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大型露天煤矿采区转向过渡开拓运输系统
关于近水平露天煤矿采区过渡期间转向问题的思考

关于近水平露天煤矿采区过渡期间转向问题的思考【摘要】大型近水平露天矿常常会采取分区开采的模式,这就带来了不同采区在转换时衔接过渡的技术问题。
采区转向方式的优劣与否对整个露天矿山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种适合露天矿山的切实可行的采区转向方式会极大地降低露天矿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分析了常见的几种露天矿采区转向方式以及露天矿选取合适的采区转向方式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现场实例对采区转向方式的选择思路及方法予以分析思考并得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露天矿;近水平;分区开采;转向方式0.引言露天开采因其作业事故率低、资源回收率高,因而一直是全球采矿方式的主流,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所以,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露天矿,尤其露天煤矿在最近的几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大批新的露天煤矿在我国内蒙、新疆等地区正在进行基建或是已经投产。
但是,由于露天矿的投资很大,无论是开采程序还是开采工艺甚至一个细小的设计的选择都会极大地影响着整个露天矿的效益,所有需要慎重对待任何一个问题,做到基于现实条件的最优化设计[1]。
本文着重对露天矿采区过渡时期的转向问题进行基本的总结与探讨。
1.露天矿采区转向方式的常见类型分区开采一般是针对近水平露天矿而言的,由于资源赋存平缓,采取分区开采可以极大地减少外排土场占地。
另外,分区开采条件下,内排运距无疑得到了缩短。
但是,采区过渡过程中,如何实现转向以及采取什么形式的转向方式对露天矿过渡期间的外排量大小、产量、开拓运输系统的安排以及剥离运距都会有较大的影响,因而采区转向问题是这类矿山常遇到且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一般来说,采区转向方式可分为连续式与转向式两大类,下面就具体情况分别加以论述。
1.1连续式转向连续式转向充分利用原有采场空间对新的采区进行建设发展, 采掘工作连续性好,无需重新拉沟。
连续式转向方式又可按照新采区工作面的形成位置划分为扇形推进式和留沟缓帮式两种。
1.1.1扇形推进连续式扇形是工作面绕某一转轴进行扇形转向过程,内外工作面不等幅开采,工作面围着某一转轴进行扇形推进。
露天开采程序及开拓运输系统

露天开采程序及开拓运输系统第一节开采程序露天矿开采程序系指完成露天矿采场内岩石剥离和矿石采出的程序,或称剥采程序,即采剥工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变化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诸如采剥工程台阶划分,采剥工程初始位置确定,采剥工程水平推进、垂直延深方式,工作帮构成等。
一、采剥工程台阶划分及台阶开采程序在露天开采过程中,为了适应工艺设备的作业要求,提高开采强度,将开采境界内的矿石、土岩划分成具有一定高度的台阶进行开采,各台阶的矿山工程包括掘沟、扩邦工程,通过台阶的掘沟实现矿山工程的延深,并建立运输联系和形成台阶工作线,然后以一定的采宽进行扩邦推进,完成台阶的全部矿山工程。
掘沟和扩邦是露天矿山工程发展的主要方式。
台阶式开采是露天开采的主要特征,台阶的划分应利于发挥设备效率,提高矿石质量和保证作业安全。
对勺斗斗容3~4m3的单斗挖掘机,台阶高度一般为10~15m;大规格的挖掘机,台阶高度可达20~25m;大型倒堆挖掘机,台阶高度可在30m以上;轮斗挖掘机,组合台阶高度可达40~50m。
台阶可按水平面和倾斜面划分,分别称水平分层和倾斜分层。
水平分层有利于采掘、运输设备作业,多采用此方式;在某些缓倾斜层状矿床条件下,为了便于选采,减少顶底板岩石的混入和矿石损失,提高矿石质量,可采用倾斜分层开采(图33-1)。
图33-1图33-1为了发挥设备效率,划归同一台阶的矿岩应力求一致。
例如,不应把表土、不需爆破的软岩与需要爆破的硬岩划归同一台阶,同时尽量使矿岩分家,便于选采。
台阶的开采程序一般为:开掘倾斜的出入沟,开掘开段沟,进行扩帮,如图33-2。
