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话本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中文系 古代文学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宋元古代文学课件

宋元古代文学课件

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政治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二、宋代思想与宋人思想修养、精神风貌对文学的影响三、城市的繁荣与词、话本的兴盛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及地位教学目标1.了解宋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理解其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2. 了解宋文人士大夫集体人格和心态,理解宋代文学创作者如何在作品中寄托自己的理想和发遣个性化情怀;3.在梳理宋代文学发展线索的同时,明确宋代文学的学习重点。

一、宋代政治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科举考试门路的拓宽,文官政治的繁盛,政治、道德成为了文人作品中远胜前代的重要主题。

科举:理论上人均可“学而优则仕”;弥封、糊名、誊录制度的实施;对进士的褒奖;仅北宋取士总数约为61000人,平均每年约360人。

“布衣草泽,皆得充举”(《宋史纪事本末》卷7),如《宋史》有传的1533人中,布衣入仕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出身“孤寒”的约占53.67%,同样,宋代宰辅中布衣出身者亦达53.3%。

宋政治上的四大特点(09年浙大文史类文化基础之简述题)一是冗官、冗兵、冗费为宋政治的最大弊端。

二是宋代的外患最多、最长、也最严重。

三是党争与派系倾轧始终不断。

北宋的党争焦点在革新与保守上,始庆历新政(范仲淹和吕夷简),后熙丰新旧党争。

南宋的党争主要围绕着和战展开,如绍兴和议(1141)、隆兴和议(1164)、嘉定和议(1208)。

在中国历代统一王朝中,论对外关系的软弱,无过于宋。

因而,反映民族矛盾,抵御外侮,渴望统一,成为宋代特别是南宋文学中的重要题材和内容,而在靖康之变后,在诗词文等领域里,爱国主题得到大大弘扬,涌现了许多爱国的诗人、词人。

四是高度重视文治、重用文人,即所谓文官政治。

原因:宋太祖曾云,文人“纵皆贪浊”,其危害“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宋史纪事本末》卷2)。

宋人对现实的关心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广泛关切政治的基础上尤其关切朝政、吏事和兵机。

二是宋人喜谈政事,与汉、唐人不同。

他们受国力逐渐衰弱及对外战争屡败的影响,心理上产生很大压力,不像汉唐人畅议时政时那样气魄恢宏、充满自信,而变得收敛、保守,即使最出类拔萃的人物,如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也莫不如此。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元代文学课件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元代文学课件

2、人物形象的发展
改变了主人公的性格,使之个性更为鲜明, 增添了人物。例如张生、崔莺莺、红娘和法聪 的形象。
3、情节安排上
增加了张生害相思、莺莺探病、长亭送别、 出奔团圆等许多情节,丰富了故事内容,也突出 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4. 语言上
吸收古曲诗词的典雅词语,也融入大量的 民间口语,使作品既富有诗意又生动活泼。如 《长亭送别》。
(四)诗词文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 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一节 话本小说
一、话本的产生: 1、话本定义:话本原是宋元间“说话”艺人 讲说故事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 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2. “说话” (1)“说话”是古代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特殊 名称,相当于后世的“说书”。 大约隋唐时始称“话” 或“说话” 。
1.爱情。
如《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2.公案。
如《错斩崔宁》、《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等

(二)小说话本的艺术成就 1.塑造一批下层人民的艺术形象,这在我国 小说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2.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初步形成人民群 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3.通俗、生动的白话文学语言,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为后世通俗小说的创作开辟了 道路。
1.杂剧
杂剧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也是元代文学的 代表。
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
首先,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发展、 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 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 群众基础。
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 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 、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 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 合性的舞台艺术。

第五讲 宋元话本

第五讲  宋元话本

碾玉观音
当下崔宁和秀秀出府门,沿着河,走到石灰桥。 秀秀道:“崔大夫,我脚疼了走不得。”崔宁指着 前面道:“更行几步,那里便是崔宁住处,小娘子 到家中歇脚,却也不妨。”到得家中坐定。秀秀道: “我肚里饥,崔大夫与我买些点心来吃。我受了些 惊,得杯酒吃更好。”当时崔宁买将酒来,三杯两 盏,正是: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道 不得个春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秀秀道:“你记 得当时在月台上赏月,把我许你,你兀自拜谢,你 记得也不记得?”崔宁叉着手,只应得“喏”。秀 秀道:“当日众人都替你喝采:‘好对夫妻!’你 怎地到忘了?”崔宁又则应得“喏”。秀秀道: “比似只管等待,何不今夜我和你先做夫妻?不知 你意下何如?”崔宁道:“岂敢。”

