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考——浅探《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李鼐与吴敬梓的渊源

合集下载

胡适与俞平伯

胡适与俞平伯

胡适与俞平伯作者:宋广波文章来源:本站更新时间:2006年01月26日胡适(1891~1962)与俞平伯(1900~1990)是20世纪红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个人。

研究红学史的人总喜欢把胡适与俞平伯并称,喜欢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与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并举,这绝非偶然。

胡适考证《红楼梦》的初衷,其实很单纯,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要教给考证《红楼梦》的人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考证《红楼梦》。

胡适的心意以及示范工作,首先得到俞平伯的响应。

受《红楼梦考证》启发而产生的《红楼梦辨》,无论是讨论的论题、提出的观点,还是运用的方法,都和《红楼梦考证》如出一辙,甚至连对《红楼梦》中许多具体问题的论点,也是异口同声、桴鼓相应。

因此,没有《红楼梦考证》,就没有《红楼梦辨》。

凡是熟悉新红学历史的人基本上都能得出如上的共识。

[1]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当胡适在振臂一呼之后,倘没有像俞平伯这样的心悦诚服的学生为之作后援、大力鼓吹并做出实绩的话,“新红学”是绝难在如此短的时期内造成时势、开出新局的。

所以,胡适与俞平伯在“新红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缺一不可。

胡适和俞平伯都是在诸多学术领域有建树的人,而红学学术研究都在二人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作为“新红学”的创始人,胡适对“新红学”初创时期所提出的基本理路、主要观点以及倡导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坚持四十年不动摇。

在这一点上,俞平伯与胡适不同;尽管俞平伯是公认的在“新红学”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勘与胡适相提并论的大师级人物,尽管在近七十年的红学学术生涯中他对红学的贡献主要还是在“新红学”方面。

在《红楼梦辨》出版后不久,俞平伯就对书中的主要观点加以修正。

而且,这种对自己著作和“新红学”本身的反思与修正几乎贯串了他红学学术生涯的始终。

作为投身红学研究的第一流学者,俞平伯最有条件在继承“新红学”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摆脱窠臼,开辟出新境界的。

然俞氏终未完成此一历史使命。

缘何?最主要的,是纷扰复杂的政治原因。

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考

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考

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考作者:余运彪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9期摘要: 谁会想到《石头记》的作者真的是李鼐?谁会想到《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之间是真的会有联系?谁又会想到是“真”的没有想到?巧合的背后往往是事实的真相。

关键词: 李鼐吴敬梓《石头记》《红楼梦》《儒林外史》因为本来对《儒林外史》和吴敬梓了解得既不多又不深,并且压根也没有想到研究《红楼梦》还需要专业地研究《儒林外史》与吴敬梓,故当我在2008年年底于山东昌邑发现了姜氏族谱之后,由该谱上面所明确地记载的关于李鼐娶妻吴氏这一点,所引发的对于“吴”这个姓氏的敏感,一开始是并没有往吴敬梓的身上想去的,而是头脑中毫无思绪地茫茫然不知如何着手寻找这个“吴”。

在一番长时间的左思右虑之后,考虑到李鼐早年一直是生活在苏州的缘故,故只能凭着感觉想到只能亲去苏州碰碰运气,心想或许没准能够又摸着一点点的线索,从而将研究工作再更进一步地深入下去。

在这种几乎没有任何把握得到任何收获的盲目热观心态的指导思想下,我于2009年6月,仍然心怀侥幸,前往苏州图书馆古籍部,想要探找这个“吴”究竟是花落谁家。

自然而然,结果是一无所获。

在苏州这片古称吴江的土地上,姓“吴”的人家那时实在太多了,仅凭着一个“吴氏”这么简单的二字,就期盼着能够锁定某一个家族,显然是无异于大海捞针般的困难。

也许是眼见着我大老远地赶来查询资料却只落得个空手而返的境遇而于心不忍,苏州图书馆古籍部的工作人员也是出于慈悲心怀,有话没话地安慰我说,假如要是查找一些有关吴敬梓的资料,或许他们还能够帮上一点点的小忙,而我仅仅只知道“吴氏”这一点,那是没有办法下手进行查找的,或者说是这根本就算不上是一条线索,他们是真的无能为力了。

