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T检验标准(IPC-610F)

合集下载

SMT检验标准(IPC-610F)

SMT检验标准(IPC-610F)

1目的为了提升SMT内产品焊接的品质,本文件规定了SMT内相关元件的焊接标准,使员工操作时有依据可寻,减少误判、错判。

2范围本规范适用SMT车间所有焊接后的产品。

3定义无4职责4.1工艺部4.1.1负责对本文件进行编制、修订等操作;4.1.2负责依据本标准对设备相关检验标准进行设定;4.1.3负责对操作员和品质人员无法进行判断的可疑品进行复判,并将结果告诉相关人员;4.2制造部4.2.1负责按照本标准对相关可疑品进行判定;4.2.2出现异常时及时报告相关人员;4.3品质部4.3.1监督员工是否按照本标准进行可疑品判定;4.3.2负责对操作员无法进行判断的可疑品进行复判,并将结果告诉操作员;5内容5.1矩形或方形端片式元件5.1.1尺寸要求注1:不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注2:未作规定的尺寸参数或变量,由设计决定。

注3:润湿明显。

注4:最大填充可偏出焊盘和/或延伸至端帽金属镀层的顶部或侧面;但焊料不能接触到元器件的顶部或侧面。

注5:(C)是从焊料填充最窄处测量。

注6:这些要求是为组装过程中可能会翻转成窄边放置的片式元器件而制定。

注7:对于某些高频或高振动应用,这些要求可能是不可接受的。

注8:对于宽高比小于1.25:1及有5面端子的元器件可以大于12065.1.2侧面偏移5.1.3末端偏出目标:侧面无偏移现象可接受:侧面偏出(A)小于或等于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25%,或焊盘宽度(P)的2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不良:侧面偏出(A)大于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25%,或焊盘宽度(P)的2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目标:无末端偏出现象不良:元件末端偏出焊盘5.1.4末端焊接宽度5.1.5最大爬锡高度目标:末端连接宽度等于元器件端子宽度或焊盘宽度,取两者中的较小者可接受:末端连接宽度(C)至少为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75%或焊盘宽度(P)的7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不良:小于可接受末端连接宽度下限5.1.6最小爬锡高度5.1.7元件末端重叠目标:最大爬锡高度为焊料厚度加上元器件端子高度不良:焊料延伸至元器件本体顶部目标:最小爬锡高度(F)为焊料厚度(G)加上端子高度(H)的25%或焊料厚度(G)加上0.5mm[0.02in],取两者中的较小者不良:小于焊料厚度(G)加上端子高度(H)的25%或焊料厚度(G)加上0.5mm [0.02in],取两者中的较小者目标:元器件端子和焊盘之间至少有25%的重叠接触不良:元器件端子和焊盘之间小于25%的重叠接触5.1.8侧立不良:元器件不允许侧立5.1.9翻件目标:片式元器件的电气要素面朝上放置制程警示:片式元器件的电气要素面朝下放置5.1.10立碑不良:元器件不允许立碑5.2圆柱体帽形端⼦5.2.1尺寸要求注1:不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SMT检验标准(IPC-610F)

SMT检验标准(IPC-610F)

1目的为了提升SMT内产品焊接的品质,本文件规定了SMT内相关元件的焊接标准,使员工操作时有依据可寻,减少误判、错判。

2范围本规范适用SMT车间所有焊接后的产品。

3定义无4职责4.1工艺部4.1.1负责对本文件进行编制、修订等操作;4.1.2负责依据本标准对设备相关检验标准进行设定;4.1.3负责对操作员和品质人员无法进行判断的可疑品进行复判,并将结果告诉相关人员;4.2制造部4.2.1负责按照本标准对相关可疑品进行判定;4.2.2出现异常时及时报告相关人员;4.3品质部4.3.1监督员工是否按照本标准进行可疑品判定;4.3.2负责对操作员无法进行判断的可疑品进行复判,并将结果告诉操作员;5内容5.1矩形或方形端片式元件5.1.1尺寸要求最大元器件尺寸1206,注8端子元器件每端有3个或3个以上可润湿端子区域注1:不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注2:未作规定的尺寸参数或变量,由设计决定。

