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测定1mol气体的体积

合集下载

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法

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法

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法气体摩尔体积是指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即温度为摄氏零度(0℃)和压力为标准大气压(1 atm)时,一摩尔气体所占据的体积。

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两种常见的方法。

一、绝对温度法绝对温度法是基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其中P为压力,V 为体积,n为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来计算气体摩尔体积。

根据该方程,当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摩尔数均为单位状态(标准状态)时,可以得到以下公式:V = (nRT)/ P其中,V为气体的摩尔体积,n为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对于理想气体,R的值约为0.0821 L·atm/(mol·K)),T为绝对温度(K),P 为气体的压力。

例如,若要计算1摩尔H2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摩尔体积,假设此时温度为273 K,压力为1 atm,带入上述公式,可以得出:V = (1 mol × 0.0821 L·atm/(mol·K) × 273 K)/ 1 atm≈ 22.4 L因此,1摩尔H2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摩尔体积约为22.4升。

二、比容法比容法是根据指定的气体的摩尔体积与标准气体的摩尔体积之比来计算气体摩尔体积的方法。

在比容法中,常用的是将所需气体的摩尔体积与氢气的摩尔体积比较,取氢气为参照物。

根据实验数据,当气体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其摩尔体积与氢气的摩尔体积之比为定值,通常约为1.0。

因此,可以得到以下公式:V(气体)/ V(H2气体)= 1例如,若要计算1摩尔氧气(O2)在标准状态下的摩尔体积,假设此时温度为0℃,压力为1 atm,将上式带入,可以得出:V(O2气体)/ 22.4 L = 1因此,1摩尔氧气在标准状态下的摩尔体积也为22.4升。

总结: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法有绝对温度法和比容法两种常见的方法。

绝对温度法是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气体摩尔体积,而比容法是通过与参照气体的比较计算气体摩尔体积。

沪科版化学高二上10.1《测定1mol气体的体积》 实验报告

沪科版化学高二上10.1《测定1mol气体的体积》 实验报告

测定1mol气体的体积我们知道,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是相同的,在0℃、101.3kP时约为22.4L;而1mol气体的质量各不相同。

要测定1mol气体的体积,如取氢气作试样,则要测定2.016g氢气(氢的摩尔质量为1.008g/mol)所占的体积;如取二氧化碳作试样,则是测定44.0g二氧化碳所占的体积。

测定1mol气体体积的方法化学实验室中,可以直接取一定体积(V)的某种气体,称出它的质量(m),或称取一定质量(m)的某种气体,量出它的体积(V),再根据这种气体的摩尔质量,计算出1mol气体的体积:然而,直接测定气体的体积和质量,操作上比较繁复,我们可以设想能否用称量固体的质量、量出液体的体积,间接地得到气体的质量和体积。

气体摩尔体积测定装置(如图)由三部分组成,左边是气体发生器,中间是储液瓶,右边是液体量瓶。

储液瓶上的刻度线标明了容积约200mL的位置,液体量瓶的容积约130mL,量瓶瓶颈上有110—130mL刻度线,可正确读出进入量瓶的液体的体积。

全部装置固定在专用底座上。

底座放置气体发生器、液体量瓶的位置下有螺旋,能作高低的微调。

如要测定1mol氢气的体积,则取一定质量的镁带跟稀硫酸在气体发生器中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把储液瓶中液体(品红溶液)压入液体量瓶,读出液体数据转换成氢气的体积,进行计算推算出实验温度时1mo l氢气的体积。

实验步骤:1、记录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强。

2、装配好气体摩尔体积测定装置,做好气密性检查。

3、用砂皮擦去镁带表面的氧化物,然后称取0.120—0.140g镁带(精确至0.001g),把准确数值记录于表格。

4、将镁带用纸舟投入到气体发生器的底部,用橡皮塞塞紧。

注意:不要使镁带贴附在瓶壁上。

5、用针筒吸取10mL 2mol/L H2SO4溶液,用针头扎进橡皮塞,将硫酸注入气体发生器,注如后要迅速拔出针筒(注意要捏住针头拔出,不要使针头和针筒脱离),观察现象。

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

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

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气体的摩尔体积是指在标准条件下,一个摩尔的气体所占据的体积。

