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衰败是否先于西方崛起——以鸦片战争中英为例

合集下载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中国近代史真是一段让人蛋疼的历史,想想觉得,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古国,能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全面落后于英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不过俗话说,父债子偿,祖宗干的怂事儿就是我干的怂事儿,也没什么不好意思说的。

下面就详细说说那段历史。

所有事情的根源都要从文化说起。

中华民族是个相当写意的民族。

明清时代儒释道三家融合的差不多了,那时代的传统文化里,讲究阴阳相生,天道自然什么的。

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能解释所有事物,但某个方面来说,它却什么都解释不了。

这就导致了绝大多数文人成为了科学上的白痴。

没办法,那个时候理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大家都鄙视这个。

那个时候知识分子的六艺是:“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

数排在最后一个不说,那个时候的“数”是什么呢?我都不好意思提,是九九乘法表啊有木有?!并且,那个时候的“数”是为命理或者说宗教服务的。

数之大成者都要么是推算阴阳风水的要么是观星的,总之都神神叨叨的。

如此这般,理科生更落了下乘,就算通过了理科科举,也多数只能做个小衙门的会计什么的。

当然,中国也除了像张衡啊一类的科学家。

为什么人家能混到中央,和最高领导人直接对话?答:人家文章写得好。

这种文人至上的选拔观念不但阻碍了科技的发展也阻碍了军事的进步(后面详谈)。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系统中强化道德,忽视科学技术。

这种文化观念极大地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关于强化道德观念。

听起来像是件好事儿,大家都尊老爱幼、谦和礼让,和谐社会了啊有木有?然而,事实的真相和重点却不是看起来这样。

这还要从那时的道德系统说起。

叫它道德系统倒不如叫它伦理系统。

虽然现在我们一提儒家经典多是强调“松柏后凋”“学而三省”什么的,但是客观地来讲,儒家文化能一直被统治阶级奉为经典最终统治文化界绝不是因为它给了知识分子各种良好品质,而是因为它规定了严格的等级保准,即所谓“三纲五常”。

从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从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从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国家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海关自主权等方面遭到了破坏,已经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主权国家了。

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行条约,妄图将中国变成他们的商品市场、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将中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链条之中,冲击着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首先,出现了租界制度——香港割让给了英国,澳门则被葡萄牙人夺走,1843年,上海正式开放,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巴富尔在上海租得一大院落为领事馆。

巴富尔向清方讹诈,要求划定一块纯粹供外国人占用的居留地。

1845年11月29日,苏松太道道员官慕久以个人名义颁布了《上海租地章程》。

1848年3月,英国驻沪领事强迫新任道台麟柱答应了扩充居留地的要求,使居留地面积增加了两倍多。

1848年,以文惠廉为首的美国传教士,擅自在虹口地区广置土地,建造房屋,其它美国人纷纷效法。

待到1863年正式划定界址时,7856亩土地成为美国占领的地域,比英国居留地要大得多。

法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敏体尼1848年到任后,于次年要求吴健彰援英国例设立居留地,胁迫新任道台麟柱于1849年4月6日发布告示,将986亩土地作为法国人的居留地。

本来在居留地内,中国政府在行政、司法等方面有干预权,且保有领土主权。

但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中国保有的权利逐步沦丧。

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与苏松太道订立《上海英美法租界租地章程》,规定外国侵略者在上海租界内享有行政、税收、财政、警政等权利及行使司法权。

“工部局”的机关出现了,下分设警务、税务、财务、学务等机构,且设有法院,俨然就是一个市政府,居留地也便完全变成了租界。

1863年9月,美、英两国租界合并成公共租界。

租界制度在上海建立后,逐渐推广到其它一些口岸。

通过租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开始向中国倾销商品,并从中国大量掠夺原材料,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看中国的失败

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看中国的失败

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看中国的失败(陕西省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725700 李端)[内容提要] 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的爆发对中国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在走着不同的道路,最终也决定了战争最后的胜败。

[关键词] 鸦片英国清政府工业革命市场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船坚炮利思想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自乾隆后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同时清政府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时处于优势地位,而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老大——英国,国内的商品打不入中国市场,在对中国的贸易中处于逆差的地位,英国在对华的贸易中得不到利益。

于是英国想通过对中国贩卖鸦片意图扭转在对华贸易中的逆差地位,通过鸦片贸易英国改变了在对华贸易的得逆差地位,而英国的鸦片贸易却严重的损害了清政府的利益,清政府禁烟,1839年六月的虎门销烟,严重的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于是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以图打开中国市场。

