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培养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培养

《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培养

《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培养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人体内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而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临床思维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包括思维方式、常见问题的思考和思维工具的应用等方面。

思维方式的培养在学习和实践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培养临床思维方式的方法:1. 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观察是最为基础的技能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精细观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信息,并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细节,可以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多角度思考在处理复杂的临床案例时,需要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这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并学会转换视角,可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善于和归纳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善于和归纳是提高临床思维的关键。

通过类似病例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常见问题的思考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的思考方法:1. 病因和机制的分析当遇到一个疑难杂症时,首先需要对病因和病机进行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并结合中医的理论来推理和分析,可以帮助快速找到问题的所在。

2.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需要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诊断和治疗手段。

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从西医的角度分析病情,再结合中医的理论进行综合判断和疗效评估。

3. 问题解决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有时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策略。

例如,通过寻求同行的专业意见和临床经验,或是进行反复的实践和观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思维工具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一些思维工具可以辅助培养临床思维。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思维工具:1. 演绎和归纳法演绎法是从一般性规律出发,推导出特殊的。

浅谈中医内科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

浅谈中医内科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

浅谈中医内科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如何在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重要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进行了一些探讨,取得了一些成效。

标签: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培养临床思维是医生运用医学理论和医疗经验去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认识活动。

作为中医基础课程和临床学科的桥梁,中医内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考试的过关,忽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毕业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不强,面对患者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情,临床实际处理问题能力较差,以至于对中医缺乏信心甚至产生怀疑。

因此,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其关系重大,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1 临床思维的含义临床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1]。

它不属于科学理论范畴,而是一种基于学科理论的思想方法。

在临床诊疗中,科学的临床思维可以使疾病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不恰当的临床思维会导致疾病的殆误或错误的治疗。

相对于现代医学临床思维而言,中医临床思维蕴含着东方古老的传统思维,其主要特点包括:⑴资料收集的广泛性;⑵思维过程的抽象性;⑶思维方式的辩证性;⑷三因制宜和辨证论治的个体性;⑸思维结果的定性性[2]。

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说:“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

一有草率,不堪为司命。

往往有证既识矣,却立不出好法者,成法既立矣,却用不出至当不易好方者,此谓学业不全。

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

因此,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辨证论治并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

2中医内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根据教材按概述——病因病机——症候分型的模式,采用灌输式讲授,方法简单、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考核形式仅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唯一标准。

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讲解

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讲解
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畅 达 山西省运城市中医院(中国044000 )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818-0086(2010)03
1 加强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培养必要而迫切
东方人和西方人在认识、处理问 题时的思维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 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有关。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 形成的具有人文特征的一门科学。既具 有自然科学的特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化 特性。 中医学不仅具有整体唯象思维的特 点,而且也具有归纳、演绎、推理的思 维特点,在思维形式上中医和西医存在 着明显的差异,如用西医的思维方式去 指导中医的临床和研究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整体的、辨证的思 维方法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理论优势和 临床疗效优势的根本。不论在任何形势 下,都只可加强,不能削弱。 只能向具有现代整体论、系统论的 方向发展,而不能向具有还原论思想的 思维模式倒退,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倒 退将只会使中医从根本上走向消亡。
2.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改变思维定势
因此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临床思维 方法,则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 修养。
“了解国学、学好国学是学好中医的必要 条件,因为中医的根长在国学中。” —— 张其成
思维的传统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思 维倾向和定势。思维方式的继承性决定 了任何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生成,首先 要以对先前的思维方式的继承为基础和 起点,并非对原有思维传统简单的否定 或抛弃。
以西方的教育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教 育制度,所培养的一代青年人的思维方 式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以还原思维为主 的西方思维方式。 在青年人思维形成定势关键时期的 高中阶段,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的思维 方式还有所不同。理科学生偏向于逻辑 思维,而文科学生则偏向于形象思维, 我国现行规定中医院校是招收理科学生 的。

内科学见习中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

内科学见习中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

内科学见习中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目的:在内科学见习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方法: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建设、多媒体建设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在《内科学》见习教学中开展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带领医学生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全面提高,从而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果: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为出发点的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对疾病的诊疗能力、自学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因此得到进一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显示,试验组操作考试平均成绩为(81.20±6.59)分,优于对照组的(78.49±7.53)分(P=0.039);学生理论考试,试验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76.75±7.23)分,高于对照组的(74.03±7.99)分(P=0.040);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不及格率分别为8.5%和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在内科学见习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出一套适合本院实际的、能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内科学》见习实践课教学模式。

臨床思维方法是医生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和逻辑方法,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理论和经验在具体患者身上的结合。

临床见习作为联系理论课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在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见习带教方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论及实践知识的掌握。

