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确阅读说明文的方法,用找关键词法和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图片展示,帮助理解;小组互动,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建筑是一种文化,文化在于创新,更在于传承,每一位同学都是文化的传承者,明确肩上的责任,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掌握借助思维导图快速整合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和“文法”;文化在于传承,体会到传承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预读明人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名山、秀美的河流,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或巍峨壮丽如故宫,或小巧灵动如江南园林。

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今天我们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2、作者简介。

⑴中国建筑的一代宗师: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

他是近代学者、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

他一生醉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其他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等。

⑵美丽的神话:他们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

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

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

错批一人,多生几亿——马寅初(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人口学家)错批一人,少了多少名城——梁思成(建筑学家,一生致力于古建筑研究和保护)⑶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史的贡献:1937年7月梁思成偶然看到法国人伯希和带到国外的敦煌壁画图片,很清楚地描绘了五台山唐代建筑图景,梁思成如获至宝。

人教版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弄清课文的结构.
 4,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方法和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赏析并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1,设疑讨论法.
 2,讲练结合法.。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五: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五: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案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科普说明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指导学生品鉴语句分析语言特色教学重点
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学时难点
品析本文比喻手法的运用,并指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灵灵活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教学活动
【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精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精

你是幸运的,你拥有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师级父亲作为老师和领路人,但你并不曾陶醉或湮灭在父亲那辉煌的光晕之中,而是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项重要的设计几乎都倾注了你的心血,共和国的国徽上印满了你深深浅浅的指纹,你的辛劳和才华和着水泥,浇注进人民英雄纪念碑。

从来没有一个人为一座城市刻骨铭心地坚守,也从来没有一座城市因为一个人的坚守但终因势单力薄而面目全非,如今即使痛心疾首也无处亡羊补牢,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这座城就是北京城,而这个人就是你——梁思成。

是一种忧患道德的阐释?走近托马斯,就会走进一个自然人文的世界!你是个天才,虽然上帝没有给你健全的身躯,让轮椅束缚了你的身体;你是痛苦的,但你的精神和思想却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你的思维穿越时空,直刺宇宙深处。

你,在轮椅上谱写了毕生的梦想;你,用大脑在地球与宇宙之间架起桥梁;你,以微笑战胜了病魔;你,更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你,就是书写了生命奇迹的生活强者——史蒂芬·霍金。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帷.幕( ) ②垂脊.( ) ③接榫.( ) ④额枋.( ) ⑤戗.兽( ) ⑥水榭.( ) ⑦檩.( ) ⑧框.架( ) (2)多音字①殷⎩⎪⎨⎪⎧ 殷.切( )殷.红( ) ②厦⎩⎪⎨⎪⎧厦.门( )抱厦.( )③夹⎩⎪⎨⎪⎧ 夹.道( )夹.袄( )夹.肢窝( ) ④折⎩⎪⎨⎪⎧ 折.断( )折.腾( )折.本( )⑤轴⎩⎪⎨⎪⎧ 轴.线( )压轴.( ) ⑥翘⎩⎪⎨⎪⎧翘.起( )翘.首(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澹 檐 赡 瞻(2)⎩⎪⎨⎪⎧ 檩 廪 凛 檀 (3)⎩⎪⎨⎪⎧ 缅 湎腼(4)⎩⎪⎨⎪⎧ 掘 倔 崛二、词语积累 明确词义(1)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榫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发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营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穹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帷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惯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凯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大同小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喜闻乐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用具:电脑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中外著名建筑图片)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谈一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最好用所学的成语描述。

明确:从颜色上,中国建筑以鲜艳的红、绿、黄为主色调,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其他。

(成语:如雕栏玉砌、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过渡)先了解我们的作者梁思成二、简介作者:(展示图片)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过渡语)筑专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列出提纲。

3、识记重点字词,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讲读结合,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筛选主要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布局特点,学习写作特色。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

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

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作者介绍:说起中国著名近现代建筑师,就不得不提起建筑界的一对伉俪——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二、题目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1、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谈一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

教师解释图片I是韩国的昌德宫。

2、要了中国的建筑特征,就得先了解什么是中国建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三维目的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培育擅长透视关键言语信息的才干。

2、经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念展开讨论,提高先生探求效果的才干。

3、引导先生关注现代修建的革新开展,了解巨匠的迷信思想,培育迷信肉体。

教学重、难点中国修建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图片欣赏及自主、协作、探求。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进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绚烂的国度,不只拥有高耸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宏伟的现代修建艺术。

这些新鲜的修建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终究有何特征呢?明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修建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二、作家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修建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

〝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三、剖析课文〔一〕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头绪〔段前标上序号〕1-2:从地域散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修建的影响。

