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辨到行动:教育理论的时代转向(刘旭东)

合集下载

“问思辨”教学,打通课程变革“最后一公里”

“问思辨”教学,打通课程变革“最后一公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落脚点之一,在于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堂教学变革是课程变革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难走的一公里。

2023年,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倡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旨在实现“知识输入”向“思维产出”的转型。

该方案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强调各学科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关键词——思维。

教师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以自我驱动、质疑思辨、合作探究为特点的课堂。

甘肃省兰州静宁路教育集团秉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育思想,融合儿童认知规律与现代学科教学特点,形成具有中国当代教育价值的教学模式。

学校通过“问思辨”教学模型,推动语文课堂中教法与学式的双向变革。

“理论+实践”,用概念建构思维体系。

“概念”是思维体系的基本单元,概念驱动的教学强调“思维”和“理解”两个要素,有利于重塑个体的认知方式。

“问思辨”教学模型结合儿童认知规律、思维模型建构和在地风物探究,开发实用的课堂思维工具,优化课程思维和教学结构,实现结构性赋能。

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校实施“大概念大单元统整教学‘问思辨’”策略,其背后隐藏“问思辨”教学,打通课程变革“最后一公里”徐江 | 甘肃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教育集团着系统化、结构化、程序化的思维逻辑,为师生提供了方法论、工具箱和系统化支架,具备规模化实施的优势,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变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形成高阶思维。

启动“问思辨”课堂变革之后,集团各校实施“大概念大单元统整教学”和“1+1+3+N”教研模式,即以一个概念统整某个自然单元,联动三位教师开展多次磨课。

这种新式的教研模式使教师能力得以提升,亦促进了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引发了深度学习。

“问题+思辨”,让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

“问”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技能式”教学,教师要解决的新课题是:如何梳理问题矩阵并实施大概念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从思考孤立问题发展至探究链式问题?此外,为了实现“思维”和“理解”的教学,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迁移和运用模型,并追求模型的跨学科、跨时空、跨情境应用。

