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文学的演进与川剧的生成
川剧的由来和历史故事

川剧的由来和历史故事咱今儿个唠唠川剧的由来和那些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川剧啊,那可是咱四川的宝贝。
它的来源就像是一锅大杂烩,不过是超美味的那种。
川剧的形成那是融合了好多剧种的精华呢。
早年间啊,四川这地儿本来就有自己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啥的。
后来呢,随着外地的戏班子不断来四川演出,像昆腔、高腔、胡琴、弹戏这些不同的声腔就跟着进来了。
四川人多机灵啊,看到这些好东西,就把它们统统吸收进来,和本地的特色相结合。
就说高腔吧,它是川剧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高腔的特点就是一唱起来那调门贼高,声音高亢嘹亮,特别有感染力。
传说是从江西那边传过来的呢。
这高腔来到四川后,就像是在四川这片土地上扎了根,四川的艺人把它按照本地人的口味进行了改良,让它在川剧里大放异彩。
再讲讲川剧的变脸。
这可是川剧里超酷的绝技啊。
关于变脸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一种说法是,以前古代的人们在面对猛兽的时候,为了吓唬它们或者隐藏自己的表情,就想出了这种快速改变面容的方法,后来就被用到了川剧表演里。
还有一种说法是,川剧艺人为了在舞台上表现出角色的情绪变化、神鬼的神秘莫测啥的,就琢磨出了这变脸的绝活儿。
以前的川剧演员可不容易啊。
他们经常走街串巷,在各种茶馆、庙会搭个台子就演起来了。
那时候的观众啊,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
比如说在成都的老茶馆里,台上的川剧演员在那咿咿呀呀地唱着,台下的茶客们一边喝着盖碗茶,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
要是哪个演员演得好,那喝彩声能把茶馆的屋顶都给掀喽。
总之呢,川剧就像一个装满了四川文化宝贝的大箱子,它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每一个元素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智慧。
川剧文化介绍

川剧文化介绍川剧,又称川剧变脸,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是中国剧种中面具表演的代表。
它起源于四川,是四川地方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川剧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曲调优美动听,唱腔高亢激昂,舞蹈动作矫健飘逸,面谱变化多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川剧起源与发展川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但相对完整的形态是在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形成的。
当时,四川的子午岭一带盛行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包括吹鼓唱戏、敬神祭祀、土地神活动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各种人群的关注,不断演化与创新。
川剧在四川山区广泛流传,源于当地百姓对生活的自觉反映和对科学技术的虔诚祈盼,是中原地区和闽南地区戏剧表演的吸取与创新。
川剧源自顺流,发展于逆流,成熟于潮水。
二、川剧特点川剧在表演形式上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川剧的曲调优美动听,唱腔高亢激昂。
其次,川剧的舞蹈动作矫健飘逸,舞姿曼妙。
同时,川剧注重打击和声音的表演,有鼓乐、锣乐和小提琴类胡琴等乐器的伴奏。
川剧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面谱,也是称之为“变脸”。
变脸是川剧面部表演技巧的重要形式。
在表演中,演员经过特殊手法,瞬间变换多种色彩的面谱,表达人物的内在情感和心理活动,形成了精彩纷呈的效果。
三、川剧传承与发展川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保护和传承川剧文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国川剧中青年艺术家紫羽戏剧学院”的建立,旨在培养年轻的川剧演员和传承川剧文化。
此外,四川省也在努力推动川剧文化的发展。
目前,四川省的川剧剧场数量最多,其中国家大剧院川剧团、四川省川剧院、四川省歌舞剧院等著名剧团,是川剧文化的重要代表。
总的来说,川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统,是中国艺术的一项重要贡献。
中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正在转变川剧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要求,同时保持川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古代文人的说唱文学