随着高科技成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一些医学生认为疾病的诊断只要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便可迎刃而解,临床思维已不很重要[1]。

而事实上,临床医生的思维方法,是造成误诊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

因此,应当加强实践教学中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以本院本科医学检验学及麻醉学专业四年级学生(各1个班)为试验组,开展内科学实践课的教学改革;选取同年级的医学检验学及麻醉学专业四年级学生(各1个班)为对照组,在内科学实践课中只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

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谢谢观看
实验诊断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应通过学习实验诊断学,掌握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方法、正常值范围、临床 意义等相关知识,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3、积极参加临床实习,体验真 实医疗环境
3、积极参加临床实习,体验真实医疗环境
临床实习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应积极参加临床实习,亲身 感受真实医疗环境,了解医疗流程、操作规范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 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实习质量。
1、深入解读临床病例,提升病例分析能力
临床病例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应通过深入解读病例,了解患者 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和诊断。教师 应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的病例分 析能力。
2、强化实验诊断学学习,夯实 基础
2、强化实验诊断学学习,夯实基础
4、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临床问题是复杂多变的,学生应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实践中, 学生应学会从患者、医生、病理生理等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全面了解病情,制定 合理的诊疗方案。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多学科联合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策略实施要点
2、强化基础医学教育
基础医学知识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基石。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课程之前, 应先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基 础与临床的结合,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3、严格落实实习制度,保证实 习质量
3、严格落实实习制度,保证实习质量
实习制度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学校应制定完善的实习制度,明 确实习内容和要求,并加强对学生的实习管理和考核。同时,医院应提供充足的 实习机会,并指派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指导,确保实习质量。

中医内科临床思维方法与技巧课件

中医内科临床思维方法与技巧课件

治未病
中医注重预防疾病,通过 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提 高患者抗病能力。
中医内科临床思维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借鉴现代医学检查手段
中医内科临床思维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 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更全 面地了解患者病情。
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治疗可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相结合,如中西医结 合治疗、针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等,提高治疗效果。
针刺手法技巧
掌握各种针刺手法,如捻转、提 插、刮针等,根据治疗需要和患 者反应,灵活运用不同的针刺手
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针灸时机技巧
选择合适的针灸时机,如饭前、 饭后、睡前等,以充分利用患者 自身的生理节律,增强针灸治疗
的效果。
中药处方技巧
药物配伍技巧
熟悉各种中药的药性、功效和配伍禁忌,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配伍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临床实习操作
1 2 3
实习操作的重要性
通过临床实习操作,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和实践中 医内科诊疗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实习操作内容
包括接诊、问诊、望诊、闻诊、切诊等中医内科 基本诊疗技能,以及病历书写、医嘱制定等实际 操作。
实习操作要求
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习操作,严格遵守医 疗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闻诊技巧
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声响,辨别病情的变 化和病邪的性质。闻诊需要医生掌握各种病态声音的特点 和意义。
切诊技巧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皮肤、腹部等部位,感知病情的变 化和病邪的性质。切诊需要医生掌握各种脉象和触诊方法 ,准确判断病情。
针灸技巧
穴位选择技巧

基于《中医内科学》教学谈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

基于《中医内科学》教学谈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

广"#$2020年10月第42卷第20期2749医学教育基于《中医内科学》教学谈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卢健棋1黄溥玮2朱智德2王庆高1温志浩1罗远1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区,南宁市530001,电子邮箱:******************;2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南宁市530000)【提要】《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的纽带,是中医临床思维形成的基础。

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目前《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式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学生未能很好地建立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本文就《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医临床思维;《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人才培养;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R-42;R25【文献标识码】DOI:10.11675/j.issn.0253-4304.2020.20.32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延伸,包括中医诊断思维、中医辨证思维和中医治疗思维⑴。

临床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动手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