教育部推荐的教师读书目录

教育部推荐的教师读书目录

1.《教育的情调》,[加]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著,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2.《未来教育重塑研究》,尚俊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版3.《国际教育新理念(修订版)》,顾明远、孟繁华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4.《教育的第三只眼》,汤勇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5.《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6.《新儿童研究(第一辑)》,张斌贤、于伟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06月出版7.《新中国教育学家肖像》,石中英、朱珊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8.《教师韧性研究》,李琼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9.《表扬与批评现象学》,朱光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10.《教学论与生活》,[苏]Л.В.赞科夫著,俞翔辉、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11.《教育何为》,[德]弗里德里希•尼采著,周国平译,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12.《游戏改变学习:游戏素养、批判性思维与未来教育》,[美]詹姆斯•保罗•吉著,孙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版13.《重新设计一所好学校:简单、合理、多样化地解构和重塑现有学习空间和学校环境》,[美]普拉卡什•奈尔著,林文静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14.《被压迫者教育学(50周年纪念版)》,[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张屹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版15.《小学里的游戏化学习》,[英]玛丽•布里格斯 [英]艾丽斯•汉森著,严加平、王湖滨译,沈兰审校,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16.《什么值得教?技术时代重新思考课程》,[法]阿兰•柯林斯著,陈家刚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版17.《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萧勇、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18.《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肯•罗宾逊、卢•阿罗尼卡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19.《学习场景的革命》,戴维•索恩伯格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20.《泥土集:顾明远教育论文和随笔》,顾明远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21.《整体构建中国素质教育发展体系》,詹万生、刘波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22.《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业标准丛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23.《教育与科技:喜与忧》,程介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24.《被遮蔽的世界——教育身体史研究引论》,周洪宇、李艳莉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25.《学习中心教学的学校行动研究》,陈佑清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26.《智能学习的未来》,罗斯玛丽⋅卢金、栗浩洋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27.《学校如何运转》,李希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28.《办学理念策划十讲》,沈曙虹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29.《为师生赋能:魅力校园的构建智慧》,王福强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30.《爱是教育的灵魂:学校素质教育的多维度探索》,周西政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31.《教育学视角下的未来学校》,王毓珣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32.《要领》,[美]约翰•汉尼斯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2月出版33.《深井效应》,娜丁•伯克•哈里斯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34.《学校管理经典案例分析点评》,杨江峰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35.《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教育心理学》,吴庆麟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36.《跟情绪做朋友:教师情绪管理与成长》,陈煦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37.《心理学大师人际关系思想经典研究书系•阿希人际关系思想解析》,张丽锦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38.《实验心理学(第二版)》,郭秀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39.《教育心理学:学习与教学(第四版)》,[澳]休•杜谢恩著,何先友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40.《教导:伍登教练是怎样带队伍的》,[美]约翰•伍登、史蒂夫•贾米森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41.《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顾彬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版42.《学校身份》,[比]于戈•德拉朗、[比]易克萨维耶•杜麦著,汪凌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43.《教学中的心理学(第14版)》(上下册),[美] 杰克斯诺曼、[美]里克麦考恩著,庞维国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版44.《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美]罗莎琳德•查尔斯沃思著,王思睿、孙梦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45.《中学心理辅导实用技巧与案例》,林甲针、陈如优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46.《学前教育新视点丛书儿童视野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王海英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47.《幼儿园里的哲学启蒙课:创意活动设计与实施》,高美霞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48.《3岁开始的思维力培养》,久野泰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06月出版49.《幼儿园区域活动68问》,董旭花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50.《学前教育新视点丛书中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理论、政策与实践》,李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51.《做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第二版),莫源秋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52.《图说:幼儿园环境规划与创设》,韩智、张敏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53.《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心语》,单中惠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54.《幼儿园政策法规实务ABC》,李晓燕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55.《幼儿发展性评价手册》,黄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56.《幼儿教师基本功:爱上活动美术区》,李慰宜、侯小燕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版57.《幼儿社会性发展课程》,[澳大利亚]马克•勒默叙里耶、玛达维•纳瓦那•帕克著,席蓉、于开莲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58.《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儿童早期的教与学》,[英]大卫•怀特布莱德、彭尼•科尔特曼主编,李甦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59.《与幼儿交流的艺术——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英]迈克尔•琼斯著,余珍有、曲方炳、刘晓晔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60.《中国百年老园透视》,刘占兰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61.《幼儿园户外探索与学习》,[美]露丝•威尔著,邹海瑞、廖宁燕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62.《倾听孩子——教师和家长怎样与幼儿谈论棘手的话题》,[美]南希•克洛斯著,胥兴春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63.《幼儿园教育活动观摩与研讨》(融媒体),高丙成丛书主编,周丛笑、陈丹、邓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64.《3—7岁儿童课堂行为管理——关键第一步》,比尔•罗杰斯、伊丽莎白•麦克佛森著,吕思培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65.《0-5岁——大脑发育的黄金五年》,[美]莉丝•埃利奥特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66.《幼儿园户外创造性游戏与学习》(全彩),[美]露丝•威尔逊著,陈欢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67.《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诊断与对策》,高丙成丛书主编,苏婧、何桂香等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68.《民间游戏走进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索》,郑智梅、潘晓云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69.《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陈静静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70.《说课的门道》,于素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71.《主题阅读的教与学》,徐世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72.《STEM教育这样做》,王素、李正福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73.《照亮校园的常识》,吴非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74.《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王崧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75.《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华应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76.《语文课上的风景》,景洪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77.《读书成就名师》(修订本),张贵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78.《教师自我突围的秘诀:36位名师的专业成长经验》,汪瑞林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79.《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郑英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80.《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如何从新手走向卓越》,张祖庆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81.《余映潮谈阅读教学设计》,余映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82.《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第二版),李进成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83.