古代文人的说唱文学古代文人的说唱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学形式,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等,而是结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以口头表达的方式演绎文学作品。
它既是古代社交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承载了古代文学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起源于古代的说唱文学,最初是民间艺人所创造,主要表现为民间歌谣和故事传说。
后来,一些有才华的文人开始将其发扬光大,创作出了大量的音乐剧作品。
此时的说唱文学呈现了多样性,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精湛的艺术形式。
它通常为唱念做打的方式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在唐朝时期,说唱文学经历了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因为关中地区土地富饶、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文人们相继迁入此地,这种地缘因素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文人们纷纷涉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创造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说唱文学等文学作品。
其中,韩愈和刘禹锡等文学巨匠所作的《辩机篇》、《洛阳女儿行》等说唱文学作品影响极广。
真正将说唱文学提升到艺术高峰的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
北宋时期,文人们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地运用古代文化元素去创作。
他们的作品以唱诵或朗诵的方式呈现,演绎出了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说唱文学。
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苏轼所作的《赤壁赋》等都是说唱文学的代表作品。
说唱文学成为一种高雅艺术形式时,其内容也更趋向于社会经济政治的思想意识。
这时的说唱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艺形式,更多的是通过声情并茂,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的配合,达到了种种社会目的。
说唱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也更加独特,既有自己的技巧,也拥有古人的文化智慧。
在说唱文学的演唱中,主唱可以水到渠成地发挥声腔转音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在演唱中体现出自己的才华、情感和理念。
在现代,说唱文学的形式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得复杂多样。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方面,说唱文学的形式已经推向更新、现代化的转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曲种形式,如相声、京韵大鼓、山东评剧、河南豫剧等等,每种曲种都带着自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剧的起源与发展

川剧的起源与发展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四川省,也称为“川剧变脸”或“川剧京剧”。
它不仅是川渝地区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
川剧源于道教仪式舞蹈,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道教信仰在四川地区盛行,仪式舞蹈是显贵阶层中的一种著名娱乐活动。
后来,川剧受到了昆曲、黄梅戏、汉剧以及秦腔等多种戏曲艺术形式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戏剧形式。
明代末年,川剧开始出现在民间戏曲舞台上,最初只是民间小戏班子的表演项目之一。
清朝嘉庆年间,由于准备军队用于征战西藏,四川省开始进行文化教育改革,川剧发展得到了很大提升。
曲子大量创作,演唱和演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演出形式也逐渐改变。
民国时期,川剧得到进一步发展,四川省也成为全国戏曲文化中心之一,川剧艺术范式逐渐形成,剧种稳步增多,剧目不断拓展,很多表演艺术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嘉奖和赞扬。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川省政府反复曾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川剧改革,整治反复,技艺达到了以往最高水平,各级中国戏剧院团应运而生,川剧的发展更加迅速,广泛受到全国各地戏剧爱好者的欢迎与追捧。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川剧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期以创新、形式多样化、高度艺术化为特色,川剧成为全国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并逐渐进入国际舞台。