1.首先开掘自地表±0标高到第一台阶下部平盘的出入沟AB(图33-2a);2.沿台阶全长开掘开段沟BC(图33-2b);3.在开段沟旁建立采掘工作面,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逐条开采采掘带,每采一个采掘带,使工作线推出一个采宽。
在上部台阶工作线推出一定宽度后,下部台阶才能开掘出入沟和开端沟(图33-2c、d),然后下台阶工作线则相应地继续推进。
大型露天矿开拓运输系统的选择

大型露天矿开拓运输系统的选择作者:高中亮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7年第21期摘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须要充分利用好矿山资源,实现矿山资源的高效利用与配置,制定出配套可行的开拓运输方案,并配备相应的开拓运输系统,已经得到了相关行业的社会群众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对于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大型露天矿开拓运输系统的选择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供相关人士的借鉴。
关键词:大型露天煤矿;开拓运输系统;研究1 前言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强大推动力下,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其中,露天矿开拓方式在矿山开采中所占比例比较高,而露天矿开拓运输系统的选择则变得尤为关键,对于提升露天矿的生产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受到开采深度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需求设备的大型化等方面的限制,明确提出了对大型露天矿开拓方案运输系统的要求,所以建立合理的露天矿运输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进而为相应的设计施工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2 大型露天矿开拓运输系统的影响因素现阶段,露天矿得到设计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开采深度逐渐增加,采矿工程呈现出一种集中化发展趋势,造成了开采技术和运输系统要求的复杂化、繁琐化,必须要加快构建经济适用型的露天矿运输系统。
一般来说,单一汽车运输、铁路运输以及胶带输送机运输等是露天矿运输系统的重要构成内容,要结合采矿者的实际需求,确定最为适宜的运输系统。
在露天矿运输系统的影响因素中:首先,要确定好台阶的高度。
台阶高度对汽车的选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也影响着矿山整体效益。
其次,基础设施和设备。
道路的日常维护是运输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影响着运输系统工作的开展情况。
露天矿运输系统所涉及的设备比较多,如果发生故障,很难进行及时维修,影响着矿山正常的生产进度。
而且设备的维修保养质量与不同设备制造企业的售后服务水平的联系是较为紧密的,同样产生着相应的影响。
3 大型露天矿开拓运输系统方案阐述案例分析:以首钢秘鲁铁矿有限公司为例,是较大的露天铁矿山,矿石资源高达20亿吨。
对优化露天煤矿开拓运输系统的研究

对优化露天煤矿开拓运输系统的研究【摘要】对于露天煤矿来说,其设计和生产的主要环节是露天煤矿的开拓运输系统,特别是深凹露天矿,能够建立一个合理的运输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对优化露天煤矿开拓运输系统设计展开研究,优化运输系统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方面从煤矿的实际考虑,可以有效地解决煤矿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指导煤矿更加合理地安排生产,达到提高效率、减小综合运距、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给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利益。
