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的两性关系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命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比较2 论颜色词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3 论《儿子与情人》中“花”的象征意义4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谈广告翻译5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6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7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8 从功能理论看汉英广告翻译9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10 论《木木》中屠格涅夫的反农奴制思想11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12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13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4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15 中美谈判商务礼仪之比较16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17 The Exploration of Tragic Fate of Tess18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19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20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21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22 浅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23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24 广告翻译中的模因传播25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26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27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29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30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31 隐喻认知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32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33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34 从冲突到融合——从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35 中英文商标翻译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36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37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38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39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40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41 谭恩美《灶神之妻》文化解读42 悲剧的幕后黑手——《美国的悲剧》浅析43 《蝇王》中的象征4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45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46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47 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48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49 The Eff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ersonalities in Little Women50 从引进好莱坞大片看中国意识形态转型: 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51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52 《占有》中维多利亚时代女权主义者的爱情观分析53 比较研究中美商务谈判中决策过程的异同54 从跨文化视角解析商标名称翻译55 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56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57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58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Recent Ten Years59 论安东尼•特罗洛普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巴赛特的最后纪事》为例60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61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62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63 Passion & Religio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64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65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66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67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68 从文化的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人名69 双重文化下的文化选择——解析电影《刮痧》中中国移民的文化身份危机70 A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Legal Films71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72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73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74 英文电影名称翻译中文化顺应的影响75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76 孤独的逃离者——《麦田的守望者》主角霍尔顿的反英雄形象分析77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78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79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80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81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82 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83 政论文的英译特点84 商标翻译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85 A Research on Frances Burnett’s ―Fauntleroy‖ Writing Style86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87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88 