注3:润湿明显。

注4:最大填充可偏出焊盘和/或延伸至端帽金属镀层的顶部或侧面;但焊料不能接触到元器件的顶部或侧面。

注5:(C)是从焊料填充最窄处测量。

注6:这些要求是为组装过程中可能会翻转成窄边放置的片式元器件而制定。

注7:对于某些高频或高振动应用,这些要求可能是不可接受的。

注8:对于宽高比小于1.25:1及有5面端子的元器件可以大于12065.1.2侧面偏移5.1.3末端偏出目标:侧面无偏移现象可接受:侧面偏出(A)小于或等于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25%,或焊盘宽度(P)的2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不良:侧面偏出(A)大于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25%,或焊盘宽度(P)的2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目标:无末端偏出现象5.1.4末端焊接宽度不良:元件末端偏出焊盘目标:末端连接宽度等于元器件端子宽度或焊盘宽度,取两者中的较小者可接受:末端连接宽度(C)至少为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75%或焊盘宽度(P)的7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5.1.5最大爬锡高度5.1.6最小爬锡高度不良:小于可接受末端连接宽度下限目标:最大爬锡高度为焊料厚度加上元器件端子高度不良:焊料延伸至元器件本体顶部目标:最小爬锡高度(F)为焊料厚度(G)加上端子高度(H)的25%或焊料厚度(G)加上0.5mm[0.02in],取两者中的较小者5.1.7元件末端重叠5.1.8侧立5.1.9翻件不良:小于焊料厚度(G)加上端子高度(H)的25%或焊料厚度(G)加上0.5mm [0.02in],取两者中的较小者目标:元器件端子和焊盘之间至少有25%的重叠接触不良:元器件端子和焊盘之间小于25%的重叠接触不良:元器件不允许侧立目标:片式元器件的电气要素面朝上放置制程警示:片式元器件的电气要素面朝下放置5.1.10立碑不良:元器件不允许立碑5.2圆柱体帽形端⼦5.2.1尺寸要求参数尺寸要求最大侧面偏移 A 25% (W) 或25% (P),取两者中的较小者;注1末端偏出 B 不允许最小末端连接宽度,注2 C 50% (W) 或 50% (P),取两者中的较小者;最小侧面连接长度 D 75%(R)或75%(S),取两者中的较小者;注6最大爬锡高度 E 注5最小爬锡高度(末端与侧面) F (G) + 25%(W) 或(G) + 1mm[0.04in],取两者中的较小者焊料厚度G 注4最小末端重叠J 75%(R);注6焊盘宽度P 注3端子/镀层长度R 注3焊盘长度S 注3端子直径W 注3注1:不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ipc-610标准

ipc-610标准

ipc-610标准
IPC-610标准简介
IPC-610标准是由国际印刷电路协会(IPC)推出的关于电子设备组装操作和检验规范的文件。

IPC-610标准指定装配制件、组装过程、组件连接、安装项目以及检查、检验和
测试所必需的要求。

它定义了手册裸插件上的装配者、测试和楔形工作的图片示例,以便
达到准确标准和正规质量水平。

IPC-610标准的主要内容:
1.地板安装的规范:这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应在特定地板或其他特殊表面中进行定点
安装、使用和连接方式、安装参数和元件块之间的空距要求以及有关终端标志和电气测量
功能等。

2.组件安装规范:IPC-610包括装配制件、元件类型、插拔类型、元件位置和位置更改、插拔角度、插头和插座的插拔方向等的要求。

3.线接馈:IPC-610指定了线接馈的安装方式,包括端口大小、套筒、连接尺寸、应
用的甘杆型和芯置物的类型等。

4.终止:这部分的规定主要是为线很端和芯片端配置终止需求,包括内部弯管和表面
弯管、形状和尺寸、电流和负载变化、削足护等。

5.静电放电(ESD):这部分规定涉及保护相关组件、防止ESD带电以及控制室内温
度等要求。

6.其他:IPC-610还要求确保隔离层、限制气流、提出变更要求等,以正确进行产品
安装和检查。

IPC-610标准是一个强有力的质量保证框架,它被广泛用于工程设计、制造检验和产
品评估。

它是确保手工操作安全和有效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实现高质量组装的关键。


标准也提供了一些有关的管理要求,包括文件管理、工具管理、进程控制、品质保证体系、质量衡量等。

SMT检验标准(IPC-610F)