本文以大峰露天煤矿羊齿采区为例来进行研究说明。
【关键词】露天煤矿;运输系统;优化引言通常所说的露天煤矿,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生产系统,其是以采掘为中心,以运输为纽带的。
在这个生产系统中,通过对采、运、排进行控制,来完成生产的计划指标和任务,以及生产过程的组织和实施,特别是可以实时调配运输系统。
露天煤矿整个生产系统地生产效率的高低、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受运输系统是否具有合理性的影响。
传统的人工计算具有对工程发展和排泄点生产情况无法准确把握的缺点,使得在生产中有很大的盲目性,从而造成运距增加,尤其是对那些采用了内排的露天煤矿来说,更难保证合理调配采排量,这样对设备效率的发挥不利,对生产管理不便,也很难提高露天矿的经济效益。
对运输系统进行优化,就是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与露天煤矿的实际生产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表明,这种优化不仅可以使矿山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降低投资,节省生产成本的费用,同时使矿山的管理效率得到强化,所以说,这是一种成功和行之有效的提高矿山经济效益的先进技术。
1 露天煤矿的现场分析下面以大峰露天煤矿羊齿采区为例进行叙述,羊齿采区位于汝箕沟矿区大峰井田的大峰采区与中槽采区之间。
东北以辅Ⅱ勘探线为界,西南以Ⅺ勘探线为坑底界、南北以五层煤露头为界,地表境界走向长1720m,倾向宽1300m,地表境界面积2.23km2。
从采区自然地质地貌及构造看,羊齿采区所处位置为向斜地形,但随着采掘不断深入地进行,造成地表大面积裂隙、裂缝,对采剥工程、开拓运输系统的设计产生不利影响。
露天煤矿开拓运输系统优化

FORUM 论坛工艺48 /矿业装备 MINING EQUIPMENT露天煤矿开拓运输系统优化□ 忻方玉 大同煤矿集团忻州同华煤业有限公司1 开拓运输概况受新能源所影响,使得煤炭市场处于低迷状况,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通过运输系统不断缩短运距有着积极意义,这也是煤矿企业获得最大利益的有效方式之一。
例如,宝日希勒煤矿在对矿体进行开采时,主要通过汽车进行运输,如果开采量较大,汽车运输所花费的成本也比较高,根据工作人员计算发现汽车运输成本几乎达到总采矿成本的一半。
在煤炭运输时,如果利用自卸汽车进行运输,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能够使生产作业效率得到提升,确保剥离作业有序进行。
目前运输系统情况为:煤层原煤卡车主要利用工作面进行运输,使其送达到地表破碎站,做破碎作业。
对于其他煤层来说,通过卡车送达到内排土场,然后进行破碎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运输车辆以及现场人员起着重要作用,在开展运输工作时,如果运输车辆出现故障,会影响作业进行,给企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现在很多煤矿企业在采场剥离时,都把作业进行外包,由外包队伍进行完成,从而达到对内排土场运输处理的目的。
在开拓运输时,经常出现各车辆交叉通行现象,不仅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还增加了运输整体成本。
例如,在开采时,管理人员没有处理好各设备、各车辆间的关系,对外包工程队比较依赖,在运输线路上经常出现相互交叉,有的大型汽车盲区比较大,使得煤矿现场运输处于安全风险。
2 运输系统优化模型2.1 建立系统模型在上面提到运输系统主要功能及作用,对于运输系统而言,建立模型有着积极意义,其一,能够对运输线路进行模拟,使系统更为简洁化,便于运输人员对系统的查看,对运输系统内容一目了然,提高运输效率。
其二,通过模型可以对系统进行审查,及时发现运输系统的漏洞,找到有效方法进行解决,使运输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一旦线路系统出现很大变化,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网络数据库对里面的一些数据进行修改,就能达到优化的目的,不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更改原程序,这对于运输系统是比较有益的。