皂雕追紫燕,猛虎啖羊羔
不两月,捉将两个来,解到府中。报与郡王得知, 即时升厅。原来郡王杀番人时,左手使一口刀,叫做 “小青”;右手使一口刀,叫做“大青”。这两口刀不 知剁了多少番人。那两口刀,鞘内藏着,挂在壁上。郡 王升厅,众人声喏,即将这两个人押来跪下。郡王好生 焦躁,左手去壁牙上取下“小青”,右手一掣,掣刀在 手,睁起杀番人的眼儿,咬得牙齿剥剥地响。当时吓杀 夫人,在屏风背后道:“郡王,这里是帝辇之下,不比 边庭上面,若有罪过,只消解去临安府施行,如何胡乱 凯得人?”郡王听说道:“叵耐这两个畜生逃走,今日 捉将来,我恼了,如何不凯?既然夫人来劝,且捉秀秀 入府后花园去,把崔宁解去临安府断治。” “取这妮子来。若真个在,把来凯取一刀;若不在, 郭立,你须替他凯取一刀!”

用刑拷讯: 府尹大怒,喝道:“……你这等顽皮赖骨,不 打如何肯招?” 当下众人将那崔宁与小娘死去活来拷打一顿。那 边王员外与女儿并一干邻佑人等,口口声声咬他二 人。府尹也巴不得了结这段公案,拷讯一回,可怜 崔宁和小娘子受刑不过,只得屈招了。说是一时见 财起意,杀了亲夫,劫去十五贯同奸夫逃走是实。

元代南戏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上课用课件

元代南戏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上课用课件

• 五、 《杀狗记》 • 主要写封建家庭中兄弟、夫妻和叔嫂之间 的矛盾冲突,对酒肉朋友的卑鄙势利暴露 得较为充分,宣扬了“亲睦为本”、“妻 贤夫祸少”的封建意识,道德说教气息较 为浓郁,艺术上也比较粗糙。
《琵琶记》
• 一、《琵琶记》的故事演变 • 被称为“南戏之祖”。 • 它是高明根据民间流行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 改编的。作者对原本进行了重新处理:蔡伯喈由 三不孝(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变成 了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 由原来不忠不孝的被谴责对象变成了全忠全孝的 正面典型,原先的悲剧也被大团圆的结局所替换。
生不能养 死不能葬 葬不能守
(3)蔡伯喈jiē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
• 蔡伯喈,他本不愿出仕,甘愿隐居田 园,可是又十分软弱,对父母,宰相, 皇帝加之于他的压力,他只是逆来顺 受,不敢有较量和反抗。就使他陷入 矛盾的苦闷之中不能自拔,蔡伯喈软 弱忍让,反映了封建礼教压抑下许多 知识分子的区同性格,通过他,也使 我们看到了所以“忠孝”为主体的封 建礼教无视人性,摧残人性的腐朽本 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出 副末开场 第三出 牛氏规奴 第五出 南浦嘱别 第七出 才俊登程 第九出 临妆感叹 第十一出 蔡母嗟儿 第十三出 官媒议婚 第十五出 金闺愁配 第十七出 义仓赈济 第十九出 强就鸾凰 第二十一出 糟糠自餍 第二十三出 代尝汤药 第二十五出 祝发买葬 第二十七出 感格坟成 第二十九出 乞丐寻夫 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 第三十三出 听女迎亲 第三十五出 两贤相遘 第三十七出 书馆悲逢 第三十九出 散发归林 第四十一出 风木余恨
• (一)高明生平 •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 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弟高旸生于大 德十年(1306)左右,所以高明的生年当 距此不久;卒年有至正十九年(1359)和 明初两种说法。