SMT检验标准(IPC-610F)

目的为了提升SMT内产品焊接的品质,本文件规定了SMT内相关元件的焊接标准,使员工操作时有依据可寻,减少误判、错判。

范围本规范适用SMT车间所有焊接后的产品。

定义无职责工艺部负责对本文件进行编制、修订等操作;负责依据本标准对设备相关检验标准进行设定;负责对操作员和品质人员无法进行判断的可疑品进行复判,并将结果告诉相关人员;制造部负责按照本标准对相关可疑品进行判定;出现异常时及时报告相关人员;品质部监督员工是否按照本标准进行可疑品判定;负责对操作员无法进行判断的可疑品进行复判,并将结果告诉操作员;内容矩形或方形端片式元件注1:不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注2:未作规定的尺寸参数或变量,由设计决定。

注3:润湿明显。

注4:最大填充可偏出焊盘和/或延伸至端帽金属镀层的顶部或侧面;但焊料不能接触到元器件的顶部或侧面。

注5:(C)是从焊料填充最窄处测量。

注6:这些要求是为组装过程中可能会翻转成窄边放置的片式元器件而制定。

注7:对于某些高频或高振动应用,这些要求可能是不可接受的。

注8:对于宽高比小于:1及有5面端子的元器件可以大于1206侧面偏移末端偏出末端焊接宽度目标:侧面无偏移现象可接受:侧面偏出(A)小于或等于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25%,或焊盘宽度(P)的2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不良:侧面偏出(A)大于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25%,或焊盘宽度(P)的2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目标:无末端偏出现象不良:元件末端偏出焊盘目标:末端连接宽度等于元器件端子宽度或焊盘宽度,取两者中的较小者最大爬锡高度最小爬锡高度可接受:末端连接宽度(C)至少为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75%或焊盘宽度(P)的7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不良:小于可接受末端连接宽度下限目标:最大爬锡高度为焊料厚度加上元器件端子高度不良:焊料延伸至元器件本体顶部元件末端重叠侧立翻件目标:最小爬锡高度(F)为焊料厚度(G)加上端子高度(H)的25%或焊料厚度(G)加上[],取两者中的较小者不良:小于焊料厚度(G)加上端子高度(H)的25%或焊料厚度(G)加上[],取两者中的较小者目标:元器件端子和焊盘之间至少有25%的重叠接触不良:元器件端子和焊盘之间小于25%的重叠接触不良:元器件不允许侧立目标:片式元器件的电气要素面朝上放置制程警示:片式元器件的电气要素面朝下放置立碑不良:元器件不允许立碑圆柱体帽形端⼦参数尺寸要求最大侧面偏移A25% (W) 或25% (P),取两者中的较小者;注1末端偏出B不允许最小末端连接宽度,注2C50% (W) 或50% (P),取两者中的较小者;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75%(R)或75%(S),取两者中的较小者;注6最大爬锡高度E注5最小爬锡高度(末端与侧面)F(G) + 25%(W) 或(G) + 1mm[],取两者中的较小者焊料厚度G注4最小末端重叠J75%(R);注6焊盘宽度P注3端子/镀层长度R注3焊盘长度S注3端子直径W注3注1:不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ipc-610标准

ipc-610标准

ipc-610标准IPC-610标准是国际电子产业协会所制定的一项关于电子装配质量要求的标准。

该标准包含了关于电子组装的基本要求、接收标准、缺陷和判定等方面的内容。

IPC-610标准是电子制造商和质量控制人员必须遵循的指南,以确保他们生产的电子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IPC-610标准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制造行业,尤其是电子装配和焊接领域。

该标准对于电子组装和引线焊接的各个阶段,从原材料检查到最终装配,都提供了详细的质量要求和判定标准。

IPC-610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分类:IPC-610标准将电子产品分为多个类别,根据其应用环境和关键性要求的不同进行分类。

2.缺陷标准:IPC-610标准列举了电子产品组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如焊接不良、引线错位、器件损坏等。

