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研究的新收获

合集下载

楚辞观后感古代诗歌的独特力

楚辞观后感古代诗歌的独特力

楚辞观后感古代诗歌的独特力楚辞观后感——古代诗歌的独特力量古代诗歌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而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更是展现了其独特的力量。

楚辞的音韵饱满,情感真挚,以及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表达手法,使人们深受其感染。

在阅读楚辞之后,我不仅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对自身的感受和思考得到了深层的触动。

首先,楚辞音韵饱满,悦耳动听。

楚辞以其独特的音韵感染力成为了读者的心灵的触动。

在楚辞中,音节的重复和反复出现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使整首诗情感沉浸其中。

比如《离骚》中“欲黄昏,吾室峨峨。

”这种叠韵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音韵的魅力,使诗歌中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其次,楚辞情感真挚,内容丰富。

楚辞中融入了作者的真实感受和生活经历,表达了对人生、对爱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比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种对民生苦难的深情表达,让人不禁为古代的疾苦和磨难心生感慨。

而《卜居》中的“伯牙继以箫兮,固无咎焉!女咸将子,适与儿还。

”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次,楚辞独特的表达手法和叙事风格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楚辞中常以自比自喻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营造出一种具有独特感染力的氛围。

比如《离骚》中的“东茂陈树,木实花发纷繁。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将作者的情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我们能够领略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独特体验。

同时,楚辞还采用了比兴、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哲理和艺术的意蕴。

通过阅读楚辞,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力量。

古代诗歌不只是文字的堆砌和平淡的叙述,它融汇了音韵、情感、表达手法等多方面的元素,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写,寄托了作者的思考和情感。

而楚辞作为古代诗歌中的佼佼者,更是通过其独特的音韵、真挚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表达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妙而深邃的世界。

总之,楚辞观后感让我更深刻地领略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力量。

通过其饱满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手法,楚辞引发了我对古代诗歌的深入思考和感受。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800字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800字

《典籍里的我国楚辞观后感》一、引言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楚辞以其深远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读完楚辞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人生智慧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本文中,我将共享我对楚辞的观后感,希望能引起读者对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视和欣赏。

二、深度评估楚辞是我国古代楚国地区的民间歌谣,包括《离骚》、《天问》、《九歌》等,涵盖了对生活、自然、人情的深刻反思和表达。

通过深入解读楚辞,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情感洞察。

《离骚》以屈原的个人经历为主线,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的思考,呼唤着人们的自由和正义意识。

《天问》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追问和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

《九歌》以丰富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言,诉说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纠葛,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情感的热烈追求。

三、广度评估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也对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楚辞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我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生动记录。

其中包含的关于爱情、家国、自然、生命等主题,都是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能深切共鸣的内容。

通过深度阅读楚辞,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对于生命、自然的感悟和体验。

楚辞对于我国文化传承和人们的思想启迪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阅读楚辞的过程中,我深受其中的情感共鸣和智慧启迪。

通过楚辞的描写和表达,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代人们对于生命、自然和情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楚辞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更能够在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认知和心灵上的启迪。

我对楚辞的重视和欣赏是深刻的,我相信楚辞也会继续影响着更多的人们,为他们带来智慧和情感的启迪。

五、总结通过本文的深度评估和广度评估,我对楚辞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楚辞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情感表达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中国文学史上,楚辞作为一部珍贵的典籍,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我最近阅读了中国典籍中的《楚辞》,对其中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深感震撼和感动。

下面,我将就自己的观后感来谈谈对《楚辞》的一些体会和理解。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的文化瑰宝,它由屈原创作,内含唯美的诗歌和深情的赋体文章。

当我阅读这部典籍时,立刻被它独特的韵味和艺术风格所吸引。

其中的诗歌如词般婉转动人,表达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对家国沉浮的痛惜之情。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更是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境界。

在《楚辞》中,我最为喜欢的是其中的一些经典篇章,如《离骚》、《九歌》等。

这些篇章以其优美的辞章、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离骚》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成为了我心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屈原个人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楚国沉沦和自身命运的不甘和思索。

每一句都富有哲理和深邃的思考,让人读后陷入沉思。

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除了文学价值外,我也从《楚辞》中领悟到了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品中的情感和思考引发了我对于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楚辞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命运的反思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思考自己对于家国和社会的责任。

