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实验课第一节 光合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15
60
25
25
35
10
45
5
A.试管与灯的距离越近,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
B.气泡是金鱼藻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
C.本实验是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
D.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15.2011年6月5日是第40个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下列不属于森林生态价值的是()。
A.吸收二氧化碳B.吸收水和无机盐C.生产有机物D.释放二氧化碳
9.在金鱼缸中放一些新鲜绿色水草,主要目的是
A、清洁鱼缸里的水B、提供新鲜的食料C、增加水中氧的含量D、起杀菌作用
10.种植农作物要合理密植,原因是
A.增加植株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B.增加吸收光能的作物叶片的面积
C.降低周围空气中氧气的浓度D.降低周围的气温以增加有机物合成
7.下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 h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B.③⑤C.②⑤D.①③
8.“低碳生活”已成为时髦的话题,保护植被和大面积绿化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方法,对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有重大意义,其原因之一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
A.水B.无机盐C.氧气D.有机物
3.下列四位同学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A.小王认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无法进行呼吸作用
B.小柯认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时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小明认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六章 第一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2)(新版)苏教版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2、能力方面: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
3、思想情感方面:通过教学的有意渗透,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有句谚语“万物生长靠太阳”,那植物的生长靠什么呢?学生:也是靠太阳。
教师追问:靠太阳做什么?学生回答: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作补充,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光合作用。
既然光合作用这么重要,科学家又是如何发现的呢?接下来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看看科学家们是怎样一步步发现光合作用的。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大约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亚利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的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材料。
这种观点对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而言还是比较先进的,因此长期被奉为经典。
一直到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的海尔蒙特做了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实验,一切才开始改变。
他所进行的实验我们柳树实验。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对着提纲上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表达交流教师问:那么大家觉得海尔蒙特的这个结论是否完全正确。
学生回答:不正确。
教师:但比亚利士多德的结论好多了。
这个结论考虑到了水参与物质的合成,却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形成所起的作用。
在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完成后的100多年间,人们普遍认为水是构成植物的唯一原料。
一直到18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非常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特利。
他通过实验又对海尔蒙特提出了质疑。
那么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呢?在看材料之前老师先提几个问题1、你知道人进行呼吸时需要何种气体?呼出的是什么?那动物比如老鼠呢?2、蜡烛在燃烧的时候需要何种气体?产生的气体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可提示学生盾实验三中的最后一幅图,这幅图表明蜡烛燃烧时候需要的气体与产生的气体与老鼠需要的气体,产生的气体是一样的。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薛和蕨类植物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鋅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蘇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醉、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教学过程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目标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重点和难点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实验总结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5.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设计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六章 第一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1)(新版)苏教版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教学分析: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是第6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第一节。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非常重要的两项生命活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该节内容为第3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做了铺垫。
课本上先给出了光合作用的定义,然后以科学家的三个实验,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最后总结光合作用的意义。
如果让学生先阅读、讨论科学家的实验过程,然后自己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光合作用所需原料、产物、场所,给出光合作用的定义,对于学生表述中的遗漏或欠缺给予修正,最后共同总结光合作用的意义,这样应该更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作用发现的过程;
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能力目标: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小组交流、口头表达、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
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动手实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从实验中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课前指导学生的实验,并进行录象。
搜索相关影视、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发现过程:
需要:水,二氧化碳,光
放出:氧气
2、光合作用:
3、意义:。
七年级上册生物《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 。
第 3 单元 第 6 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一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重点)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重点)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技能目标:尝试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重点) 情感目标:1、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的愿望。
2、进一步增强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知识。
2、FLASH :(1)普利斯特莱实验;(2)光合作用。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言]:我们中国有句谚 语“万物生长靠太阳” 请同学 们想一想,植物生长靠太阳吗?植物靠太阳干什么?[讲述]: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 究开始于 17 世纪。
此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进 行研究。
到 18 世纪 80 年代, 美国科学家因其在研究光合作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 贝尔奖,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 上最重要的光化学反应。
[讲述]:关于光合作用的 发现过程,书上为我们介绍了 3个经典的实验来解释。
学生活动齐声回答:进行光合作 用。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激发探究的兴趣。
[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思考题]:1.你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吗?2.计算: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一、绿色植物光合作少?以4人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一。
回答:柳树增加的质量是80公斤,土城少的质量是100克。
