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清朝政府的“卖官”
历史趣谈清朝政府有多腐败 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政府有多腐败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导语: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由满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由满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
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军事上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并大规模屠城(详见满清大屠杀),后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清朝政府有多腐败呢,以下从几方面一一细说。
一,政治腐败。
1.无知守旧,虚骄自大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对于世界的发展毫无所知,甚至在清人所著《明史·外国传》中竟然不分彼此,将葡萄牙、法兰西、西班牙等国家统统称为“红毛番”。
对于世界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弄不清楚。
对此外国人评价说当时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人根本不加区别“一体被中国人看作是夷人,他们那种亚洲式陴睨一切的气概是那样的浓厚,以致不屑再分什么彼此厚薄。
”当时的官员,都信奉“以模凌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
由此道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
”因此,很多参与重大决策的官员都完全不知道生活常识分享。
庆亲王奕劻简介 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

庆亲王奕劻简介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末代皇帝溥仪关于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为,有个最为尖锐的评价:“(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
奕劻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时被封为庆亲王,又在1908年获授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后一个铁帽子王。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奕劻当了6个月的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是决定清廷命运的关键人物。
慈禧在咸丰年间与其弟桂祥通信,常由奕劻代为捉笔,奕劻虽无学问,却写得一手好字,深得慈禧的好感。
1884年(光绪十年),慈禧太后罢斥恭亲王奕,本无实权的奕劻因缘得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并进封庆郡王。
次年设立海军衙门,受命会同醇亲王奕譞办理海军事务。
权位渐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无为,常为时人所暗讥。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奕劻仍任总理大臣。
1903年,荣禄病死,袁世凯得知奕劻将到军机处任职,立即派亲信杨士琦给奕劻送去1张10万两的银票。
奕劻假意推辞。
杨士琦说:“宫保知道王爷不久必入军机。
在军机处办事的人,每天都得进宫伺候老佛爷,而老佛爷左右,许多太监们一定向王爷道喜讨赏,这一笔费用也就可观。
所以这些钱不过作为王爷到任时零用而已,以后还得特别报效。
”听了这番话,奕劻欣然收下了银票。
此后,袁世凯对奕劻“月有月规,节有节规,年有年规”,供奉不断。
袁世凯还和小自己17岁的奕劻长子载振结拜为兄弟,与奕劻套近乎。
奕劻果然如袁世凯所愿,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旋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