失望之极之下大脑一片空白,我是根本不可能会去“设想”到万一吴敬梓与我将要找寻的“吴氏”或许有什么交集,故也就只能再一次深感沮丧之极地回到了武汉的家中。

自从开始研究《红楼梦》以来,我不知道遇到过多少次无功而返与一无所获的情形,却始终都没有动摇自己发现真相的信念与信心。

也谈《红楼梦》甲戌本“凡例”与“脂砚斋”

也谈《红楼梦》甲戌本“凡例”与“脂砚斋”
子 ”与 “ 凡例 ” 到底 不 同 ,还 是区别 对待 为好 。也许 ,
也即1 1 页缺6 行 ,似乎约称十一页较合适。
98
关于衍文 的产生,杨先生推测 ,是由于抄手换人所 而这话的意思就是 ,作者作书是为了传闰友,不是为了传 致:换人时 , 抄手甲只是含糊地对接抄者乙说 “ 再抄第二 自己;所以,批者不至于故意反作者之意。这真是让人诧 段”,于是乙就又从 “ 未写……”抄了起来。但这个解释 异万分 , “ 自云”中不是也说 “ 将真事隐去”?可周先 很牵强 ,因为既然说是第二段 ,那就应该另起一行抄写才 生却说 : “ 石者 ,实也。石头记 ,即如实而写 ,并非虚 对 ,可甲戌本并不是这样。而且,如果认定换了抄手,那 诳。”这是否也是,故意反作者的意呢? 就应该 考察一 下笔迹 ,看前后 是否有明 显差异 ,但杨先 生 好像叶 圣陶先生 曾说过 , “ 作者未 必然 ,读 者何必不 又没有这么做。—— I 影印本上粗略地看,是不太像换过 然?”莎士比亚应该只是写他 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但这
段和其它本比较 , 更给 ^ . 残缺缀补的印象。 比 较特 别 的 ,是杨 传镛 的观点 ,认 为 甲戌 本 的 “ 凡
例 ”不 但 是原 有 的 ,而 且 在底 本 上还 跟 第一 回连 为 一体
这有赖于杨先生对甲戌底本款式的推断 , 但其推断又 邓遂夫则认为 ,凡例是曹雪芹手稿原有,但被畸笏删 的 ; 颇成 问题 。 节后移作了回前评 ,而且当时曹雪芹还在世。无论凡例是
7 字 ,正文每行 查现在的凡例 ,其实并没有哪一条显示 “ 此书无赞赋 人手,杨先生却推断甲戌底本回前评每行1 9 字,是半页1 1 行。照此款式,杨先生得出第十三回是1 0 闲文”的意思 , 倒是在楔子中,石头对空空道人的那番说 1 辞,似乎对 “ 情诗艳赋”不太满意,有点这意思。但 “ 楔 页又1 6 行, 认为与批语也是符合 的; 但是,1 0 页又1 6 行,

引君入梦说红楼 ——《红楼梦》的脂批与脂砚斋之二

引君入梦说红楼 ——《红楼梦》的脂批与脂砚斋之二

引君⼊梦说红楼 ——《红楼梦》的脂批与脂砚斋之⼆三、揭⽰创作和成书过程脂砚斋等⼈参与曹雪芹的创作,提供创作素材,协助誊清⽂稿,在批语中都有所反映。

脂砚斋尤其理解作者创作的艰⾟,这些脂批,⾄今是我们考索《红楼梦》创作过程和成书过程的主要依据。

作者在第⼀回曾说“披阅⼗载,增删五次”,脂砚斋也在书前题诗中写道:字字看来皆是⾎,⼗年⾟苦不寻常。

(甲戌本凡例)并且⽆限动容地感慨:能解者⽅有⾟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甲戌本第⼀回双批)书未成,芹为泪尽⽽逝。

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甲戌本第⼀回双批)脂批中还有⼀些直接涉及写作过程的批语,如:隆⼆⼗⼀年五⽉初七⽇对清。