摩尔体积的计算是基于理想气体模型的,即假设气体分子无体积,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

虽然现实中的气体很难完全满足理想气体模型,但在一定条件下,理想气体模型仍然是我们计算气体摩尔体积的重要工具。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其中P是气体的压强,V是气体的体积,n是气体的摩尔数,R是气体常数,T是气体的温度。

根据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式为V=nRT/P。

在标准条件下,气体的温度为273.15K(0℃),气压为101.325kPa。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气体的摩尔体积。

举个例子,假设有1摩尔的气体,其温度为273.15K,气压为101.325kPa。

根据上面的计算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气体的摩尔体积为V=(1 mol)(8.314 J/(mol·K))(273.15K)/(101.325 kPa)=22.414 L。

因此,在标准条件下,1摩尔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414升。

在实际应用中,当气体处于非标准条件下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例如,如果气体的温度不是标准条件下的273.15K,我们需要根据摄氏温度与开尔文温度的转换关系进行修正。

如果气压不是标准条件下的101.325kPa,我们需要根据所给的气压进行修正。

此外,除了理想气体模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实际气体的性质和条件。

例如,当气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时,摩尔体积会发生变化,此时我们需要使用修正的理论模型来计算摩尔体积。

总而言之,气体的摩尔体积可以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计算。

在标准条件下,摩尔体积的计算较为简单,但在非标准条件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此外,实际气体的性质和条件也会影响摩尔体积的计算。