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不积极的应战,致使战事不利,迫于英国的压力,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在条约中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等,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使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中国的清政府战败,英国取得了胜利,而当时拥有4万万人口的清政府为什么会失败呢?我们从战争前中西方的现状进行一下对比,从中我们不难找出中国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战争前的中国:第一,从经济体制上看,当时清政府的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经济。

皇帝、贵族、官僚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只占有很少的土地,需要租种地主土地并交纳高额的地租,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必然尖锐;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其主要特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它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到清政府时则严重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极强的排斥力,特别在中国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发展十分缓慢;清政府时期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往往结合在一起,互为表里,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最大限度地剥削农民,农民还要向清政府交纳各种税收和从事徭役,生活是极端困苦。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机能8班 赵也非 1352003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机能8班 赵也非 1352003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机能8班赵也非1352003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中英两个大国风起云涌。

而当我们回顾1949年以前,中国在封闭、在战乱,而英国早已发展为强大的国家。

那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呢?从这个根源说起,应该已经注定中国之后的落后。

首先,在政治方面,应该可以得出中国落后的基本结论。

英国在1640-1653年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688年进行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彻底掌握政权。

从此,由于资本主义的性质,英国开始殖民与征服,并以此作为其政治基础。

例如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殖民政策的倡导者与实施者,他发动大大小小的侵略战争,是英国的资本主义政府得到了经济支持并且缓解了危机。

英国首先确立的资产阶级政权,为以后的道路铺下基础,使一个强国的雏形形成。

再看当时的中国,在清政府的统治下达到封建专制的顶峰,政治腐朽,闭关锁国。

当时清政府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并限制商人活动,进口货征高额税,出口货物种类限制。

种种制裁极大的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刚萌芽的资本主义被扼杀在摇篮里。

再加上清政府重本抑末,无视经济规律,造成官员贪污、腐朽的状况。

通过两者对比,英国已经有了强大的前提而中国仍在天朝的美名中自我禁锢。

一个好的开端虽然不能说明一定会是成功,但连一个开端都没有的必定不会成功,这也就注定中国必将落后。

其次,经济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有决定因素,英国意识到这点,而中国没有。

英国在确立资本主义政权后不久,就加入了黑奴贸易,并成为其中心。

黑奴贸易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带动了经济发展,进而为工业革命做了准备。

在物流方面,英国设立高额关税,抵制外来货物,从而保护了本国的生产力。

虽然这一做法和中国有些相似,但毕竟英国的国内生产力发达,而中国经济却是在走下坡路,这样一来,英国经济当然会进行自我刺激,发展的更快,中国却越来越落后。

而且,英国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在进行殖民掠夺,开拓市场,获取原料和劳动力。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103416 王建楠回望历史,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可说是有其历史必然性。

早在17世纪中叶,中国和英国几乎同时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大动荡。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取得了政权;而四年后,中国的明王朝在李自成发动的农民起义冲击下轰然倒塌,满族骑兵杀入关内,建立了大清王朝,从此,东西方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

革命后的英国走上资本主义快车道,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清王朝建立后仍维护传统的封建根基,经济发展日益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因此,自17世纪以后,中国先进、西方落后的历史渐渐改观了。

到了19世纪,中国更是在诸多方面落后于英国,这也成为鸦片战争中中国落后的原因,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从政治角度看,17世纪,英国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掌权的资产阶级处处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甚至公开鼓励对外武力扩张,处处显示出了新生政权的活力。

而此时处在清朝统治之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封建统治日益腐朽没落。

到了18世纪下半叶,清王朝更加衰败,其吏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枯竭,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广大人民生活每况愈下,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农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绝。

1796年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遍及鄂、川、豫、陕、甘五省,参加群众数十万,绵延近十年。

1813年爆发的天理会起义,波及豫、鲁、冀等省。

由此可见,清朝的封建统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而此时的英国资产阶级专政则刚刚兴起,正处于对外扩张和自身充满活力的时期,相比之下,中国已是远远落后。

而经济上,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开始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原因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原因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有战略战术方面的原因,抛开这表层次原因,长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经济以及自上而下的腐朽之风无疑是这场战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从地理与文化环境看政治制度的演变。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发展的是一种海洋文明,由于岛屿面积有限使英国人不断探索外面的世界,有一种对自由的向往;而中国作为大陆国家则是一种大河文明,广阔肥沃的中原大地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条件,所以同样是封建制度,在英国国王与贵族一直有不成文规定来使权利分割,而相应来看与君主相对的相权从诞生之后就遭到不断地削减,最终沦为君权的附庸。