缺中秋诗俟雪芹。

(庚⾠本七⼗五回回前批)第⼆⼗⼆回庚⾠本写到惜春灯谜处便终⽌(现在通⾏的本⼦上,后⾯的⽂字系后⼈补写),脂批道:此后破失,俟再补。

(庚⾠本眉批)此回未成⽽芹逝矣,叹叹!丁亥夏。

畸笏叟(庚⾠本回后批)这分明可以看出,此回原已写完,由于种种原因“破失”,脂砚在等候作者补写,可能作者没来得及补写就去世了,所以丁亥年畸笏叟作批时不免⼤发感慨。

关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脂批中也有所反映,如甲戌本凡例开头便说:《红楼梦》旨意。

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

⼜⽈《风⽉宝鉴》,是戒妄动风⽉之情。

⼜⽈《⽯头记》,是⾃譬⽯头所记之事也。

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

中正⽂也写道:从此空空道⼈因空见⾊,由⾊⽣情,传情⼊⾊,⾃⾊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头记》为《情僧录》。

⾄吴⽟峰题⽈《红楼梦》。

东鲁孔梅溪则题⽈《风⽉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载,增删五次,纂成⽬录,分出章回,则题⽈《⾦陵⼗⼆钗》可见《风⽉宝鉴》、《⽯头记》、《红楼梦》、《情僧录》、《⾦陵⼗⼆钗》在不同阶段均曾作过书名,这段正⽂中也有批语云:雪芹旧有《风⽉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

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甲戌本眉批)这应是脂砚在甲戌抄阅再评之前的批语,因有“故仍因之”之语,即仍使⽤《风⽉宝鉴》的书名。

《红楼梦》的各种版本

《红楼梦》的各种版本

红楼梦的各种版本甲戌本甲戌本,是《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本》的简称。

此本第一回独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句话,故称之为甲戌本。

甲戌是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甲戌本所据的底本,是最早的,所以此本历来为红学家所重视。

甲戌本只有十六回,即一至八回、十三至十六回、二十五至二十八回,乾隆竹纸抄成。

此本一开始有“凡例”五条,并有一诗云: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此本第一回,较别本多出429字,而且揆诸文理,别本当属漏抄。

此本中韵脂批,亦为研究红学的重要资料。

如“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又如“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因命芹溪删去。

”透露了此书原构思中的重要情节。

甲戌本原为清末藏书家刘铨福所藏,上有刘铨福跋语,青土、椿馀跋语。

此本后为胡适购得,现藏美国康乃尔大学图书馆。

据周汝昌先生推断,甲戌本可能是刘铨福的小妾马髣眉从娘家带来的,因为卷首有“髣眉”小印。

庚辰本庚辰本是《红楼梦》(《石头记》)的一个重要版本,因上有“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庚辰秋月定本”的字样,所以被称为庚辰本。

庚辰本系用乾隆竹纸抄成,原为徐祯祥所拥有,后归燕京大学图书馆,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庚辰本除缺六十四、六十七两回外,前八十回基本上是完整的。

对于此本的评价,学者们亦有争议。

吴世昌先生就对它评价不高。

1963年,吴先生写出了《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七十八回本)的构成、年代和评语》(七十八回本即庚辰本)一文,认为庚辰本是由四个本子“拼抄”的,书上的“四阅评过”和“庚辰秋月定本”,是商人为了牟利,故意伪造的。

针对吴世昌的观点,冯其庸写了《论庚辰本》的专著,认为庚辰本所据以抄成的底本,是曹雪芹生前的本子,是比较接近原稿的,是弥足珍贵的,何况它又比较完整,共有七十八回。

在此之前,冯其庸先生已和吴恩裕先生一起,研究出了“己卯本”是清怡亲王府抄本。

沈治钧《红楼梦》的成书

沈治钧《红楼梦》的成书

关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沈治钧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关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我打算讲以下五个问题:第一,关于成书研究的界定,即什么叫“成书研究”?成书过程的研究都讨论些什么问题?第二,关于成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关于成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四,谈谈《红楼梦》里的一些文本矛盾现象。

我们探讨曹雪芹的创作过程,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分析那些文本矛盾现象。

第五,关于大观园中的方位颠倒问题。

这实际上还是谈书中的文本矛盾现象。

今天的时间还比较充裕,所以最后两个部分是通过几个具体的例证来展示成书研究的基本面貌。

因为成书研究——正如刚才傅先生所说——它牵扯的问题特别多,比如现在经常争论的作者问题、版本问题、文本诠释问题等等,都相当复杂,所以今天不可能面面俱到。

我想主要就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提纲挈领地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红楼梦》的成书研究首先我们来看成书研究的界定。