深入了解和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体的行为和性质。

上海初中化学沪科版教材

上海初中化学沪科版教材

上海初中化学沪科版教材篇一: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全六册)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全六册)七年级上册第1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1.2数轴1.3有理数的大小1.4有理数的加减1.5 有理数的乘除1.6有理数的乘方1.7近似数第2章整式加减2.1用字母表示数2.2代数式2.3整式加减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3.2二元一次方程组3.3消元解方程组3.4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第4章直线与角4.1多彩的几何图形4.2线段、射线、直线4.3线段的长短比较4.4角的表示与度量4.5角的大小比较4.6作线段与角第5章数据收集与整理5.1数据的收集5.2数据的整理5.3统计图的选择5.4从图表中获取信息七年级下册第6章实数6.1平方根、立方根6.2实数第7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7.2一元一次不等式7.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8章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8.1幂的运算8.2 整式乘法8.3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8.4 整式除法8.5 因式分解第9章分式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9.2分式的运算9.3 分式方程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1相交线10.2平行线的判定10.3 平行线的性质10.4 平移第11章频数分布11.1频数与频率11.2频数分布八年级上册第12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2.1平面上点的坐标12.2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第13章一次函数13.1函数13.2一次函数13.3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13.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第14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4.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4.2命题与证明第15章全等三角形15.1全等三角形15.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6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 16.1轴对称图形16.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6.3等腰三角形16.4角的平分线八年级下册第17章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18章二次根式18.1二次根式18.2二次根式的运算第19章一元二次方程 19.1一元二次方程19.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篇二:最新沪科版初中数学课本目录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七年级上册第1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 1.2 数轴1.3 有理数的大小 1.4 有理数的加减 1.5 有理数的乘除 1.6 有理数的乘方 1.7 近似数第2章整式加减2.1 代数式 2.2 整式加减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3.2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3.3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3.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3.5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3.6一次方程组与CT课件第4章直线与角4.1几何图形4.2线段、射线、直线 4.3线段的长短比较 4.4角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4.6用尺规作线段与角第5章数据收集与整理5.1数据的收集 5.2数据的整理5.3用统计图描述数据5.4综合与实践浪费水资源现象七年级下册第6章实数6.1平方根、立方根 6.2实数第7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7.2一元一次不等式7.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7.4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第8章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8.1幂的运算(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 (14.1.2 幂的乘方) (14.1.3积的乘方)(14.1.4单项式乘单项式) (14.1.5同底数幂的除法) (14.1.6多项式乘多项式)8.2 整式乘法8.3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 8.4 因式分解8.5 综合与实际纳米材料的奇异特性第9章分式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9.2分式的运算9.3 分式方程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10.1相交线10.2平行线的判定 10.3 平行线的性质10.4 平移八年级上册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2.1平面上的点坐标12.2图形在坐标中的平移第12章一次函数12.1函数12.2一次函数12.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13.4综合与实践一次函数模型的应用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3.2 命题与证明第14章全等三角形14.1全等三角形14.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5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15.1轴对称图形(13.1.1轴对称) (13.2.1画轴对称图形) 15.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5.3等腰三角形15.4角的平分线八年级下册第16章二次根式16.1 二次根式16.2二次根式的运算第17章一元二次方程17.1 一元二次方程17.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17.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7.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18章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19章四边形19.1 多边形(来自: 小龙文档网:上海,初中化学,沪科版,教材)内角和 19.2平行四边形19.3 矩形菱形正方形 19.4 中心对称图形 19.5梯形第20章数据的初步分析 20.1数据的频数分布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 20.3综合与实践体重指数九年级上册第21章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21.1二次函数21.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1.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21.4二次函数的应用21.5反比例函数21.6综合与实践获得最大利润第22章相似形22.1比例线段2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2.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2.4图形的位似变换22.5综合与实践测量与误差第23章解直角三角形23.1锐角的三角函数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九年级下册第24章圆24.1 旋转24.2 圆的对称性 24.3 圆周角2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4.5 三角形的内切圆 24.6 正多边形与圆 24.7 弧长与扇形面积24.8 进球路线与最佳射门角第25章投影与视图25.1 投影 25.2 三视图第26章概率初步26.1 随机事件26.2 等可能情况下的概率计算26.3 用频率估计概率26.4 概率在遗传学中的应用初中数学王桂兵整理篇三:上海高中化学教材目录上海市使用的化学教材跟人教版教材不一样,而很多老师是人教版或其他版本教材出身,加之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将初三到高三的教材目录罗列如下: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化学的魅力第二章空气第三章溶液第四章碳九年级下册第五章酸、碱第六章盐、金属第七章化学与生活一、高中化学教材介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1、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 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1.2 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1.3 揭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面纱2、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2.1 以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品2.2 海水中的氯2.3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3、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3.1 原子间的相互作用3.2 离子键3.3 共价键4、剖析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4.1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4.2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5、评说硫、氮的“功”与“过”5.1 从黑火药到酸雨5.2 认识物质的量浓度5.3 硫酸5.4 化学肥料中的主角6、揭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6.1 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6.2 反应物如何可能转变成生成物6.3 化工生产能否做到又快又多7、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7.1 电解质的电离7.2 研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7.3 盐溶液的酸碱性7.4 电解质溶液在通电情况下的变化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8、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8.1 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钢铁8.2 铝和铝合金的崛起9、初识元素周期律9.1 元素周期律9.2 元素周期表10、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 10.1 测定1mol气体的体积10.2 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10.3 酸碱滴定高二年级第二学期11、认识碳氢化合物的多样性 11.1 碳氢化合物的宝库——石油 11.2 石油化工的龙头——乙烯 11.3 煤化工和乙炔11.4 一种特殊的碳氢化合物——苯12、初识生活中的一些含氧有机化合物 12.1 杜康酿酒话乙醇12.2 醋和酒香12.3 家庭装潢说甲醛13、检验一些无机化合物13.1 离子的检验13.2 混合物的检验高三年级拓展型课程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1 原子结构1.2 元素周期律2、化学键和晶体结构2.1 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2.2 晶体3、化学中的平衡3.1 溶解平衡3.2 化学反应中的平衡3.3 电离平衡3.4 水的电离和盐类水解4、离子互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4.1 离子互换反应4.2 氧化还原反应5、非金属元素5.1 非金属单质5.2 一些非金属化合物5.3 化工生产6、金属元素6.1 金属及其冶炼6.2 一些金属化合物7、烃7.1 烃的分类和同系物7.2 烃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7.3 一些重要的烃类和石油化工8、烃的衍生物8.1 卤代烃8.2 醇和酚8.3 醛8.4 羧酸和酯9、化学实验探究9.1 常见气体的制备和净化9.2 物质的提纯和分离9.3 物质的检验9.4 定量实验。

