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19鱼我所欲也

合集下载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笔记区】【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27—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诸侯混战,孟子像孔子一样,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并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

(见《公孙丑下》)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尊称“亚圣”,并称“孔孟”。

他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政治主张。

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是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著作,共7篇,261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长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其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孟子〉二章》基本反映了以上特色。

《鱼我所欲也》形象地阐述了如何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人要有“浩然之气”,认为它“至大至刚”,必“配义与道”,“集义所在”。

孟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滋养着我们。

【写作背景】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9课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⑴通假字。

⑵一词多义。

3、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标出疑难词句。

4、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合作探究】1、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2、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当堂评价】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乡为身死而不受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乡为.身死而不受B、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C、舍.鱼而取熊掌也/便舍.船,从口入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请写出与下列各句有关的成语。

①舍生取义者也__________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③君子不怨天,不尤人__________④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__________【拓展提升】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现今注重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教育部新修改《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课后检测】1、熟读背诵课文。

2、完成《高效课堂》基础部分。

第二课时【自主预习】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2、“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3、“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4、“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3、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当堂评价】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拓展提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学习了《〈孟子〉两章》和《鱼我所欲也》之后,你对孟子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请围绕“我心目中的孟”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付)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付)

白湾子镇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导学案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鱼我所欲也》【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写法。

二、资料链接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预习自测(一)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是亦不可以已乎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二)理解重点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言字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重点字词:1、鱼我所欲.也()2、有甚于..生者()3、故患.有所不辟.也()()4、由是..() 6、蹴.尔而与之()..则生而有不用也()5、是故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8、乡.为身死()【探究案】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2.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指什么?4、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请结合历史或现实生活,再给本文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点难点】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预习案导语: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

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

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要求:(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

(阅读)(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

(写作)(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1.知识简介(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食嗟来之食①齐大饥。

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⑧也!”从而谢焉⑨,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本文出自《礼记·檀弓下》)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

人教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人教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设计人:沭阳国际学校严凤宜学习目的: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学习重点、难点: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学习准备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学习过程文章内容概述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

”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部编人教版】2019年春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9《鱼我所欲也》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2019年春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9《鱼我所欲也》教师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精彩开篇词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

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一、新课导入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

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wéi)苟得也(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辟”通“避”,躲避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得”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2)一词多义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九下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九下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九下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知识积累。

1.解释加点词语:故患有所不辟.:一箪.食: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不辩.礼义: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是亦不可以已.乎:失其本心..:2.翻译下列语句: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⑤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原文填空:①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②孟子认为失其本心行为的句子是:③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④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⑤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二、语段训练(原文略)。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依据“呼尔而与之”演变而成的成语是。

3.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填写完整下面的一副对联。

上联:杀身以成仁,斯仁非仁也;下联:,此是乎?4.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例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选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三、中考链接。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课题: 19《鱼我所欲也》主备:罗有志审核:审核:九年级备课组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字字音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2、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所欲】【得兼】【有甚于】【苟得】【恶】【患】【使】【何不用也】【由是】【是故】【非独】【勿丧】【箪】【豆】【羹】【呼尔而与之】【蹴尔】【不屑】【万钟】【何加】【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本心】3、指出通假字并解释辟辩得欤向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⑦乡为身死而不受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⑨乡为身死而不受(10)故不为苟得也(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二、探究展示:1、理清课文结构。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写出大意并理清论证思路。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

5、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

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7、提炼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8、分析论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9鱼我所欲也
授课总时数:1授课日期:2018 年3月28日主备人: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背诵《鱼我所欲也》,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 把握作者的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把握文章中心论点。

2.难点
文中“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三、知识梳理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故不为苟(gǒu)得也一箪(dān)食
死亦我所恶(wù)一豆羹(gēng)
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四、学法指导
1.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探究欣赏法。

如对文章主题的解读。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
1.出示目标:
学生齐读板书的目标。

2.展示流程:
听范读—自由读—欣赏分析—感悟提升—背诵课文
(二)自学讨论释疑
1.自学指导(指导学习方法,设计问题)
听老师读,正音,断句。

自读之后完成:
①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故不为苟(gǒu)得也一箪(dān)食
死亦我所恶(wù)一豆羹(gēng)
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②准确、明白的翻译课文。

③试分析课文结构。

2.设问
(1)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2)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及论证方法?。

(3)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讨论释疑
(1)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谈谈你的理解。

(2)大家一边小声读课文,一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三)展示汇报梳理
请你举一些“舍生取义”或“见利忘义”的例子及“舍生取义”的诗句,联系实际、结合孟子的“义”谈谈你的看法。

(四)达标检测评价
1.基础题
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2.达标题
简要回答: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舍生而取义。

⑵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⑶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4)背诵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