总体来看,川剧起源时代不断地受到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影响,并在这些影响中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川剧在艺术形式和演出形式上也得到了很大的变革和创新,但无论怎样变革,川剧的独特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始终保持不变。
离开了川剧歌唱、变脸等技巧,没有了它那独特的韵味和风情,也失去了最为珍贵的东西。
川剧不仅是四川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浅析川剧变化发展史

浅析川剧变化发展史一、戏曲传播流变与新剧种的生成戏曲在传播过程中,势必走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传播到其他地域。
比如昆腔,流行于昆山一带,离开昆山,则生了许多变化。
有论者认为山陕梆子前身为昆腔的变种。
而西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形式产生之后,迅速扩张到周边地区,促使了西路梆子和东路同州梆子的产生,以及在汉水流域促使二黄的诞生,之后又与东路梆子结合产生西皮,西皮、二黄在汉水一带结合成为皮黄。
西路梆子则向南入川,促使川剧弹戏的产生;皮黄入川促使了川剧胡琴的产生,接着一路向南产生滇剧等;西秦腔甚至远播海丰,形成西秦戏正线;东路梆子向东边发展形成蒲剧,之后兵分两路,一路北上形成晋剧、中路梆子、河北梆子,一路向东形成豫剧、山东梆子等。
梆子腔、皮黄腔在全国各地流传过程中,有诸多的遗存,如绍剧中的梆子,徽剧、汉剧属于皮黄系统自不待言。
这个传播流变的过程是复杂多变的,甚至有反哺现象的出现。
整个传播、流变,以至于新剧种的产生,其中的机理对于研究而言大有可为。
研究戏曲传播过程中,产生新的剧种对于今天戏曲声腔的归根认祖、再一次融合演变有着莫大之意义。
如今戏曲的困境,很大程度在于创新的不足,而传统的剧目形式已经无法满足老戏迷,更无法吸引新戏迷。
回顾魏长生第二次入京带来的地方戏的兴盛,我们可以看出,戏曲的创新在于多声腔、剧种的频繁交流沟通与融合,而不是固步自封、画地为牢。
今天地方戏的定名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官方行为,定名没有错,但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使得每个地方只发展自己的地方剧种,非本地剧种基本无法在当地得到强有力的发展。
从戏曲演变历史来看,这是人为的作茧自缚。
戏曲是一个常变常新的艺术,必须不断的创新,最好的办法在于不同剧种的交流和竞争,乾隆时期,花部都可以和雅部一争高下,我们今天的地方戏为什么不可以竞争?本地人一定喜欢本地地方戏?答案是否定的。
今天,我们回过头回顾历史,梳理戏曲的传播流变,以及新剧种产生的地理、人文、语言、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对于推动今天的地方戏曲各剧种再一次融合创新有着一定的意义。
戏曲与说唱艺术的传承、发展及相互关系

戏曲与说唱艺术的传承、发展及相互关系第一部分戏曲与说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了戏曲艺术。
原始时代的人们多以氏族为群生活,当时的歌舞是比较主流的艺术展现形式,在氏族不断发展的推动作用下,歌曲艺术体系也得到了健全。
目前,传统歌舞依旧存在于一些村落中,文化艺术流传至今,比方说像“傩戏”;此外还衍生出很多新式流派,例如“社火”和“秧歌”等。
通过此类艺术表演,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艺人,为我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前提保障。
参考并分析《诗经》里与祭祀相关的舞乐以及《楚辞·九歌》之后可以得出,此类作品的内容均以赞颂先人及神灵为核心,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萌芽阶段的戏剧特色。
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又衍生出以娱乐为主的俳优。
尽管这种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取悦皇室贵族,但也有一定历史价值,即推动了戏曲中喜剧的发展。
自西汉建立以来,出现了一种以竞技为核心的戏曲种类,被称为百戏,其中涉及多种民间演绎形式,此外还融入了西方艺术理念,《东海黄公》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之一。
无论是汉乐府中的“燕赵之讴,秦楚之风”,还是民间所流传的多种艺术流派,都为唐宋时期的戏曲巅峰奠定了文化基础。
南北朝并立时代,北朝的社会冲突更为显著,阶级关系严重恶化,在这种宏观环境下,以斗争为主要题材的艺术作品孕育而生了,其中包括拨头、代面以及参军等,这些演绎形式在唐朝依旧比较盛行,而且还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为我国现代戏曲的诞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燕乐”是当时当地与外来艺术通过相互交融及发展之后的产物,在此影响下,国内的声律系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及健全,此后,宋元戏曲的旋律开始以燕乐宫调为重点参照。