《一张桌子一本书:在阅读课上遇见你》,童蓓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84.《多元智能教学法: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最大潜能》,[英]迈克•福利萨姆著,郑晓梅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85.《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第三版),冯卫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86.《吴正宪与儿童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家研究院组编吴正宪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87.《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俞正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88.《新体系:微课程教学法》,金陵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89.《网课十讲》,方柏林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90.《小学语文课程统整:理论、路径与策略》,孙凤霞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91.《新高考十讲》,储朝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92.《做班主任,真有意思!》,张玉石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93.《从合格班主任到优秀班主任》,陈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94.《思维导图教学法:写给中小学老师的思维导图课》,李媛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95.《学生眼中的好教育》,张贵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96.《班会课,就是要解决问题》,丁如许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97.《我用数学教素养:教学设计12例》,陈俊荣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98.《教育的目的》,[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著,张佳楠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99.《破解神话——还原真实的芬兰教育》,[芬兰]文德著,刘敏、姚苇依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100.《如何在课堂中使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式学习的60种课堂活动》,[英]麦克•格尔森著,王瑜、刘白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101.《基于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与探究式课堂教学法》,[英]哈利•弗莱彻•伍德著,刘卓、耿长昊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102.《教室里的1-2-3魔法教学》,[美]托马斯•费伦、莎拉•简•秀娜著,杨洋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103.《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王君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104.《如何利用学校网络进行项目》,[美]汤姆•范德•阿尔克、莉迪亚•多宾斯著,吕璀璀、刘白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105.《给班主任的建议》,丁如许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106.《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增订版),孙绍振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107.《创课,让学生更精彩》,孙建锋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108.《倾听与反思——特级教师修炼日志》,刘善娜著,宁波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109.《初中语文这样教——统编新课名师备教手记》(上下2册),剑男主编,王君、肖培东、凌宗伟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110.《讲台上方的星空》,周春梅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111.《点灯人说》,亲近母语研究院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06月出版112.《在有光的课堂上》,张小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113.《评课:对话的艺术》,胡亨康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114.《如何在课堂中培养成长型思维》,[英]麦克•格尔森著,白洁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115.《教育,伴随着成长》,蔡朝阳编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116.《如何在课堂上提问:好问题胜过好答案》,[英]麦克•格尔森著,谭淑文、刘白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117.《班主任的六大核心素养》,李华名师工作室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118.《高度参与的课堂:提高学生专注力的沉浸式教学》,[美]罗伯特•J.马扎诺、黛布拉•皮克林、塔米•赫夫尔鲍尔著,白洁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119.《行思学研方圆间——数学教学随笔》,林风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120.《如何在课堂中使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英]麦克•格尔森著,汪然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121.《阅读照亮教育人生》,吴奇著,宁波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122.《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艺术》,郑学志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123.《理解为先单元教学设计实例:教师专业发展工具书》,[美]杰伊•麦克泰、[美]格兰特•威金斯著,盛群力、张恩铭、王陈烁、鲍锦霞、褚欣维、盛呈燕译,宁波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124.《重新发现教育》,高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125.《好妈妈这样教数学》,孙路弘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126.《孩子,抬起头》,孙云晓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127.《养孩子,让父母重新活过》,黄淑文著,台海出版社2020年2月出版128.《大自然是个数学老师》,梁进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129.《摆脱共情》,[加]保罗•布卢姆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130.《网络成瘾心理学》,胡耿丹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131.《穿透式学习》,方军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132.《写给世纪父母》,卢勤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133.《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凌想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134.《女孩青春期的秘密》,[澳]卡兹•库克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135.《未来世界青少年行动指南——PISA如何评估全球胜任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胡敏、郝福合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136.《全球胜任力——融入世界的技能》,韦罗尼卡•博伊克斯•曼西利亚、安东尼•杰克逊著,赵中建、王政吉、吴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137.《读图画书,学批判性思维》,[爱尔兰]玛丽•罗奇著,张丽倩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138.《跨越式成长:思维转换重塑你的工作和生活》,[美]芭芭拉•奥克利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139.《学会如何学习》,[美]芭芭拉•奥克利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140.《爱的管教》,[美] 贝基•A.贝利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141.《社会性动物(第12版)》,[美]艾略特•阿伦森 [美]乔舒亚•阿伦森著,邢占军、黄立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142.《教儿童学会思考》,[英]罗伯特•费希尔著,冷璐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143.《危险关系》,[比利时]埃丝特•佩瑞尔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144.《天才与算法》,[英] 马库斯•杜•索托伊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145.《跳出猴子思维》,[美]珍妮弗•香农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146.《多样性红利》,[美]斯科特•佩奇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147.《家庭的觉醒》,[美]沙法丽•萨巴瑞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148.《自驱型成长》,[美]威廉•斯蒂克斯鲁德(William Stixrud)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149.《棘手孩子》,[美]斯坦利•图雷克、[美]莱斯利•唐纳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150.《人生的病》,吴迎君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151.《思考与觅食:钟建林教育人生随笔》,钟建林著,2019年1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52.《人生十二法则》,[加]乔丹•彼得森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153.《我爱本草》,半夏著,花城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154.《花开有声》,王洁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155.《我的第一本亲子思维导图》,粟米著,台海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156.《故宫六百年》,祝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15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系列丛书),翟博总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158.《70件文物里的中国》,上海博物馆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版159.《论语里住着的孔子》,何伟俊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160.《光阴里那些手绘的花朵》,安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161.《爆笑吧!心理学大神来了》,迟毓凯著,北京联合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162.《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沈迦著,新星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163.《理性生活指南》,[美]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 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164.《欢迎来到你的世界》,[美]莎拉•威廉姆斯•戈德哈根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165.《神话》《英雄》,[英]斯蒂芬•弗莱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166.《心灵革命》,[意]皮耶罗•费鲁奇著,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5月出版167.《福建红色文化读本(大学版)》,王建南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3月第1版。