第十六讲 宋代的小说与戏曲完整ppt

第十六讲 宋代的小说与戏曲完整ppt
作品有〈錯斬崔寧〉〈志誠張主管〉〈碾玉觀音〉 〈菩薩蠻〉〈西山一窟鬼〉〈抝相公〉〈馮玉梅團 圓〉等。
長篇
都是淺近的文言與不十分成熟的白話夾雜的合用, 在語言的運用上,比起短篇都幼稚得多。
現存的作品有〈新編五代史平話〉〈宣和遺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三種。
宋人話本的文學特色
得勝頭迴(入話):
宋代的各種戲曲
滑稽戲: 戲曲的最初階段,原是舞蹈、音樂和歌唱的混合形式,在古代,主要是巫覡在祭祀中的歌舞。
多屬志怪傳奇方面,無論內容文體,多沿襲舊風,缺少新創。
其內容大都以詼諧諷刺為主,有時內容也相當嚴肅, 最初的話本(或稱平話),原是很粗略的提綱,但聽故事的大都是平民,為求易於了解,自然要用最流行的白話,同時對於人物、風
景、事態等都得加以細緻的描述, 於是這種底本,便成為完全白話的形式,切於實用。
現存的作品有〈新編五代史平話〉〈角宣和色遺事與〉〈佈大置唐三方藏取面經詩都話相〉三當種。複雜,時人稱為「雜戲」。
傀儡戲與影戲: 傳奇有樂史〈綠珠傳〉、 〈楊太真外傳〉、秦醇〈趙飛燕別傳〉、無名氏〈梅妃傳〉等。
董西廂加入了鄭恆、法聰一類的人物,初步突出了紅娘這位人物的重要性。
宋人話本的文學特色
駢散夾雜:
後代小說中每逢寫到美女、戰爭、結婚等特 殊場面時,總會來一篇駢文或長詩長詞,這 種形式,也是話本遺留下來的。
反映社會內容與生活面貌:
由於話本來自民間,比起唐人傳奇小說更為 大膽、真實。話本中的主角,主要是手工業 者、婦女、商店職工和下層人民,話本反映 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希望。
宋代白話小說的興起
文體來源:
唐代那種講唱兼用、散韻夾雜的變文之傳播, 醞釀成許多文體通俗的民間文學,它們已有 很濃厚的白話成分,成為宋代白話小說的先 聲。

宋元话本PPT课件

宋元话本PPT课件
5
《广记》采摭宏富,用书至三百 四十四种,自汉晋至五代之小说家 言,本书今已散亡者,往往赖以考 见,且分类纂辑,得五十五部,视 每部卷帙之多寡,亦可知晋唐小说 所叙,何者为多,盖不特稗说之渊 海,且为文心之统计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6
第三节 宋金元文言小说述略
这一时期的文言小说,一是 质低量少,与唐五代时期不可同 日而语;再则是受通俗文学之影 响,也表现出俗化的倾向。就创 作体制看,主要有传奇、笔记两 类。前者追摹唐人而堕俗趣,后 者规范魏晋而乏神韵。
8
二、宋金元笔记小说
据《中国文言小说书目》统计,这一时期的笔记 小说近四百种。然内容驳杂,往往混传奇、志怪、志 人、博物于一书,甚有讲学论道者,已不足称小说。 其中颇多小说因素之作的,主要有:
宋徐铉《稽神录》,章炳文《搜神秘览》,洪迈 《夷坚志》,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元周达观《诚 斋杂记》(一作林绅),伊世珍《琅嬛记》等。
侠义公案类多散见于笔记小说集中,代表作如宋代吴淑《江淮异人录》中 的《洪州书生》,刘斧《青琐高议》所收《任愿》、《王寂传》、《王实 传》,以及元人宋本《旧小说》所收《工狱》等。
爱情类作品最多,多涉娼妓,但都陈陈相因,成就不高。写得较好的有宋 乐史《谭意哥》、柳师尹《王幼玉记》以及元人宋梅洞《娇红记》等。
第二节 《太平广记》——中国文言 小说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
一、《太平广记》的编纂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李昉等人奉敕编纂《太平 广记》,次年八月十三日书成表进,八月二十五日奉敕送史馆, 六年(981)正月奉旨雕版刊印。
李昉等在《太平广记表》中云:“伏以六籍既分,九流并起, 皆得圣人之道,以尽万物之情。足以启迪聪明,鉴照今古。伏惟 皇帝陛下,体周圣启,德迈文思,博综群言,不遗众善。以为编 秩既广,观览难周,故使采摭菁英,裁成类例。”