目前大多数中医院校的教学多注重于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而中医临床思维影响着临床实践能力[2],这导致学生在进入临床后因缺乏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难以掌握临床疾病的诊疗,因此对从事中医临床逐步丧失了信心,造成许多从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不从事中医相关行业&由此可见,在中医教育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尤为重要&《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课程&学生在学习《中医内 科学》的过程中能初步形成中医临床思维,这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是目前很多中医院校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许多问题[3-4],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内科学》时感到抽象、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积极性[5],不利于学生形成中医临床思维&现就《中医内科学》学过程学生医维的问题及对策论述如下&1《中医内科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教学内容拘泥于课本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lecture-based darning,LBL),课B【文章编号】0253-4304(2020)20-2749-03堂上以老师按部就班讲授课本内容,学生以被动听讲为主&这种教学模式虽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但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少,参与度较低⑷;且教学过程中灌输的课本内容大多为枯燥的理论,与临床联系不紧密,部分知识点难免让学生感到抽象,较难理解,以至于在临床实习中未能充分、灵活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1.2忽视中医经典的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中医经典专著对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是一门传承的医学,然而目前中医经典课程面临着课时被压缩、教材释义含糊不清等问题,间接使学生缺乏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7]&大多数中医院校对中医经典教学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理解不够透彻,难以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及领会中医的学术思想,进而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中无法形成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1.3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差《中医内科学》分为理论学习和临床见习两部分,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临床见习能加深和巩固对中医内科疾病的理解,培养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但由于临床见习课时不足、学生见习积极性较低等原因,导致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较少,对中医望、闻、问、切的动手能力较差,进而在临床上无法进行系统的辨证论治,阻碍了 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基金项目:广西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桂中医药办发〔2019〕36号);广西中医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XYJ16060)作者简介:卢健棋(1963〜),男,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2750Guangi'Medical Journal,Oct2020,NO42,No.202教学改革对策2.1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授课在传统的LBL教学模式基础上,融合多种新型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中医内科学》实训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中医内科学》实训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万方数据
・8・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第32卷

内容 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
见脉象。复习中医诊断学内容,了解脉象变化与疾病的 关系。 (4)病例书写培训。 (5)考核:①抽取答题卡(病案分析题)。②书面答题
就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过程,也就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指导下,运用四诊方法,全面搜集患者的病症,加以综合 分析,归纳而作出诊断疾病的过程。 近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越来越重视考核医师临 床思维的能力。为了和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接 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从2006年开始认真开 展教学内容的研讨,改进临床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分阶段 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探讨,培养严谨规范、思维缜密的临 床思维方法…,为此,我们制作了《中医内科学》实验方案, 并于2006年9月开始在2004级学生中实施。实验方案包 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 考试相似。 制作了《中医内科学》需要掌握的各个疾病的病案题 卡,学生任意抽取一个病案,让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判断, 并作出正确的辨证论治和要求学生完成病例的书写,主要 针对大三刚开始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学生。第二部分内 容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三站考试相似,为问诊训练题, 训练和考核学生临床问诊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辨证思维方 法。主要针对大四学习《中医内科学》后的学生。临床问诊 是临床诊疗的基础,通过问诊,医生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 初步诊断患者的疾病,以便于制定下一步诊疗方案。问诊 也包含了医生对疾病的诊疗思维,是临床医生必备的技 能。通过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培训和考核解决教学中 存在的理论与临床衔接不紧密及学生临证辨治能力薄弱 的弊端。 2方法 中医内科对病证的诊断过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 能,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去 体会和把握。通过实验课教学与考核使学生把握四诊内 容,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每班分两个阶段进入实验中心,通过观看、观察、模型 实际体会、l临床思维培训等,复习以往知识,教会学生进行 逻辑推理。分两部分进行。 2.1第一部分(针对大三学生) (1)培训:通过讲解如何进行中医病案分析以及观看 <中医病案分析》实例教学片等。 (2)观察舌象模型:观察舌质和舌苔。望舌质包括舌 色、舌形、舌态;望舌苔包括苔色苔质。复习中医诊断学内 容,了解舌象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3)体验脉象:教师进行示范,分组模拟操作。从布指 定位到认真体会各种脉型。熟悉平脉,以常衡变。掌握常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 著至教论》: 诵而颇能解, 解而未能别, 别而未能明, 明而未能彰, 可以治同僚, 不能至王侯。
明:光明,明亮;表明,显明;眼睛亮…… 彰:明显、显著;表明,显扬。
学术水平要求:自明及以上。 未明的表现: 明:理法方药。

《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培养
山东中医药大学临床学院 山东省中医院脑病科 田财军
概述 对老师的要求 学生的评定与考核
概述
案例分析
角色定位 中医的学校教育模式举例
案例
中年女性,活动中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 眩晕,言语不利,行走不稳4小时。(11am发病) 有颈痛病史3天。 查体:T36.5℃,Bp170/110mmHg,眼震未引出, 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快复轮替、跟-膝-胫试验、 病理征未见明确异常。右侧眼裂以下、右侧躯干针 刺觉减退。 颅脑、颈椎CT(4pm)、MRI(6pm)未报告异常。 血糖 、电解质、凝血四项未见异常。

七福饮《景岳全书》 五福饮+枣仁、菖蒲 人参——心 白术——肺 当归——肝 地黄——肾 甘草——脾
如果从《中医内科学》的角度,推荐一部古 代医著,你会选什么?为什么?
《景岳全书》 《医林改错》
《景岳全书》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一曰外 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喘证之要,亦惟二证,一曰实喘,一曰虚喘 历史沿革26/52