这些思考给了我人生的启示,告诉我要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不畏困境,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努力。

总之,中国典籍《楚辞》是一部令人陶醉的文学之宝。

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给予了我们很多关于生活、情感和思考的良好引导。

通过阅读《楚辞》,我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力量。

这部典籍无论在文学价值还是思想内涵方面,都不可忽视。

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楚辞》将依然光芒万丈,永远熠熠生辉。

楚辞的读后感

楚辞的读后感

楚辞的读后感近日,我有幸翻阅了一些楚辞的作品,深受其独特魅力所吸引。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辉煌的一朵奇葩,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阅读楚辞,我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楚辞进行分析和赏析。

首先,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量融合了楚地的风土民情和历史典故。

作者们以深情厚意描绘了楚国的辉煌和伤痛,展示了古代楚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离骚》这一篇章,可以感受到屈原对楚国的深情厚意和对流亡生活的苦痛。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以及对时事政治的批判,表达了对故土的留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其中融入了很多楚地的典故和历史背景,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其次,楚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

其语言优美华丽,诗句字字珠玑,充满了韵味和音乐感。

楚辞常常采用辞章、讽喻、比兴等修辞手法,使文字富有变化,意境生动。

例如在《天问》一篇中,这首诗通过描述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心对天地万物的思考,表达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思索。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

最后,楚辞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载体,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力。

楚辞中常常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离愁别绪、怀念思乡之情等,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例如《涉江》一篇中,作者以写生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乘船泛江时的离愁别绪,画面感十分明确,令人感同身受。

楚辞通过种种抒发情感的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楚辞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力,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阅读楚辞,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楚辞的艺术风格和美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诗歌形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楚辞中的情感抒发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和与之共鸣的喜悲。

总而言之,楚辞的功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情感感染力,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艺术明珠。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中,《楚辞》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当我第一次翻开《楚辞》,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浪漫的世界。

《楚辞》里的文字,带着一种神秘而迷人的魅力。

那些优美的词句,如同灵动的音符,在我的心间奏响。

我读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仿佛看到了屈原在漫长的道路上孤独而坚定地前行,心中怀着对真理和正义的不懈追求。

这种精神让我为之动容,也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

就说前段时间吧,我报名参加了一个绘画比赛。

一开始,我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一定能画出令人惊艳的作品。

可当真正开始动笔的时候,我才发现困难重重。

我总是画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线条不是太生硬就是太绵软,色彩的搭配也总是不协调。

看着那一张张不尽人意的草图,我开始感到沮丧,甚至想要放弃。

就在我几乎要打退堂鼓的时候,屈原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突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我想,屈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遇到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都没有放弃,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挫折就轻易认输呢?于是,我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更加努力地练习。

我每天都会抽出几个小时来画画,仔细研究优秀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草图。

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细节,我会反复琢磨上好几个小时。

那段时间,我的房间里到处都是画纸和颜料,整个人也变得有些不修边幅。

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我终于画出了一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当我把这幅作品交上去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期待。

虽然最后的结果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但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很多。

再读《楚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又让我感慨万千。

屈原对于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美好,哪怕经历多次生死考验,也绝不后悔。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

爷爷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书法。

但那时候家里穷,根本没有条件让他去专门学习。

为了练字,爷爷就用树枝在地上写,用石头在墙上刻。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一些,爷爷就省吃俭用买了笔墨纸砚,每天下班后都会坚持练上几个小时。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

《楚辞》读后感5篇范文《楚辞》读后感篇1以前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楚辞,但是总没有读过相对完善的全集,最近因为写论文要拓展阅读一些资料,便把楚辞放在了阅读计划中。

这本书注释有的相对繁杂,有的又失之简略,不算是最好的初级读物,作为研究级的初等读物倒是可以。

在阅读古代文学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学术式的读法,但又不能过分感性蜻蜓点水,总的来说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

比如读《论语》,读杨伯峻先生的注译,感觉非常好,也有学术上的启示,也会刻意挑出一两个问题拓展研究一下,但不会针对大量问题找几十种资料来参考。

我也做过少量的专题学术研究,学习使用严谨的方法讨论问题,得出看似正确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我追求的方向。

还是希望自己能感性地与作品接近,但在叙述中不要出现知识性的硬伤。

文学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考证与解读,考证务求详实,解读则多自由,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解读者呢?且从平凡的阅读者开始吧。

