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海造地
围海造陆的原因

围海造陆的原因
围海造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增加土地资源:围海造陆可以创造出新的陆地,增加可用的土地资源,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增强防洪能力:围海造陆可以通过增加防洪堤坝的长度和高度,提高海岸线的防洪能力,保护沿海地区的安全。
3. 促进经济发展:围海造陆可以创造出新的土地,用于建设港口、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等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4. 保护海岸线和生态环境:围海造陆可以修建海岸防护工程,保护海岸线免受海洋侵蚀和海啸的破坏,同时也可以创造出新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5. 解决海洋垃圾问题:围海造陆可以清理海洋中的垃圾和污染物,保护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围海造陆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土地沉降、水文环境变化、生态破坏等,必须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有效管理,以确保围海造陆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慈溪围海造地规划方案

慈溪围海造地规划方案1. 引言慈溪市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境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渔业城市。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慈溪市面临着严重的土地资源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府决定实施围海造地规划方案,以扩大土地面积,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2. 规划目标慈溪围海造地规划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填海造地,扩大土地面积,提供足够的用地空间,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
具体规划目标如下:•扩大城市建设用地,提供更多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实施生态修复;•提供更多的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推动经济发展。
3. 规划内容3.1 填海造地范围慈溪围海造地规划范围包括市中心区域附近的海岸线,总面积约为XX平方公里。
填海造地主要集中在海岭、湾里和沙头地区。
3.2 填海造地工程填海造地工程将采用土石填埋和固定海岸线的方式进行。
具体工程步骤如下:1.清理河道和岸线,确保施工区域的通水条件;2.进行水底勘测和地质钻探,确定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3.进行土石填埋工程,填充淤泥和砾石,形成填海区域;4.在填海区域边缘设置固定海岸线的措施,如设置防波堤和海堤等。
3.3 分区规划填海造地后的土地将根据不同功能进行合理利用,分为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等不同的区域。
具体规划如下:1.住宅用地:用于建设各类住宅小区,满足居民需求。
2.商业用地:建设商业中心、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场所等商业设施。
3.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工业园区,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4.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
5.绿地:设立公共绿地和生态保护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3.4 环境保护措施在填海造地工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具体措施包括:1.实施海洋生态修复,恢复填海前的海洋生态系统;2.推行海洋垃圾治理,减少海洋污染;3.加强海岸线防护,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4.限制填海造地面积和速度,防止过度开发。
围海造地工程施工方案

围海造地工程施工方案一、勘察与设计在进行围海造地工程施工前,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设计工作。
勘察工作主要包括地质勘察、海洋水文勘察和生态环境勘察等内容。
地质勘察需要对海岸线及周边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特征以及岩土工程特性进行详细调查,以确定围堤的设计参数和填海造地的基础条件。
海洋水文勘察需要对海域水深、潮汐、海浪和流速等水文条件进行测量和分析,以确定围堤的抗冲刷能力和填海造地的稳定性。
生态环境勘察则需要对海域生态系统、鱼类迁徙路线、海底植被等进行调查,以确定施工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设计工作则需要根据勘察结果,确定围海造地工程的整体布局、结构形式和工程量,并编制详细的施工图纸和工程规范。
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保护的需求,以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二、围堤施工围海造地工程中的围堤施工是工程的关键环节,其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工程的成败。
围堤施工主要包括基础处理、边坡处理和堤体施工三个方面。
在进行围堤基础处理时,首先需要对海底进行清淤、疏浚和平整,以保证围堤基础的坚固和稳定。
然后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处理,可以采用沉桩、灌注桩、海底打桩等方式,以提高围堤的承载能力和抗冲刷能力。
在进行围堤边坡处理时,需要根据围堤设计要求,对边坡进行护坡、加固和防护处理,以确保围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堤体施工时,可以选择土石方填筑、沉砂填筑、深水浆砼浇筑等方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法,以确保围堤的质量和密实度。
三、填海造地施工填海造地施工是围海造地工程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工程的使用效果和可持续性。
填海造地施工主要包括土方填筑、边坡护坡和地表处理等方面。
在进行土方填筑时,需要清除海底悬浮物、杂物和软土,然后进行填海造地,可以采用平地填筑、侧向填筑、深水填筑等方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填筑方法,以确保填海造地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进行边坡护坡时,需要对填海造地的边坡进行护坡、加固和防护处理,以确保填海造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围海造田案例上海