如何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位置

如何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位置

如何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位置?人在生物圈中,属于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并且是食物链中的最终营养级。

因此人的数量和活动,对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有很大的作用。

按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讲的内容,人在自然界中也要适应环境,同时自己的活动也在影响着环境。

环境对生物也有影响,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必然会被环境所淘汰,也就是显现出对环境的不适应。

按照食物链的营养级有一定的数量和比例来保持生态平衡的观点。

人在生物圈中也不能例外,因此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会不断加大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导致生态失衡。

如果在这过程中,人们的贪婪和污染在影响环境导致恶化的同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必然也会使人类在不适应变化的环境中而被淘汰。

当人们意识到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后,保护环境、爱护生物就显得很必要和很及时了。

人们做的一切环保工作的努力在爱护环境的同时,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任何生物都会从自然界灭绝,空出的生态位有新的生物来弥补。

但人类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灭绝速度加快了。

自然环境的保护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只是人类不想由于自己的贪婪加快它们的灭绝速度而已。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科学知识的增多,人们希望和自然环境的和谐要求越来越强烈。

人类不是在改造环境,而是通过努力,是自己更自然和谐的融入到环境中去。

在生态平衡中发挥最大的平衡作用。

因此,我理解人类在生物圈中的位置就是食物链中的一个营养级。

但这个营养级的参与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很重要的作用。

合理利用物质和能量,完成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通就是人类要做的事情。

也是人类在生物圈中应该找的位置。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刘良华一、教师研究的困难与出路:从教育思辨到教育叙事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常常会感到困难。

教师之所以感到困难,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误以为做研究就是以思辨的方式做价值研究或本质研究、策略研究。

教师遇到的第一思辨与第一大难题是价值研究。

比如教师可能会选择类似《论自学的价值》 /《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主题。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拟推荐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拟推荐
29
明代内阁政治研究
田澍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30
《新序》译注
马世年
西北师范大学
普及读物奖
31
《论“诗骚传统”》
韩高年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32
颠覆与立新:从思辨理念到现实主体的形转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
雒季
兰州城市学院
着作论文奖
33
牧区族群的生计变迁与心理适应——以甘南夏河县桑科乡X村为例
普及读物奖
11
《春秋》的文本性质及记事原则
董芬芬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12
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
张美宏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13
多篇章学习中提取练习策略对高阶技能的影响
周爱保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14
《回到文学现场——关于当代文学的研究》
杨光祖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15
《人学的困境与超越》
郭武
甘肃政法学院
着作论文奖
69
环境法学核心范畴之重构:环境法的法权结构论
史玉成
甘肃政法学院
着作论文奖
70
环境法视野下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
张瑞萍
甘肃政法学院
着作论文奖
71
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回报率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
孟望生
甘肃政法学院
青年成果奖
72
中国人衰老评估量表的研制
梁治学
甘肃医学院
着作论文奖
着作论文奖
39
古代诗歌注释元素——基于四家注杜的研究
杨永发
兰州城市学院