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

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
储液瓶中没有 10.用注射器在排加出料的口气处体抽的气量,使储气瓶中导管内外液面持平
记录抽出气体的体积,把数据记录在于表格。 修正计算公式: Vm=V—(—H2—O—)-—V(—H—2S—O—4)—+—V—(注—射—器—)—×M(镁)
m(镁)
11.再做一次,取两次的平均值
12.计算,做好记录
13.误差分析
3、过失误差 操作失误所引起的误差,或叫测量错误 如液体的读数偏差、装置漏气 由测定人的正确操作来消除。
六、实验误差分析
V(H2O) Vm=—————M(镁)
m(镁)
V m = V — ( — H 2 — O — ) - — V ( — H — 2 S — O — 4 ) — + — V — ( 注 — 射 — 器 — ) — × M ( 镁 ) m ( 镁 )
MM(gg/mo ) l
三、测定气体摩尔体积的装置
气体发生装置 气体收集装置 量体积装置
1、气体发生装置:
2、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集气; (储液瓶) 3、量体积装置: 测量排出水的体积。
(液体量瓶)
4.把选用的装置连接起来。
四、操作步骤
1.记录实验时室内温度和压强; 为什么要记录测定环境的温度?
以下情况是否会造成实验误差。为什么?
1、镁带中含有与硫酸不反应的杂质; V(H2O)减小,即: Vm偏低;
2、镁带中含有铝杂质; V(H2O)增大, Vm偏高;
3、没有进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有漏气 V(H2O)偏低——Vm偏低;
4、镁带表面氧化镁没有擦除或没有除尽 V(H2O)偏低——Vm偏低;
5、液体量瓶刻度读数未扣去硫酸的体积 V(H2O)偏高——Vm偏高;
实验注意事项:

误差分析及实验心得(最终五篇)

误差分析及实验心得(最终五篇)

误差分析及实验心得(最终五篇)第一篇:误差分析及实验心得误差分析及实验心得误差分析系统误差:使用台秤、量筒、量取药品时产生误差;随机误差:反应未进行完全,有副反应发生;结晶、纯化及过滤时,有部分产品损失。

1、实验感想:在实验的准备阶段,我就和搭档通过校园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查阅到了很多的有关本实验的资料,了解了很多关于阿司匹林的知识,无论是其发展历史、药理、分子结构还是物理化学性质。

而从此实验,我们学习并掌握了实验室制备阿司匹林的各个过程细节,但毕竟是我们第一次独立的做实验,导致实验产率较低,误差较大。

在几个实验方案中,我们选取了一个较简单,容易操作的进行实验。

我与同学共做了3次实验,第一次由于加错药品而导致实验失败,第二次实验由于抽滤的时候加入酒精的量过多,导致实验产率过低。

因此,我们进行了第三次实验,在抽滤时对酒精的用量减少,虽然结果依然不理想,但是我们仍有许多的收获:(1)、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通过此次的开放性实验,使我们了解到“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使我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明白了在实践中我们仍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

(2)、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这次的开放性实验要求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同学一起完成,而且不像以前实验时有已知的实验步骤,这就要求我们自己通力合作,独立思考,查阅资料了解实验并制定方案,再进行实验得到要求中的产物。

我们彼此查找资料,积极的发表个人意见,增强了团队之间的协作精神,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我们科学严谨的求知精神,敢于追求真理,不怕失败的顽强毅力。

当然我们也在实验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

九、实验讨论及心得体会本次实验练习了乙酰水杨酸的制备操作,我制得的乙酰水杨酸的产量为理论上应该是约1.5g。

所得产量与理论值存在一定偏差通过分析得到以下可能原因:a、减压过滤操作中有产物损失。

b、将产物转移至表面皿上时有产物残留。

c、结晶时没有结晶完全。

气体的摩尔体积与分压计算

气体的摩尔体积与分压计算

气体的摩尔体积与分压计算在化学和物理学领域中,气体的摩尔体积与分压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摩尔体积指的是单位摩尔气体所占据的体积,而分压则是指在混合气体中每种气体所产生的压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气体摩尔体积与分压的计算方法和相关理论。

一、摩尔体积的计算气体的摩尔体积可以通过摩尔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摩尔体积公式可以表示为V = V_0/n,其中V表示气体的体积,V_0表示标准摩尔体积,n表示气体的摩尔数。