什么叫“成书研究”?这项“研究”都关注哪些问题?怎么会出现这么一个问题?我先把结论告诉大家:成书研究分为作者的创作过程、作品的流传过程、小说的刻印过程这三个部分。

曹雪芹是从哪一年开始创作这部小说的?到哪一年结束了他的创作?大家都知道,小说里第一回就写道,曹雪芹在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这个“披阅十载”表明,他写这部书写了十年。

甲戌本上也有题诗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也是说他写这本小说写了十年。

那么,这十年就是曹雪芹的创作过程,《红楼梦》成书研究首先探讨的是这个过程。

一般认为,曹雪芹大概从乾隆八年(1743)左右开始创作《红楼梦》这本小说,他基本结束创作大概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左右。

“十年”嘛。

大家知道,甲戌本产生于乾隆十九年——“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已经可以“抄阅”,而且是“再评”了,说明大体完稿了。

也就是说,在乾隆十九年左右,曹雪芹基本完成了这本小说的创作。

这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小说的流传过程。

世界第三悖论红楼梦

世界第三悖论红楼梦

世界第三悖论《红楼梦》内容提要:西方哲学史流传二大悖论,一是克里特人悖论,二是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悖论。

《红楼梦》与这二大悖论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世界第三大经典悖论。

本文分析了《红楼梦》中“真假”悖论、作者悖论、五个书名悖论。

关键词:悖论;真假;作者;书名先看世界上两个闻名的经典悖论例子。

1.一个克里特人说:“我说这句话时正在扯谎。

”你说他说的是实话仍是谎(假)话。

那个悖论出自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克里特人伊壁孟德,使得希腊人大伤脑筋,连西方的圣经《新约》也引用过这一悖论。

2.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悖论柏拉图讥讽他的教师:“苏格拉底下面说的话是谎话。

”苏格拉底回答:“柏拉图上面说的话是对的。

”谁说的对或错。

柏拉图、苏格拉底,古希腊闻名哲学家,对后世西方哲学有重要阻碍。

对第一例。

你说克里特人说的是实话,他说他正在扯谎,是扯谎话;你说他是在扯谎话,他说我是在说实话,我告知你我正在扯谎。

这是一个正反都难以回答的问题,确实是说没有正反答案。

这是一人一句话直线型矛盾悖论。

甲至乙,乙至甲,中间一根←→双向线连着。

甲是真,乙是假。

甲走到乙,真走到假;乙走到甲,假走到真。

真假一家,真假相连,真假相容,真假两面,能够回答正反问题。

对第二例。

柏拉图说苏格拉底下面说的话是谎(假)话,确实是说苏格拉底不管说什么都是谎话;苏格拉底说柏拉图上面说的话是对的,确实是说柏拉图不管说什么都是对的。

若是柏说的是对的(说苏是扯谎话),苏确实是扯谎话;若是苏是扯谎话(说柏是说得对的),那柏就不是对的;柏不是对的,苏确实是说实话;苏是说实话(苏说柏是对的),柏又说苏是谎话。

谁对谁错,错对相互打架。

这是一个小猫咬尾巴转圈的循环论证,错、对、错、对、错、对……,永无止境,永无结果。

这是两人两句正反关联的话,是圆圈型矛盾悖论。

那个圆圈对、错、对、错、对、错转圈,无头无尾。

中国伟大名著《红楼梦》和这两个国际经典悖论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红楼梦》有三大悖论。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重评”与“初评”辨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重评”与“初评”辨
, “
栗华
,
:
而 不是 脂砚 斋 的 二 评 本 这 一 问 题
,



因 为 从版本 学

的 考证 上 可 以 证 明 甲戌 本 过 录 于 曹雪 芹 甲戌 年 前 的 新 成 稿 本 并 较 好地 保 持 了 曹雪 芹 原 稿 的 面 貌

, , 。 , ,

而 甲戌 本
,
双 行批语 全 是 曹棠村及 诸公 的 旧 批 语 ; 有 双 行批 语 的 各 回 是 《风 月 宝 谧 、的 旧 稿 无 双 行 批 语 的 各 回 内 的 是曹雪芹的新成 之 稿 则 因 此 我 们认 为 甲 戌本 在 《红 楼 梦 》 研 究 中的 地 位 应 是 极 为 重 要 的