中国古典文学14宋元话本PPT课件

中国古典文学14宋元话本PPT课件
「平」是「评」的简写,因为它是夹叙夹议,评论古今的缘 故。多指宋、元时期,讲史类话本的集结,如《新编五代史平话 》、《全相武王伐纣平话》等 。 三、另名由来
王国维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跋文中说:「以其中有诗有 话,故得此名,其有词有话者,谓之词话。亦即「诗话」、「词 话」是因为话本中穿插了许多诗词而得名。
保存出处
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 清平山堂话本
古今小说 醒世恒言
警世通言
10
话本可分为那几类?
一、小说:又名「银字儿」,银字指乐器,意指说唱小说时,以 觱bi篥li等乐器作辅助。包括烟粉(女性,并与鬼魂有关 )、灵怪(精怪)、传奇(爱情)、公案(审案)、 说铁骑儿(战争)。
二、讲史:讲说前代书史文传中,争战兴废之事,多以正史为蓝 本,再加上野史传说,及作者的虚构而成,如:《新 编五代史平话》叙五代历史、《大宋宣和遗事》记北 宋灭亡前后的史事,为日后《水浒传》的底本。
现存宋元话本目录(部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冯玉梅团圆》《错斩崔宁》《吴越春秋平话》
《秦并六国平话》《武王伐纣平话》《西游记平话》《快嘴李翠莲记》
《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碾玉观音》
2
底本:“说话”和“话本”
❖ 说话人平时要揣摩复习,师徒间传习授受, 或传之子孙,世代相守,所以有了“话 本”。
二、「变文」一名的由来 中唐时,僧侣宣讲佛教故事,以韵散
结合,唱白并用的形式,改变了佛经中 的艰涩文词,所以称为「变文」。后因 颇受欢迎,引起道士的效法、民间的流 行。
4
宋元话本小说
❖ 意义:「话本」,本来只是说话人的脚 本,并非供大众阅读。但后来经过文人 润色,或者模拟话本的形式写作所谓 「拟话本」,于是成了供人阅读的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宋元部分剖析精品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宋元部分剖析精品PPT课件