标准摩尔体积是指在标准条件下,1摩尔气体所占据的体积,通常情况下为22.4升。

因此,如果我们知道气体的摩尔数,就可以通过将所给的气体体积除以摩尔数来计算摩尔体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摩尔体积计算方法仅适用于理想气体的情况。

对于实际气体,由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摩尔体积会受到修正。

实际气体的摩尔体积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获得,例如通过温度、压力和气体间距离的测量来计算。

二、分压的计算在混合气体中,每种气体所产生的压力称为分压。

分压可以通过分压公式来计算。

分压公式可以表示为P_i = P * X_i,其中P_i表示气体i的分压,P表示总压力,X_i表示气体i的摩尔分数。

摩尔分数是指气体i的摩尔数与混合气体总摩尔数之比。

如果我们知道每种气体的摩尔数和总压力,就可以通过将气体i的摩尔数除以总摩尔数,再乘以总压力来计算分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压计算方法同样适用于理想气体的情况。

对于实际气体,同样需要考虑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压会受到修正。

三、摩尔体积与分压的关系摩尔体积与分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得到P_iV_i = n_iRT,其中P_i表示气体i的分压,V_i表示气体i的摩尔体积,n_i表示气体i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表示温度。

由于摩尔体积V_i = V_0/n_i,将摩尔体积代入上述公式中,可以得到P_iV_0 = RT。

这个公式说明,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不同气体的摩尔体积是相等的。

10.1测定1mol气体的体积

10.1测定1mol气体的体积
1、测定方法 (1)制氢气,用镁的质量计算氢气的质量。 (2)产生的氢气用排液法收集、量出体积。 2、计算公式 M(Mg)V(H2) Vm= m(Mg) 3、实验药品: 镁带、稀硫酸、水(品红)
3
5.测量气体的体积 利用气体的不溶于某些液体的性质(如 H2 难溶于水,Cl2 难溶于饱 5.测量气体的体积 用排液法粗略测量气体的体积。其多种量气装置见下图。
偏低 (1)没进行气密性检查,装臵漏气: (2)镁带表面的氧化膜没除净 偏低 (3)没冷却至室温就抽气 偏高 (4)硫酸的量不足,镁带没有完全反应 偏低 (5)镁带称量好后再用砂纸擦去表面氧化膜偏低 (6)镁带中有不与硫酸反应的杂质偏低 (7)镁带中含有少量的金属铝 偏高 10 (8)实验时没有测量气温和气压 无影响,但是对理论值有影响
5、调正装臵压强—第1次用注射器 ——用注射器从A瓶加料口处吸出空气,当B 瓶中导管内液面和外液面持平时,可以确认装臵内 外压强基本一致,反应位于起始状态 6、加aml硫酸—第2次用注射器 ——用注射器(去针头)在小烧杯中吸入a( 10)ml 3mol/LH2SO4,注射器口向下装上针头,排 出多余硫酸,移到A瓶加料口上方,左手握A瓶颈右 手将注射器针头迅速拔出注射器 7、读数——第3次用注射器 (1)反应开始排出液体速度较快,后逐渐变 慢,当目测A瓶中镁带几乎都反应完时,可用左手 握住A瓶胶塞轻轻上下振荡,使少量气体尽可能逸 出。当C瓶内插头口不再滴液时确认反应完成。 7
• • • • • •
课题:用气体摩尔体积测定装置测定常温下1摩尔氧气的体积。 提供试剂: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 试回答: (1)写出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锰放在______中,用注射器注人的试剂是_ ___ (3)液体量瓶的刻度范围是110~130mL,过氧化氢溶液取10mL, 则过氧化氢溶液浓度最大约为_______mol/L,最小约为 _______mol/L(常温下1摩尔氧气的体积取24.0L)。 • (4)"在测定实验中,液体量瓶的读数,就是氧气的体积数"。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 (5)现取10mL0.95mol/l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反应, 液体量瓶的 读数为122.0mL,计算常温下1摩尔氧气的体积测定值是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
化学实验的研究内容
定性实验
定性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举例: ⑴ 确定元素组成 电解水:说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2)离子鉴定 铵根离子的检验:说明有(无)铵根离子 (3)气体性质的检验 HCl喷泉实验:说明HCl极易溶解于水 ……
化学实验的研究内容
定量实验
定量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误差分析的前提:
M ( Mg )
M ( Mg )
我们引入“控制变量”的思想, 一般情况下认为只存在一个可能影 响实验结果,并产生误差的因素
() H2 ) V ( H 2 ) V ( H 2 ) V ( H 2 ) V ( H 22 ) M (V Mg Vm Vm 误差分析 ) n( H 2 ) n( Mg ) m( Mg ) n( H m ( Mg )n( Mg ) 2