“四问”核心素养:从思辨走向落实

“四问”核心素养:从思辨走向落实

“四问”核心素养:从思辨走向落实作者:黄瑞来源:《今日教育》2016年第12期2016年即将过去。

这一年热透教育界,甚至波及全社会的一件教育大事就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出台了。

截至2016年11月,搜索“核心素养”的条目,百度上的数字高约230万,中国知网显示约99.8万条结果。

这一年召开的各种全国性的高端教育论坛也纷纷聚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为什么这么火?除了“核心素养”代表了中国教育改革未来的走向,不得不提及的一点是,无论是学术界、学校层面,甚至行政方面,对于如何落实核心素养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迫切需要学术研讨、借鉴引导和实践创生。

从素质教育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教育进入3.0时代。

盘点2016年关于核心素养的论文、报告、新闻,聆听来自专家校长的声音,聚焦以下问题,希望能澄清误区,找出落实的方向,分享前沿的实践,助推核心素养从学术思辨走向行动落实。

怎么看:从传承与发展的视角来看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什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解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核心素养仅从字面上理解并不难,难就难在要从现实意义上来理解。

那么,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成为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央文件中正式使用“素质教育”概念。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建构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年开始,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一系列变革。

从思辨到行动:教育理论的时代转向

从思辨到行动:教育理论的时代转向
2 0 1 4年 1月
西北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we s t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J a n . 2 0 l 4

部 按照 预定 的 “ 脚 本 ”展开 自身 的戏剧 ,基 本思 ( P 2 ) 。这 样 的思 想 方 法 预设 了一 个 具 有
二 、预设 论 教 育 理论 的形 态 及 其 困境
近代 以来 ,康德 、笛 卡尔 的主体论 哲学 使 自我
意识被 真正 发现 ,成 为人之 所 以为人 的标 志 。而 以
想方 法是 “ 先设 一个 框架 ,然 后用 它来对 教育 进行 规范 ” 【
本真 和至 善性质 、先 验 的教育本 体 ,并把 它作 为教 育认识 的逻辑起 点 和解读 教育 现象 的最终 依据 ,诸 如拉伊 、梅耶曼 就开 创 了试 图借 用 自然科 学 的研究 范式 去获得 客观 与精 确 的教育 知识 的思想 方法 的先
V o1 .51 N O.1

第 5 1 卷 第 1期
从 思 辨 到 行 动 :教 育 理 论 的 时 代 转 向
刘旭 东
(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教育 学 院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7 0 )
[ 摘
要 ]深 受 本 质 主 义和 理 性 主义 哲 学 的影 响 ,传 统 教 育 理 论 视 教 育 是 在 某 种 基 点 上 、 由某 种 固有 逻 辑 力 量 支 配 展
开始在 自我 的立 场上构 建教 育理 论体 系 。然 而 ,正
如 人们 所认识 到 的那样 ,这 种主 客二分 的教 育思 维

论教育哲学的时代转向

论教育哲学的时代转向

论教育哲学的时代转向
刘旭东
【期刊名称】《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8(28)12
【摘要】教育哲学是思考和认识教育现象及其活动的思维方式,它不能以任何现存的教育事实或教育知识作为立论的依据,前提批判是其重要特征。

传统教育哲学以实体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把握教育,教育的历史发展被理解为是某种先在本质的实现过程,并试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逻辑体系,结果导致人对自身现实生活的遗忘,教育哲学的智慧性被消减。