《楚辞》在诗歌发展历程中是一种极其特别的文体,可以说“空前绝后”,集中取得了成绩(尤其集中在屈原身上),后代很难有大范围的发扬。

这种文体就像一个绝顶高手,发了一阵大招以后就成为了传说。

学习汉语的人从古到今当然都无法绕过楚辞,通行的语文教材也不可能忽略,但是一般的阅读者总与之隔阂较深。

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节选的《离骚》虽然是高考必考内容,学生却背诵困难理解更困难。

不仅楚辞,《诗经》也差不多。

真正喜爱《诗经》的读者如今并不普遍。

这种情形首先跟《诗经》与楚辞距离我们的时代过于遥远有关,尤其是现代文成为主要表达工具以后,许多词语都被束之高阁,成为了语言上的“文物”,缺少使用,自然不能普及。

然而,了解过去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冲动,我们总会一再回望过去,接近那些优美的辞章,并且总会有人从中获取幸福。

谈论《离骚》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足够长,足够丰富,足够荡气回肠,说实在的,我这样的平庸读者配不上这样的作品——很难平视,不免仰视。

大学的时候在湖边背《离骚》,重庆的空气很少流动,因此全身呼吸不是特别顺畅,湖水也不是活水,现在想来都有些气闷。

《楚辞》读后心得体会

《楚辞》读后心得体会

《楚辞》读后心得体会《楚辞》是我最近的读物,这部伟大的经典着作不仅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多的感悟。

《楚辞》是屈原的代表作,他是一个忠诚的国家官员,因为他的改革主张失败,而被放逐到沅江流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我觉得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的窗口。

《楚辞》的主题十分丰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尊卑秩序的强调和对爱恨情仇的描绘。

在屈原的笔下,这两种情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时,通过阅读《楚辞》,我也更深入地理解了古代中国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困扰我情感上的问题。

但是在阅读《楚辞》后,我对于这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意识到,人的情感是复杂而真实的,我们需要尊重和接受这些情感,同时也要学会从这些情感中汲取力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通过对比阅读,我发现《楚辞》和其他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

比如与古希腊的悲剧相比,《楚辞》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描绘,更加深入地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

同时,《楚辞》中的主题和思想也不同于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它更加注重对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总的来说,《楚辞》是一部让人深受启发的作品。

通过阅读《楚辞》,我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学的魅力,也让我思考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楚辞》,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

阅读楚辞心得体会(通用13篇)

阅读楚辞心得体会(通用13篇)

阅读楚辞心得体会(通用13篇)阅读楚辞篇1在《楚辞》诸章中,无时无处,都洋溢着屈原爱德胜过爱身的情怀。

用大量的丽花香草来借喻自己高洁的品德,江蓠、芷、秋兰、木兰、宿莽、留夷、揭车、杜衡、菌桂、薜荔、芰荷、芙蓉等等。

不仅自己,对于自己担任三闾大夫时培养出来的楚地人才,也是一样的期望。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也就是宁可看到他们因故萎绝而不愿看见他们被污秽直道德败坏。

因直谏而遭到如此待遇,却不随流俗而改志。

在《离骚》一文中,借女媭之言责备曰:“鲧婞直以亡身兮。

夫何茕茕独而不予听”。

又借厉神之口劝之曰:“君可思而不可恃兮。

何不变此志也?”。

可是在诸多文章中,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申明:“亦余心之所善牺,虽九死其尤未悔!”、“宁溘死已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罚!”。

他放弃苟且钻营,随俗流变,坚持己志,最后以自己的躯体的陨落为修德作最后的殉葬,为他的一生画上史诗般的悲剧结尾。

这样沉重的爱有多少人能够拥有?有多少人在历史的流沙中来了又走了,连淡淡印痕都未曾留下。

有多少事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又谢幕,连隐隐的歌声都未留下。

有多少爱在历史的舞台上如流星般划过,又被夜幕淹没。

可是屈原带给我们的爱却是如此的厚重,如此的感人。

这就是他的.痕迹,他的歌声,他的那道永恒的光阅读楚辞心得体会篇2先吸引我的2113是书名,当书到手5261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读这本书。

读完后4102不禁觉得神清气1653爽,以前也曾读过一些书,读后似乎感觉都是一些空话,仅仅留给我一些无谓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与众不同,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这需要我们每个人进行思考。