浅谈东露天矿基建期开拓运输系统

第二 类 。岩 层抗 压 强度 大于 1MP 5 a的硬 岩约 占总量
的 2 .%, 度最 大 的泥 灰岩 占总 量 的 09 22 强 .%。露 天 矿 田岩石 的抗 压强 度属 于 中硬岩一 硬 岩 ,各 种 岩石 的抗 压强 度 自弱 至强依 次 为泥岩 一粗 砂 岩一 砂 质泥 岩一 细砂 岩一 中砂 岩一 粉砂 岩一 泥灰 岩 ;新 生 界松
采 服 务年 限为 7 . a 平 均 原 煤剥 采 比 55 3 。 47 , .8m/ t
根据 钻孑 资料 以及地 质 填 图成 果可 知 ,区内 由 L
至较 简单 , 层稳 定至 较稳 定 以稳定 型为 主 。 煤
4 煤 层全 矿平 均 厚度 1 . 首 采 区平 均厚 度 # 44 m, 6 1 . 夹 石 层 一 般 为 4层左 右 , 56 m, 0 夹石 最 厚 达 08 .0
k 深 部 (】 m, 1 号煤 层 底 板 ) 积 3 .1k 4号 煤 层 面 78 m , 的 开 采 面 积 4 .2 k 06 m ,地 质 资 源 量 1 8 89 t 4 .2M ,
原煤 量 1 4 .8Mt考 虑 储 量 备 用 系数 11 计 算 开 26 , 6 .,
宽 44 .2~54 m,勘探 面 积 4 . m 。本 区地形 , . k 7 87 k 3
东、 、 北 西高 , 南低 , 高 点 海拔 标 高 为 1 0 最 低 最 1m, 5 点海 拔标高在 l 0 一般 海拔 标高 为 1 0 0m, 0 0~1 5 2 0 3
散土 层属 于软 岩类 。 境界 内没 有落 差大 于 2 的断层 , 在境 界 边 0m 仅 缘分 布 有李 西 沟正 断层 ( 东南 部 边 界, 田 内延 伸 近 矿
分区开采转向后开拓运输系统的优化

分区开采转向后开拓运输系统的优化【摘要】以安太堡露天矿为例,分析了分区开采露天矿转向后开拓运输系统优化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
【关键词】开拓运输系统;工作线长度;运煤系统;内排方式安太堡露天煤矿开采煤层为近水平,采用单斗一卡车工艺。
设计在整个开釆区域内实行分区开采,原“作业规划”中将合同区划分为6个采区o1992—1995年期间成功实现从首采区向II采区的转向。
1999年后半年,II采区上部逐步靠界, 开始了第二次转向,进入m采区。
该矿技术人员结合第一次转向的经验以及对合同区开釆程序的深入研究,否定了原“作业规划”中设计的6 个条区方案和1992年所做的3个平行条区方案。
提出了新的转向方案,即从II采区扇形转向,IH采区北部及东部采到合同区边界,南部让开了较大范围的4号煤无煤区和9号煤中高硫区,并完全利用了II采区留沟的东帮和南帮三角区域以减小剥采比。
按照制定的开采程序方案,安太堡露天矿从 1999年下半年开始自II釆区向m釆区的转向开采。
预计到2002年年底,11采区开采全部结束,m采区缓帮基本结束,之后矿山工程在m采区内正常进行。
矿坑采排工程进入正常发展时期,内排土场无论从排弃空间的容量上还是从运输通路上,一般都能满足采场剥离物的排弃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开拓运输系统优化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减少煤岩的运输距离。
其中剥离物的运输距离取决于m采区工作线长度、内排土场端帮排弃方式和运煤系统的设置等。
1工作线长度.工作线长度宜接与生产剥采比和内排运输距离相关:如工作线长度越短,则端帮剥髙量所占比例越大,从而剥采比也就增大;如工作线太长,则内排运距也增加。
工作线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矿山开采成本增加。
由于m采区西部南北向境界较长,如果采用南北全长工作线,则工作线太长,坑底可达2 500 m,这样势必会増加剥离物的内排运距。
因此,在这一区段内采用L形工作线,即工作帮同时向东和北两个方向发展,北部工作帮最后向北部境界靠帮,而东部工作帮逐渐缩短,趋于正常,这样就可使工作线长度不至太长,缩短了内排运距。
解析大型露天煤矿采区转向过渡开拓运输系统