今天的教育哲学要回归生活世界,把教育从对生活世界的遗忘中唤醒。

【总页数】5页(P3-7)
【作者】刘旭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2
【相关文献】
1.论当代教育哲学的“问题哲学”转向
2.教育哲学的实践性转向——教育哲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精神资源的理论条件
3.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与语文教育的哲学思考
4.后信息时代教育实践的具身转向
——基于哲学、科学和技术视角的分析5.社会工程:风险社会时代的重要哲学范式——兼论哲学研究范式的历史转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元9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单元9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教育研究的转变
1.研究方法的转变: 从探索普适性教育规律到研究自然情境中的教 育问题; 从宏大主题的研究到个人经验研究; 从注重理论思辩到关注生活世界的现象解释; 从上而下的逻辑推演到自下而上的案例研究; 从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到关系研究、反 思研究; 从强调实效结果研究到过程参与发展研究。

教师应该被视为专业人员,其从事的教书育 人的职业是一种专业。 1.有自主权利的专业团体与明确的职业道德; 2.有高度度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自觉使其 发展; 3.有服务和奉献精神。


根据教师所从事的工作特点,一般认为教师 的基本素质要求应涵盖三个基本范畴:教师 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专业品 质的健全。
2.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1)
研究目的:证实
解释 研究内容:事实 v 过程; 局部 v 整体 研究设计:预定 v 演化 研究工具:量表 v 研究者 表达的手段:数据 v 文字、图片 研究关系:主客对立 v 互为主体
v
3.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2)
收集资料:问卷/封闭观察 v 访谈/开放观察/实物分析 分析资料:演绎为主 v 归纳为主 效度检验:真实性 v 相关性、严谨性 推广度:可控制性推广 v 认同推广 伦理道德问题:无关 v 重视




4.教育行动研究的特征
(1) 完善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两种研究类型:揭示群体生活的普遍规律的研究; 以科学地发现事实,解释事实,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研究) 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教育中“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 题”,而是教育决策者、学校教师经常遇到或者急需解决的 “实际问题”。


(2)行动者与研究者协同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1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14  第51卷第1期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51No.1 [收稿日期]2013-11-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30年来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与自主性问题研究”(09YJA880104)[作者简介]刘旭东(1964—),男,广东揭阳人,教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从思辨到行动:教育理论的时代转向刘旭东(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深受本质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传统教育理论视教育是在某种基点上、由某种固有逻辑力量支配展开的活动。

这种认识漠视了其中的复杂性、时间性等质性因素,难以对丰富多彩的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以充分的解释,更谈不上彰显教育的文化批判性。

为了克服传统教育理论的弊端,当代教育理论正在发生积极的时代转向,努力消解教育理论的抽象性和唯我性,改变预设论的教育思维方式,把目光投向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

为此,主体间性、实践、生活等成为当代教育理论关注的关键词。

[关键词]教育理论;预设性;实践性[中图分类号]G 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4)01-0100-05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教育理论深受本质主义、还原主义影响。

本质主义视教育为是由某种先验本质所规定的活动,并以“是什么?”的提问方式来把握之。

它的基本理论预设是: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发生和存在都决定于隐藏在其背后的某种本质,这种本质具有超历史时空的本原性和永恒性,内含适用于解释一切时间、地域、语境下的任何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答案。

例如,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的赫尔巴特、罗森克兰茨等人,以所谓“实践哲学”为旨归对教育进行演绎推理,致力于某种完美的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而还原主义认为教育如同一部按照预定的“脚本”展开自身的戏剧,基本思想方法是“先设一个框架,然后用它来对教育进行规范”[1](P2)。

这样的思想方法预设了一个具有本真和至善性质、先验的教育本体,并把它作为教育认识的逻辑起点和解读教育现象的最终依据,诸如拉伊、梅耶曼就开创了试图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去获得客观与精确的教育知识的思想方法的先河。

这是两种不尽一致却有内在联系的理论思维方式,其共同的缺陷在于淡漠了教育活动的内在差异性。

显然,没有任何根基、完全相对主义化的教育理论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但纯粹思辨化或者技术理性化倾向明显的教育理论同样让人感到忧虑。