,
并不
是 注 明 甲戌 年 是脂 砚斋 的 二评
,
, “
再 评 在 这里 的 本 意 是 说 在 曹 棠 村首 评 《 石头记》 之后 脂 砚
, “ ”


,
,
石头 记 》 斋是 第二个 来评 点 《 的 人 是 在曹 棠村 首评 《石 头 记 》 之后的 再 重 新评
但是 对 于 脂

,
砚斋 来说 甲戌 年 却是 他第一 次 评 点

。 , ,
,


嗡 但这 句 话
,
,

而很少 有人相 信 反
19 6 1
:

这 个 甲戌 本 在 四
, ,
红 楼梦 》 版 本研 究上 曾 有 过 划 时 代的 贡 献 十 年来 《
甲戌 本 长期 在胡 适 手 中 可 他 却 从 来 没 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教赞 207号 旬 0年4 上 刊 1
思 “ 脂 砚 斋 甲戌 抄 阅再 评 仍 用 《 头 记 》’ 至 石 ’ 考
浅探《 红楼梦》 儒林外史》李鼐与吴敬梓的渊源 与《 、
余 运彪
( 汉 理 工 大学 , 北 武汉 武 湖 摘 要 : 会 想 到 《 头 记 》 作 者 真 的 是 李 鼐 ?谁 会 谁 石 的 407) 30 0