解析大型露天煤矿采区转向过渡开拓运输系统作者:徐建平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15期摘要:本文以安太堡露天矿转变为例,探讨了大型露天煤矿采区转向过渡期间开拓运输系统优化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安太堡露天矿采用的搭桥方案、反向高段内排方案及“树枝形”运输系统等措施,从实际出发,解决了生产中的问题,带给了企业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安太堡露天矿与其他的近水平矿床露天矿的分区有普遍的共性,在进行安太堡露天矿转变时积累的经验也对其他的大型露天煤矿开采过渡运输系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露天煤矿分区开采过渡中图分类号:TD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06-01露天开采近水平及缓倾斜矿床时,由于开采强度、设备规格、产量规模及经济性等限制条件,采用分区开采。
在技术和经济可行的条件下,按矿床的地质条件把矿田分为若干个区域,在进行开采时要按照已经确定好的顺序进行开采,大多数的露天大面积水平及缓倾斜矿区在开采时均是采用这类方法[1]。
当然在进行开采时,不一定按照已经规定好的顺序和采区进行开采的,也可以有一定的变动,因为多数要根据开采过程中的出现的矿床条件实际情况进行不断修改。
在理想状态下,要保证在开采区内的剥采比恒定,当一区的剥采比有所下降时,要保证二区开始进行逐步缓帮,以保证两个采取内的累计剥采比保持正常。
不过由于实际操作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两个采区的工作线长度、方向、运输、排土、地形和煤量煤形的不同影响着进度,同时还牵涉到新采区的外部环境准备是否及时,过渡时期的生产中产生一些问题,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到工作的进展,造成运输功能和成本的变动,本文为探讨在过渡时期大型煤矿采区转向运输系统的问题,以朔安太堡露天矿开采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1 概况我国的安太堡露天煤矿位于平朔,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在1985年6月划分开采合同区范围,1992年至1995年实现第一次分区过渡,首采区向二采区的过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大型露天煤矿采区转向过渡开拓运输系统摘要:本文以安太堡露天矿转变为例,探讨了大型露天煤矿采区转向过渡期间开拓运输系统优化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安太堡露天矿采用的搭桥方案、反向高段内排方案及“树枝形”运输系统等措施,从实际出发,解决了生产中的问题,带给了企业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安太堡露天矿与其他的近水平矿床露天矿的分区有普遍的共性,在进行安太堡露天矿转变时积累的经验也对其他的大型露天煤矿开采过渡运输系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露天煤矿分区开采过渡
露天开采近水平及缓倾斜矿床时,由于开采强度、设备规格、产量规模及经济性等限制条件,采用分区开采。
在技术和经济可行的条件下,按矿床的地质条件把矿田分为若干个区域,在进行开采时要按照已经确定好的顺序进行开采,大多数的露天大面积水平及缓倾斜矿区在开采时均是采用这类方法[1]。
当然在进行开采时,不一定按照已经规定好的顺序和采区进行开采的,也可以有一定的变动,因为多数要根据开采过程中的出现的矿床条件实际情况进行不断修改。
在理想状态下,要保证在开采区内的剥采比恒定,当一区的剥采比有所下降时,要保证二区开始进行逐步缓帮,以保证两个采取内的累计剥采比保持正常。
不过由于实际操作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两个采区的工作线长度、方向、运输、排土、地形和煤量煤形的不同影响着进度,同时还牵涉到新采区的外部环境准备是否及时,过渡时期的生产中产生一些
问题,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到工作的进展,造成运输功能和成本的变动,本文为探讨在过渡时期大型煤矿采区转向运输系统的问题,以朔安太堡露天矿开采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1 概况
我国的安太堡露天煤矿位于平朔,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在1985年6月划分开采合同区范围,1992年至1995年实现第一次分区过渡,首采区向二采区的过渡。