围海造田案例上海【原创版】目录一、引言1.介绍围海造田的概念和意义2.说明上海围海造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上海围海造田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崇明岛围海造田2.案例二:南汇嘴围海造田3.案例三:杭州湾北岸围海造田三、上海围海造田的成效和影响1.增加了土地资源2.促进了经济发展3.改善了生态环境四、上海围海造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海洋环境污染2.生态保护问题3.社会和经济风险五、结论1.总结上海围海造田的经验和教训2.对未来围海造田的展望和建议正文一、引言围海造田,顾名思义,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海域围堵起来,将海水排出,将原本的海域变成可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陆地。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扩大我国的土地资源,还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上海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围海造田的意义尤为重大。
二、上海围海造田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崇明岛围海造田崇明岛是我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围海造田,崇明岛的面积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为我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案例二:南汇嘴围海造田南汇嘴围海造田是上海最早的围海造田项目之一。
该项目不仅增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促进了南汇嘴地区的经济发展。
3.案例三:杭州湾北岸围海造田杭州湾北岸围海造田是上海最新的围海造田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围海造田,将杭州湾北岸的大片海域变成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
三、上海围海造田的成效和影响1.增加了土地资源通过围海造田,上海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这对于一个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城市来说,意义重大。
2.促进了经济发展围海造田为上海带来了大量的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这些土地资源的开发,无疑将大大促进上海的经济发展。
3.改善了生态环境围海造田不仅增加了土地资源,还通过改变海域的生态系统,改善了上海的生态环境。
四、上海围海造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海洋环境污染围海造田过程中,大量的海水被排出,这无疑将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同时,围海造田后的土地开发,也可能导致海洋环境的污染。
围海造田案例上海

围海造田案例上海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围海造田的规划和实施备受关注。
通过围海造田,上海旨在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促进经济发展。
以下是关于上海围海造田的一些案例。
1. 东海新城项目东海新城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是上海围海造田的重要项目之一。
该项目通过填海造地,扩大市区面积,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
东海新城将建设成为一个集商业、住宅、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城市,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洋山深水港洋山深水港是上海围海造田的又一代表性项目。
作为中国最大的深水港之一,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大大提升了上海的港口运输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围海造田,洋山深水港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崇明新城崇明新城是上海围海造田的另一个重要项目,位于上海市崇明岛。
该项目将填海造地,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为崇明岛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崇明新城将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流入。
4. 金山围海造田项目金山围海造田项目是上海市金山区的重要发展项目,旨在扩大金山区的城市规模和提升城市功能。
通过填海造地,项目将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中心,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入驻,推动金山区的经济发展。
5. 青浦围海造田规划青浦围海造田规划是上海市青浦区的重要城市发展规划之一。
通过围海造田,青浦区将扩大城市面积,建设更多的住宅、商业和休闲设施,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
青浦围海造田规划将为青浦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6. 嘉定围海造田项目嘉定围海造田项目是上海市嘉定区的重要城市发展项目,旨在扩大嘉定区的城市规模和提升城市功能。
通过填海造地,项目将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中心,引领嘉定区的经济发展。
7. 长宁围海造田规划长宁围海造田规划是上海市长宁区的城市发展规划之一。
通过围海造田,长宁区将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设更多住宅、商业和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
长宁围海造田规划将为长宁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围海造地、围湖造地、围垦河道的责任的规定

关于围海造地、围湖造地、围垦河道的责任的规定关于围海造地、围湖造地、围垦河道的责任的规定。
关于围海造地、围湖造地、围垦河道的责任的规定【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法第十五条第二款、第二十三条规定,围海造地、围湖造地、围垦河道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既不恢复原状也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释义】本条是关于围海造地、围湖造地、围垦河道的责任的规定。
一、按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在长江、黄河、珠江、辽河、淮河、海河入海河口围海造地,应当符合河口整治规划。
按照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禁止围湖造地,已经围垦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进行治理,有计划地退地还湖;禁止围垦河道,确需围垦的,应当进行科学论证,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确认不妨碍行洪、输水后,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辽河、淮河、海河几条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地区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都是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也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这些地区大量围海造地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但这种盲目地围海造地的行为却阻碍了这些大江大河的洪水汇入海洋,出现了危害河口的流路、束窄河道、影响河势、阻碍交通通畅等后果,从而为形成洪水灾害埋下了隐患。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的发展,不仅上述入海河口地区出现了围海造地的情况,在河流、湖泊的周围也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围垦河道、围湖造地的现象。
这些围垦行为使一些河道过洪断面减小,湖区面积和蓄洪能力锐减,河湖防洪能力严重下降。
同时这些围垦行为的目的是造地,进行生产建设,但却人为地占有了洪水的通道和调蓄的场所,加重了洪水对河湖造成的负担和洪灾损失,经济上是得不偿失的。
实践证明河湖防洪能力的下降是近年来一些江河防洪形势紧张的重要原因。
因此,本条规定对违反本法第十五条第二款、第二十三条规定,围海造地、围湖造地、围垦河道的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
围海造田解决措施