对于每种缺陷,该标准都提供了详细的定义和判定依据。

3.接收标准:IPC-610标准规定了接收标准,并提供了对不同缺陷级别的判定标准。

根据产品的类别和重要性,制定了不同的可接受缺陷水平。

4.工艺要求:IPC-610标准中包含了一系列有关组装和焊接工艺的要求,如引线长度、焊接温度、保护层厚度等。

这些要求旨在确保组装的产品具有良好的连接性和可靠性。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IPC-610标准还包含了关于清洁、防卫测量、抗静电保护等方面的详细要求。

该标准使用了丰富的图片和示意图,以便更好地说明各项要求。

IPC-610标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电子产品,包括手机、电脑、电视机、汽车电子产品等。

通过遵循该标准,制造商和质量控制人员可以确保他们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总之,IPC-610标准是电子制造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标准。

它为电子产品的组装和焊接提供了详细的质量要求和判定标准,帮助制造商和质量控制人员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遵循IPC-610标准可以提高电子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

SMT检验实用标准(IPC-610F)

SMT检验实用标准(IPC-610F)

1目的为了提升SMT产品焊接的品质,本文件规定了SMT相关元件的焊接标准,使员工操作时有依据可寻,减少误判、错判。

2围本规适用SMT车间所有焊接后的产品。

3定义无4职责4.1工艺部4.1.1负责对本文件进行编制、修订等操作;4.1.2负责依据本标准对设备相关检验标准进行设定;4.1.3负责对操作员和品质人员无法进行判断的可疑品进行复判,并将结果告诉相关人员;4.2制造部4.2.1负责按照本标准对相关可疑品进行判定;4.2.2出现异常时及时报告相关人员;4.3品质部4.3.1监督员工是否按照本标准进行可疑品判定;4.3.2负责对操作员无法进行判断的可疑品进行复判,并将结果告诉操作员;5容5.1矩形或方形端片式元件5.1.1尺寸要求注1:不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注2:未作规定的尺寸参数或变量,由设计决定。

注3:润湿明显。

注4:最大填充可偏出焊盘和/或延伸至端帽金属镀层的顶部或侧面;但焊料不能接触到元器件的顶部或侧面。

注5:(C)是从焊料填充最窄处测量。

注6:这些要为组装过程中可能会翻转成窄边放置的片式元器件而制定。

注7:对于某些高频或高振动应用,这些要求可能是不可接受的。

注8:对于宽高比小于1.25:1及有5面端子的元器件可以大于12065.1.2侧面偏移5.1.3末端偏出目标:侧面无偏移现象可接受:侧面偏出(A)小于或等于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25%,或焊盘宽度(P)的2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不良:侧面偏出(A)大于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25%,或焊盘宽度(P)的2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目标:无末端偏出现象5.1.4末端焊接宽度不良:元件末端偏出焊盘目标:末端连接宽度等于元器件端子宽度或焊盘宽度,取两者中的较小者可接受:末端连接宽度(C)至少为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75%或焊盘宽度(P)的7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5.1.5最大爬锡高度5.1.6最小爬锡高度不良:小于可接受末端连接宽度下限目标:最大爬锡高度为焊料厚度加上元器件端子高度不良:焊料延伸至元器件本体顶部目标:最小爬锡高度(F)为焊料厚度(G)加上端子高度(H)的25%或焊料厚度(G)加上0.5mm[0.02in],取两者中的较小者5.1.7元件末端重叠5.1.8侧立5.1.9翻件不良:小于焊料厚度(G)加上端子高度(H)的25%或焊料厚度(G)加上0.5mm [0.02in],取两者中的较小者目标:元器件端子和焊盘之间至少有25%的重叠接触不良:元器件端子和焊盘之间小于25%的重叠接触不良:元器件不允许侧立目标:片式元器件的电气要素面朝上放置制程警示:片式元器件的电气要素面朝下放置5.1.10立碑不良:元器件不允许立碑5.2圆柱体帽形端⼦5.2.1尺寸要求注1:不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IPC-A-610F-检验标准培训1