1999年后半年,实现了煤矿的第二次分区过渡,开始进入Ⅲ采区。
在经过对以往分区经验的总结及其他资料的报道,在原先的分区方案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分区方案,新的方案否定的原先的两种方案,采用二采区扇形转,三采区北、东部到合同区边界,南部让开4号无煤区及9号高硫区[2]。
2 采区间搭桥
煤矿在开采时,向二采区转向中,一采区的东北角会有一部分的内排空间闲置出来,同时由于二采区的内排空间在开采过程中逐渐紧张,造成二采区的内排空间不足,如果想要缓解二采区的紧张情况,可以将二采区的一部分物料运输到其他的空间内,但这将会影响到二采区的下盘正常开采,在这种条件下,为保证二采区下部平盘的正常运行,在
二采区东帮1300标高处搭桥。
进行施工时,先将搭桥处一采区的煤采出,把内排空间给腾出来。
1300标高距离坑底有100m,安太堡矿排土段高30m。
搭桥解决了二采区1300标高的平盘物料排弃,搭桥处物料可采用高段排土,根据采区物流和排土场,搭桥在1300标高段排土,安全措施:禁止黄土和岩石混排,只能排弃岩石;挡土墙要有一定的高度;卡车垂直于排土线排土;推土机推弃物料。
同时要注意随时掌控排土情况,防止意外的发生。
二采区下部物料的流向尽量运往一采区1240水平排弃,控制1300平盘的排弃段高。
延迟1300平盘的对接,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对运输系统进行改造,同时加大利用一采区1240平盘,为1300平盘排弃创造条件。
整个工程共花费时间18个月,共排弃剥离物20mm3,节约运距0.7km。
这在卡车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为完成生产任务提供了条件。
3 转向期间反向内排[3]
安太堡煤矿是近水平煤层,二采区的剥离物,一部分运送到采场外的排土场,还有一部分实现了内排。
主要方式为:4号煤以下双向内排、双侧压帮,以上西侧压帮、东侧留沟、单向排土。
二采区采用扇形转向向三采区的过渡,原计划中,三采区的中部经二采区北帮和西帮进行内排,北部剥离物运往外部,南部运向南寺沟排土场。
虽然计算中得出
内排满足剥离量要求,但4个剥离物的平均内排运距大,使卡车数量不足,运输成本增加。
安太堡煤矿在解决上述问题时,采用反向内排技术。
具体为:在二采区靠界时,先将三采区东部区域全面靠界,优先西部发展,在二采区东北处留出空间,可以保证三采区1360-1300的4个平盘剥离物由北向南排出,实现内排南北对接。
4 开拓运输系统
安太堡露天矿实施转向和三采区缓帮中有很多困难出现。
转向期间的困难有:缓帮初期无法实现剥离物的内排和外排两侧同时延深,原先的通道由于多年塌落,无法延伸,影响和制约三采区的工作,增加了成本。
三采区南段北部1330、1345和下部平盘可采用原“1300横桥”,在工作线两端延伸,尽量实现部分平盘的双向运输,缩短运距,为此在三采区南段北部利用原“横桥”向上形成1315-1330运输坡道,形成“树枝形”,从而缩短了剥离物的运距。
5 结语
经过对安太堡露天煤矿的采区转变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的研究,得出如下的结论:(1)转向过渡期间,根据排弃的数量及位置不同,按
照这些特点寻找最优的运输路径,减少运输距离,减少成本,安太堡露天矿在一区与二区过渡时,采用搭桥方式,将二区的丢弃物运输至一区中,充分利用了一区的大量闲置内排空间,也缓解了二区的空间紧张状态。
(2)过渡期间也要加快旧采区的采掘速度,安太堡露天矿在二采区与三采区过渡时,先将临近三采区的区域提前靠界,在东北角形成排弃空间,实现反向高段内排,缓解下部内排的局面,降低成本,这种解决方式对解决转向期间的空间不足的问题有比较作用。
(3)“树枝形”分叉性的运输系统缩短了运输的距离,同时起到了双向延深、加快缓帮的作用,为连续生产提供了条件。
(4)在解决安太堡露天矿出现的问题时,要一方面从实际出发,解决工程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对如何解决露天矿转向接续的技术提供了技术经验。
参考文献
[1] 尚涛,才庆祥,刘勇,等.露天矿分区过渡期间合理开拓运输系统选择[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4).
[2] 徐志远,才庆祥,刘宪权.安太堡露天煤矿采区转向过渡若干问题及对策[J]. 煤炭工程,2006(12).
[3] 周伟,才庆祥,谢廷堃,等.大型近水平露天煤矿转向期间开拓运输系统优化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