《红楼梦》杨霍两译本建筑名比较89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90 《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91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92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无根性93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94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翻译95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96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97 会计英语缩略词特点及翻译研究98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99 孤独而坚强的灵魂--《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爱伦•韦瑟罗尔的性格分析100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101 浅谈商务谈判语言的特点102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103 An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104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105 A Study of the Causes of Tess's Tragedy10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107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108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109 浅析合作原则在外贸英文电函中的应用110 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哥特世界111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112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113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114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115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116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117 英语委婉语的内涵118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119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120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功能及运用121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122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123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124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125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126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127 An Analysis of the Fool in King L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128 高低语境交流模式对国际商务谈判模式的影响129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浅析130 论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之比较131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132 《傲慢与偏见》折射出的奥斯汀的婚姻观133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习语现象134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135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13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137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38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139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140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141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142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143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144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45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146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147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美剧《复仇》的语篇分析148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149 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150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151 用本我,自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红字》152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153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154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155 TPR教学法在中国儿童英语习得中的运用156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157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158 On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Moment in PekingThe Duality of Life and Death——An Analysis o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159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160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161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62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163 希腊神话在占星学中的体现164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165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166 On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Love in The Thorn Birds167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168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169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170 《丧钟为谁而鸣》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71 商标翻译分析172 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173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174 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175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176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177 从精神分析和人格面具理论看“我”和吕蓓卡的对立统一178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179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180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181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18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183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探析184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185 约翰.邓恩诗歌艺术陌生化186 分析《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187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188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189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190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191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192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阿甘正传》字幕翻译193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194 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195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196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197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198 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199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200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马贩子的女儿》的会话分析

81《马贩子的女儿》的会话分析丁 宁1,曹荣平2(北京林业大学 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马贩子的女儿》看似是一个死亡—重生的拯救故事,女主人公玛波却在结尾时变得退缩懦弱。
这一奇怪的结局成为许多读者心中的疑问,却一直未得到合理的解释。
小说中,对话占据了一半的篇幅,应是全面解读人物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关键,而很少有人注意。
基于语用学的会话分析,通过运用隐性话语策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玛波和三兄弟的话语策略,运用合作原则剖析医生的深层心理,并对传统解读中关于玛波形象的观点提出质疑。
关键词:《马贩子的女儿》;会话分析;隐性话语冲突;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2021年第2期总第704期MODERN CHINESENo.2General No.704现代语文作者简介:1.丁 宁,女,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学生;2.曹荣平,女,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
《马贩子的女儿》是20世纪英国小说巨匠D•H•劳伦斯的著名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玛波在家道中落之后选择投水自杀,被乡村医生菲苟生所救;玛波清醒后,两人产生了似是而非的爱情;最终却以玛波的退缩与菲苟生没来由地许诺结婚而匆忙收场。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都将玛波的形象构建为两个阶段:一是投水前受兄弟欺凌、压制的可怜女性,二是被医生救起后勇敢追求爱情的新女性。
近些年来,学者们又把故事的基调归结为标准的死亡—重生模式,不约而同地回避了玛波最后的苍白与恐惧。
少数学者对其结尾进行了推断,认为是劳伦斯担心女性力量太强会威胁到男性[1](P89),但总体上女权救赎仍为主导观念。
喻萍芳从生态批评角度出发,认为主人公投河自杀是接受圣水的洗礼,在医生救起后,她本能的爱欲蓬勃生发,冲破了工业文明下束缚人性的藩篱[2](P78)。
梁园园从童话原型角度出发,认为玛波在投水前是和灰姑娘相似的被压迫形象,被救后则突破了灰姑娘中英雄救美的传统模式,用自己的血性力量拯救了男主人公[1](P86)。
从解构主义二元对立视角解读《马贩子的女儿》

从解构主义二元对立视角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作者:赵婷婷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解构主义二元对立视角,解读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男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借用解构主义策略,通过文本阅读,发现劳伦斯有意、无意解构了几组二元对立的概念——水与火、压抑与冲动、理智与情感。
本文分析、阐述了小说在这些对立上存在的矛盾和差异,揭示了劳伦斯在这篇小说中存在的二元对立的解构特征。
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对立存在,而是对立表象背后的统一。
关键词:《马贩子的女儿》;解构主义;二元对立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马贩子的女儿》是劳伦斯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他自己比较喜爱的一部作品。
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描写,赞扬冲破阶级的爱情,并认为人的灵魂可以通过爱和性来解救,是劳伦斯的短篇小说的特点之一。
该小说主要讲述的是马贩子的女儿梅布尔,家境富足,但父亲逝世后,家道中落,债台高筑,还有三个不思进取的兄弟。
忍受孤独与绝望的梅布尔担起家庭重任,面临窘境,独自坚持着。
面对未来,兄弟三人皆有归宿,唯有她无家可归。
她最终选择了溺水自杀,却被弗格森医生从冰冷的池塘中救出。
此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在压抑的情感下,相互吸引并获得了爱。
最后,弗格森医生向梅布尔求婚并决定尽快结婚。
相比于劳伦斯的长篇小说研究,《马贩子的女儿》的解析相对匮乏,所以给予学者更多的空间。
国内对于该小说的研究多集中在,弗洛伊德人格解构理论批评,原型理论批评,女性形象批评。
陆新娟从弗洛伊德人格解构理论视角分析,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进行“本我”、“自我”、“超我”的解剖,认为“本我”的力量是人类体内最自然的力量,一旦爆发便能与死亡抗衡,但本能压抑时,也能将生命推向死亡。
彭琛从原型理论批评切入,通过“水”与“火”贯穿全文的两个意象,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蜕变,强调了女性自我解放和两性互相解放的重要性。
对《马贩子的女儿》女性意识的解读

对《马贩子的女儿》女性意识的解读作者:刘俊茹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23期刘俊茹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中女主人公形象和社会活动的剖析和解读,去探析劳伦斯的女性意识。
在女权运动高涨和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劳伦斯严肃地思考两性问题,并希望女性一改对男性的服从隶属的角色,转变成为独立自主,敢于追求平等婚姻的新女性;但是受到时代道德观念的影响,和男权社会的制约,劳伦斯笔下人物的女性意识崛起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女性意识女性角色一.引言戴维德·赫伯特·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劳伦斯文学创作的价值和魅力主要在于对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现状、人性堕落腐化的揭露;对于两性关系的思考;并主张建构良好和谐的两性关系,以拯救日渐败坏的人类文明。