气体
针筒
气球 →
气体

气体
量 筒

气体
量 筒
后两种测量方法对气体有何要求?
实验原理
思考:如何选择实验气体呢? H2 N2 O2 He CO2 Cl2 HCl CO NH3 NO NO2 SO2 H2S…… 1、稳定性 2、溶解性 3、操作性 4、毒性 *5、分子量小 …… Mg + H2SO4 → MgSO4 + H2↑
⑴测温度、时间;
⑵称物质质量
(3)测量液体或气体的体积; (4)配一定浓度的溶液; (5)测定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分数; ……
化学实验的研究内容
结构分析实验
确定物质中原子彼此如何联结成分子 以及在空间如何排列
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重要分支
——分析化学
化学实验的研究内容
定量实验常用仪器
称质量
托盘天平
(精确到0.1g)
电子天平
(精确到0.001g)
分析天平
(精确到0.0001g)
仪器精密度
化学实验的研究内容
定量实验常用仪器
量(定)体积
量筒
滴定管
容量瓶
(精确到0.01mL)
(10mL精确到0.1mL) (精确到0.01mL)
以上仪器有哪些常见规格? 测液体体积的量器上通常有哪些标识?
实验原理
A B C
C、量液装置: 液体量瓶——瓶颈部有刻度线 (体积测量范围;最小刻度)
实验步骤
实验过程简介:
取一定质量的镁带于A瓶; 加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
产生的H2把B瓶中的液体通
过导管压入C瓶;
H2
在C瓶中读出液体数据换算 成氢气的体积。
B C
A
实验步骤
结合具体实验步骤(P49),思考:
1、连接装置。实验前还需 进行什么操作? 2、称量。为什么镁的质量 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实验
思考:是否要制备1mol气体来测 定其体积? 可通过哪些物理量来求呢? 1mol气体的体积就是气体的摩尔体积 V Vm= n
气体体积(L)
气体摩尔体积 (L/mol)
气体物质的量 (mol)
实验原理
V Vm= n 思考:实际如何来测定V与n呢?
设计并简单画出测量气体的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评价下列四种气体体积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A
B
C
其它实验设计
测气法中为使气体体积测定更 精确,需注意的问题一般有:
• 装置是否漏气 • 加入酸的体积 • 反应放热使气体体积膨胀 • 装置内外气体压强不同 • 导管中留有液体 ……
其它实验设计
仪器:
A、Y型管 (气体发生装置) B、测气管 (精确到0.01mL) C、水准管 (调节气体压强)
中镁和硫酸谁过量?
3、加试剂(镁、水)。
A B C
4、抽气调压。B瓶中导管
内外液面相平是为什么?
实验步骤
结合具体实验步骤(P49),思考:
5、加酸。 加硫酸,对气体体积的测 定有无影响? 6、读数。读数前要注意什
么?C瓶中液体的体积是否
就是生成的H2的体积?
镁的质量取值范围的依据
A B C
是什么?
实验原理
思考:如何测定氢气物质的量呢?
气体物质的量不方便直接测量
(提示:实验中氢气如何制备)
Mg + H2SO4 → MgSO4 g) = M(Mg)
实验原理
综上所述,
测定1mol气体(H2)的体积的原理
Mg + 2H+ → Mg2+ + H2↑
V ( H 2 ) V ( H 2 ) V ( H 2 ) V ( H 2 ) M ( Mg ) Vm n( H 2 ) n( Mg ) m( Mg ) m( Mg )
稀硫酸
镁条
其它实验设计
测定1摩尔气体的体积:
思考: 1、如何检验装置气 密性? 2、根据B管的测定 范围,镁条质量的 最大值为多少?
(常温常压Vm=24.0)
稀硫酸 镁条
