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报告处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四篇)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为规范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及时有效地控制、处置和报告各类职业病危害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和卫生部《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正在规章,尚未发布。
待发布后,以国家总局规章为准)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用人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病危害事故等级参照《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按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分为三类:(一)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____人以下的;(二)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____人以上____人以下或者死亡____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____人以下的;(三)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____人以上或者死亡____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____人以上的。
二、管理分工1、确立处理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专职机构和各部门负责人;2、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方案,明确各类危害事故发生时,各负责人和相应机构的职责和任务。
三、事故处置、报告1、依法采取临时控制和应急救援措施,及时组织抢救急性职业病病人,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卫生检查和医学观察;2、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4、立即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____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瞒报、虚报、漏报和迟报;5、组成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组,配合上级行政部门进行事故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现场勘验和调查取证,查明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和危害程度;(2)分析事故责任;(3)提出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意见;(4)提出防范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取的改进措施的意见;(5)形成职业病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职业病及疑似职业病报告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及疑似职业病报告管理制度一、报告责任主体1、用人单位;2、接诊急性职业病的综合医疗卫生机构;3、承担职业病诊断和体检的医疗卫生机构。
二、职业病报告管理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内的职业病报告监督管理工作,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报告单位负责报表的汇总统计上报工作。
2、职业病报告实行属地管理为了保证职业病报告不重报、不漏报,职业病报告实行属地管理,即不论隶属于____各部门,还是地方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____,一律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报告单位负责统一汇总上报。
职业病报告由用人单位、承担职业病诊断和体检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报告单位直接报告。
对于确诊职业病人,用人单位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3、法定报告人责任法定职业病报告责任人未按规定报告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三、职业病报告类别及时限职业病报告分为急性职业病报告、非急性职业病报告、疑似职业病报告和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
①任何医疗卫生机构接诊的疑似急性职业病均应立即向当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电话报告;②凡有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急性职业中毒以及发生一名以上职业性____,初诊医疗机构应当立即电话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③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用人单位也应当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以上职业病报告在实施紧急报告后,应由确诊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在____小时内填报《职业病报告卡》。
2、非急性职业病报告职业病诊断机构确诊的职业病病人(死亡的职业病病人),应在____日内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报告。
3、疑似职业病报告职业病诊断机构发现或接诊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在____日内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报告单位报告;职业病体检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及时告知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安排疑似职业病病人到职业病诊断机构确诊。
4、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按照《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规定执行。
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制度1、职业病危害事故实行报告制度,凡发生事故,均要进行报告。
2、职业病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车间负责人和安环处报告。
3、车间负责人和安环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前往事故发生地进行处理,同时报告生产管理部安全组。
4、如情况紧急,生产管理部安全组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应当于一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5、特殊情况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6、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6.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6.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6.3事故的简要经过;6.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6.5已经采取的措施;6.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7、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职业病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8、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9、调度室设有固定电话63057,受理事故报告和举报。
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制度(2)是指企事业单位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后,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报告的制度。
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以防范类似事故的发生提供依据。
同时,这一制度也可以帮助监管部门有效地监督企事业单位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情况。
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制度,企事业单位在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之后,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事故的基本情况,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等。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范文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范文一、目的和范围为了防止和减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及时处置和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全公司所有员工,包括公司内部及外部合作方。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定义职业病危害事故是指因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使从业人员受到伤害或者死亡的事件。
三、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1.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后,第一时间确保伤员的生命安全,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2. 组织现场救援,确保事故现场的安全。
3. 确定事故责任人,对责任人进行追责。
同时,对相关责任部门进行整改,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 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总结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改进。
5. 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加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培训。
四、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报告1.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后,立即向公司主管部门报告,详细描述事故经过和伤亡情况。
2. 公司主管部门及时上报相关上级部门,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3. 协助相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提供相关资料和证据。
五、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记录和存档1. 将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记录和处理结果及时进行整理,形成事故报告。
2. 将事故报告存档,并进行保密处理,不得随意泄露。
六、职业病危害事故的监督和检查1. 公司主管部门定期对各部门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2. 公司主管部门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修改和优化意见。
七、违反制度的处理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根据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停职、辞退等处理。
八、实施本制度由公司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和执行,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
以上是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的范文,公司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6.7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 低限度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 (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4)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 观察 (5)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6)对事故进行调查,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
-
20XX
感谢您的聆听
ADD YOUR TITLE ADD YOUR TITLE HERE.ADD YOUR TITLE.ADD YOUR TITLE. HERE.ADD YOUR TITLE.ADD YOUR TITLE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6.8 安全环保处接到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根据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 (2)组织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 (3)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4)组织医疗卫生机构救治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 (5)事故发生后,协助公安、生产安全部门等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镇雄海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事件管理