是的,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在审评对方,研究对手,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了解自己。

李博士用平实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心门。

他告诉人们: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时的自省却能让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简单的树立理想就可以轻松实现,但是没有理想的人却一定无所适从;做人一定要有广阔的胸怀,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气度;做人要有勇气,真正敢于追逐自己梦想的人才能让更多的机会停留在自己身边……他不仅提出了浅显易懂的“成功同心圆”说,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述成功的秘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研究的新收获作者:杨新勋来源:《博览群书》2015年第10期楚辞至西汉中期已成显学,此后两千年研究者代不乏人,著作如林,成为古籍四分法中集部之第一大类。

进入20世纪,楚辞学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领军,涌现出了梁启超、郭沫若、闻一多、饶宗颐等著名楚辞研究学者和专家,成果丰硕。

黄灵庚先生从文献资料、校勘考证入手,潜心楚辞研究三十余年,采铜铸钱,集腋成裘,至今已出版楚辞研究专著五部、论文近百篇,成绩斐然。

《楚辞与简帛文献》是他近年楚辞研究的总结性成果,也是楚辞学领域的新收获。

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结合的研究路径上世纪20年代初,王国维在利用甲骨卜辞研究殷王先公时认识到《史记·殷本纪》所载商史基本可靠,由此提出“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这直接影响了此后学人的治学路径。

应该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简帛等材料大多出于战国、秦汉的楚地古墓,与传世楚辞文献关系密切,是楚辞研究的“新材料”。

该书第一章《导言》指出此类简帛资料至夥,著名者有湖北江陵望山楚墓竹简、包山楚墓竹简、荆门郭店楚墓竹简、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竹简、新蔡葛陵楚墓竹简、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王家台秦墓竹简、江陵张家山秦墓竹简、长沙战国楚帛书、马王堆汉墓帛书、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竹简及上博简、清华简等。

因此,要想利用这些材料研究楚辞,首先要做的搜集和阅读工作就颇为不易,这不但要有很好的文字学、语言学、文献学的基础,而且还要有坐冷板凳的长期功夫,需要艰苦的劳动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才能够读懂、吃透这些材料。

其次,新材料虽然如此繁多,但是除了阜阳汉简仅有的《离骚》和《涉江》两个残句外,尚未他见有《楚辞》文本和相关古注文献,要想从如此艰涩的材料海洋中找到楚辞研究的参证素材绝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有非常好的楚辞文献基础,能够对《楚辞》文本及古注烂熟于胸,是楚辞研究的行家里手,才能在埋头苦干不计付出与收获的资料爬梳中独具慧眼,才能披沙拣金、探骊得珠,不至于入宝山而无所得。

黄先生在这条漫长道路上的苦心孤诣不言而喻。

在该书中,黄先生所利用出土文献自然以楚简帛书为主,大量用于破解《楚辞》难题和释读《楚辞》字词、文句,俯拾即是;但是,此外还使用了包括出土帛画、棺画、画像石等图画资料和编钟、金节、书签、排箫、木俑、簙棋、带钩等文物资料,以及甲骨文献、吉金文献、敦煌文献、石刻文献和古代的汲冢书等,十分全面。

而且,黄先生运用出土文献来研究楚辞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如对楚祖先世历史和地理的考证、对屈原生平的考订和思想的揭示、对屈原作品的辩证、对《楚辞》十七卷本成书的考察、对《楚辞》文本的校订、对楚文化习俗的发微等等,尤其在对《离骚》《九歌》《九章》难题的破解和文本释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这表现了运用新材料研究楚辞在王国维、于省吾、汤炳正等先生之后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新进展。

如《离骚》中“藑茅”和“筳篿”是两种占卜工具,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黄先生运用包山简和新蔡简,结合《左传》《周易》《史记》《汉书》《礼记》和《谷梁传》等的记载和注释,再利用古音通假和古文字知识,认为“藑茅”即“保豪”,属“大央”(即大英)之类,“筳篿”即“彤笿”或“小筹”之类,进而认为正是灵氛用这两种不同工具占卜,才导致他的告语有两个“曰”字,一为用藑茅的结果,一为用筳篿的结果,这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再如王逸对《离骚》“帝高阳”的解释是“颛顼有天下之号也”,但此后却有人提出老僮说、祝融说,有关楚祖所出渐棼。