具有本质主义和还原主义倾向的教育观受到了来自诸多方面的批评和质疑,普遍认为将教育规定为是由某种外在的支配原则和至上力量起作用的结果是无视其内在的生成性,隔绝了教育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关系,导致教育认识如同在“接着说”的范式中自说自话,教育理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批判精神被消减,教育实践的进步方向得不到价值澄清,难以按照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人性的真实发展需要进行自觉的调整。

当超越以往纯粹思辨化和技术理性化的教育理论的偏执与对立,面对处于激烈变革中的教育实践,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路径何在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

二、预设论教育理论的形态及其困境近代以来,康德、笛卡尔的主体论哲学使自我意识被真正发现,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而以赫尔巴特等为代表的教育学者们秉承“真正的知识是自相一致的概念体系”的知识信仰[2](P248),开始在自我的立场上构建教育理论体系。

然而,正如人们所认识到的那样,这种主客二分的教育思维模式和据此构建起来的教育理论体系没能揭示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它对于所遇到的诸多真实的教育难题往往采用的是宏伟叙事和普适的解决方式,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交互活动性被忽略,由此获得的仅是静态的、符号化的教育认识以及在某种逻辑上自足的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诸如人为什么有“我思”这种天赋以及教育如何引导、诱发这种天赋等这样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得不到合理的解答,由此导致的是要么把教育描述为不依外物的“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完全由某种本质决定、可以预设的活动,要么在思辨中实现各种教育矛盾的统一,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中的诸多的异质性因素被消解。

例如,在研究所谓教育的本质问题时,研究者可以不深入到教育实践的现场去搜集第一手资料,而是以理性和逻辑为工具,采用思辨推理、抽象分析的方式对事实进行理论推导,由此提出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

尽管这个过程似乎很严密,但由此引发了无休止的争议,在理论和实践上带来了许多困惑。

因此,尽管自我的思想方法确立了近代以来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的确定性基础,但它在面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间客观存在着的诸如目的与手段、对象与方法等二元对立的难题时采取的策略往往是由方法选择对象,致使诸如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理性与非理性、共性与个性等长期以来困扰教育理论的矛盾都是凭借思辨去化解的。

这种在书斋中获得的抽象思辨的教育认识没有看到教育的实践生成性,自说自话似的逻辑对于教育实践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正如格里芬所说的那样,这种宏伟叙事化的教育理论“否认自然具有任何主体性、经验和感觉”[3](P2),被“祛魅”了,教育被描述为似乎是只需要技术套路而不需要智慧的简单重复活动,教育现象所包含的丰富意义被消解,教育理论失去了本有的关注人生的哲学品格,成为一味被演绎推理的知识,其存在的合理性屡受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恢复教育理论的学术本性,使其形态、表达方式乃至价值旨趣能够与时代精神相一致,予教育实践以不可或缺的支持成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精神。

受势力强大的本质主义和还原主义思想方法的影响,在知识形态上,具有浓郁预设色彩的教育理论有三种类型:一是哲学思辨的教育理论。

这种类型的教育理论在方法论上视教育为“被决定”的现象,总要提出一定的假设来陈述教育的最一般的规律性,并试图从某种既定的观念出发讨论如何培养理想的个体,认为教育理论是被推理和演绎、可以被还原和被决定的观念体系。

二是逻辑实证的教育理论。

这种类型的教育理论试图消解自己的知识类型和性质的特殊性以求与自然科学趋同,基本做法是通过强调自然科学规范在教育理论中的运用而拒斥形而上学,以求获得所谓确凿的教育知识,漠视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哲学意义与相对独立性。

三是社会决定的教育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理论是一门相异于自然科学、社会属性鲜明的自主学科,主张教育理论要彻底摆脱实证主义、行为主义等以“价值无涉”为理论特色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从社会存在来审视自身的性质与功能,关注自身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上述三种类型的教育理论出现的时间、倡导的主要观点、学术旨趣和价值取向等不尽相同,但都存在着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与“标准”的科学之间有较大差距,缺乏对人的发展的时间结构的深刻的认知,哲学思辨的教育理论屡受具有实证取向或现象学取向的教育理论的发难,无论它在逻辑体系上多么完美,都难以与丰富多彩的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完全对应,也不能全然地说明其丰富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很难在思辨和逻辑推导中实现超越。