皇帝权利高于一切,历任皇帝还都在加强皇权,没有相应的权力与之抗衡,也就导致了决策的偶然性,一个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必然会出问题,也正是这种权力的诱惑使得历次的起义只会是朝代的更替而没有触及社会制度的改变,中国就在新朝代,盛世,衰败,灭亡之间一次次循环而没有真正得到发展。

相反在英国由于贵族拥有能与国王抗衡的全权力使得国家有了相对稳定而又开放的发展环境,历代违背这一不成文规定的国王像约翰王,查理一世都被推翻,无疑也为后人形成了警示作用,直到最后最终演变为了君主立宪制。

一个国家属于人民,一个属于一个人,正因为如此,在英国决策不可能因一个人而制定,关键决策的合理性让这个国家有了发展的可能。

在中国,皇帝随便一句话就成了法规,闭关锁国,自诩天朝上国,内部却腐朽不堪,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待到晚清政府发起一种自下而上的腐败之风,官僚奢靡浮华只顾享乐怎能赢得战争?其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方面。

在英国历来重视海上的贸易,甚至为了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伊利莎白一世去承认海盗的合法性,鼓动他们与外敌战斗,在之后不断进行殖民扩张。

当然,我们不能肯定殖民扩张这一行为,但贸易经商无疑在英国是及受推崇的。

相反,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重农抑商,商人是社会的最底层,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力低下,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之时,中国刚完成朝代更替,大清王朝沉溺于大国的美梦之中,对于外来先进技术极其排斥。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其爆发发生在1840年代,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要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需要从战前中英差异来分析。

中英在政治制度上存在差异。

当时的中国是封建社会,皇帝拥有绝对权力,官员普遍腐败,导致国家治理日益陷入困境。

而英国则是立宪君主制国家,政治体制相对健全,决策和权力分散,能够相对高效地应对问题。

巨大的政治制度差异导致中英在政治上难以达成共识,更容易发生冲突。

中英在经济发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农耕社会,缺乏工业和现代化的发展。

而英国则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期,工业化程度相对高,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中国对外贸易受到限制,且以农产品为主,而英国则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来支持自身工业化进程。

双方在经济利益上存在明显的冲突,鸦片战争的爆发为英国提供了合法化贸易的借口。

中英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历来重视忠诚、廉洁、孝道等传统道德观念,而英国则强调个人自由、契约精神等价值观。

在贸易方面,中国重商主义的政策,认为贸易只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不重视商品的经济价值,更不愿意改变自身的经济政策。

而英国则以自由贸易为基础,重视商品的经济价值,对贸易壁垒持反对态度。

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也使得双方在经贸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

从战前中英差异来看,中英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价值观和地缘政治上存在明显的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利益和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

这些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从战前中英差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这场战争的爆发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为中国近代史的走向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究竟从何而来?从战前中英差异来看,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从政治体系的差异来看,中英两国在政治体制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封建等级制度的国家,而英国则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在中国,封建等级制度严重束缚了国家的发展,而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则倡导自由和平等。

这种政治体制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对待外部关系上的不同态度。

中国一直强调封建礼教,对外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而英国则积极扩张殖民地,追求利益最大化。

这种不同的政治体制和对外关系的态度,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从经济发展的差异来看,中英两国在经济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9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而英国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英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工业强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商品经济落后,国际贸易受限,而英国逐渐掌握了对全球贸易的主导权。

这种经济上的差异,使得英国有了在中国推销商品的机会,也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来看,中英两国在文化价值观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家,封建礼教长期以来统治着中国社会,而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形成了重商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使得中英两国在价值观上有着不同的追求,也导致了两国在对待外部关系上的不同态度。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从战前中英差异来看,中英两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文化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两国在对待外部关系上的不同态度。

