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始鉴赏2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

练中悟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红绣鞋·客况 宋方壶
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①无火 拨残星。薄设设衾胜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 吾②今夜冷。
注 ①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 ②支吾:也作“枝梧”,本义为“抵拒”,引申为 “应付、挨过”。
雨潇潇一帘风劲, 昏惨惨半点灯明, 地炉无火拨残星。 薄设设衾胜铁, 孤另另枕如冰, 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
答案 “白”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 霜重;“黑”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凸 显雾之浓。黑白对比鲜明,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
2、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例如宋代志南和尚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又如唐代李颀的《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晓灯暗离室”何逊(《临行与故游夜 别》)
“下马饮君酒”王维(《送别》) “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昌龄《同从弟南斋 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 流 光 容 易 把 人 抛 , 红 了 樱 桃 , 绿 了 芭 蕉 ”( 蒋 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
(2)意象组合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 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 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 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 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 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 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 无须赘言了。

古诗鉴赏 专题读懂诗歌始鉴赏

古诗鉴赏 专题读懂诗歌始鉴赏

3.晓手法。 常见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
练中悟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2016年全国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 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 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3.主、宾换位。 例:白居易“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长恨歌》) 正常语序:“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门户生光彩”。 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贺新郎》) 正常语序:“秋色渐将晚,黄花报霜信”
4.定语的位置。 ①定语挪前。 例: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 正常语序:“青海长云暗雪山,遥望孤城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 例: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 正常语序:“我欲因之梦吴越,一月夜飞度镜湖”。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古诗词特点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补充省略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还原语序—重要词语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重要字词、语序、省略)(一)词类活用。

1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3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二)古今异义。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憔悴。

(三)省略跳跃。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2上吞巴蜀下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3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四)语序倒装。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6.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补充省略------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 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bì]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泉壑带(围绕着)茅茨,云霞生(于)薜(像)帷。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闲鹭常早栖,秋花(相比其它地方)更迟落。

家童(正在)扫萝径,(因为我)昨与故人期。

全诗诗意为:山泉沟壑像飘带萦绕着茅屋书斋,墙头长着幔帷一般的薜荔,云霞就像是从薜荔中升腾起来的一样。

刚下过雨的竹林和夕阳映照下的山峦多么叫人喜爱。

悠闲的白鹭常早早回巢栖宿,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

家童正在打扫爬上滕萝的小径,我昨天与老朋友预约了会面的日期。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联想与想象,扩充内容,将诗的语言变成散文的语言。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师版)

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师版)

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词专题的考查要求。

2、从标题、作者、文本的角度切入,了解读懂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了解高考1、《考试说明》中这样表述: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2、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江苏高考卷)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荃。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山静似太古”句的含意是什么?(2分)(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进行分析。

(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大纲全国高考卷)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6分)(总结:2013年江苏卷和全国卷更加关注对诗内容的理解和评价上,读懂诗歌是考查的核心,而技巧手法有弱化的倾向。

)二、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1、关注标题(1)教你思考:2013年江苏诗歌考题,标题是“醉眠”(见上文),作者为什么而醉,真的醉了吗,核心是醉还是非醉,从哪个字可以看出,为什么?(2)小试牛刀: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答:诗中塑造了女主任公对她远征在外的丈夫深深的思念。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诗歌鉴赏(一)读懂古诗词(2)

诗歌鉴赏(一)读懂古诗词(2)


1、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 谨。
2、对比衬托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3、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2011浙江卷)
练中悟5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 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 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赏析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 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 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 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承”就是承接连贯。是“起”的延伸,拓 展。 “承”的作用主要是: (1)结构上承上启下; (2)为下文铺垫蓄势。

(2011 山东卷)

练中悟4
储光羲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小试牛刀
【特别提醒】

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 读多悟才是关键。 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 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 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阅读鉴赏始于懂
1、学会找到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2、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
重点、难点:
掌握快速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从诗歌语言特点入手 从诗歌体裁分类入手
如何读懂诗歌
标题
作者
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知人论世 出现即是关键 读懂诗歌的关键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之方法二-2023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之方法二-2023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
解析B “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 活贫穷,更偏重精神层面,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二、由诗歌语言组织切入,掌握诗家语言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①,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②心不穷,枯荣不等③嗔④天公⑤。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⑥烟濛濛。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考情分析

❖读诗三法
❖小练巩固
读诗三法 之二
由诗歌语言组织切入,掌握诗家语言
二、由诗歌语言组织切入,掌握诗家语言
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 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
(一)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 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
正常语序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既寻窈窕壑,亦经崎岖丘”。 “一月夜飞渡镜湖”。 “罗衣带缓,蕙炷香残”。
二、由诗歌语言组织切入,掌握诗家语言
(二)语序倒装
类型
典例
定 ①江山故国近,风物饶阳美。——
语 语 欧阳修《闻梅二授德兴令戏书》
与互 中换
②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
心 谷流春水。——苏轼的《哨遍》
【练习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2018·全国卷Ⅰ)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①,带酒日晚歌田中。【日晚带酒歌(于)田中】 男儿屈穷②心不穷,枯荣不等③嗔④天公⑤。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⑥烟濛濛。 【释义】 ①冲北风:迎着。②屈穷: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穷,困 。 ③枯荣不等:贱贵不公平。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不公。等,平等, 公平。 ④嗔:生气发怒。⑤天公:老天。⑥看即:随即,转眼。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二)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二)

(二)古诗语言的“变形”: 在用词:改变词性; 造句方面:改变词序(语序)、空白省略等; 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 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 “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1、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 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答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答: 参考答案:(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3)省略主语。诗句应为“(余)向晚意不适,(余)驱车登古原”。 (4)上下句分别省略谓语和主语。诗句应为“我居北海君(居)南 海,寄雁传书(雁)谢不能”。
续表
示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名词
分析:“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这是名词作状语。 活用 作状 示例:“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 分析:“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 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续表 示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分析:“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

专题16 读懂诗歌(二)从“四角度” 入手,读懂诗歌(解析版)

专题16  读懂诗歌(二)从“四角度” 入手,读懂诗歌(解析版)

专题16 读懂诗歌(二)——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一、真题速递(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答案】15.C16.B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

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课目读懂诗歌始鉴赏2 课型复习
课时安排第 2 课时(共 4 课时)授课时间2016年 9 月日授课教师馮麗授课班级高三文A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能目标
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过程与方
法目标
理论讲解与举例说明相结合;教师启发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变学生对这道题的态度—由惧怕厌恶到喜
欢。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之知作者教学难点对诗歌深层意思的把握;诗歌中的典故;语言表达等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点拨使用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提问:《近试上张水部》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学生回答,讨论、
补充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
例2: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
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

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
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
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

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
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
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
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
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

“寻”与“不遇”,
含蓄之极。

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品标题”前三个
层次都要把握,而
“知作者”A3 A4
层不用了解了,难
度太大

学过程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
方之人。

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
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
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
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3:(全国Ⅱ卷)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①李弥逊(1085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
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
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

不难看
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
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
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
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
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品标题”三个层
次都要把握,而
“知作者”A3 A4
层不用了解了,难
度太大
课堂
小结
“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
背景、目的等。

对学生来讲是难点。

课后
作业鉴赏: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题目的作用: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