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清平乐村居

合集下载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注释】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吴音:此处指上饶一带口音,这里古属吴国。

媚好:绵软好听。

媪(ao袄):古时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②亡赖“同“无赖”,这里指小孩顽皮。

【译文】
一排茅屋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青青的野草。

谁家老公公老婆婆喝醉了,操着柔美的吴音愉快地谈笑?
这家的大儿子正锄草在溪东的豆田中,二儿子坐在门口编织着鸡笼。

那小儿子十分顽皮招人爱,他躺在溪边正在剥吃莲蓬。

【集评】
现代·俞平伯:“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顽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

……‘无赖’,本不是什么好话,这里却只作小孩子顽皮讲,所以说‘最喜’,反语传神,更觉有力。

”(《唐宋词选释》下卷)
【赏析】
这是作者专写江西地区田夫野老之家的生活情态的一首农村词。

风格恬淡,笔触清新,画面鲜活生动,溪边民家老少五人各具面目,形象逼真,声吻与动态富于立体感,使人读之觉得历历如在眼前,足见作者描写能力之高。

其中尤以喝酒谈笑的老人和卧剥莲蓬的小儿写得最为传神,完全符合他们各自的年龄、身份和性
格特征。

俞平伯谓“客观地写农村景象”,其实从场面描写之闲适从容亦可窥见作者精神世界中纯真质朴、追求朴野平淡之趣的那一面。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注微醉之中,听到吴地口音,这是谁家的白发翁媪在相互逗乐呢?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o):老翁、老妇。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说明《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作者把一个五口之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恬淡的风格。

赏析这首小词体现了辛词淡语却清新有味的特色。

词纯用白描手法,依次描写五口之家各自的情状,具有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

首二句是作者望中所见,“茅檐低小”,反映出农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溪上青青草”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可以看到溪上草已返青,写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两句,写作者走近“茅檐”的见闻。

作者略含醉意,等到走近茅舍,才听到一声声温软的吴音,想必是一对老夫妇在相互逗趣取乐。

果然,作者看到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妇在娓娓地叙家常,便忍不住问道:“白发谁家翁媪?”“相媚好”是亲热、亲密的意思,突出了这对老夫妻生活之和谐美满。

这两句从声音、情态以及外貌方面,刻画了两位白发苍苍而悠闲自得的老人形象,这是当时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形象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意义。

接下来两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写家中未成年的大儿、二儿的活动,从侧面衬托出成年人的辛苦勤奋。

末两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极为通俗,传神地再现了小孩子调皮天真的本性。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平乐 村居》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平乐 村居》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清平乐·村居体裁:词题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名字:辛弃疾年代:宋代描述: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翻译: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原文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译文: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原文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译文: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原文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

所以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赏析二:思想内容在这首词中,作者主要描绘了农村的景象,一方面,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另一方面,也在诗中做了大量的叙述和描写。

赏析三:艺术特色“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也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言外之意。

“吴音”这里指吴地的地方话。

此地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清平乐村居全文注释赏析

清平乐村居全文注释赏析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感悟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感悟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感悟原文: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白话译文:小溪边上满是翠绿的青草,溪边上有座低小的茅屋,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正用当地土话轻声交谈着。

词人与老人攀谈了起来,许是喝了点小酒的源故,老人不无得意的给词人介绍到:河东豆地里锄草的是家里的老大;手巧的二犯正在用毛竹片编织着鸡笼,待到来日赶集时卖了换取一些生活用品;最让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草丛边,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作品赏析:辛弃疾晚年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带湖,往来出游期间,写过许多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清平乐·村居》是其中的一首。

也许是实实在在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也许“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士不正是为了守护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吗?普普通通的农家生活场景,在词人的笔下,就显出蓬蓬勃勃的生机,透出恬静温馨的意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展示了“村居”的环境,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清新明净的画面。

低矮的茅舍前有一道清澈的小溪流过,溪边是青青的草地。

也许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同样会觉得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吧。

这个环境是农家活动的背景,也是农家生活情调氛围之所在。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接着便描写了村居主人,“醉里”在这时当指以吴音相媚好的“白发翁媪”。

“吴音”,这里指江西方言。

江西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所以把这个地方的话叫做“吴音”。

吴音软媚,更增加了几分亲昵。

“媚好”是宋人诗词中常用的语词,即“喜悦、喜爱”的意思。

感悟:词人写白发翁媪,神情毕肖地描摹了他们的情态。

他们喝了些自酿的米酒,脸带着几分醉意,用软媚的方言说着亲热的话语,气氛亲切愉悦。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声,不是叱咤风云的怒吼,也不是肆无忌惮的狂笑,而是“昵昵儿女语”的亲近,或许还有几分打趣,几分调侃吧?正是这个“声”首先吸引了词人的注意,然后才是“寻声暗间弹者谁”,结果才发现倒不是儿女情长的俊男倩女,而是一对和睦亲密、白头偕老的伴侣。

古诗清平乐·村居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村居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村居翻译赏析《清平乐·村居》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正剥莲蓬。

【前言】《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ú,通假字,通“无”。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清平乐村居古诗翻译

清平乐村居古诗翻译

清平乐村居古诗翻译
清平乐村居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 村居》解析

《清平乐  村居》解析

《清平乐·村居》全文及解析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全文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上阕主要描写了这个家庭的居住环境和老两口的闲适生活。

茅屋虽然矮小,但周围环境优美,溪流边长满了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话写出了老两口用方言相互取悦,表现出他们的恩爱和幸福。

下阙则通过对三个儿子的描写,展现了这个家庭的和谐和勤劳。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而小儿子则躺在溪边剥莲蓬吃,十分顽皮可爱。

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清新,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词的上阕通过对茅屋、溪流、青草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宁静氛围。

作者用“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话,表现出老两口的恩爱和幸福,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下阙通过对三个儿子的描写,展现了农村家庭的和谐和勤劳。

作者用“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话,表现出小儿子的顽皮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清新,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和对农民的同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 文体名称,古诗 词就是指古诗和古词。其中古 诗以唐诗,古词以宋词最著名, 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两颗闪 亮的明珠。
古代的词,都可合乐歌唱。所以唐朝、 五代时多称为“曲”。它在形式上有几个突 出的特点:第一,每首词都有词牌名,又叫 词调名。词调是用来规定这首词的音律的, 所以每个词调的字数、字声以及用韵的位置 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改。比如,满江红、 渔歌子、西江月、水调歌头等。第二,一般 词都分为几段。一段又叫一片。大多数词都 是分为上、下两片,单片的词很少。片又叫 做“阙”。后来也有人把一首词统称为一阙。 第三,句式长短不一。人们根据词句式上这 个特点,又把词称之为长短句。
辛弃疾
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 人 ,和苏轼并称为“苏辛”。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 领。在战乱的年代里,他亲 眼目睹了当时的人民过着流 离失所的生活,一生主张抗 金北伐,统一中原,却遭受 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 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二十 多年。
26
清平乐 村居
yuè
翁媪(ǎo) 莲蓬 无赖 剥(bāo bō)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溪上青青草 溪上
醉里吴音相媚好,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大儿锄豆溪东 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
醉里吴音相媚好
醉里吴音相媚好
醉里吴音相媚好
●为优美的环境而醉
பைடு நூலகம்
醉里吴音相媚好
●为勤劳能干、活泼
可爱的孩子们而醉
●为安宁、恬静、悠
闲的生活而醉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 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 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 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