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宋朝诗人朱熹的古诗作品《观书有感》的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问渠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解释: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原文《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要问为什么方塘的水会如此清澈?是由于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需要不断积累,就像水源头一样,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清: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这两句诗出自于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的全文如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品赏析【注释】: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注释](1)鉴:镜子。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3)渠:它。
指方塘里的水。
那得:怎么会。
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作者朱熹)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标签读书、哲理、写景、初中古诗、早教古诗100首、古诗三百首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年代: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年代: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观书有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观书有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观书有感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及注释】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3、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那得清如许
——小学思想品德培训学习心得
光辉小学叶倩如
岁月匆匆,时光飞逝,一学期的忙碌耕耘,付出很多,也收获很多。
对于品德教学,我不在茫然,因为学到了品德课的很多理论;不在迷糊,因为懂得了品德教学以活动为载体,需要认真挖掘教材,然后进行板块教学设计;不在为品德课堂的教学而胆怯,因为学会了在困难面前如何与大家一起,集结团体智慧去克服,去战胜。
忙碌、付出、耕耘,收获着汗水酿制的幸福。
一、学习、思考、感悟,品尝耕耘后的幸福。
还记得刚刚培训时,我怀揣着对品德教学的陌生与茫然去参加的,因为平时的工作中很少教学这门课,也就更谈不上对教材的深入挖崛,深入的研究,所以很生疏了。
而在我的内心,一直有一种潜意识,认为品德教学就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课程。
但参加了一次次的培训后,在聆听一次次的讲座,一次次的教材分析与解读;在参与一节一节的课堂教学研讨、评比、交流后。
真正懂得了,自己以前的理解是狭隘的。
品德教学不只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习惯,教学中,也不只是说教式的教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
包含的知识;有地理、历史、人文、数学等等.可以说它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整合。
在课堂上,如果想做到有效教学,要深入挖掘教材,把教材知识进行整合,以活动为载体,把教学一环一环开展进行…….就这样,培训让我对品德教学的
认识越来越清晰;懂得的理论知识越来越多,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教好这门课,有了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二、交流、实践、切磋,收获成长的快乐。
鲁迅先生说:“蜜蜂因为采过许多花,所以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学习也是一样,只有广泛深入的学习、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
这次培训为我也为品德班的全体学员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聆听了陈玉霞、王鹏梅的六位教师的讲座,他们把一到六年级的品的教材,进行了解读梳理,让我对这门课程有了系统性的认识。
说实话,这样认真的,有目的的站在理论的高度去全面研读教材,我从没做过。
我做的更多的是,为了一时的听课,检查,而加班加点的研读一课书,或一个单元的教材,这样星星点点,一叶障目的挖掘,可说不只是我,很多老师在研读教材上都泛着的这样错误。
教师如果对教材没有系统性的把握、理解,他可能能上好一节课,但对一个教师的成长而言,绝不是长久之计。
培训给予我压力,也给予我动力,虽然对他们的讲座的内容我无法一时完全学来,但至少给了我一条线索,一个轮廓,为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把知识完整的衔接起来指明了方向。
聆听了田芳、李丽、陈楠等几位教师的做课教学,我学会了,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如何选取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过程。
特别是陈楠、李艳娟老师的课,让我学会了如何立足教学实际,以活动游戏为主趋势是课堂教学,在陈老师执教的《给我一双明亮的眼睛》,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完成了画人的游戏,闭上眼睛翻书,当盲人,小伙伴之间当小老师,等等以一连串的
游戏,让一年级孩子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学到知识。
品德教学要求在具体的情景中获得体验感悟,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
听了他们的课我有了很多的感悟和思考。
三、回顾、反思,留下培训后的欣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广泛深入的学习,才有所进步成长,这次培训能够有丰厚的收获,和班主任老师提前安排严格考核评定给予的压力分不开的,回首往日,我为了下一次的培训,找教材,读教材。
为了下一次评课、议课、上网查阅资料。
为了完成作业,及时地把培训后的感悟记录下来,对培训内容做了再一次的温习。
为了将培训的精彩锁定,笔耕不辍,让那一幕幕流淌于笔尖。
时光飞转,当我和一起培训的老师说再见时,翻开那厚厚的笔记本,那里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相濡以沫的情愫,勤学奋进的精神——培训中的收获会让我的课堂教学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看到无限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