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
推敲的典故

推敲的典故标题:推敲的典故推敲,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并不罕见,它代表着审慎地考虑和反复琢磨的意义。
在文学、艺术、哲学乃至日常生活中,推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个词的深刻内涵可以追溯到许多典故和故事之中,它们展示了推敲的力量和价值。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孔丘的年轻人如何通过推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个故事说的是孔丘小时候放牛,有一次他在树下午睡,梦见自己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君王。
梦醒后,他并没有迷恋这个梦境,而是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他明白到要实现梦想,需要推敲和努力奋斗。
于是,他放弃了牧童的生活,投身于学习,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推敲不仅仅是一种思考方式,更是一种改变命运的力量。
在西方文化中,推敲的意义也被广泛地体现在各种典故和故事之中。
比如,有一个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传说,讲述了他创作《大卫像》的过程。
据说,米开朗基罗在雕刻大理石雕塑时,每一次都要反复推敲,直到完美地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形象。
他甚至被问及为什么要如此费心推敲时,回答道:“天使就在大理石的内部,我只是在释放它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推敲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审视,更是对内心深处的探索和释放。
在日常生活中,推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一个人在做出重要决定之前,常常会反复权衡利弊,仔细考虑各种可能性,这就是推敲的体现。
比如,一个企业家在创业之前,需要推敲市场需求、竞争对手、资金状况等诸多因素,以确保自己的决策是明智而可靠的。
而在人际关系中,推敲更是一种谨慎和体谅的表现,它能够避免冲动和莽撞,促进沟通和理解。
总的来说,推敲是一种反复思考、审慎权衡的行为,它不仅能够指导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无论是古代的典故还是现代的生活,推敲都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培养。
因为只有经过推敲,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推敲》原文和翻译(word版)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到过入满)
原文:标题:推敲作者或出处:胡仔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与并辔而归。
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译文或注释: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
”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
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
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
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
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
”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
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推敲》文言文

《推敲》文言文
【实用版】
目录
1.推敲的含义
2.推敲的重要性
3.推敲的方法和技巧
4.推敲的实际应用
5.推敲对中文写作的影响
正文
《推敲》是一篇讲述如何在中文写作中进行推敲的文章。
推敲,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文字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首先,推敲对于中文写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和修改,才能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语言更加精炼,表达更加准确。
推敲不仅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还可以提高作者的写作能力。
其次,推敲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一般来说,推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推敲,看是否合理、严密;二是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推敲,看是否简练、通顺;三是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推敲,看是否正确、鲜明。
在推敲过程中,作者需要借助自己的语言感觉和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修改。
再次,推敲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无论是写作文、新闻报道,还是写论文、报告,都需要进行推敲。
只有通过推敲,才能使文章更加完善,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最后,推敲对中文写作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通过推敲,作者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推敲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效率。
《推敲》课文教案7篇(完整文档)

《推敲》课文教案7篇(完整文档)《推敲》课文教案7篇(完整文档)《推敲》教学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推敲》是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中的第五课。
它是记叙古代诗歌创作中“炼字”情况的诗话。
文章通过贾岛苦吟和大诗人韩愈帮他推敲诗句的故事,说明写诗要反复推敲,也说明了写诗要专心致志。
学情分析学生对这个故事很熟悉,没有理解上的障碍,主要是能使学生在诵读中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背诵课文,准确掌握重点实虚词含义和用法;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熟知“推敲”这一典故来历,仔细品味体会“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道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贾岛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和反复推敲、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准确掌握重点实虚词含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诗句中“敲”字赏析,仔细品味体会“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道理。
教法学法朗读质疑,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2分钟)同学们,唐代诗人贾岛有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清新幽美,写出了幽居之清幽恬美。
尤其是其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并由此而衍生出一个关于“推敲”的典故,你知道它的来历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推敲”,领略其中的蕴意。
(配乐吟诵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引出“推敲”典故的来历。
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题目解说(1分钟)推敲为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吟诗炼字的故事,后世人们把咬文嚼字、遣词造句、揣摩等叫做“推敲”。
三、作者、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2分钟)胡仔,字元任,南宋人,自号“苕溪渔隐”。
《刘公嘉话》,即《刘公嘉话录》,唐朝韦询所撰。
推敲的典故源于哪位唐代诗人

推敲的典故源于哪位唐代诗人
推敲这个词语的典故源于唐朝诗人贾岛与韩愈的一个典故,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
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他骑着驴即兴写了一首诗,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扩展资料
这句中,他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是用“推”字还是“敲”字,于是他在在驴背上反复吟诵,并且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正值韩愈出巡,贾岛依旧在酝酿诗句,不知道回避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得知此事后,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游好几天。
解释
推敲这个词语主要指的是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该词语可以形容“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关于推敲的故事简短