IPC-A-610F-检验标准培训1

0.4mm
0.4mm
251-300
0.2mm
1.25mm
12.5mm
0.4mm
0.4mm
301-500
0.25mm
2.5mm
12.5mm
0.8mm
0.8mm
>500 see not for calc
0.0025 mm/Volt
0.005 mm/Volt
0.025 mm/Volt
0.00305 mm/Volt
•焊锡球未固定在免清除的残渣内或覆盖在保形涂敷层下,或未粘附(焊接)于金属 表面,
共四十四页
IPC-A-610F 焊接异状
焊接异状–焊锡过量–焊锡桥(桥接)
缺陷–1,2,3 级 •焊锡(hànxī)连接不应该连接的导线。 •焊锡在毗邻的不同导线或元件间形成桥接。
共四十四页
IPC-A-610F 焊接异状
共四十四页
IPC-A-610F 焊接(hànjiē)可接受性要求 目标 – 1,2,3 级
• 焊点表层总体呈现光滑和与焊接部件有良好润湿。 • 引脚的轮廓容易分辨。 • 焊接部件的焊点有顺畅连接(liánjiē)的边缘。 • 表层形状呈凹面状。
共四十四页
IPC-A-610F 焊接(hànjiē)可接受性要求
始而也可能是主面。
焊接终止面
焊接终止面是指通孔插装中印制电路板焊锡流向的那一面。通 常是印制电路板进行波峰焊、浸焊或拖焊的主面。印制电路板 采用手工焊接时,焊接终止面也可能是辅面。
共四十四页
IPC-A-610F 专业名词解释
电气间隙
IPC-2221 指各层上导体之间尽可能应该最大化的距离按下表:对于500以上的电压,表 格里的值必须加上500V时的数值,如B1型板600V的电气间隙按照(ànzhào)下式计算 为

IPC-A-610F 了解IPC 及运用

IPC-A-610F 了解IPC 及运用
£ 径向和轴向涉及的范围仅限于工程设计 轴向:平行于轴心的方向,轴向通常是针对圆柱体类物体而言,就是圆柱体旋转中 心轴的方向。 径向:垂直于轴心的方向,径向即圆柱体端面圆的半径或直径方向。径向与轴向空 间垂直。
径向和轴向通常用于说明DIP/SIP/插座元器件引线
表面贴装组件
粘合剂固定-元器件的粘接 目标1,2,3级
IPC-A-610F
IPC 610的认识和应用
目录
£ A,了解IPC的名称,由来及概述,编号方式 £ B,部分相关文件简单介绍 £ C,IPC的运用,课程目标 £ D,产品分级及验收级别分级 £ E,部分相关术语解释 £ F,简单介绍IPC 610中表面贴装和通孔元件的安放及支撑孔/非
支撑孔的焊接,焊接可接受性要求
培训计划 (可选)
为贯彻执行成品检验标准、可接受性标准或客户文件详述的要 求等验收标准所需要的,规定了教学流程和方法的有关培训要 求的文件。
返工和维修
IPC-7711/7721
提供进行敷形涂覆层和元器件的拆除及更换,阻焊膜维修,层 压板材料、导体和镀覆孔的修改。
IPC 610F的运用
£ IPC-A-610是国际上电子制造业界普遍公认的可作为国际通行 的质量标准规范,与体系文件是不同的概念。如ISO9001是一种质量管
表1 相关文件概要
文件用途
文件编号
说明
设计标准
IPC-2220 (系列) IPC-7351 IPC-CM-770
反映了基于几何图形精细程度、元器件分布密度和制造工艺步 骤多少的产品复杂性级别(A,B,C级)的设计要求。辅助印制板 裸板设计和组装的元器件和组装工艺指南,裸板制造工艺主要 关注表面安装元器件焊盘图形以及组装工艺主要关注表面安装 元器件和通孔插装元器件要素时,通常在设计和形成文件过程 中就需考虑采用该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为了提升SMT内产品焊接的品质,本文件规定了SMT内相关元件的焊接标准,使员工操作时有依据可寻,减少误判、错判。