黄先生利用新蔡简、上博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长沙战国楚帛书、马王堆汉墓《九宫图》等,结合大量的传世文献记载和古今学者的相关研究,经过系统论述,最终得出高阳即颛顼,是楚的始祖,老僮、祝融、鬻熊(或穴熊)是楚之先君,即楚简之“三楚先”,也是《离骚》之“三后”,这就将这一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站在时代的前列接近了事实真相。

除去许多这样的难题破解,该书大量篇幅是用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相印证的方法对《楚辞》的文本释读和用字说明,如释《离骚》之“肇”“修能”“固”“九天”“畹”“亩”“贪婪”“鞿羈”“节中”“崦嵫”等,《九歌》之“吉日”“竽瑟”“乐康”“周章”“洞庭”“参差”“玄云”“槛”“翠曾”等,《天问》之“瞢暗”“顾菟”“角宿”“台桑”“宾商”等,以及《九章》以下的字词和语句,共326条。

皆旁征博引,考辨精审,大多观点新颖独到,属积学有年、深研有得者之真知灼见;即使偶有未能确解者也不强为之辞,于客观谨严中留启发于读者、待希冀于将来,表现了笃实朴素的学者胸怀。

重传统与多视角的结合的研究方法黄先生长期从事楚辞文献研究,具有重传统的特色,这有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重视对传统文献资料的搜集、爬疏、整理。

鉴于楚辞流传已逾两千年,版本、注释、他书等资料十分复杂,如仅《楚辞章句》版本一项黄先生就曾将之分为王逸《章句》本、洪兴祖《补注》本和《文选》所收13篇三大系统,每一系统皆版本众多;至于史书、类书、经注、笔记、杂纂等他书资料更为繁夥。

要想求得一相对真实的《楚辞》文本就必须在这些材料上综合别裁、去伪存真,其艰辛可想而知。

黄先生潜心楚辞文献二十余年撰成《楚辞异文辩证》,征引文献上千种,不但是对刘师培《楚辞考异》、闻一多《楚辞校补》和姜亮夫《屈原赋校注》的极大丰富和完善,而且补出了其漏标的出处,订正了大量的讹误。

在此基础上,又出版了《楚辞集校》,主编了《楚辞文献丛刊》。

二是黄先生充分肯定和尊重东汉王逸的《章句》。

王逸是楚地纪人,距屈原去世三四百年,其注释《楚辞》在地理、时间上都有优势,他又鸿通博学,亲入兰台,其《章句》下注谨严,是汉代《楚辞》注释的集大成。

但是,王逸《章句》同样存在年代久远、异文众多的问题,黄先生又用21种主校本,四百多种参校资料,涉及楚辞文献、传世其他文献和出土文献三大类,撰成《楚辞章句疏证》。

这样的工作,使黄先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王逸注释的合理性,并能用王注来解释《楚辞》的用字、订正《楚辞》流传中的文字讹误。

三是充分尊重洪兴祖、朱熹以及清代以来著名学者的楚辞见解。

长期的文献资料工作,使黄先生对古今楚辞学者的著作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其得失、是非有了更好的把握,进而撰写了《楚辞要籍解题》,这使他具备了楚辞学史的宏观视野、学术思路和问题意识,也加深了对古人治学的理解,使他能够充分尊重他们的成果,从不掠美。

作者重视文献基础和传统治学方法,但又不囿于传统,而是能够视野开阔,“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神话学、考古学、文献学以及楚国的宗教礼俗、南国风尚等,尤其注意新出土的楚墓文物、简帛文献、图画等”,在学术理论上将重传统与多视角、多学科知识的运用相结合,从而使其研究能够高屋建瓴,思路灵活,观点新颖,成果丰硕,有力地推进了楚辞学研究。

如上述作者在对楚族先世的钩沉、补证时,既从《山海经》、《穆天子传》等神话传说中寻绎楚祖的由来,又用考古学、文字学、文献学从出土器物、简帛和传世文献方面去考索,还从上古“火正”世袭的社会学和简帛祭祷“三楚先”及所用牺牲的宗教礼俗等方面来论述,就表现了多视角、多学科交叉共证的特点。