围海造田解决措施1. 前言围海造田是指通过在海底或陆地上兴建围堤,将海洋或湖泊的一部分封闭起来,然后进行填海造田的工程手段。
围海造田在解决土地资源不足和增加可耕地面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围海造田的解决措施及其优势。
2. 围海造田解决措施2.1 围堤建设围海造田的第一步是建设围堤,将海洋或湖泊的一部分封闭起来。
围堤的建设需要考虑地质情况、水流条件以及材料选择等因素。
通常使用混凝土、石块或土石防波堤作为围堤的材料,以确保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此外,围堤的设计还需要考虑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2.2 填海造田围堤建设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填海造田。
填海造田是指在围堤内将海洋或湖泊的水排出,然后填充土壤来提升地面高度。
填海造田需要进行土地测量和规划,确保填充土壤的合理利用。
在填充土壤之前,还需要进行地基处理,以确保填海造田后的地基坚固稳定。
2.3 放空排水填海造田后,需进行放空排水,以便在围堤内形成干燥的土地。
放空排水可以通过设置排泄管道和泵站等设施来实现。
排泄管道通常设置在围堤的最低点,在排水时起到引导作用。
泵站则可以将水从围堤内排出,确保土地干燥。
2.4 灌溉工程围海造田后的土地需要进行灌溉工程,以确保植物的正常生长。
灌溉工程通常包括建设灌溉渠道、水库和灌溉管道等设施,以确保水资源的充足供应和灌溉的效率。
灌溉工程还需要考虑水质要求和排水系统的设计,以防止土壤盐碱化和水浸灌溉造成的土壤固结。
3. 围海造田的优势3.1 扩大农用地面积围海造田可以将海洋或湖泊适宜的区域转化为可耕地,从而扩大农用地的面积。
这有助于满足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同时,减轻土地资源的压力。
3.2 保护海岸线围海造田可以通过建设围堤来保护海岸线,防止海水侵蚀和海洋灾害的发生。
围堤的建设还可以减轻海洋近岸区域的波浪冲击,减少风暴潮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3.3 增加海岛和湖泊生态功能通过围海造田,可以将海洋或湖泊中适宜的区域转化为陆地,从而为海岛和湖泊增加生态功能。
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围海造陆是一种人为干预的工程,通过填海造地的方式,将海洋的一部分变成陆地。
这种工程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包括:1.生态系统破坏:围海造陆通常需要填海造地,这可能导致对原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填海区域原本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填海改造后可能造成物种丧失、生态系统的破碎化以及珊瑚礁、湿地等栖息地的丧失。
这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负面的影响。
2.潮汐和海洋动力变化:围海造陆可能改变海洋及周边地区的潮汐和海洋流动模式。
填海后的陆地将改变水文循环和水流路径,从而影响水域的潮汐动力学和洪水的传导。
这可能导致河口和港口的水深和水流变化,甚至导致河口的淤塞和海岸线的退缩。
3.水环境和水质变化:围海造陆工程可能影响水环境和水质。
填海造陆后,填海区域原有的海水会变为淡水,这对原有的水生态系统以及相关物种的适应性产生影响。
此外,填土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污染物和有害物质,可能导致局部水体的污染问题。
4.气候湿度和温度影响:填海造陆后,原本的海洋蒸发会减少,对局部气候造成影响。
填海区域可能出现湿度降低和温度升高的情况,由于海洋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这些变化可能影响气候格局和当地的微气候。
5.土壤质量和地质问题:填土造地的过程可能破坏原有的土壤质量,因为填土材料可能与原有土壤有差异,并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和生物活性。
此外,填充的土壤可能不够稳定,会导致地质问题,如沉降、滑坡和地震的风险增加。
综上所述,围海造陆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此类工程时应进行合理评估和管理,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环境修复和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海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田雨2014.7.27
围海造地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重要手段。
世界上大部分沿海国家都有或长或短的围海造地历史,也因此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
烟威地区近几年围海造陆的问题比较严重,因围海造陆造成的破坏对整个自然系统会产生强烈的扰动,造成新的不平衡,有时甚至会引发环境灾害,给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为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围海造地所导致的不良影响,需要对其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评价,综合判断,以便寻找合理的解决途径。
因此我们组织本次关于烟威地区的危害造陆调研来加强对其认识。
1.调研地区及相关部门
我们在此次调研中对烟威地区的水质局渔业局环保局进行采访,收集了关于此方面的相关数据信息,又实际走访围海造陆的现场了解其危害,向有关群众了解实际的情况,在对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得出相关结论和分析。
2.1对环境功能的影响
研究证明,当不透水地表覆盖率(即水泥面或刚性表面在整个土地面积中所占的百分比或比率)达到10%的阈值时,环境会普遍发生退化。
围海造地通常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天然湿地减少,不少栖息地动物和植物灭绝。
生物物种迁徙,尤其在河口相当一段空间潮汐消失,河口至河道从海水到淡水不再有梯度变化,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2.2对调节功能的影响