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出现了各式各样带有地域性特色的地方戏,而京剧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之一,此外,当时开始流行一种以表达无产阶级理念为主的艺术作品。
这些艺术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当时人民的意愿达成了共识,相对于古代戏曲而言,近代戏曲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及特征,艺术形式更为多样化,逐渐衍生出民情风俗各不相同的地方大戏。
川剧起源作文400字

川剧起源作文400字
川剧起源,聊聊那些事儿。
哎呀,说起川剧啊,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你知道吗,川剧其实是从好多地方来的灵感呢。
首先啊,想想那些古老的寺庙,那些和尚们除了念经,有时候也会表演些小故事给大家看。
那些表演啊,虽然简单,但可能就是川剧最初的模样了。
还有啊,那些船工,他们长时间在江上跑,寂寞得很。
为了打发时间,他们就模仿日常的生活,唱啊跳啊,慢慢就形成了些独特的表演方式。
这些啊,估计也给川剧添了不少色彩。
别忘了市集上那些卖艺的,说书的、玩杂技的、耍木偶的,他们各有各的绝活。
这些表演啊,都像是给川剧加上了调料,让它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啊,川剧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汇聚了各种元素,最后形
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不得不说,四川人民可真有创造力啊!。
川剧发展历程

川剧发展历程
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剧种之一,源于四川地区,发展历程丰富多彩。
以下是川剧发展的重要节点:
起源阶段:
川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四川地区,最初是在民间传统戏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当时,川剧还没有定型的表演形式和剧目,演员们主要通过口传和练习来传承演艺技巧。
兴盛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川剧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兴盛阶段。
曾经的四川地方戏曲开始逐渐形成独立的川剧表演形式,并且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元素。
在这个阶段,川剧的剧目、表演风格和音乐体系都逐渐完善,成为独具一格的戏曲形式。
现代发展:
20世纪后半叶至今,川剧经历了现代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川剧加强了对外交流,与其他地方剧种和国际戏剧交流互动,促进了川剧的艺术创新和表演技巧的提升。
同时,川剧还积极融入现代舞台艺术的元素,推出了一系列富有现代特色的剧目和表演形式。
保护与传承:
为了保存和传承川剧,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始终高度重视。
川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积极推动。
培养新一代演员和传承人成为重要任务,各级教育机构和戏曲学校纷纷开展川剧教育,确保了川剧的传统技艺
和表演形式得以延续。
未来发展:
川剧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川剧需要不断创新和更新,注重艺术表现力和舞台效果。
同时,要注重吸引年轻人参与川剧的表演和传承工作,保证川剧的未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3期 2015年9月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Aba Teachers CollegeVol.32,No.3Sep.2015说唱文学的演进与川剧的生成张起,徐雯婷(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摘要:川剧与宋以来民间说唱文学表演的繁荣有莫大关系,从说唱文学源流及其表演形式的戏曲化演进,尤其 是明清以来四川的社会环境,各种地方文化的交融,各种说唱形式的深度融合,又兼以四川本土从未消失的民间说唱传统,从而诞生了近代川戏。
清楚二者源与流,交与合,可以认识一个大类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定型在于多方因素的合力,认识川剧源流在说唱文学,提示后人重视川剧这一民族艺术菁华。
关键词:说唱文学;源流;戏曲化&川剧;生成中图分类号:1236.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4142(2015)03 -0065 -04说唱是一种民间艺术,它产生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初期,我国先秦时期周代的俳优中专以谐谑滑稽之言行娱人,即为职业说唱者。
说唱形式对文学的早期发展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戏曲的兴起也有滥觞之作用。