因此,劳伦斯的作品包含许多对女性角色细腻而深刻的雕琢,创造出一些看似软弱无助但是内心坚强的女性角色,其在思想和经济能力方面都自立自强,在爱情婚姻方面都敢于追求平等的幸福。
本文将通过对劳伦斯的代表作——《马贩子的女儿》中梅宝这一女性角色的剖析,来体会劳伦斯的女性意识和对女性的期望,以及他所创作的女性角色思想上的局限性。
二.劳伦斯的女性创作意识劳伦斯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一直在探索一个问题,那就是“女性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而对《马贩子的女儿》这一文学作品进行品读之后,我们不难找到答案,劳伦斯认为女性需要的是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而存在,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独特的婚姻观、价值观,而这一切都是独立于男性之外的,不是屈服于服从于附属于男性的。
劳伦斯是认可并鼓励女性为获得平等和自由的权利而努力奋争的,鼓励女性为实现自我而存在,以上都可以从梅宝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行为活动等方面得到映证。
三.关于《马贩子的女儿》的故事情节总括《马贩子的女儿》创作于1916年,故事发生于英国工业革命下的乡村小镇中,这里机器的冰冷气息代替了自然温和气味,冷漠的感觉取代了生机的活力,人们承受着社会变迁带来的科技进步之苦,社会风气日渐衰败,社会中人道德沦丧、寂寞无聊。
《马贩的女儿》中意象的运用

《马贩的女儿》中意象的运用
在小说《马贩的女儿》中,作者王小波巧妙地运用了许多意象,丰富了小说的意境,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下面就来具体分析几个意象。
一、马
在小说中马是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它不仅是小说的题目,还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
作者通过马来象征着女主角王小瑶的精神和心灵。
王小瑶的父亲是个马贩子,她从小就与马为伴,与马打交道,马成为了她最亲密的伙伴。
王小瑶像马一样自由、独立、不受控制,但她内心却十分孤独。
马在小说中也象征着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像马一样难以驾驭,不受社会和道德的约束,同时也有自己的生命力和自由。
二、行李
在小说中行李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王小瑶从家乡到北京的路上,带着一大堆行李,这些行李不仅象征着她离家的重要意义,还象征着她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但是行李也成为她心理压抑的源头,因为她不知道该放下哪些行李,才能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行李还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累赘的东西,需要不断减少自己的行李,才能自由地前进。
三、夜晚
在小说中夜晚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夜晚象征着黑暗、未知和危险。
在夜晚,王小瑶经历了许多抉择和挑战,也在夜晚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夜晚还象征着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人思考和反思的时刻。
在夜晚中,王小瑶和其他角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综上所述,王小波在小说《马贩的女儿》中巧妙地运用了许多意象,丰富了小说的意境,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
《马贩子的女儿》中女性形象解析

阳捷内容摘要:《马贩子的女儿》是劳伦斯的著名短篇小说,劳伦斯通过对其中的女主人公梅布尔的细致刻画,彰显出自己力图打破父权制男尊女卑的现状的意识。
本文试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女主人公梅布尔的形象进行剖析,旨在还原一个坚强独立,内敛自信,有金钱意识,在困境中觉醒,力图反抗,追求平等爱情却最终还是需要等待“王子”救赎的“灰姑娘”式的梅布尔。
关键词:梅布尔父权制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男性主宰的社会,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都遭受男性的压制。
20世纪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创始人,西蒙·德·波娃在其作品《第二性》中,提到“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波娃,1986:23)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属品,女性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要。
女性角色往往被贬低到与男性“第一性”(the One)相对应的“第二性”或“他者”(the Other)。
(Charles, 2004:146)因此在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女性没有自己的话语权,长期被压抑,被异化,被主流文化推向边缘,从而失去自我,成为“家中的天使”。
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女主人公梅布尔和乡村医生弗格森之间瞬间爆发的爱情,令许多读者困惑不已。
本文试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女主人公梅布尔的形象进行剖析,旨在还原一个坚强独立,内敛自信,有金钱意识,在困境中觉醒,力图反抗,追求平等爱情却最终还是需要等待“王子”救赎的灰姑娘式的梅布尔。
一.父权社会中的“他者”《马贩子的女儿》故事以梅布尔一家兄妹四人围坐在凄冷的餐桌旁,讨论梅布尔的去处归属开始,穿插在这个过程中,家中的最后一匹马也被带走了。
马是农业社会的象征,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梅布尔家曾经风光无限的贩马业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父亲去世之后,家中负债累累。
但梅布尔一直尽职尽责地扮演着“天使”的角色,不管是在父亲健在的生意红火期,还是父亲去世的衰败期,她任劳任怨,苦心经营家中的一切事情。
《马贩子的女儿》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马贩子的女儿》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作者:陈淑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陈淑华(闽江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 350108)摘要: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的自然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人是受生理本能驱使的动物;人的命运是由环境决定的;追求叙述的客观性。
劳伦斯是一个受自然主义影响的现代主义作家,他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冷漠,阐明了人类只有摆脱工业文明,回归自然和本性,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马贩子的女儿》;自然主义倾向;表现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2-0124-02劳伦斯被公认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英国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大多数评论家认为他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他擅长于将现代精神分析学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因此很多学者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诠释他的作品。
但是很多学者并没有注意到劳伦斯也正好生活在自然主义兴起、发展和活跃的年代,虽然他不是一个完全的自然主义作家,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然主义的影响,这一影响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得以体现,其中包括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