第二,以客观性、实在性为特征的具有自然决定论和逻辑实证色彩的教育理论无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尤其是漠视了教育理论的社会历史性,经常困惑于事实与价值、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这屡屡受到具有价值关切情结的教育理论的批评和指责。

第三,社会决定的教育理论倡导通过确立一个在观念上平等的社会和政治模式为教育的合理性提供条件,这尽管有意义,但由于它漠视教育的能动性而夸大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未能看到教育在具有社会制约性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对独立性,教育理论的文化品格被夸大了的社会制约性所桎梏,因而也饱受责备。

[4]“实践追求的价值与科学追求的不一样,甚至各个不同的‘实践’领域追求的价值都不一样,相互之间不能相互取代。

”[5](P39)无论是从目的、内容还是在形式上,教育都是有自身旨趣的独特的实践领域,作为对其进行诠释和说明的教育理论必须充分体现其这一特性,正如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代表人物皮克林所说:“科学知识不应该被视作对自然的透明的表征,而应该被视作相对于某种特定文化的知识,这种知识的相对性可以通过社会学的利益概念而得到刻画。

”[6](P5)教育理论如果不顾及人的身心发展的时间结构和教育活动得以发生的社会历史性而生搬硬套地用某种预设或既定的模式来解读教育、规范教育,不仅会抹杀教育理论本有的反思性,而且形形色色具有预设性和规范色彩的理论就会大行其道,从而把教育活动的丰富多彩性桎梏于种种人为设定的边界之中。

只有保持自身存在方式的独特性、坚持自身的实践本性,以意向性和复杂性的目光看待人的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教育理论才能摆脱传统思辨哲学的束缚并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实证科学,确立自身独特的领域和范围。

三、教育理论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教育实践随着对教育的把握的深刻化,教育理论开始发生面向生活和实践的时代转向,这一转向是对其研究旨趣、思维方式和途径方法等方面的根本性转换,体现的是以一种能动、积极行动的姿态回到对教育现实的思考,以诀别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教育思维方式和所有思辨的教育理论的抽象原则。

知识社会学认为,知识是在特定文化、历史语境中生成的,它与这个背景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无法摆脱的。

同样,教育是生发于特定情境中的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生成性和建构性,这就决定了教育现象的多变性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对教育现象的任何解说只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一定条件下以一种视角、一条途径看待教育的结果,具有特定的语境性,那种试图以线性的、因果必然的、绝对化的方式来解说教育现象或解决教育问题的思想方法违背了教育的智慧性,而且那种试图去寻找一种客观绝对的教育知识的企望是徒劳的。

尽管当下的既定现实和存在有可能被作为我们一时的行为的借口,但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既定现实和存在中必然包含着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它不能成为我们解说教育的最后根据,必须不断对其进行前提批判。

如果不加批判地以此为依据来解说教育,相关认识就必定会因为前提的有限性而被蒙蔽,就必然使认识陷于某种有限的视野中。

基于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合理的教育理论的逻辑路径必须是从对象到方法,即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形态选择方法,而绝不能先预设某个立场再选择方法。

[7]为此,认真审视这个前提,由对象选择方法是科学合理的教育理论的构建路径。

面向实践的教育理论是对“日常生活的教育学”的历史的思考,为此,要消解宏伟叙事性,致力于对可能生活的开拓。

在看待与生活具有同构性且变化不居的教育现象时,其复杂性和丰富性使得任何有普适倾向的教育理论都难以充分地对它做出诠释,能够与其相一致的只能是个别化的理论,这种理论具有鲜明的利益性,它发生于特定的情境中,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其思维方式是历史、批判和建构的,参与到了个体的活动过程中,具体体现在特定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需要之中,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地把握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合理地解决教育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