奕劻为人贪鄙,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卖官鬻爵,被时人讥为庆那公司。
奕劻做事,善于猜测慈禧风向,“荣辱忽焉,皆在圣意”,慈禧对其很信任。
与八国联军打过一仗之后,慈禧有些心灰意冷,日常政事由奕劻主持。
而奕劻则视袁世凯为最可信赖的人,时常向他问计。
奕劻、袁世凯两人的势力迅速膨胀,投靠奕劻父子、袁世凯门下成了不少人升官发财的捷径。
近代史论文--浅析清政府的腐败

浅析清政府的腐败一,政治腐败。
1.无知守旧,虚骄自大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对于世界的发展毫无所知,甚至在清人所著《明史·外国传》中竟然不分彼此,将葡萄牙、法兰西、西班牙等国家统统称为“红毛番”。
对于世界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弄不清楚。
对此外国人评价说当时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人根本不加区别“一体被中国人看作是夷人,他们那种亚洲式陴睨一切的气概是那样的浓厚,以致不屑再分什么彼此厚薄。
”当时的官员,都信奉“以模凌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
由此道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
”因此,很多参与重大决策的官员都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决定对未来有多少影响。
在嘉庆、道光年间久任要职的军机大臣曹振镛,对讨教官运亨通之道的门生说:“无它,但多瞌头少说话耳!”这正如时人所揭露的“士不知耻, 为国大之耻。
历览近代之士, 其自敷奏之日, 始进之年, 而耻已存者寡矣。
官益久则气愈, 望愈崇则谄愈固, 地益近则媚亦益工。
“鸦片战争之后,虽然中国被迫接受了西方日益强大的事实,部分官员和封建王室仍因循守旧,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1876年6月,英国怡和洋行不顾清廷的劝阻,擅自在上海修筑了一条吴淞铁路,清政府觉得外国人在祖宗留下的土地上修筑铁路,有碍风水和面子,最后决定以28.5万两银子从怡和洋行手里买下吴淞铁路,并派人将铁路拆毁,抛于江海之中。
1881年,手握重权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为了解决开平煤矿的运煤问题,修建了一条唐山至胥各庄全长只有11公里的铁路。
当铁路首次通车时,顽固派声称机车行驶会震动皇陵,李鸿章被逼得只好一度改用马拉车厢在铁路上行走,成为当时的奇闻。
2.贪污成风,搜刮无限康熙晚年, 奢侈腐败之风已经兴起, 后来经过雍正时期的厉行节约和严刑峻法等改革措施而有所控制。
到乾隆时, 随着经济繁荣和财力充裕,奢靡腐败之风重新抬头并愈来愈甚。
乾隆六巡江南, 游山玩水, 沿途接驾送驾、进贡上奉、大兴土木, 豪华与排场空前, 糜费特甚。
捐纳为官的清朝“官二代”-精选资料

捐纳为官的清朝“官二代”清亡百年,不仅历史学界在研究探讨,且民间反思分析也一直很热烈,但皆众说纷纭。
如果从吏治来看,清廷大规模给“官二代”卖官鬻爵,导致整个官场沦陷,则为罪魁祸首。
一、清朝流行捐官做有清一代,民间谚语:“捐官做,买马骑”。
可谓一语道破清廷选拔官员的实质。
自隋唐实行科举取士以来,历朝历代莫不遵循。
但到了清代,选拔官吏除了沿袭科举取士制度外,还有两条最重要的途径:一为荫袭保举。
此举实质上就是世袭制,凡清朝有功之臣或皇亲国戚的后人,都可以世袭前辈官位。
此举为皇亲贵戚“拼爹”晋身,数量极少。
二为捐纳。
此举就是卖官鬻爵,这是“官二代”晋身官场最主要渠道。
回溯清廷出台卖官鬻爵制度肇始,是在立国之初。
其起因则为战乱频繁,平叛维稳军费开支巨大入不敷出,无奈才出此下策。
史载:顺治六年(1649 年),户部以“师旅繁兴,岁入不给,议开监生、吏典、承差等援纳”。
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一直将其视为权宜措施,且捐纳的官职有一定的限制,是文职和武职的小官员和虚职。
据《清史稿》记载,“捐途文职小京官至郎中,未入流至道员;武职千把总至参将”。
同时明确规定,捐纳的“官二代”官员,不得分用于吏部、礼部等中央核心部门和道、府这些地方机关,且不得授实缺正印官,就是不得任一把手。
恰恰到了为后世称道的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间,则“开行常例捐纳”,即常年卖官鬻爵,还以此作为朝廷常年性收入。
可怕的是,出卖的官位,不再局限于贡监、衔封等虚职,扩大到“实缺捐纳”,即包括实职官位,且竟然以出卖实职官位为主。
这可谓完全不顾斯文。
令人吃惊的是,史书记载,当时现职官员的加级、记录、保举等考核,都需要捐金钱。
更可怕的,革职降级官员的开复(即复职),更要收钱!清朝有民谣说:“遍天底下买卖,只有做官的利钱最好”。