从战前中英差异来看,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ory Researc h
学 ★★ 理 ★★ 论
探析“东方衰败”是否先于“西方崛起”
—— —以鸦片战争中英为例
刘娟
(海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摘 要:西方和我国部分学者都认为“东方衰败”为“西方崛起”提供了可能性和动因,拟以鸦片战争中中英为
例,通过再看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对中国的影响以及现在中国的和平崛起来探析“东方衰败”是否先于“西方崛
从这些数据和文献来看,在中英贸易之间,英国已经
收稿日期:2012- 10- 14 作者简介:刘娟(1985-),女,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
☆历史研究☆
显示了较大的劣势,而在马克思的话中提到“贸易的不合 法性”使得英国政府的国库免遭灾难,所以面对如此巨大 的贸易逆差,使得英国不堪重负,意识到自己在中英贸易 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仅仅通过正常的贸易往来是不足以扭 转其经济利益方面的的损失,为了满足其利益熏心的极大 诱惑和“报复心理”所以必须依靠一种“不合法的贸易”。换 句话说,若不是中国的发达和富有,英国怎会使足够的中 国产品进口,有足够的中国购买力吸食走私的鸦片?所以 抛开传统的说法,我比较赞同张伟伟教授所提出的鸦片战 争的原因是中国的富强和英国的劣势形成的对比,而不应 该把战争的军事失败等同于政治经济的衰败和综合国力 的弱小。如果在中英贸易中,中英处于另外一种状态,英国 处于贸易中的顺差地位,那么,也许这场历史中最为有名 的鸦片战争也不会发生,这样鸦片战争的战败也不会是中 国蒙上“衰败”的假象。尽管战后清朝统治开始衰败,但从 社会发展看,并不意味着东方从此进入“衰败”期,中国的 社会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反而加速了,此后中国的社会 变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虽都以失败告终,但在某 种程度上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中国的社会 发展、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更新空前加速,乃至社会 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当今中国全球地位的重塑已经 证明了“东方的衰败”不攻自破。
早在 2005 年,我国部分学者针对这一命题提出了异 议,冯崇义、张伟伟等人认为,认识这一现象不能从单个个 体出发,这样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应该从全球历史的整 体出发,来认识所谓“东方衰败“与”西方崛起“的关系问 题,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和有机联 系的本质[3]。
那么,东方是否在西方“崛起”之前就“衰败”了,或者 是开始走“下坡路”了呢?本文拟通过搜集到的少许资料, 从鸦片战争入手来探析“东方衰败”是否先于“西方崛起”。
起”,我们应当对历史进行一个一脉相承的合理还原,走出“东方衰败”为“西方崛起”提供可能性和动因的怪圈。
关键词:东方衰败;西方崛起;和平崛起
中图分类号:K25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2589(2012)36- 0164- 02
164
“‘东方衰败’先于‘西方崛起’这个现象”[1]是一种以西 方视野为中心的看法,在西方人眼里,早从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作为东方主体已逐渐开始衰败,正是因为东方的衰 败,才能为西方的崛起提供可能性,换种说法,就是说“东 方衰败”构成了“西方崛起”的动因,是“西方崛起”的前提。 那么针对这一命题,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态度。在我国的 一些学者也持相同的态度,他们认为:“15、16 世纪,尽管我 国社会生产和技术与西欧相比在量上和达到的程度上基 本是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在发展速度和趋势上,西欧已 经出现了明显的优势。因此,这个时期,中西方社会生产力 发展的前途必然是,西欧先冲破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束 缚,走向一个新的社会,而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只能 在封建主义的轨道上徘徊或挣扎”[2]。
不断。从英国方面来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争取更多的 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这似乎对学过历史 的人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总结了,但是,是否从另外一 个角度分析过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呢?
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麦克尼尔指 出:“用任何传统标准衡量,18 世纪都是中国最辉煌的时期 之一。国内政局稳定,帝国边疆拓展,导致农业、贸易和人 口的惊人增长。和平与繁荣促进了广泛的学术和艺术成就 从而加深了欧洲人之类边缘蛮夷对中国辉煌文化的印象。 只有汉帝国和唐帝国可与满族人的成就相媲美”[4]。由此可 见,中国的富强。从相关资料显示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往 来贸易的数据来看,中国优于西方,这也是鸦片战争发生 的一个潜因素。英国学者拉尔夫·戴维斯在《产业革命和英 国海外贸易》 一书中详细列举了英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数 字,作者表明这里面存在一定的估计成分,但作者还是认 为反映了大体情况:1854 年—1856 年,英国对华出口年平 均贸易额为 110 万英镑,而从中国进口则为 906.3 万英镑 [5]。而马克思也在 1858 年指出“:自从 1842 年的条约使它开 放以来,中国出产的茶叶和丝向英国的出口一直不断增长, 而英国工业品输入中国的数额,整个说来停滞不变。…… 1842 年以前,中国对英国的出口总额约为 700 万英镑, 1856 年达到约为 950 万英镑。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在 1842 年以前从来没有超过 5 000 英镑,而在 1856 年就增 加到约 9 000 万英镑”[6]723。在同年早几天发表的“鸦片战争 史”一文中,马克思指出:“英国政府在印度的财政,实际上 不仅要依靠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而且还要依靠这种贸易的 不合法性。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同时允许在 中国种植罂粟,英国政府的国库会遭到严重的灾难”[6]719- 720。
一、再看鸦片战争的爆发 在一般人看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有两点:直接原 因: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英国不满;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 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变为自己的殖民 地。而中国战败,无外乎:从中国来说,清政府腐败无能,妥 协求和,愚昧无知;军队装备陈旧,操练不勤,纪律败坏;财 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