰,形影相吊, 相慰,形影相吊, 高洁而落寞幽独 视觉、 视觉、感觉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客体的自然回复到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 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阮旨遥深” 阮旨遥深” 阮旨遥深 其三十九》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其三十三》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其十七》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
人教版语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课文教案

人教版语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课文教案课文教案一、课文概述《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属于七言律诗,共有八十二首。
这首诗篇以咏怀的形式表现出了诗人的慷慨悲愤之情,抒发了对流年逝水、岁月不饶人的无奈和哀愁之感。
全诗以自然风景、皇宫宝物、人物形貌为咏词,通过反复咏叹“白发空悲君”、“青衫湿血,危楼高百尺”等词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悲痛和对逝去昔日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内容《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所表达的内容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言简意赅、意境高远,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境界和感情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并帮助其在学习语文中提高写作水平。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阅读分析学生需要从整体上理解李白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具体内容,深入探究诗人抒发情感的具体方式和表现手法。
作为一个七言律诗,诗歌结构完整,抒情深刻,足以展现李白作品的魅力,亦可进行诗歌鉴赏和写作规范的学习。
二、诗歌鉴赏通过学习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相关的语文知识,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审美水平。
学生可以从诗歌的韵律、押韵、雕琢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进行研读,理解其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培养优美诗歌的品味能力。
三、诗歌表达通过学习《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这首诗歌,学生可以学习到许多诗歌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如抒情、描写、铺陈、夸张等,这些知识和技巧对学生的写作、阅读、口语和表现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歌《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质,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一、理解诗歌的主要意义和情感表达,增强学生对语言符号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二、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文学艺术和审美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学素质和审美情趣。
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风骨
• 《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 •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
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 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 则文风生焉。”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 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 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 “七子”(孔融、王粲、徐干、阮 瑀、陈琳、应玚、刘桢)继承了汉 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 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 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 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 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 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 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 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 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 的思想感情。
《滕王阁序》里,“孟尝 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 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 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 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 十二十二首》.
阮籍• 字嗣宗,河南开封人
• 博览群书,尤好老庄
• 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 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 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 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Fra bibliotek竹林七贤
中国魏晋时代七位名士的合称,成 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七人 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 子,他们大都“非汤武而薄周孔,越 名教而任自然”“弃经典而尚老庄, 蔑礼法而崇放达”,生活上不拘礼法, 追求清静无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 祀为宗师。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 最高。
• 魏正始年间(240-249),七人常在当时 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 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 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 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 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20200509141209)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学习目标1、了解阮籍、陶渊明及其诗文,了解两首诗创作的背景;2、理解体会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这两首诗歌中借景抒情或运用对比等表达技巧。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阮籍(201-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其父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与嵇康齐名,同为为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全身远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
《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 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 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 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 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 了书法心曲的琴弦。 这是从实景来理解。然而,也不妨把这 “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 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 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 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有如庄周梦为蝴蝶后“蘧(音“渠”)蘧然 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 他也许想到许多许多:“壮士何慷慨,志欲 威八荒”(《其三十九》),却“终身履薄 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 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诗人只能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 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阮籍,籍容貌环杰,志 气宕放,傲然独得,任 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 色。或闭门视书,累月 不出;或登临山水,经 日忘归。博览群籍,尤 好庄、老。嗜酒能啸, 善弹琴。当其得意,忘 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 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 之际,天下多故,名士 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 世事,遂酣饮为常。文 帝(司马昭)初欲为武 帝(司马炎)求婚于籍, 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 止。(《晋书•阮籍 传》)
相比之下,当初被秦始皇所坑的儒生,作为知识分子 的个体人格形象还比较模糊,而到了魏晋时期被杀的知 识分子,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不一样了。他们早已是真 正的名人,姓氏、事迹、品格、声誉,都随着他们的鲜 血,渗入中华大地,渗入文明史册。文化的惨痛,莫过 于此;历史的恐怖,莫过于此。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 ;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潘 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 杀;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直到今天还有很 多名句活在人们口边的横跨千年的第一流诗人,被杀; 范晔,写成了煌煌史学巨著《后汉书》的杰出历史学家 ,被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l

• 与乱世亲密接触的文人,宛如风中 之落叶残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更没 有能力拯救世界。面对微笑着的带着血 痕的雪亮刀锋,他们只能选择躲,躲, 躲。世上并没有钢筋铁骨的碉堡可以供 他们防身,他们,只能躲在香醇的酒浆 里,躲在悠远的琴声里,躲在落寞的幻 想里,最后醉死、心碎死或者被莫名其 妙的罪名杀死。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
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