乾隆时期,规定捐白米20 石可任县丞,北京城里几乎所有的“官二代”旗人,无论年龄大小文化程度如何,都拿多年的积蓄买官。
到嘉庆年间,捐生人数达到了22 万。
买官卖官:中国最古老的“生意”

防 止成 风 。要 综 合 利 用组 织 处理 和 纪 律 处 分 两 种 手 段 严 肃 查处 跑 官 要 官 买 官 卖 官 “ 拉 票 贿选 、 搞 非 组 织 活 、“ 动 ”等 行 为 做 到发 现 一 起 严 肃 查 处 一
起 . 不 姑 息 对 ” 官 要 官 的 要 批 决 跑
维普资讯
r T c hFu I e0s
— — — — — —
四级 换 届 面 临 考 验
20 年 .中国 共 产 党 政 治 生 活 中的 06 大 事 之 一 ,就 是 将 启动 全 国 省 、市 县、
买官 卖官 ●
中国最古老 的
各 地 区各 部 门采 取 得 力 措 施 深 入 治理 跑 官要 官 等 问 题 , 取得 了 新 的成 效 。 同 时 , 要 清醒 地 看 到 当前 在 干 部选 拔 工 也 作 方面还 存在 着一些不 容忽 视 的问题 。 各 级 纪 检 监 察机 关 要 认 真 履 行 职 责 .积
“ 意’ 生 ’
口 文 /本 刊记者 徐 敏
《 书 》上 曾 有这 样 的记 载 。东 汉 后
末年 , 一 名 叫 孟他 的 人 仕途 蹉 跎 , 胜 有 不
乡 四级 党 委 集 中 换 届 工 作 。最 新 一 期 的 《 望 》周刊 载 文 指 出 从 今 年 起 到 20 隙 07
歌 》 讲 述 的正 是 孟 他 行 贿 这 档 子 事 。 所 在
隆 四 十 六 年 (7 1 ) 在 甘 肃 查 处 的 米 18 年 . 捐 案 就 是 一 例 首 贪 污 者 中有 3 重 案 为 名 犯 被 立 斩 :贪 污 10 两 白银 以 上 的 5 人 00 9 被 判 斩 监 候 .其 中 2 人 后 来 改 判 戍 边 充 9
红楼梦13回分析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探究封建时代官位买卖的演变在本回之中,贾珍从戴权那里给贾蓉买了个“五品龙禁尉”的官职,直接原因就是为了让自己儿媳妇的葬礼办得更加风光。
因为贾蓉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监生,这样的官位写在明面上,显然不好看。
而封建时期,妇女是可以通过丈夫的职位受封的,贾蓉一成龙禁尉,秦可卿就是诰命夫人,所以灵牌上可以写“天朝诰授贾门秦氏恭人”,然而龙禁尉是五品官,恭人是四品官员妻子的称呼,这里这么写,也许就是为了讽刺这种买官卖官的现象。
古代卖官叫作“赀选”,即“卖官鬻爵”,向政府交纳一定的财货就能拜官授爵,“卖官鬻(yù)爵”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朝。
一开始的卖官人是皇帝。
因为整个王朝是皇帝的,皇帝想要做什么都行,卖官这种现象也就并不鲜见。
从秦始皇首开卖官先河开始,许多朝代更将卖官公开化。
随着朝代的变化,“卖官鬻爵”制度也不同。
秦始皇首开卖官先河。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最早始于秦始皇。
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当时蝗灾大疫,秦始皇下令,准许百姓交纳粟米够千石者,晋爵位一级。
即每交纳1千石粟,可以授予爵位一级。
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秦国首次变法时制定20级爵位。
秦朝时期的爵位在官场上的重要性是大于官,“爵”被视为地位之根本。
拥有爵位,就等于拥有许多权益,包括得到田地和仆人、获得官位与俸禄等等。
汉代买官卖官达到新的高峰,买官卖官市场更为成熟。
汉武帝时,连年征战、穷奢极欲,导致国库空虚,为了弥补用度,汉武帝允许买官和犯法者以钱赎罪。
买官已不再收粮食,直接收钱。
历史上堪称“顽主”的汉灵帝,更将买官卖官市场化。
汉灵帝亲自制定卖官的规定,在西园开办了一个官吏交易所,明码标价,公开卖官。
交易所里除了皇帝,什么官职都可以出售。
汉灵帝卖官花样百出,不放过任何机会,想买官却又没钱者甚至可以“打白条”上任。
后来更变本加厉,官吏的调迁、晋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须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官位标价,也就是说,官员上任要先支付相当于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
清朝官职买卖