2范围
本规范适用SMT车间所有焊接后的产品。

3定义

4职责
4.1工艺部
4.1.1负责对本文件进行编制、修订等操作;
4.1.2负责依据本标准对设备相关检验标准进行设定;
4.1.3负责对操作员和品质人员无法进行判断的可疑品进行复判,并将结果告诉相关人员;
4.2制造部
4.2.1负责按照本标准对相关可疑品进行判定;
4.2.2出现异常时及时报告相关人员;
4.3品质部
4.3.1监督员工是否按照本标准进行可疑品判定;
4.3.2负责对操作员无法进行判断的可疑品进行复判,并将结果告诉操作员;
5内容
5.1矩形或方形端片式元件
5.1.1尺寸要求
注1:不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注2:未作规定的尺寸参数或变量,由设计决定。

注3:润湿明显。

注4:最大填充可偏出焊盘和/或延伸至端帽金属镀层的顶部或侧面;但焊料不能接触到元器件的顶部或侧面。

注5:(C)是从焊料填充最窄处测量。

注6:这些要求是为组装过程中可能会翻转成窄边放置的片式元器件而制定。

注7:对于某些高频或高振动应用,这些要求可能是不可接受的。

注8:对于宽高比小于1.25:1及有5面端子的元器件可以大于1206
5.1.2侧面偏移
5.1.3末端偏出目标:
侧面无偏移现象
可接受:
侧面偏出(A)小于或等于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25%,或焊盘宽度(P)的2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不良:
侧面偏出(A)大于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25%,或焊盘宽度(P)的2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目标:
无末端偏出现象
5.1.4末端焊接宽度
不良:
元件末端偏出焊盘
目标:
末端连接宽度等于元器件端子宽度或焊盘宽度,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可接受:
末端连接宽度(C)至少为元器件端子宽度(W)的75%或焊盘宽度(P)的7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5.1.5最大爬锡高度5.1.6最小爬锡高度不良:
小于可接受末端连接宽度下限
目标:
最大爬锡高度为焊料厚度加上
元器件端子高度
不良:
焊料延伸至元器件本体顶部
目标:
最小爬锡高度(F)为焊料厚度(G)加上端子高度(H)的25%或焊料厚度(G)加上0.5mm[0.02in],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5.1.7元件末端重叠5.1.8侧立
5.1.9翻件不良:
小于焊料厚度(G)加上端子高度(H)的25%或焊料厚度(G)加上0.5mm [0.02in],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目标:
元器件端子和焊盘之间至少有25%的重叠接触
不良:
元器件端子和焊盘之间小于25%的重叠接触
不良:
元器件不允许侧立
目标:
片式元器件的电气要素面朝上放置
制程警示:
片式元器件的电气要素面朝下放

5.1.10立碑
不良:
元器件不允许立碑
5.2圆柱体帽形端⼦
5.2.1尺寸要求
注1:不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注2:(C)是从焊料填充的最窄处测量。

注3:未作规定的尺寸或尺寸变量,由设计决定。

注4:润湿明显。

注5:最大填充可偏出焊盘或延伸至元器件端帽的顶部;但焊料不能进一步延伸至元器件本体顶部。

注6:不适用于只有端面端子的元器件
5.2.2侧面偏移
5.2.3末端偏出
5.2.4末端连接宽度目标:
侧面无偏移现象
可接受:
侧面偏出(A)小于或等于元器件直径(W)的25%,或焊盘宽度(P)的2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不良:
侧面偏出(A)大于元器件直径(W)的25%,或焊盘宽度(P)的25%,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不良:
不允许末端偏出
5.2.5最大爬锡高度5.2.6最小爬锡高度目标:
末端连接宽度等于或大于
元器件直径(W)或焊盘宽度(P),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可接受:
末端连接宽度(C)至少为元器件直
径(W)的50%,或焊盘宽度(P)的50%,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不良:
末端连接宽度(C)小于元器件直径(W)的50%,或焊盘宽度(P)的50%,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目标:
最大爬锡高度(E)可以偏出焊盘和/或延伸至端子的端帽金属镀层顶部,但不可进一步延伸至元器件本体
不良:
焊料填充延伸至元器件本体顶部
5.2.7末端重叠
5.3扁平鸥翼形引脚
5.3.1尺寸要求目标:
最小爬锡高度(F)为焊料厚度(G)加元器件端帽直径(W)的25%或焊料厚度(G)加1mm[0.04in],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不良:
最小爬锡高度(F)小于焊料厚度(G)加元器件端帽直径(W)的25%,或焊料厚度(G)加1mm[0.04in],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目标:
元器件端子与焊盘之间的末端重叠(J)至少为元器件端子长度(R)的75%
不良:
元器件端子与焊盘之间的末端重叠(J)小于元器件端子长度(R)的75%
注1:不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注2:未作规定的尺寸或尺寸变量,由设计决定。