一、北宋诗词散文
看出作者贬谪生活中的矛盾心情和对 人生的见解。对宇宙万物的感悟到心灵人 格的提升。文章虽为赋体,实为优美的散 文诗。把叙述、抒情、议论完美地结合表 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及矛盾心理。
一、北宋诗词散文
触景生情 “水”、“月”二字构成 了全篇的主要线索。文章描写生动,语言 优美。再加之结构上,条贯紧凑,一气呵 成,感情饱满,一注到底的特点。
二、 南宋诗词散文
(一)基本常识 “靖康之变”在宋人的心灵上留下了
耻辱的记忆。使诗歌创作面向社会人生, 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 呼声,诗风也随之一变。一般以永嘉四灵 的出现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二、 南宋诗词散文
(二)主要作家及作品 1、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
这首词通过比较汴京和临安元宵节时 自己的心境,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思, 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和衰老 感。抒发对故国的怀念和流亡的感慨。 含蓄而深沉地表现她对现实的不满和 关心。
一、北宋诗词散文
又通过离愁不断如春水的妙喻和行 人更在春山外的设想,构成了清丽而 纤绵的意境。
主要特色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以递 进层深之笔加强感情的表达。最能代 表欧阳修词抒情深婉的特色。
一、北宋诗词散文
上片展开一派初春景色,用来反衬 离愁。下片转换角度,就闺中人着眼 写离愁,感情层层加深。
词中“迢迢不断如春水” ,以眼 前实景设喻,以流不断的春水隐喻诉 不完的离愁,是为人称赏的妙喻。
一、北宋诗词散文
本文的题目是“记”,实际以议论为 主,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了议论, 由于有叙事、写景、抒情的铺垫,议论只 须点到为止,显得特别精警。章法谨严, 跌宕多姿。语言上讲究铺陈、排比,辞采 壮丽,骈散相间,以散语叙事议论,以骈 语写景抒情,变化灵动,韵律和谐铿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一代文人之为 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
话 本
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 小
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
说 更无独创之可言矣。然 与 在市井间,则别有艺文 兴起。即以俚语著书, 说
叙述故事,谓之“平 话”,即今所谓“白话 小说”者是也 。
唱 文
—鲁迅《中国小说史 学
略》
★汉代小说观: 一、《汉书·艺文志》
《汉志》(《七略》)的《诸子略》十家,最后一家是小说家,凡著录 小说十五家,一千三百八十篇。小序云:
2、小说其实是一个宽泛的类名,并无统一的文体,记言记事均可,实际包含了议论和叙 事等不同体别。
3、小说题材内容丛杂,杂七杂八什么都有,所以唐人刘知几曾称之为“杂家小说” (《史通》卷六《叙事篇》)。
4、小说内容来源主要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具有浅俗的特点。近史者皆非信史, 多迂诞之言,“虚不可信”,近子者虽亦惯用“近取譬论”的诸子手法,但议论浅薄, “不合大雅”。是“小才小智”的“小道”。
1、自觉虚构故事——对唐传奇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艺术表现技巧——拟人化、夸张、对比等的运用,对后世小说特别是神魔小
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 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
鲁迅说:“小说范围,至是乃稍整洁矣。” (《中国小说史略》)但就分类上说 问题很多,名称也大都不妥,较之胡应麟反大有退步之处。最大的问题是不立传奇类, 而把有关的传奇小说集并入异闻,这就和志怪小说混为一谈;至于《大业拾遗记》、 《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这样的单篇传奇作品以及先唐杂传小说《燕丹 子》和《飞燕外传》又都归入杂事,其实它们在文体上和杂事小说大为不同,这就造 成了所谓杂事——也就是胡应麟说的杂录——的混乱。另外,琐语之属有《博物志》、 《述异记》、《酉阳杂俎》、《清异录》等,因为大都是琐言碎语,故另分一类。但 《博物志》、《述异记》、《酉阳杂俎》其实属于志怪小说,应当归于异闻。本来杂 事、异闻都是从内容上划分的,琐语却又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这就违背了分类的逻辑 学原则。志怪本是个沿用已久的名称,《总目》弃而别创异闻,也没有必要,未见妥 当。
小說的流變
★中國小說的萌芽期:
一、小說與神話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
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 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 话。……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 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 (鲁迅《中国 小说史略》)
中國古代神話,是中國小說的最初淵源,其中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一定 個性的人物形象,正是萌芽時期的小說藝術要素,其題材也多為後世小說所 汲取。
★明·胡应麟的小说分类理论
小说家一类,又自分数种:一曰志怪, 《搜神》、《述异》、《宣室》、《酉阳》之类 是也。一曰传奇,《飞燕》、《太真》、《崔 莺》、《霍玉》之类是也。一曰杂录,《世说》、 《语林》、《琐言》、《因话》之类是也。一曰 丛谈,《容斋》、《梦溪》、《东谷》、《道山》 之类是也。一曰辨订,《鼠璞》、《鸡肋》、 《资暇》、《辨疑》之类是也。一曰箴规,《家 训》、《世范》、《劝善》、《省心》之类是也。
◇功能方面:
1、伦理功能,所谓“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2、政治功能,所谓“观风俗,知薄厚”。 3、知识功能,所谓“以广视听”。 4、娱乐审美功能,所谓“游心寓目”。
前两点实际是按照儒家传统观点加给小说的,并非小说所固有,但古人论小说功 能,注意的首先是这种政治伦理功能,前引桓谭、曹植等人是这样,唐刘知几说: “街谈巷议,时有可观,小说卮言,犹贤于己。”(《史通》卷一○《杂述》)也是 这样。而后两点则是小说自身特性品格所自然产生出来的,说到底是和小说文体的特 征密切相关。
二、小說與先秦兩漢散文
先秦兩漢散文從多方面給小說文體的形成提供了藝術經驗。其中,影響 最大者為寫人、敘述故事和政治、軍事方面的抗爭。
三、小說與寓言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一》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二》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
概括起来说,小说文体特征是一小二杂,而小则易杂,杂则必小,小是其“核 心”,所以才称“丛残小语”,“短书小传”,所以刘知几又有“短部小书”(《史 通》卷一六《杂说上》)、“短才小说”(卷一八《杂说下》)之称。小的含义是多 方面的,文字短小琐碎——“小语”也;道理是浅俗的小道理——“小道”也;才气微 小——“小才小智”也;作者大抵是“稗官”也就是小官或“闾里小知者” ——“小 家”。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 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 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 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 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这是现存最早的小说专论,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小说和小说家的概念,并 系统论述了对小说起源、小说作者、小说特性和小说功能的认识,是汉代小 说观的典型概括,成为小说理论的经典。
其實,這是相對應於帝王之道、政教得失等高士文人的話題。所謂的小 說,指的應當是鄉親父老、食衣住行等和自己切身有關的話題罷了。
二、桓谭光武帝时所作《新论》:
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 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同《汉志》比较,桓谭理论的明确点:
☆1、小说的文本体制是“丛残小语”的缀合
所谓“丛残”,鲁迅解释说:“残=残缺=断 片;丛=细的或杂的东西。”
胡应麟在万历十七年(1589)写成《九流绪论》上中下三部(见《九流
绪论引》),编在《少室山房笔丛》。在《九流绪论下》他对小说家作了分 类,这是小说史上明确对文言小说进行分类的第一个记录 。以科学的小说概 念来衡量,丛谈、辨订、箴规三类都不是小说,只能用本不属小说概念范畴 的笔记来称呼。
★纪昀等所编《四库全书总目》分类理论:
☆2、小说在内容方面具有“近取譬论”的表 现特征,就是说为代表的小说概念及观念概括:
◇文体方面:
1、小说的文本体制是“丛残小语”的缀合,即集合若干条琐事连缀成书,所谓“短书小 传”、“短书俗记”。如果把“短书”由竹简的长度引申为文字简短的话,可以概括 为“短书”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