第三是官僚“倒卖”,以谋私利。朝廷以卖官弥补财政亏空,掌握大权的官僚则从中渔利。清朝卖官,常常是督抚以本省发生事为理由奏请举行。他们往往也提出具体措施,如何交纳银两、价钱多少等。这就给各省长官以渔利的机会。有些官僚一面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要求降低价格,而在本省又暗中抬价,从中得益。有的则奏请收纳买官人实物,用时价折银, 也从中作弊。有的为了升官和谋利,强行威追人家报捐。更有一些地方大官僚,仿照朝廷,私自卖官的。如乾隆时当湖南巡抚的郑源铸,就是一个典型。他把省内所空出的官缺按质论价,标明价钱,叫“买缺钱”“大抵总在万金上下”。凡中央分发来湖南当官的.都必须按郑氏规定的价格交款然后才上任,如果来人一时手头紧无法交出,郑就派人通知新官员即将任职的州县,叫那里衙门中的胥吏带钱到省城,一手交钱一手接人。他从中取得大量钱财。在中央的当权的大官僚,也常常用给人谋官而收受贿赂,乾隆朝长期当政的军政大臣和坤,“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赂谄附者,多得清要。”
因为卖的多、卖的勤,所以价钱也定的很便宜,而且不断降价、折成优惠等等。清朝中叶,买一个知府(正四品官)大约交钱子1万两左右就行了,至清末,则降至5000余两。知县职最先约4000两,后来降至不足1000两。至于监生、贡生,甚至百把两银子就可以买到。。有时初定价颇高,捐买人不踊跃,即折成收银。甚至有三折成交的,大大优惠,以争取顾客。
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

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梁发芾上次写了一篇文章,说到法国旧制度时期的卖官鬻爵。
不过说实话,与中国比起来,法国人的做法实在是小儿科,不足与论。
这里说说咱们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让大话见识见识什么是卖官鬻爵的大手笔。
当然,把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与今天的比起来,也差不多相当于把法国与中国的相比,也是小儿科,也不足与论。
中国是世界上官僚制建立最早,最为完善,规模最为宏大,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刻的国家。
中国的官僚制度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其对世界的影响大概超过四大文明。
所以,官僚制应该是中国的国粹和骄傲。
当然,我们拥有如此成熟完备的官僚制,却并不能克服它自身的问题,就是对官职的交易。
中国的卖官鬻爵,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存在。
《管子》一书就认为如果出卖官爵,政权可能在十年内灭亡。
韩非子也对出卖官爵有论述,但商鞅变法中实际上实行过“粟爵粟任”的办法,就是以国家根据给国家交纳的粮食的多少赏赐官爵的。
秦朝也实行过“纳粟拜爵”的制度。
汉朝的晁错是力主“入粟拜爵”的高官和思想家,他的这句话尤其有意思:“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就是说,爵位这东西,是皇帝垄断的,皇帝可以随口创设出来,无穷无尽,没有任何成本;而粮食是农民在土地上种植的,也是永不枯竭的。
皇帝拿自己不费一文随口创设的爵位,去换农民实实在在的粮食,有什么不划算的呢?所以,汉朝以后,纳粟拜爵或入粟拜爵,是经常实行的。
这里用于交易的主要是作为荣誉性的爵位而不是实际从事行政管理的官位。
不过无论是商鞅还是晁错,他们主张或实行的“纳粟拜爵”,是一种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所得到的钱粮是进入国库的,鬻爵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这一点与法国旧制度下的卖官鬻爵类似。
通过出卖官爵而取得财政收入,这种做法,古老的中国,后来的法国、英格兰以及西班牙都有过,大概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取得财政收入的办法。
但是,历史到了东汉时期,卖官鬻爵的收入也可以不进入国库,积极进行这项工作的人,是堂堂的皇帝汉灵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做官 ,官员 的比例 在清朝是很
6 %的官 是捐 纳 ,0 的官是 科 0 4%
考取 , 怎么办 ? 清朝 的选 官还有另
清 朝做 官 主要 有 两条 途 径 :
一
条是 正途 ,科举 考试 。先考 秀
才 , 了再考举人 , 人完 了再参 完 举 加会试 , 取得 贡±的资格 . 了再 完 参加殿试 , 取得进 士的资格 , 进士 以后就可 以分派 官职 ,派到县里 面就可 以做七品知县 。 考中进 士 , 在清朝前期基本上都 可 以有一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钱以后就升级 。 有些该休职 , 该
退了, 捐钱就接着做 , 甚至后来 到