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
籍传》)
•
——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
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
注: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 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 而对于他自己, 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 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 一个“乡村知识分子”。
——西川
我为海子诉说心语
海子走了,他的身躯被呼啸的列车轧成了两段,他的灵魂在一片血红中 缓缓地飞升。上帝的祭坛上,一只洁白的羔羊静卧,身边是一本染成血红的 圣经。上帝俯身望望那片灯红酒绿的乐土,在胸前轻轻划着十字,喃喃地说 了一声:“我的孩子!”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高中语文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1]
![高中语文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1]](https://img.taocdn.com/s3/m/f415b472168884868762d61d.png)
人与路
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一坛酒,独自驶向城郊。 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视而不见,投以翻白 眼。上方,落单的飞雁寂寞冷落鸣叫。此时,牛车停 了,老牛回过头来,似乎在说:“没有路了,该往哪 儿走?”他怎奈,只有怎奈地答道:“路在哪里,我怎 晓得?”说罢,取瓢捧起浊酒,喝罢,继门大呼,继而 大号,最后一把卒酸泪,沿原路而回。此所说的,阮 籍狂妄放肆,岂效路的尽头之哭。 只然而没有路而已,为什么痛哭?他哭的不是眼 前的路的尽头,而是人的生活的路的尽头。
[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 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才能出众。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 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 “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 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 门”)的悲伤情怀。
(1)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直译:树林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赏析:一“奇”字,点明此鸟所视甚高。这正是 阮籍风格。 (2)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醴泉:lǐquán,甘甜的泉水。 日夕:近黄昏时;傍晚。 直对:凤凰清明的早晨饮用提甘甜的泉水,黄昏 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赏析:以凤凰鸟的所饮、所栖,传达了凤凰鸟的 不凡,亦即诗人的高超精神。
3)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直译: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全国,伸长头颈眺望 八方荒远的地方。 赏析:以两句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 凰鸟心怀天下的气慨,此正是诗人理想的写照。 (4)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适逢:恰好遇到。 商风:秋风,西风。 摧藏:cuī cáng,收敛,隐藏。 直译: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凤凰鸟的羽翼自然收 藏起来了。 赏析:此两句写凤凰鸟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不能 飞翔,亦是诗人不能施展才化的苦闷的传达。
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 籍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 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 儿子,“竹林七贤”之一。他是正始 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 诗。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 传说、寓情于景、借古讽今等表现手 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妒俗、感慨 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 言近旨远 的艺术风格。
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
的孤独和忧思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 我,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 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 思,永恒的悲哀……
•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 答: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 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 中的隐忧。 •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 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一种凄 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 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夜 中 不 能 寐 , 起 坐 弹 鸣 琴
咏 怀 八 十 二 首 ( 阮 其 籍 一 )
诗歌鉴赏
诗歌的诗眼是?
为何而忧?
如何写忧?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 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 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 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独专国政。 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 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 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建立晋朝。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②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③比较两诗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
2.过程和方法:
①吟诵涵咏②合作探究
3.情感与态度:
①体会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强烈的忧生惧祸之情。
②体会借饮酒、求仙表现遗世独立、高蹈出世的情怀。
二、导读
1、了解作者。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伟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
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写过“劝进文”。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2、解题:
“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的意思。
诗中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3、背景: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原有雄心壮志。
曹魏后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他们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造成异常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
阮籍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虽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极端痛苦。
史传记载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他把这种痛苦与愤懑在诗歌中用隐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就是著名的五言诗《咏怀八十二首》。
三、导思
1、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2、诗人为什么会如此忧思?
3、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4、“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一句只是单纯地写景吗?
5、“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一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四、导练
【跟踪试题】
1、本诗抒发了哪些情感?
2、这首诗从傍晚写到__________,从明月的冷寂写到__________的悲凄。
全诗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应如何理解?
【提高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案答案
导思答案
1、忧思
2、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政治形势
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
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忧思独伤
心。
”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心情。
3、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
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冷月
清风、旷野孤鸿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
忧思、伤心。
4、这句诗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几分凉意
的清风吹拂着诗人的衣襟。
这似乎只是在写自然景色,但实际上,景
中有人,不仅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气氛,而且更点出景中人的心境,这
比直接写人的心情更加高妙。
5、这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不仅写出了凄清的环境,而
且衬托出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此外,该句还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孤
鸿是诗人自喻。
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
速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悲慨无处诉说。
导练答案
【跟踪试题】
1、此诗抒写了光阴流逝、生命有限,而志业无成、壮志未酬之忧患。
2、天明内心有志难酬的苦闷和悲愤
3、“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直抒诗人悲怀,为全诗之诗眼。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诗人渐渐感到生命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不禁满怀苍凉悲慨。
这体现了诗人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的忧患意识。
【提高试题】
(1)高洁(或“超越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