民间的文艺工作者们将说唱注入舞蹈与音乐等元素之中,强调表演的元素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戏剧雏形。
这一演进逻辑可以在川剧中找到,川剧是集大成的戏曲。
说唱方面,在唱腔上,川剧将本土灯戏与外来高腔、昆腔、胡 琴腔、弹戏融合;说唱的文学底本方面,川剧在剧目上向来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 说唱表演行头方面,装扮上,川剧服饰更是别具一格;川戏表演技巧方面,说唱结合,辅以其他手段,如 “变脸”“吐火”“滚灯”等民间杂戏绝活。
由说唱文学源头到秦汉的“百戏”到唐“参军戏”,从元“杂剧”到元末南戏到明“传奇”,从清初的川戏到近代川剧的黄金鼎盛,期间发生了何种有趣的化学反应,值得探究,但我们始终看见存在着说唱文学这根主轴及其表演形式的进展与成熟。
不论是中国、希腊亦或是印度,说唱文学是一切文学形式发展的源头。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盲诗人荷马将散传于民间的传说和歌谣搜集、整理而成的说唱史诗。
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 摩衍那》也是宗教化了的世俗口头说唱文学[1]。
成书于春秋的《诗经》,也是采自于民间的口头传唱谣歌。
班固《汉书•食货志》云:“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宣公十五年》也认为“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可见文学的早期,其流行媒介是口口相传,而说唱就是其基本的形式。
可说可唱,口耳相传,文学以说唱的形式才得以流传。
为何是诗的文体形式,因 为诗的音律、节奏顺口,最适合说唱。
在早期的西方,古希腊高度文明的城市生活又促使说唱文学迅速分化,社会既存在说唱的史诗,如《荷马》,先是说唱流传后由盲诗人荷马在前八世纪在雅典编为定本,又有迅速转向表演的城市戏剧,其实古希腊戏剧本就是表演的诗。
在我国,说唱同样起源于民间的集体活动。
人们在聚集的时候,会寻求一些事物或找些方法进行消遣闲暇,如《尚书•益稷》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以及《吕氏春秋•古乐》中的“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阙”就描写了远古先民进行乐舞收稿日期:2015 -08 -20作者简介:张起(1963—),男,四川崇州人,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唐代文学、地方文化;徐雯婷(1991 一),女,四川乐山人,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时的场面。
先民以歌、舞庆贺狩猎、收获的胜利,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2]。
简朴粗略的原始形态的艺术,用于庆典及祭祀之中,就形成了祭神祈福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仪式。
仪式本身已具备相当的戏剧因素。
《尚书•伊训》中说“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讲的就是上古的“巫”与歌、舞的继承关系。
此时的“巫”不仅是神圣的仪式主持,更是文学意义上说唱的最初形式。
后来民间和贵族士大夫阶层则以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发展着这种仪式意义的说唱文学。
在民间渠道,说唱与表演结合,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溱完善。
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就记录了秦汉民间以科诨为特色,包容音乐、戏剧、歌舞成分的表演艺人淳于髡、优孟、优旃一众滑稽之人。
漫长岁月,民间艺人们将说唱与表演相结合,通过民间各地艺人的传唱发展,加上地方文化元素的融入,尤其是元代南戏的巨大成功,示范了地方戏曲的表演形式。
另一方面,士大夫阶层则在自己的层面,发展着以“雅正”为旨归的诗文创作传统,对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对上古书面语言与文字的执爱,还保留着尊崇说唱的痕迹,并表现在书面的诗、文、词、小说的全面发展上。
明清发生于蜀地的川剧就是这两种发展形式相互影响、交融的产物,它更集中体现的是大众的审美思维和文学智慧。
一方面各地移民带来的地方戏曲聚汇,另一方面范长生等川剧巨擘的贡献,创作了极富文学性的川剧底本(唱词%,这两股势力使得川剧既得民间说唱表演之精艺,又得雅正文学之惠顾。
登顶中国戏剧之颠。
从物质方面,川剧的兴起和发展与巴蜀的经济、文化、政治、农业、军事是息息相关的。
蜀地的繁荣溯源从秦灭蜀,建立蜀郡的战国晚期起,到三国蜀汉时期止。
这一时期可视为巴蜀社会经济基础建设、充实和完善的阶段[3]。
西汉扬雄《蜀都赋》中描述的繁盛景况就是当时蜀中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到了唐代,巴蜀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唐人田澄就写有“地富鱼为米,山芳桂是樵。
旅游唯得酒,今日过明朝。
”(《成都为客作》)来描述蜀地的物产丰饶,唐代成都更有“扬一益二”之说。
城市生活的繁荣,发展了民间说唱表演艺术,使得唐代成都出现了“五人为火”戏班。
唐时“蜀戏”有科白、歌舞、调弄等类:科白戏,说唱皆用;歌舞戏包括杂剧、讽刺剧、歌曲武打剧等;调弄系包括傀儡戏、猴戏等。
唐人卢求《成都记》说(“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扬(扬州%不足以侔其(成都%半。