一﹑人是受生理本能驱使的动物《马贩子的女儿》是劳伦斯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其情节较简单,主要讲述的是一个马贩子的女儿和一个医生之间的故事。
梅布尔是马贩子的女儿,在父母相继去世,家道中落后,在重重沉重打击下,痛苦绝望而投水自杀,恰巧被年轻的医生杰克救起。
清醒之后,梅布尔坚信他爱她。
虽然杰克从没有想过爱她,虽然后来梅布尔意识到杰克不是真心爱她,但他们无意识地实现了肉体上的结合。
自然主义所展示的人既是社会性的也是生物性的,而且首先是生物性的,生物的性本能成为男女关系的内在纽带,通过描写不同的性行为来反映人们的精神和道德风貌。
劳伦斯在他的大部分小说中都批判了工业文明对人的性本能的摧残。
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三我”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的两性关系

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三我”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
的两性关系
蔡璐璐
【期刊名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15)5
【摘要】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男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两性关系发展变化过程,并进一步分析该小说中的结局对男女主人公而言他们是否找到了真爱,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总页数】4页(P73-76)
【作者】蔡璐璐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解读《荆棘鸟》中的玛丽·卡森——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 [J], 汪柳花
2.本我、自我、超我中挣扎的神父——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荆棘鸟》中的拉尔夫 [J], 汪柳花;
3.《马贩子的女儿》中梅宝的成长历程解读 [J], 裴素娟
4.解读《骆驼祥子》中的虎妞——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 [J], 梅菊
5.《马贩子的女儿》中梅宝形象的心理解读 [J], 刘立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的两性关系
作者:杨英巧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3期
摘要:《马贩子的女儿》是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角度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的两性关系。
男女主人公最终能冲破社会桎梏,是他们遵循本我,从而达到和谐关系。
这篇小说也反映了劳伦斯对两性和谐统一关系的追求。
关键词: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弗洛伊德;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1
1.引言
《马贩子女儿》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故事发生在一个乡村小镇,梅布尔,一个二十七岁的年轻女子,面对家道中落,一直尽心地照顾三兄弟,但他们的残酷、自私使她感到生活的无望,最终投湖自杀。
然而,村医弗格森救了梅布尔,赤裸的相遇导致人性的爆发,他们突破了精神枷锁,借助血肉的冲击,最终坠入了爱河。
本文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弗格森和梅布尔的心理活动和两性关系进行解读。
2.佛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人格结构包括三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一个混乱、兴奋的沸腾锅(朱刚,2000)。
非理性本能、潜意识的部分被称为本我,它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服务于三位主人,还要尽力满足主人们的要求,因此受到三种威胁:外部世界,本能的性欲和超我的道德标准”(弗洛伊德,1991)。
超我是理想的自我,就像一个过滤器来压制社会所禁止的那些欲望和本能,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规范作用。
这三个部分相互作用并发生冲突,健康人格的关键在于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
3.《马贩子的女儿》中梅布尔的人格结构
3.1 梅布尔的“本我”
本我,它杂乱无章,被压抑。
死亡和爱是本能的两种基本形式。
作为一个年轻女孩,梅布尔有渴望爱情的本能,但她的生活中除了母亲、姐姐之外只有粗俗的男人。
父亲去世后,她任劳任怨照顾家庭,但是,梅布尔没有得到三兄弟的感谢和尊重,他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将她视为累赘。
梅布尔长时间压抑她的情感需求,当爱的本能被严重压制时,激发她死亡的本能。
“这让感到她真正地满足,以一种纯粹幸福的心态穿过墓园,因为她在这个世界上过的生活远不如她从母亲那儿得来的死亡世界真实”。
她认为只有死亡可以证明她的存在和摆脱痛苦的现实。
面对死亡,梅布尔感到“真正的满足”和“纯粹的快乐”。
由此可见,梅布尔内心的悲痛和无助。
3.2梅布尔的“自我”
自我要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它既要满足本我的欲望需求,又要制止违反社会道德规范。
父亲去世后,作为家中唯一的女人,她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
梅布尔的自杀行为可被看作是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失调。
尽管她感到无望,心灰意冷,但她仍然为这个家尽职尽责。
也就是说,自我完全支配着她,她对家人有责任感和良心。
3.3梅布尔的“超我”
超我是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的部分。
弗格森医生不仅拯救了梅布尔,而且还唤醒了她长久以来被压抑的爱情本能,特别是性意识。
梅布尔得知医生救了她并脱下了她身上的衣服“把她赤裸裸的裹在毛毯里”,她所有的道德枷锁在这刻被打破。
她的本我完全释放,控制了自我和超我,开始主动出击:“她跪着朝前挪动了一下,用双臂抱着他,她把自己的乳房紧紧地贴在他的膝上、大腿上,带着一种奇怪而又疯狂的自信紧紧地抓住他”。
梅布尔大胆的行为释放了压抑已久爱和被爱的欲望,爱的本能爆发了。
当梅贝尔把裸体放在医生身上时,肉体唤醒了她长期抑制,几乎衰退的性意识。
再次激发了她对生活渴望和自信。
4.《马贩子女儿》中的两性关系
性关系一直是劳伦斯作品的主题,他肯定性本能,追求男女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
重生后的梅布尔在强烈的本能控制下,大胆向医生表达她的爱。
弗格森医生一开始被动,他的本我和超我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从没想过要爱她,他是一名医生,而她是病人”。
他用理智和道德来控制自己的欲望。
但最终本我赢了,弗格森开始对梅布尔作出回应,“他向前弯曲并轻轻地吻她的嘴巴”。
这部小说中两性关系的发展可以看作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他们本能的冲动击败了自我和超我,在爱和性欲望的本能驱动下,他们决定结婚,进入了一个新篇章,达成了和谐的关系。
5.结语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在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心理历程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部短篇小说也反映了劳伦斯追求的理想的两性关系:只有回归自然,特别是男人和女人之间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和谐的两性关系(单春玲,2013)。
参考文献:
[1]David H. Lawrence. The Horse Dealer’s Daughter. Available at .[2] Frued.S. “The Ego and The Id” On Meta-psychology: 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M]. Penguin Books,1991.
[3]單春玲,对两性和谐的追求—解读D.H.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J].湖北函授大学学,2013.
[4]朱刚,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