用的发现1、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水光合作用的发现3.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4.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讲述]:范·海尔蒙特第一次企图用实验来回答植物营养物质来源的问题。
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其他营养物质。
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
初中生物人教七年级上册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和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能力方面1.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三、教学难点: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四、教学准备:课件,演示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问:回顾上节课的实验,绿叶在光(淀粉)。
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答:光是绿叶制造淀粉的必要条件。
问:实验还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答:植物细胞所需要的有机物是自己制造的。
板书:光有机物引言: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缺氧呢?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复习,回答,概括结论。
倾听思考,阐述想法。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概括结论。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
(一)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讲: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很多科学家都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合教材、课件,展示经典实验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分析讨论。
【活动一】:想一想,议一议引导学生阅读海尔蒙特实验过程的资料,课件展示思考题。
1.分析实验前后柳树苗和土壤的重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海尔蒙特是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的?2.海尔蒙特所做的实验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呢?3.想一想,水是对实验产生作用的唯一因素吗?海尔蒙特以小组为单位,对经典实验进行分析讨论。
阅读教材,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并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利用资料的能力、是否忽略了什么?【活动二】:课件展示普里斯特利实验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
七年级生物上册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甲与乙、乙与丙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的化学能贮藏在下列哪种物质中?
研磨过滤遮光
a.绿叶 b.叶绿体滤液 c.叶绿体滤液
(叶绿体有气泡产生)(叶绿体无气泡产生)
6.
用碘液处理,而不被锡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低碳生活”已成为时髦的话题,保护植被和大面积绿化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方法,在金鱼缸中放一些新鲜绿色水草,主要目的是
碳浓度
强度关系示意图。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B.b
.世博会馆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绿墙,一年可吸收
蒸
能进行光合作用
李明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晚上,他将金鱼藻放入盛有清水的试管中,将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6。
2023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教案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教学目标】1.对比说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2.分别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能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5.区别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区分常见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7.掌握运用观察的方法认识种子的各个结构,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思考、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1.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2.生物进化观点的形成3.学会运用观察法来认识种子的不同结构,说出种子各个部分的结构名称4.能够区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时安排】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1课时第二节种子植物 1课时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目标】1.对比说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2.分别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难点】:生物进化观点的形成课时:1课时教具: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挂图【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
那么,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前三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它们统称为孢子植物。
一、藻类植物(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请同学们结合下列问题,自学藻类植物部分,尝试解决:①观察课本第78、79页图片,说出单细胞藻类、多细胞藻类,淡水藻和海水藻有哪些?②结合当地的常见藻类植物(实物标本),观察课本图1.2,然后回答:这些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③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然后推选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2.请同学们回答:①.海带有根、叶吗?海带靠什么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3.为什么海带、紫菜属于绿色植物,而不是绿色呢?(三)视野拓展感悟提升:诗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中的“绿”指的是什么植物?为什么春天湖水才会变绿呢?二、苔藓植物(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请同学们结合下列问题,自学苔藓植物部分,尝试解决:①你知道哪些苔藓植物?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②从形态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什么主要区别?这与它们的生活有关系吗?③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如何?(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然后推选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2.请同学们回答:①.为什么苔藓植物一般比较矮小?②.苔藓植物为什么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三)视野拓展感悟提升诗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苔痕”指的是哪一类植物?三、蕨类植物:(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请同学们结合下列问题,自学蕨类植物部分,尝试解决:①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②从形态看,蕨类植物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有什么主要的区别?③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然后推选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2.请同学们回答:为什么蕨类植物长得比较高大?现在的蕨类植物还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吗?(三)视野拓展感悟提升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出自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课第一节光合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讲解实验过
氧气和有机物
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
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
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合作用的定义?书本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
可以。
P12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
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
教学反思:
把两节课合并为一节课,课时比较紧,而且这节课还要做实验,所以很担心课堂上的40分钟不够用。
因为前面几个班的同学做过实验,效果并不显著,可能近来天气太冷,见阳光的时间较少,所以叶片没有形成足够的有机物,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先把理论知识说完,把实验原理说清楚,把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所以需要掌握的要点全部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做实验,这样的安排时间上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学生对于实验所应该得到的实验结果比较易估算到,对于失败的原因学生也能自己分析,所以比较过后,发现这样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