从情 理 上 分析 。 鼐 与吴 敬梓 有 交 集 的可 能 性是 李
存 在 的
1李 鼐 与 吴 敬 梓 是 同 时 代 人 . 备 了 时 间 与 空 间 上 . 具
交 集的 可 能性 。
吴 敬 梓 生 于 公 元 1o  ̄ 。 鼐 则 是 于 1 9 年 出 生 , 7 1z李 67 大
绪 地 茫 茫 然 不 知 如 何 着 手 寻 找 这 个 “ ” 在 一 番 长 时 间 的 吴 。
左 思 右 虑 之 后 ,考 虑 到 李 鼐 早 年 一 直 是 生 活 在 苏 州 的 缘
绝 对不 会是 一个 寂寞无 闻的寻 常百姓 人家 。 虽 然算 不上 这
是 一种 显著 的线索 , 绝对 是一种 可 以相信 的事 实 。 日, 但 一 苦 思 冥 想 之 余 . 是 为 了 排 解 一 下 一 直 没 有 什 么 进 展 而 造 也 成 的 那 么 一 点 点 的 烦 闷 心 情 , 很 随 意 地 翻 看 了 一 些 较 为 便 感 兴 趣 的 文 摘 类 刊 物 ,在 一 篇 有 关 人 物 趣 闻 的 故 事 文 章 中 , 经 意 地 “ ” 了 吴 敬 梓 是 死 于 乾 隆 十 九 年 , 15 不 读 到 即 74 年 , 年 为 “ 戌 ” 。 对 于 这 个 自己 再 熟 悉 不 过 的标 明 时 是 甲 年 间 的 名 词 — — 甲戌 。 时 头 脑 中 灵 光 一 闪 , 佛 沉 寂 已久 顿 仿 的心 绪一 下子 就给 触动 了 . 道真 的说 世 上就 有这 么巧合 难 的事情 吗?马 上丢 开杂 志 , 紧去 翻看那 些 不知 读过 多少 赶 遍 的资料 , 验 证一 下是 否这 仅仅 只是 一种幻 觉 。 来
பைடு நூலகம்
因为 本来 对 《 林 外史 》 吴 敬梓 了解 得 既不 多 又不 儒 和 深 , 且压 根也 没有想 到研 究 《 楼梦 》 需要 专 业地 研究 并 红 还
《 林 外 史 》 吴 敬 梓 , 当 我 在 2 0 年 年 底 于 山东 昌 邑 发 儒 与 故 08 现 了姜 氏族 谱 之 后 , 该 谱 上 面 所 明 确 地 记 载 的关 于 李 鼐 由 娶妻 吴 氏这 一点 , 引发 的对 于 “ ” 个 姓 氏 的敏 感 。 所 吴 这 一 开始是并 没有 往吴 敬梓 的身 上想 去 的 . 是头 脑 中毫无 思 而
就 算 不 上 是 一 条 线 索 , 们 是 真 的无 能 为 力 了 。 失 望 之 极 他
之下 大脑 一片 空 白 . 是 根本 不 可能 会去 “ 想 ” 万 一吴 我 设 到
想 到 《 楼 梦 》 《 林 外 史 》 间是 真 的 会 有 联 系? 又 会 红 与 儒 之 谁 想到是 “ ” 没 有 想到?巧 合 的背后往 往 是 事 实的真相 。 真 的 关键 词 : 鼐 李
次 无 功 而 返 与 一 无 所 获 的 情 形 , 却 始 终 都 没 有 动 摇 自 己 发 现 真相 的信念 与 信 心 。在逐 渐 平 复 了苏 州之 行 的 失落 心 情 之 后 ,一 如 既 往 地 又 开 始 慢 慢 地 琢 磨 如 何 突 破 这 个 问题 的研 究 瓶颈 , 而发 现 这 个 “ 氏 ” 出生 的 “ ” 从 吴 所 吴 家 族 : 竟 至 少还 有 可 以非 常 肯定 的 一点 是 , 个 “ ” 族 毕 这 吴 家
侥 幸 , 往 苏 州 图书 馆古 籍 部 , 要 探 找 这个 “ ” 竟 是 前 想 吴 究
花落 谁家 。 自然 而 然 , 果 是 一 无 所 获 。 苏 州 这 片 古 称 吴 结 在 江 的土 地上 , “ ” 人 家那 时 实 在太 多 了 , 凭 着 一 个 姓 吴 的 仅 “ 氏 ” 么 简单 的二 字 , 期 盼 着 能 够锁 定 某一 个 家 族 , 吴 这 就 显 然 是 无 异 于 大 海 捞 针 般 的 困难 。 许 是 眼 见 着 我 大 老 远 也 地赶来 查询 资料 却只 落得个 空手 而返 的境 遇 而 于心不 忍 。 苏 州 图 书 馆 古 籍 部 的 工 作 人 员 也 是 出 于 慈 悲 心 怀 , 话 没 有 话 地 安 慰 我 说 .假 如 要 是 查 找 一 些 有 关 吴 敬 梓 的 资 料 . 或
许 他们 还能 够帮上 一点 点 的小忙 , 我 仅仅 只 知道 “ 氏 ” 而 吴 这 一 点 , 是 没有 办 法 下手 进 行查 找 的 , 者说 是 这根 本 那 或
折 光 , 是 其 心 态 外 化 、 结 的 产 物 。 中 晚 年 的 王 维 虽 已 也 凝 遭 受 政 治和 生 活 的 打击 , 志奉 佛 , 志 消沉 , 他 的清 笃 意 但 静 自适 恰 像 厚 厚 的 冰 层 , 下 的 用 世 心 潮 并 未 死 寂 。 感 其 他 时 叹 逝 世 , 中 充 满 痛 苦 :世 人 皆 如 梦 , 来 或 自歌 。 ” 心 “ 狂
林 外 史》
敬 梓 与 我 将 要 找 寻 的 “ 氏 ” 许 有 什 么 交 集 , 也 就 只 能 吴 或 故
吴 敬梓
《 头记 》 《 楼 梦 》 《 石 红 儒
再 一 次深感 沮 丧之极 地 回到 了武汉 的家 中 。 自从 开 始 研 究 《 楼 梦 》 来 , 不 知 道 遇 到 过 多 少 红 以 我

故 , 只 能凭 着感 觉 想 到 只能 亲去 苏 州 碰碰 运 气 , 想 或 故 心 许 没准 能够 又摸着 一点 点 的线索 , 而将研 究 工作 再更 进 从

步 地深 入 下去 。 这种几 乎没 有任 何把 握得 到任 何 收获 在 的盲 目热 观 心 态 的指 导 思 想 下 , 于 2 0 年 6 , 然 心 怀 我 09 月 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