3、是否立即反应?
其它实验设计
测定1摩尔气体的体积:
4、如何调整装置内 外压强? 5、还有什么要做? 6、初读数,要注意 什么? 7、使反应开始进行 该如何操作?
而V(H2)误差的讨论,实质上是其 “实验值”与“理论值”的比较 当实验值>理论值,V(H2)偏大,Vm偏大 当实验值<理论值,V(H2)偏小,Vm偏小
误差分析
分析下列情况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操作 对V影响 对Vm影响
硫酸未反应完 镁条未反应完 镁条中含有不与硫酸反应的杂质 镁条表面氧化膜未处理干净 镁条中混有铝
误差分析
系统误差 经常发生,一般由比
较固定的原因造成 校准仪器、对照实验
误差的种类
误差的性质和特点
偶然误差 由偶然因素引起
平行实验
过失误差 由人为过失引起
不允许出现
误差分析
误差的表示:
绝对误差 =实验值-理论值
实验值-理论值 ×100% 相对误差 = 理论值
误差表示有“+”有“-”
误差分析
测定1mol气体(H2)的体积的原理
若误差是由m(Mg)引起,还是归 结到对V(H2)误差情况的讨论
误差分析
用Y形管进行实验,分析下列情况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操作
对V影响
对Vm影响
反应后,水准管液面高就直接读数
初读数时仰视刻度,末读数正确
初读数正确,末读数时俯视刻度 初读数仰视,末读数俯视
稀硫酸
镁条
其它实验设计
测定1摩尔气体的体积:
8、硫酸的体积是否 对H2的体积测量造 成影响? 9、A中残留的H2是 否对测定有影响? 10、正确读取气体 体积需注意什么?
稀硫酸
镁条
对比并评价两套装置
误差分析
做定量实验,就会存在误差
误差是绝对无法避免的
但可以尽力减小误差
若将误差控制在一个很小的 范围内,即可认为该定量实验 是成功的
实验步骤
结合具体实验步骤(P49),思考:
7、再次抽气调压。此步骤 原因何在?对H2体积的测 定又产生什么影响? 8、上述哪些步骤对H2体积 的测定有影响? 9、H2体积如何计算? 10、计算结果能直接与22.4 比较吗? 你觉得该测定方法如何? 请从各方面评价。
A
B
C
其它实验设计
思考:该装置中的仪器可用 哪些常用仪器来替代?
M ( Mg )
电子天平 测气装置 (测液体体积)
实验仪器和装置
思考:实验装置应该由哪几部分组成? 气体发生装置 气体体积测定装置 储液装置 液体体积测定装置
实验仪器和装置
化学反应气体体积测定仪
A、气体发生装置: 气体发生器——带支管的锥形的 瓶(加料口、橡皮塞)
B、储液装置: 储液瓶——带玻璃瓶塞和伸至瓶 底的导液管;瓶身有刻度线
() H 2 ) V (H 2 ) V (H ( H 2 ) V ( H 2 ) V ( H 2 ) V ( H22 )M (V Mg Vm m( Mg ) ) m ( H 2 ) n( Mg ) m( Mg ) n( H m ( Mg )n( Mg ) 2
M ( Mg ) MV ( Mg的误差分析,实质上是归结 ) 对 m 到对V(H2)误差情况的讨论
V(H2) = V( 液 )- M ( Mg ) V(H2SO4)+V(抽气)
用气体体积测定仪进行实验,分析下列情况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操作
对V影响
对Vm影响
实验装置气密性不佳
注入硫酸后,拔针头时针头脱落 求算时未减去硫酸的体积
冷却到室温后,未调压直接测量
未冷却到室温就调压测量
读数时俯视刻度
误差分析
Mg + 2H+ → Mg2+ + H2↑
() H 2 ) V (H 2 ) V (H 2 ( H 2 ) V ( H 2 ) V ( H 2 ) V ( H 22 ) M (V Mg Vm m( Mg ) ) m ( H 2 ) n( Mg ) m( Mg ) n( H m ( Mg )n( Mg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