一
都可 以捐纳 。 哪些可 以开捐 , 哪些
不 可 以开 捐 , 是 有 规 定 的 。 它 五项
知府 3 3 两 , 8 0 同知 17 4 4两 , 知县
9 9两 ,县 丞 20两 。这 知 县 由 9 1
支有定数 , 收入多少 , 支出多少是
有 例捐 , 有常捐 。比如打 仗 , 战争 结束 了 ,这捐纳就停 了 ;黄河决
口, 河 , 修 河修好 了 , 口堵上 了 , 河 这 捐就停 了。后来很 多例捐就变 成 常捐 , 这就越捐越滥 , 滥到什么 程度 呢? 我举几个例子 , 嘉庆道光
年间 , 监生 捐 了 2 0万 人 , 国参 全 加 会试 多者 100人 , 捐 了 2 60 你 0 万个监生 , 他怎 么来考进士 ? 我给
资格 的审查要统一 。
第二个特点 , 明码标价 。 什么
官, 多少钱 , 它是 有规定 的。以乾 隆三十九年 为例 , 它价钱很 复杂 , 就挑几个主要 的说 一下 。京 官就
官做 。 个正途是很难的 , 光之 这 道
外一条途径 , 异途” 主要是捐 叫“ , 纳, 就是花钱 。
“ 捐纳 ” 就是买官卖官。
捐纳制度在 清朝 是一个很重
后 4万万人 , 3 考一次 , 每 年 一次 取 30来人 , 均一年取 10人 , 0 平 0
要 的制 度 ,它 和科举 制度互相补
是 乾隆三十九年 的价钱 。到后来 价钱 就落了。 我们再 看看光绪 晚期 ,到光
钱又复职 了。我想 升级 , 花钱 , 捐
统一管理 。 我数 了一下 , 大概有五
个统一 统 一捐项 ,不是所 有
绪 二 十 六 年 的价 钱 ,郎 中 2 7 03
两, 主事 12 7 8两 , 员 4 2 道 7 3两 ,
开籍贯 和清 白册 。是 国子监 的学
生, 国子 监 要 出 印 鉴 的 证 明 , 是 就
中国出现捐纳 , 秦朝就有 了。 秦朝统一 了天下 ,开始让百姓 用 粮食来买官 爵。 了汉朝 , 到 也还有 捐纳 , 汉武帝 曾经 下令 , 以卖 武 可 功爵, 于是盐 铁 富贾 , 率 而至 。 相 汉朝 以下唐 、 、 、 宋 元 明都 有捐纳 , 到清朝捐纳成为制度。 为什么要捐纳? 清朝的钱 , 收
中央纪委 、 中央 组 织 部 在 2 1 0 5月 6日的 视 0年
频 会议 上 ,宣布 重点 开展 买 官卖官 问题 专项治
理 , 示 要 “ 卖 官 者 身 败 名 裂 , 买 官 者 赔 了夫 表 让 让
人又 折 兵 " 。
说说清朝政府的“ 卖官”
口文 / 阎崇年 图 / 刊资料 本
举 考 试 的 ,但 是 这 主 要 是 中 下 级
员、 知府 、 知县 以下 可 以捐 , 统一
多人 , 花钱买文 凭。
第四, 捐纳泛滥 。它开始时 ,
官员 。
政策 。 第五 , 统一资证 。 要有资格 。 捐官也要有 资格 ,捐纳也要 有资 格, 乡邻要具 结担保 , 当地要 给他
品二 品的大员也捐 , 就滥 了。 所 以 ,清朝 的捐纳制度 ,是越来越
可 以开捐 , 军需 , 打仗需要 ; 河工 ,
河 决 口了 , 河 ; 灾 , 治 赈 闹大的灾
捐减 ,官犯 了罪 了,花钱捐 了减 等, 或者 减免 。十 , 典 , 礼 的 捐 典 “ ”祭典 的“ ” 死 了之后捐 的 典 , 典 ,
封典荣誉 , 后来 就不是官 了 , 别 特 是有些官犯 了罪 了 , 革职 了 , 点 捐
清朝 的捐纳 ,我想讲 几个问
题: 一, 第 清朝 捐纳制 度 的特点 , 我总结了一下 , 主要有 四点 : 一是
总 结 了十条 : , 一 捐官 就是 做官 。
二, 捐复 。 , 三 捐升 , 就是升官 。 四, 捐补 。 , 五 捐级 , 捐加级。 , 六 捐衔 ,
加赋 ” 雍正 又 “ 丁入 地 ” 丁后 , 摊 ,
来就不拿丁银 了 ,所 以收入它是 个定数 。每年正常 的支出也是个
不捐官光 捐衔 。七 , 捐监 , 国子监
清朝 2 8年 取 了 2 8 6个 人 , 6 64 平
均一年 1 1 0 个人都 不到。
充, 一部 分人通过科举 考试做官 ,
一
部分人通过 捐纳制 度做官 。捐
大 的 ,多 的时 候 到 6 % ,就 是 0
大部分人 想要做官 ,或者经
过努力 没考取 , 或者 努力 了, 也没
的监生 。 , 八 捐正 , 副职捐正 印, 九
定数 , 到特殊 情况 , 打仗 、 碰 如 黄
河 决 口、大的灾荒 ,没钱 怎么办
呢 , 了一个办法 , 想 就是捐纳 。
品官银 13 0两 , 30 同知就是五 品 ,
银 62 8 0两 , 知县七 品银 4 2 60两 , 县丞 就是 副县八 品 , 9 0 。 银 8 两 这
定数 。 , 地 它是固定 的 ; , 丁 康熙五
十年 以后 ,盛世滋 生人丁 ,永不 “
选郎 中 、 主事 , 方道 员 、 地 知府 、 知
县。 道员 、 知府 、 知县 , 乾隆三十九 年 的价 钱 ,郎 中五 品官 ,是 银 90 60两 ,主事六品官银 4 2 两 , 60
道员 四品官银 14 0两 ,知府 四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