关于推敲的故事简短推敲,是一种思考的过程,也是一种创作的态度。
推敲的故事,或许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却是每一个文档创作者都会经历的过程。
推敲,是文字的精雕细琢,是思想的深度挖掘,更是对自我的严格要求。
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则关于推敲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日。
创作者小李拿着手中的笔,坐在书桌前,思考着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更加准确、生动、简洁。
他推敲着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
他不断地修改、润色,直到他觉得自己的作品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在小李看来,推敲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种享受。
他喜欢在文字间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喜欢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喜欢让每一个句子都充满力量。
他知道,只有经过反复的推敲,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出色。
推敲,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
小李深知,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不断地反复推敲。
他会反复斟酌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
他会问自己,这个词语是否更贴切?这个句子是否更通顺?这个段落是否更连贯?只有经过严格的推敲,才能让作品更加完美。
推敲,是一种对读者的尊重。
小李知道,自己的作品将被更多的人阅读,所以他必须对读者负责。
他希望读者在阅读自己的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他用心的态度,能够被作品所感染,被作品所启发。
因此,他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推敲每一个细节,让作品更加出色。
推敲,是一种对文学的热爱。
小李热爱文学,热爱文字。
他相信,只有经过反复的推敲,才能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他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反复推敲,因为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更加深刻。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
经过小李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写出了一篇令人满意的作品。
在经过了反复的推敲之后,他的作品更加准确、生动、简洁,更加富有力量。
读者们读完他的作品后,纷纷赞叹不已,称赞他的作品是真正的精品。
推敲,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品质。
作为文档创作者,我们应该学习小李的故事,用心推敲每一篇作品,让每一个词语都充满力量,让每一篇作品都成为精品。
《推敲》文言文

《推敲》文言文
摘要:
1.《推敲》文言文的背景和作者
2.《推敲》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3.《推敲》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推敲》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其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学创作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韩愈向读者传达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代诗人贾岛。
一天,贾岛在赴京应试的途中,偶遇一个和尚,和尚见他神情疲惫,便邀他到庙里休息。
在庙里,贾岛看到了和尚的诗作,对其中的一句“僧敲月下门”产生了疑问,他认为应该改为“僧推月下门”。
和尚却坚持自己的观点,两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请教韩愈。
韩愈听完两人的争论,沉思片刻后,表示赞同贾岛的观点,认为“僧推月下门”更符合诗意。
这个故事表现了韩愈对于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强调了创作中对于字词句的精心推敲。
《推敲》一文,不仅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更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强调了创作中对于字词句的精心推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这篇文章也是韩愈文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他对于文学创作的一次深入阐述。
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词语注释
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初:第一次,首次。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吟哦:吟颂。
时时:不时。
引手:伸手。引:举。
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译文: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推敲》这篇文言文出自于《诗话总龟》,以下是有关这篇文言文的原文翻译,一起学习吧。
原文: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讶:对……而感到诧异。
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贾岛在路上斟酌诗中的字眼儿。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 即兴 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 都感到十分好笑。
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其在 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两个差人把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 怎么问,贾岛怎么答?
韩愈 问:“你为何冲撞我的 仪仗队?” 贾岛 回答道:“我正在斟酌 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 驾,求您宽恕。”
听了贾岛诚心诚意、请求宽恕的 回答,如果你是韩愈,会怎么想,怎 么说呢?
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 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 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 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 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 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 亮些。
听了韩愈的解释,大家有没有想起 前文哪句话?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
)有个诗人叫(
),
早年因(
),出家当了和尚。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
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
故事的? (第2-7自然段)
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 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不巧(),结果留下()。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 )这个字犹豫 )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 )好,理由有三:一: ( )二:( )三:( )
即兴 妥帖 宽恕 莽撞 吟哦 簇拥
礼貌 幽居
斟酌
犹豫不决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
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 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 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 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
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从贾岛的“所想”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想起”“觉得”“或许”写出了贾岛的专心致志,反复推敲。 “不够妥帖”、“更恰当些”可见贾岛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追求 准确、传神、完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
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 进了长安城。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 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 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 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 上沉睡的小鸟。
大家慢慢地、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 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 用“——”划出写贾岛所见所闻的句子。 到什么吗?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 凝的家。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
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 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
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
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推敲 和尚 沉睡 骑驴 街道 避让 闯进 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