再如古今学者对《九歌》十一篇的排序也是大伤脑筋,作者虽同意闻一多《礼魂》是送神曲之说,但却据郭店简《太一生水》的哲学理念来解释《东皇太一》在首以及《云中君》和二《湘》紧随其后的次序,又据宗教礼俗“祭不越望”来解释置《河伯》后于二《司命》和《东君》,也是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其解释是合情合理的。

又如对《离骚》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这也影响到对其中字词、名物的训诂和对见帝、求女的理解。

作者为此撰写过多篇文章来探讨这些问题,并最终在该书有了总结性的认识。

作者认为《离骚》中写高冠长佩有宗教、民俗意义,诗中多次谈到死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彷徨、焦虑,表现得是生与死的较量,故而要问天地、问祖先。

从神话学、考古学上看,诗中的“扶桑”是楚祖先居,“若木”即扶桑之木;从文化学上看高阳氏崇拜太阳,以鸟为图腾,见帝、求女含有宗教意义、文化意义,此帝是帝高阳,女是楚祖先,故有“高丘”之地,有“下女”之称,这可与《九章》多次谈到的“故居”相印证;诗人上征神游是其心灵魂返帝丘的死亡飞行,飞腾的凤鸟有楚帛画中引魂鸟之意,魂归西海是徇楚祖南迁于楚的道路的向西飞行,故有“旧乡”之睨;诗最后写到彭咸也是有魂归本初的意涵,故言“所居”。

由此,黄先生认为《离骚》是诗人行吟泽畔即将投江的决绝之作,是用宗教文化的要素和独特的思维形式撰写的生死命运的乐章。

应该说,经过如此多视角、多学科的诠释,对《离骚》内容的认识不但具体化、细致化了,而且对其主旨、意涵的理解也深刻化、丰富化了,这要比仅从知人论世和政治伦理上解释为“遭忧”说、“忠君”说、“忧国”说要合理全面,而且对《离骚》中男女之喻的理解也更恰当灵活。

严谨扎实与大胆创新的结合学术风格该书在学风上的特点是严谨扎实与大胆创新的结合,读黄先生的书和文章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资料的丰赡与识辨的精审,这在其《楚辞异文辩证》和《楚辞章句疏证》中均有充分的体现,从小的字词、名物、典制的考订到文句、段落的理解再到主旨的把握均以熟稔文献、推断入理、考辨谨严为特色,工夫笃实。

无疑,这样的治学特色与《楚辞》自身文字生僻、词义古奥、名物奇异、文句诘屈及意象缥缈、情感激荡、主旨幽深的特点是吻合的,这样的研究是科学的,其创新也意味着《楚辞》研究的实质性进展。

该书在对字词和文句解释的部分也充分发扬了这一特色,从文献出发,用扎实工夫逐层推进,逻辑严密,如抽丝剥笋,其识见令人解颐。

相比以前的著作,该书对材料的选择更加精当,要言不烦,而且在许多地方由于新材料(既包括大量的出土文献,也包括许多过去未及的传世资料)的使用带来了学术认识的深入,使得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对于学界颇有影响的成说和自己以前的观点也有不少修正,表现出一种勤奋求实、不避前曲的治学精神,尤其值得称道。

如王逸用“与玦即去也”解释《九歌·湘君》之“捐余玦兮江中”,认为捐玦有分别之意,此与《左传》《庄子》《荀子》等文献所载及许多汉人的说法一致,为洪兴祖沿用,在今天《楚辞》学界几成定论,但是细想却有说不通之处。

黄先生据甲骨文、古文献知上古用玉祭河,又据包山简、望山简、天星观简和新蔡简祭大水用环,祭司命、司祸或用环或用少环之例,进而推断少即缺,少环即玦,捐玦即沉玉祭河,未见有决绝之意,此诚为真见。

再如《九章·怀沙》“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之“本迪”很难理解,王逸注为“远离常道”,与原文并不吻合,朱熹《楚辞集注》则径标“未详”,后人众说纷纭。

黄先生认为刘永济用“不由”解“本迪”较为有理,但不合《楚辞》文例,进而据郭店简、马王堆帛书、上博简、新蔡简认为“本迪”当作“伓由”,伓同倍(即背),由即迪,训道,再据《史记》正义“违离光道”(“光”当“先”之形讹)推知张守节所见唐本作“违”,进一步推定王逸注“远”为“违”之形讹,意为“违离先道(或常道)”,与“易初”并列为文,此可为定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