围海造地使自然纳潮空间区域大大缩小,滩涂消失,失去了波浪消能空间,加大了潮灾的隐患;河床淤积也会影响泄洪安全。
同时,许多港湾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加大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填海材料中的污染物质和围填海活动过程中产生大量悬浮泥沙也对海洋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导致水质恶化。
此外,海滩和沙坝消失,海浪对沿海地区的冲击会进一步增大,海水倒灌现象会加剧[3]。
围海造地造成海岸线的变化也影响着现代沉积物的沉积[9,10] 。
2.3对生产功能的影响
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造成了海湾地形和水流的变化,影响了鱼群的栖息环境和鱼类的洄游规律,使渔业资源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迅速发展的工业、海运业、养殖业及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不断将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海中,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2.4对信息功能的影响
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旅游娱乐价值,围海造地破坏了原有生态景观,对旅游、娱乐围海造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等行业将产生较大影响,对沿海地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也有影响[11]。
3围海造地生态环境影响效应评价
围海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
围海造地对海域造成的最直观的影响是水动力条件和海洋冲淤条件的改变,最初人们对围海工程的影响进行论证多从这两方面的影响来考虑,包括引起的潮量变化、各水道流速变化及长时期的底床变形[1、12~14] 。
随着海洋环境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围海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包括以COD为指标因子,对COD浓度场的改变及污染物通量的变化进行计算分析,并从水环境质量、海洋生物种类和群落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纳潮量的减小定性的判断海域环境容量的减小[14~17];更多的学者从生态价值角度对填海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估、预测[18~21]。
应当说,目前已有研究已形成对围海造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框架,
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3.1指标体系构建
综合考虑围海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面以及指标的可获得性,遵照科学性和综合性原则、可行性和代表性原则、层次性和系统性原则,基于层次分析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从围海造地对生态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选取9个指标,建立围海造地生态环境影响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3.2指标选择解释
(1)对生境的影响。
围海造地对湿地的破坏导致海域生物多样性受损,生物种类减少,因此选择该项指标来反映围海造地对生境功能的影响效应。
(2)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渔业是沿海地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围海造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必然会进一步波及到渔业,所以选取代表鱼种数量来衡量这一影响,这也是对生态系统生产功能影响的重要表征。
(3)对水动力条件的影响。
海域水动力条件对近海环境质量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而海域水动力状况与海域岸形岸线的变化又是密切相关的。
不同深度水域面积的变化和岸线长度是反映岸线变化的基础指标。
围海造地对岸形变化有必然影响。
从而造成水动力环境的改变,而所以选择水域面积和岸线长度来表征这方面的影响,其中以潮间带面积变化最具代表性。
潮间带是指最低潮时暴露、最高潮时淹没的海滩。
只要知道一个潮周期内的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根据地形数据就能计算出该地区的潮间带面积[20]。
(4)对海洋冲淤条件的影响。
围海造地会对海洋冲淤形成影响,纳潮量、水深以及流速的变化可以反映这种影响,其中纳潮量需要通过计算获得。
港湾的纳潮量是反映湾内水体与外海海水交换的一个重要参数。
纳潮量和潮汐周期水体交换量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海水水位、流速、海湾污染物的迁移扩散。
纳潮量的计算公式为:Q=(S1+S2/2)·ΔH(1)式中Q为纳潮量;S1为海域面积;S2为滩涂面积;ΔH为潮差。
该式表明了纳潮量与纳潮水域面积直接相关,随着围海造地,减少纳潮水域面积,会相应减少纳潮量及潮流的流速[14]。
(5)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围海造地会对海洋纳污能力产生影响,所以需要通过考察海水中无机N含量、无机P含量和COD浓度变化来研究这种影响
4.结论
围海造陆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对海洋的环境功能,调节功能,生产功能,信息功能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烟威地区危害造陆的调研,我们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对在围海造陆的问题时应综合考虑,尽量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加强民众对其危害的认识,加强基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