读书 临证 教学 科研 相对独立,又有联系。
角色转换(中医)
临床医师——病人及家属
目标人群
临床教师——医学生
中医学术传承方式
师承 自学 学校教育
官学: 设为学校庠序以教;多识草木鸟兽之名 《孟子· 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 曰序。” 宋代官方医学教育:《太医院诸科程文》
分析目的与手段 医学的特殊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 “然儒有定理,医无定法,病情万变,难守 一宗,故今叙录,兼众说焉”。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莫枚士 《研经言》学医说、药对证而加剧 《小品方》序言 周学海 《读医随笔》 褚澄 《褚氏遗书》 旧唐书 许胤宗传
对老师的基本要求
医学基本理念 教育规律 《中医内科学》例证。 理法方药
专家型的教师
拥有专业的知识
工作是高效率的
具有创造性的洞察力
优势:
《教育心理学》
成为专家型教师,需要从所教的学科内容、 一般的教学方法和讲授所教课程的特定教学 方法中不断学习。 成为专家型教师,需要进行“关于思维的思 维”,并使日常工作和事务的完成逐渐自动 化。 成为专家型教师,需要培养洞察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P135 《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心病治法:有其 惊悸恒发于夜间,每当交睫于甫睡之时,其 心中惊悸而醒,此多因心下停有痰饮。心脏 属火,痰饮属水,火畏水迫,故作惊悸也。 宜清痰之药与养心之药并用。方用二陈汤加 当归、菖蒲、远志煎汤送服朱砂细末三分, 有热者加玄参数钱,自能安枕熟睡而无惊悸 矣。
应用
中风 痰热腑实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桃仁承气汤《通俗伤寒论》、《温病条辨》
要点:黄疸:目黄 泄泻:粪质稀溏 呃逆:病位在膈

联系:脱证 胸痹与胃脘痛 西子病心 二陈汤、导痰汤、涤痰汤 黄连温胆汤
扩展: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 桔梗 姜细味


听、说、读、写各有中枢 遗忘是客观存在,重复是必要的。 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决死生 辨可治不可治
西医 有病推论 先器质后功能 先继发后原发 诊断先考虑预后,治疗 先考虑可治。 先常见病多发病,后少 见病
厥证 血厥 虚证 低血容量性的休克
休克发生在见到出血之前 内出血
学生
底线: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痰饮 悬饮 邪犯胸肺证 柴枳半夏汤 柴梗半夏汤 内伤发热 痰湿郁热证 中和汤 《丹溪心法》 中和丸 苍术 半夏 黄芩
P472 痉证: 朱丹溪《医学明理· 痉门论》“方书皆谓感受风 湿而致,多用风药,予细详之,恐仍未备, 当作气血内虚,外物干之所致。” 未见丹溪有此书。 《医学明理》这本书目前找不到。 论出明· 汪机《医学原理》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由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是由少到多,由简 单到复杂,由机械到灵活的过程。 是一个加速的过程,但是起步难。
教科书是会的教不会的该怎么做。 从不会到会总是要走弯路的。 医学教育实践容错性小。
患者主诉言语不利,声音改变。但是既往不 知道其人语言情况,查体时尚清晰流利。
定位:不确定 定性:遗传、内分泌代谢、中毒、感染、免 疫、外伤、血管、变性、肿瘤、先天发育异 常 、营养缺陷 精神心理
脑血管病、周期性麻痹、癔症(概率、预后、
7pm 研究生实习医师电话通知:出现眼震。
胃痛、腹痛、头痛、胁痛、腰痛 胸痹、痹证 真心痛 感冒 以胃痛为例,谈谈如何理解广义的通法?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辨证 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 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虽有“通则不痛”之说, 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法,要从广义的角度 去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须 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 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 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 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 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 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中医内科学》

中医:与外感相对而言,主要指内伤杂病。 西医:与临床医学相对,主要指疾病内在的 机理,如生理、生化、病理、病理生理学的 变化。 外感病少,时行感冒没有具体辨治。 感冒,肺痨,痢疾,黄疸等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特征
辨证方法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辨证体系为主 次八纲、气血津液、经络、三焦、卫气营血
对象:内伤杂病为主的常见病、多发病 立足点: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
掌握教材
总论+各论 各论52+9 校勘:十咳、七福饮、柴枳半夏汤、医学发 明、中和汤
音义:
燠热
咳嗽音

《诸病源候论· 咳嗽候》有十咳:五脏、风、寒、 胆、厥阴=9个,支咳 《证治准绳· 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痛即胃 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
本案例成功的重要节点就是主管医师及时发 现新出现的、确定的眼震。 定位:脑干 定性:脑血管病:血栓形成、动脉夹层

带教过程中反复强调: 眩晕预后差的情况:后循环的卒中。 关键点:眼震有无。 有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
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思维培养,为什么举西医 的例子,而且是介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