3-13:剖析中国修建的九大特征。

14-19:讨论中国修建的作风和手法〔〝文法〞〕。

20:以倡议熟习中国修建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修建作总结。

〔二〕探求九大〝特征〞的外延、说明方法。

1、集体修建构成讲平面构成,单个的修建自下而上普通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局部构成的。

〔作诠释〕2、群体修建构成讲平面规划,一所房子由一个修建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修建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举例子打比如〕3、结构方法引见了中国修建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修建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那么上是一样的。

〔举例子作比拟列数字打比如〕4、斗拱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画〝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程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长丰一中李菊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了解说明顺序234、学习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重点,尤其一些艰深的建筑术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了解说明顺序2、了解中国建筑九大特征,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

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大家做个小游戏:看图片说成语(展示中国特色的建筑图片大家用词语或成语来描述)点评:好,大家这是对中国建筑感性的认识,那我们走进大师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从科学的角度是怎样介绍的。

二、作者背景文体(阅读同步作业)三、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1、大家看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特征。

那请同学们快速找到介绍特征的段落。

学生迅速找到3-13段。

2、那1-2节并没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介绍的是什么?请找出关键词学生讨论后明确:中国建筑体系独特:空间分布广历史悠久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特征进行研究,找出每个特征的关键词。

如果有不懂的建筑术语提出来,老师可以提供图片帮助。

我们看哪组找的又准又快。

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征(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四、引导学生理解说明顺序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下面同学们思考:这九个特征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概括的?(小组合作完成)讨论后明确:层次分明,详略得当1、由整体到局部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那中国建筑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那是因为中国建筑有自己的文法词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2.过程方法:阅读中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下面请从这样一组图片中找出中国的建筑。

我们之所以可以从一组图片中一眼看出属于中国的建筑,就是因为我们心中清楚中国建筑独有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板书: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1分钟)
二、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1.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板书:基本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用三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这九点基本特征,想一想,这九点基本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展开的。

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由课文的提示我们可以感知,一篇说明文要注重说明顺序的层次性(板书:说明顺序的层次性)。

(5分钟)
2.在称赞中国建筑的坚固性中有句俗语“地陷墙塌屋不倒”,而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的稳固性。

作者用了三点来具体介绍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下面我们分成3组结合具体问题来研究一下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

(幻灯片展示:(1)中国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这种材料是怎样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构架的?(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3)举折、举架是怎样构成的,它作用是什么?)
明确:(1)依靠木材承重。

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间用枋、檩连接。

(2)斗拱是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

作用是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的。

而正因为在斗拱的设计中体现出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美学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设计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3)举折、举架的作用是形成屋顶的坡度。

3.从作者介绍的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的介绍顺序中我们发现,一间房子由下而上可以分成三部分: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那么,中国建筑体系中是如何把这一间间房子联系在一起的呢?我们来看《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段描写(幻灯片展示: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

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

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

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体会一下,中国的一所房子在平面布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往往左右均匀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从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可以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中规中矩和阶级分明的特点。

4.我们的房子建造完成,智慧的中国建筑工匠们在讲求建筑的实用性的同时,是不会忽略它的美观性的特点的。

那么请我们结合我们学过的古诗文,想想,在我们的诗文中,对中国建筑的装饰特点都有过什么样的描写?
明确:“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等等。

从这样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中,我们喜欢运用色彩鲜艳的颜色,而这些鲜艳的颜色中,寄托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的期盼。

三、中国建筑的文法
1.在学习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所有的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被中国的匠师们所遵守,为中国的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做中国建筑的“文法”(板书:风格手法),下面,我们结合课文57页最后一个自然段,找一找,作者究竟是怎样具体解释中国建筑的“文法”和中国建筑的“词汇”的。

(幻灯片展示: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构件
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我们说它是中国建筑的“文法”;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


2.中国建筑的文法要求我们在建造房屋时遵守一定的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但同时,中国建筑的文法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怎样理解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呢?我们结合课文58页第二自然段来理解。

明确:中国建筑的文法在命题上可以有灵活性。

具体体现在运用中国建筑的文法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在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特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样可以使读者生动、形象、深刻的体会到中国建筑的风格的运用,所以我们在阅读一篇说明文的过程中,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形象性。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5.“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提示: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

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

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
象。

”(《中国建筑史》)。

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四、总结
中国的建筑,在经历了千年的洗礼后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建筑特征,而每一个民族在自己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风格虽然不同,但解决的本质问题却是相同的,作者把它称作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我们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体现出的中国的文化,是为了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去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建筑的美,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今天所体会到的一切的美,源于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结构和运用的揣摩和体会。

五、拓展探究
今天漫步北京街头,“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址“双Z结构”历历在目,你怎么看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