3.引用文件、标准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 3.2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47号令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4.名词解释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 ,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事故:是指由于急性中毒造成的人员职业伤害事故,分为一般、重大和特大事 故 (1)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 (2)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 疽5人以下的 (3)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 的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与报告制度范文(4篇)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与报告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防控工作,确保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与报告的实施和监督,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及政策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及相关工作岗位的职工,包括直接雇佣员工、临时工、劳务派遣人员等。
第三条本制度的目的是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理与报告机制,规范各岗位职工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理和报告程序,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第四条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与报告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守法合规原则,依法合规处理职业病危害事故,提高处理效果;(二)责任明确原则,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责任追究明确,做到事故责任人员追究到人;(三)及时报告原则,职业病危害事故应当及时上报,确保信息畅通;(四)保密原则,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与报告过程中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应予以保密。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分类和处理程序第五条职业病危害事故按照事故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级:(一)特别重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二)重大事故: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事故;(三)一般事故:造成人员轻伤和一般财产损失的事故。
第六条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程序如下:(一)事故上报:一旦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责任人员应立即将事故情况上报至上级主管部门,并告知事故应急联系人;(二)事故处置:上级主管部门收到事故报告后,将下发事故处置任务及要求给相关人员,由相关人员组成事故处置小组进行事故处置;(三)事故调查:事故处置小组应进行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及责任人员,并制定相关的事故处理方案;(四)事故记录:事故调查结束后,需要对事故情况和处置过程进行记录,包括事故发生经过、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情况等;(五)责任追究:根据事故调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包括行政处罚、经济赔偿、行业惩戒等;(六)事故总结:事故处理结束后,应进行事故总结,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范本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和报告工作,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和报告工作。
第三条职业病危害事故是指因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人身伤亡事故。
第四条本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加强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第五条本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工作由安全生产部门负责。
第六条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后,安全生产部门应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采取紧急措施,确保事故不扩大化。
第七条安全生产部门应调查事故原因和责任,并以书面形式向职工解释情况,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再次发生。
第八条本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报告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
第三章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第九条本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报告工作由安全生产部门负责。
第十条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安全生产部门应当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报告,并提供相关事故信息和采取的应急措施。
第十一条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事故发生地点、时间和相关人员情况;2. 事故原因和责任;3. 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和财产损失情况;4. 采取的应急措施和后续处理情况。
第四章处罚与奖励第十二条对于未按照本制度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单位,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第十三条对于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置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单位,将给予适当的奖励。
第五章附则第十四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并由单位通知全体员工。
第十五条本制度解释权归本单位所有。
特此制定。
日期:xxxx年xx月xx日制度发布单位:xxxx单位。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范本(4篇)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止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及时处理和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与报告工作。
第三条本单位应设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工作专职人员,负责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和报告工作。
第四条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和报告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制度执行。
第五条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和报告的内容应真实准确,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第六条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和报告的程序应简化、规范、透明,相关人员应忠实履职,不得徇私舞弊。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分类第七条职业病危害事故按照危害程度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
第八条一般事故系指造成职工轻微伤害或轻微经济损失的职业病危害事故。
第九条较大事故系指造成职工较重伤害或相对较大经济损失的职业病危害事故。
第十条重大事故系指造成职工重大伤害或巨大经济损失的职业病危害事故。
第三章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第十一条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是指对职业病危害事故进行现场处理和整改措施的过程。
第十二条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相关人员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切实采取措施确保职工生命安全。
第十三条对于一般事故,相关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确保相关职工得到及时治疗和赔偿。
第十四条对于较大事故和重大事故,相关人员应立即启动危急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力量进行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理。
第十五条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理应根据事故情况进行分析,查明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第四章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报告第十六条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报告是指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后,将事故信息及时上报相关部门的过程。
第十七条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相关人员应第一时间将事故信息上报本单位负责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的专职人员。
第十八条本单位负责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的专职人员应及时将事故信息上报相关部门,并填写《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报告处理制度
一.伤亡事故的统计报告和处理
我国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和处理工作,经过40多年的不断总结,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
1、伤亡事故分类
伤亡事故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按伤害程度分类
(1)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为一个工作日以上(含一个工作日),105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
(2)重伤,指损失工作日为105个工作日以上(含105个工作日)的失能伤害,重伤的损失工作日最多不超过6000日;
(3)死亡,其损失工作日为6000日,这根据我国职工的平均退休年龄之和计算出来的。
——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4)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5)重伤事故,只有重伤没有死亡的事故;
(6)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
(7)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事故。
2、伤害事故报告和处理
组织在进行伤亡事故报告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发布的有关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及其他有关规定。
这些规定主要有:
——1989年国务院第34号令《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
——1991年国务院第75号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3、伤亡事故统计
关于伤亡事故的统计我国目前有如下规定:1992年劳动部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和1993年发出印发《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问题解答》的通知。
”
二.职业病的统计报告和处理
职业病报告必须是国家现行职业病范围内所列举的病种。
根据卫生部1988年颁发的《职业病报告办法》的规定,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治机构或卫生防疫机构负责职业病报告工作。
职业病报告实行以地方为主,逐级上报的办法。
所有企、事业单位发生的职业病都应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由卫生监督机构统一汇总上报。
有关职业病的处理,是政策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涉及职业病防治及妥善安置职业病患者、患者的劳保福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及职业康复等工作。
卫生部、劳动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于1987年11月发布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根据此规定,职工被确诊患有职业病后,其所在单位应根据职业病诊断机构的意见、安排其医疗或疗养。
在医治或疗养后被确认不宜继续从事原有害作业或工作的,应自确认之日起的两个月内将其调离原工作岗
位,另行安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