”近人任半塘《唐戏弄》在评价唐、五代成都戏剧时,有“蜀 戏冠天下”之语,说明那时起成都就有戏剧演出的传统和基础。
还有证据,安史之乱时,玄宗入蜀避难,大批流亡蜀地的长安乐工,又充实了成都的歌舞表演实力。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记录了玄宗入蜀这一史事。
玄宗西巡,必然有长安乐工随行,这些乐人的入川为成都曲乐的繁盛应该是做出了贡献的。
亦才有明清时川剧入行要拜祖师爷唐玄宗的风俗。
后来的陈陶《西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蜀王殿上华筵开,五云歌从天上来……自言本是宫中嫔,武皇改号承恩新。
”本是唐武宗的歌嫔,流落西蜀成了歌妓。
由此可见,从玄宗到僖宗幸蜀对蜀中的表演艺术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
安史之乱时期杜甫作有《赠 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更是将成都当时音律的优美动人形容到了极致。
诗中“天上之曲”“人间难闻”,更是以曲笔暗示宫人流失成都民间的现实。
这个花卿,将皇宫乐曲带到了成都民间,又必然被成都民间艺人们吸收消化,成为巴蜀乐曲的一个部分[4]。
这样形成的曲乐传统与基础,应该说为明清之际成都地方戏曲的诞生作了前期铺垫。
宋初的执政者十分注重对四川经济的开发,虽 然也造成蜀地赋役繁重的局面,但并不影响地域天然的富庶。
宋代成都人口集中,生活悠闲,世俗文化极为繁荣,刺激了人们追求精神享受。
民间艺人们也使出浑身解数丰富世俗表演艺术的内容以迎合观众,宋代出现的各种话本及讲唱文学,就是面对广泛的中下层民众,用通俗的说唱语言和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直接反映了都市生活和市民的思想感情。
在此世俗文艺潮流的鼓噪下,蜀中也出现了“川杂剧”。
宋代道隆的《观剧》“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
夜深灯火阑珊甚,应就无人笑倚栏。
”此时的杂剧,已然有了明清时期川剧的必要元素。
元初四川在蒙军几度进占中,受到惨重破坏。
儒家主流文化遭到破坏,文人地位下降,出现了“九儒十丐”的情况,传统士大夫文学亦失去独尊地张起徐雯婷说唱文学的演进与川剧的生成位[5]。
在此情形下,掉入底层的士大夫们终于肯将他们的才情赋予戏曲曲乐与唱词。
元曲的繁荣,使得具有从容浪漫个性的蜀人更多的关注戏曲艺术,也更加的注重审美的直觉感受。
录自《事林广记》的 元诗《成都魔术》“点石成金也不难,神仙留诀在人间。
剪成人物能吹火,画出鱼儿也上竿。
白纸自然成黑字,明珠立地走金盘。
韩湘去后知音少,泄破机缄是笔端。
”即道出了蜀人天马行空的奇情异想。
这恰恰是舞台表演需要的元素,借以吸引观众的手段。
明前期是戏曲发展的蜕变期,昆曲兴起,传奇逐渐定型,北曲杂剧也因戏曲表演的发展,原来的形式走向衰落。
到了后期,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传奇方面的成就也就更加辉煌。
无论南北,不论贫富,家家爱看戏,人人会唱戏。
明蜀藩王在川重视戏曲,从第一代蜀王起就在皇城修筑有戏台。
“川戏”艺人也多次赴金陵(南京%演出,这与蜀王给中央政府的推荐不无关系。
“川戏”此时的繁盛,可 以从成都东郊的十陵镇正觉山麓出土的蜀王墓群看出。
蜀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皇室家族陵墓群,以 僖王陵为中心,考古专家在1979年先后发掘的僖王和昭王的陵墓中,就有大量的舞乐俑。
皇家对歌舞乐曲的喜爱,可从中窥见一二。
正是因为皇家的喜爱和强有力的支持,使得具有川剧苗头的曲乐表演在明代早期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也为“川戏”赴金陵作了前期的准备。
明末清初,四川又遭受四次劫难。
战争、瘟疫、改朝换代,使天府之国城荒地芜,民穷财尽。
“城中绝人迹者十五六年”,几乎找不到一个原著民,有一段时间政府甚至迁址阆中,民间说唱表演技艺也几绝迹。
但四川也有极强大的再生力,经清康乾年间大规模移民,城址未迁,城名未变,在废墟上重建新城,名都逐渐恢复生机。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大移民,给四川的戏曲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赓续了蜀地的戏曲文脉。
早在清代以前,川剧灯戏就深受民间大众喜爱。
“唱灯随处是歌楼,曲子无腔易转喉。
传说宫班明日拢,开场先看小包头。
”清代的《竹枝词》清楚地呈现了一幅四川处处笙箫的场景。
清朝的统治者平定战乱后,面对四川残破景象,采取“行蠲免,薄赋敛,禁苛税”等休养生息措施。
为了解决地广人稀的矛盾,在动员川民回川之时,又鼓励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山东、陕西等省民众入川定居,开发地利。
对垦荒者给予优惠条件;并组织力量兴修水利,大型工程多用军队力量,使“民不知役”。
成都地方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清人杨燮的《锦城竹枝词》“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
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6]讲的就是各地移民在四川组成家庭,以及土著居民骤减的情况。
此次大规模移民事件,又因为当时移民入川的外省人以“湖广籍”最多,被历史学家和民间称为“湖广填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