注3:润湿明显。

注4:焊料未接触封装本体或末端密封处。

注5:对于趾部下倾的引线,最小跟部填充高度(F)至少延伸至引线弯曲外弧线的中点。

5.3.2侧面偏移
5.3.3最⼦末端连接宽度目标:
无侧面偏出
可接受:
最大侧面偏出(A)不大于引线宽度(W)的50%或0.5mm[0.02in],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不良:
侧面偏出(A)大于引线宽度(W)的25%或0.5mm[0.02in],取两者中的较小者
目标:
末端连接宽度等于或大于引脚宽

可接受:
最小末端连接宽度(C)等于引脚宽
度(W)的50%
不良:
最小末端连接宽度(C)小于引脚宽度
(W)的75%
5.3.4最小侧面连接长度
目标:
沿整个引线长度润湿填充明显
可接受:
当脚长(L)大于3倍引线宽度(W)
时,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等于或
大于3倍引线宽(W),
当脚长(L)小于3倍引线宽度(W),
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等于
100%(L)
不良: 1、除了SOIC 塑封类元器件 (小外形封装,例如SOT ,SOD)以外,焊料接触塑封元器件本体 2、焊料接触陶瓷或金属元器件本体
5.3.5 最大根部爬锡高度
5.3.6 最小爬锡高度
可接受:
1、焊料接触塑封SOIC 类元器件本体(小外形封装,例如SOT ,SOD)
2、焊料未接触陶瓷或金属元器件本体
不良:
当脚长(L)大于3倍引线宽度(W)时,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小于3倍引线宽度(W)或75%的引线长度(L),取两者中的较大者。

当脚长(L)小于3倍引线宽度(W),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小于100%(L)
目标:
1、跟部爬锡超过引线厚度,但未爬升至引线上方弯曲处。

2、焊料未接触元器件本体
SOT
目标:
跟部填充高度(F)大于焊料厚度(G)
加引线厚度(T),但未延伸至膝弯半

可接受:
最小跟部填充高度(F)等于焊料厚
度(G)加连接侧的引线厚度(T)
不良:
最小跟部填充高度(F)小于焊料厚度
(G)加连接侧的引线厚度(T)
5.3.7共面性
不良:
元器件引线不成直线(共面性),妨碍
可接受焊点的形成
5.4内弯L形带状引脚、
5.4.1尺寸要求
注1:不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注2:未作规定的参数或尺寸变量,由设计决定。

注3:润湿明显。

注4:焊料未接触元器件本体。

见8.2.1.
注5:当引线分成两个叉时,每个叉的连接都要满足所有规定的要求。

5.4.2实例
5.5具有底部散热面端子的元件
5.5.1尺寸要求
注1:验收要求需要由制造商和用户协商建立。

内弯L形带状引线元器件的实例
不良:
1、填充高度不足。

2、末端连接宽度不足
右图也呈现了元器件侧立妨碍末端连接宽度的形成
注2:散热面剪切边不可润湿的垂直面不要求焊料浸润。

注3:未作规定的参数或尺寸变量,由设计决定。

5.5.2散热面
目标:
1、散热面无侧面偏出。

2、散热面端子边缘100%润湿
可接受:
1、散热面端子的侧面偏出不大于
端子宽度的25%
2、散热面末端端子的末端连接宽
度与焊盘接触区域100%润湿
不良:
1、散热面端子的侧面偏出大于端子
宽度的25%。

2、散热面端子的末端偏出焊盘。

3、散热面末端端子的连接宽度与焊
盘接触区域的润湿小于100%。

4、散热面偏出违反最小电气间隙
6记录

7附件

8参考文件
8.1IPC-A-610F电子组件的可接受性
Welcome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