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生学术不端事件分析

合集下载

学术合同中的不端行为案例

学术合同中的不端行为案例

学术合同中的不端行为案例一、抄袭案例。

有这么一个事儿,在一个大学的科研项目里。

有个研究生小王,和导师签了学术合同,要独立完成关于古代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化影响的研究。

这小王啊,平时就有点懒,眼看着交论文的期限快到了。

他就打起了歪主意。

他在网上找了一篇国外类似研究的论文,然后就开始大段大段地抄。

把人家论述西方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化的那些句子,稍微改改主语,就变成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论述了。

比如说,原论文写“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在现代西方电影中不断被重塑”,他就改成“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形象在现代中国电影中不断被重塑”,就这么生硬地抄。

结果呢,导师一眼就看出来了,因为那些论证逻辑和风格跟他之前的研究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典型的违反学术合同里要求的原创性,赤裸裸的抄袭行为啊。

二、数据造假案例。

再说说数据造假的。

有个做医学研究的团队,和资助他们的机构签了学术合同,要研究一种新的药物对某种疾病的治愈率。

这个团队里的研究员小李,为了让研究结果看起来更好,就开始在数据上动手脚。

他们本来做了临床试验,但是实际的治愈率并没有达到预期。

小李就偷偷地改了一些患者的数据,把一些病情没有完全好转的患者标记成治愈了。

本来这个药可能只有50%的治愈率,经过他这么一折腾,数据就变成了70%。

这可不得了啊,这不仅违背了学术诚信,也可能会对以后这个药物的使用产生严重的误导,如果这个药真的按照这个假数据推向市场,那可能会害了很多患者呢。

三、不当署名案例。

还有个挺让人无语的不当署名的事儿。

老张是一个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他和合作方签了学术合同,要公平合理地确定署名顺序。

这个项目里有个年轻的研究员小赵,做的工作就是帮忙收集一些资料,整理一下数据,并没有参与核心的研究内容。

结果老张呢,因为小赵是他好朋友的亲戚,就把小赵的名字写在了第二作者的位置。

按照正常的学术贡献,小赵根本就不应该有这么靠前的署名。

这就引起了项目里其他真正做出很多贡献的研究人员的不满,毕竟署名顺序在学术界可是很重要的,代表着对研究的贡献程度,这就是一种违反学术合同中关于署名公平性的不端行为啦。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典型案例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典型案例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典型案例案例背景高校教师是承担培养人才和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学术道德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发展。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不端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诚信和高等教育的声誉。

本文将介绍两个与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相关的典型案例,分别是“伪造实验数据”和“抄袭他人研究成果”。

案例一:伪造实验数据背景李某是某大学生物科学系的教授。

他在该领域有着较高的声誉,并且多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资助。

然而,在一次对一种新药物的研究中,李某伪造了实验数据以支持他的假设。

过程李某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际结果与他预期的结果不符。

为了达到预期结果并保持自己的声誉,他决定伪造实验数据。

他编造了一套看似合理的数据,并在研究报告中将其作为真实结果呈现。

结果李某的研究报告引起了同行们的关注,并被发表在一本重要的学术期刊上。

然而,由于其他科研人员对该领域的兴趣以及他们对李某研究成果的怀疑,有人开始尝试复制李某的实验。

经过多次尝试,这些科研人员无法得到与李某相同的结果。

最终,有人揭露了李某伪造实验数据的行为,并向学校和相关部门举报。

学校成立了调查组进行调查,确认了李某的不端行为。

作为处罚,学校撤销了他所获得的所有荣誉称号,并解除了其教职。

案例二:抄袭他人研究成果背景张某是一位知名高校教授,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着广泛影响力。

然而,在他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被指控抄袭了其他学者多年前发表的研究成果。

过程张某在撰写论文时,利用了一篇他曾经评审过的论文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结果。

他未经授权或引用,将这些内容作为自己的原创工作呈现。

结果该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其他学者注意到了该论文与之前发表的研究成果之间的相似之处,并开始对其进行调查。

经过比对和核实,其他学者确认了张某抄袭行为的事实,并将此事向学校和相关期刊举报。

学校立即展开调查,并邀请专家组成委员会进行评审。

评审结果确认了张某的抄袭行为,并认为这是对学术诚信和学术界的严重伤害。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论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论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论文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学号:2220130169姓名:徐丹班级:13级硕9班摘要近些年来,科技丑闻和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一些知名高校也频频深陷“学术造假门”,国内科研建设正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

特别是对于我们机械工程领域,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社会上的一些追名逐利,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也渐渐渗入了科研领域。

抄袭的现象无疑腐蚀了科学界的健康机体,损害了科学和科学工作者在社会上的崇高信誉,严重损伤了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努力。

本文对学术造假这一社会伦理的思考,分析产生学术造假原因,一是造假者自身急功近利,逐名逐利思想的驱使,二是学术论文体制方便存在的一些缺陷,导致学者为了达到体制要求不得不铤而走险。

从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又对现如今的学术造假问题提出了建议性的解决方案,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大力宣传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重要性,改变现有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利用法律手段进行严格控制,压制学术界的不良之风。

关键词:学术造假,科学道德,学术诚信,制度,监督前言人生就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即追求、品味、尊严。

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舍弃自我的追求、品味和尊严。

学术的研究也是如此,只有坚守了自我人格的追求和品味,才能在科学的殿堂中获得神圣的尊严。

科研本身就是一件严肃以及认真的事情。

对于研究生,学术固然重要,道德却更不容忽视。

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

学术界不可一日无学术道德,否则歪风邪气便会乘虚而入,扰乱严谨科学的学术界。

研究生是我国未来高层次建设人才的主要来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是国家的希望和人才的中坚力量,研究生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而研究生能否具有较高的科学道德素质,能否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否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研究生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编者按:2011年,对于中国科技界而言,的确是格外不平凡的一年。

今年由科技工作者、资深科技记者和广大读者评选出来的十大国内科技新闻,较往届视角更为全面――不仅依旧涵盖诸多象征国家实力的工程成就,也包含诸多学科的前沿成果,同时科技工作者普遍关心的热点事件也被纳入考虑。

当然难免有遗珠之憾,还有许多重要的科研成就和新闻,由于名额有限,只得割爱。

但我们相信,最终入选的十大国内科技新闻,可以反映过去一年中国科技界的蓬勃景象。

1.歼-20试飞成功体现中国航空工业巨大进步2011年1月11日中午,在成都中航工业公司的飞机场,歼-20成功完成首飞落地。

在现场的网友发帖说:“试飞现场欢呼声响成一片,围观者放起了鞭炮。

”很快,“黑丝带”(这是歼-20在网上的代号)的试飞照片和视频就传遍网络,成为年初国内反响最热烈的新闻。

“中国自己的四代机上天,”一个军事爱好者在论坛里发言说,“这是我一年前都不敢想的。

”同一时间,美、俄、日、英、印等国家的媒体也都给予歼-20高度的关注。

外媒普遍认为,尽管之前有中国研制四代机的消息传出,但是目前进度之快依然超出想象。

目前,世界上共有4款第四代隐形战斗机。

四代机主要的标准是4S标准,4S标准即超音速巡航、全隐身、超视距攻击、超机动性。

据报道,美国F-22已经服役,F-35正进行密集的试飞工作,俄罗斯T-50已于2009年首飞,歼-20是第4款进入试飞阶段的四代隐形战斗机。

中国第三代战斗机歼-10刚刚列装空军5年,第四代战斗机歼-20就已面世,这反映了我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各产业取得的飞速进步。

一年以来,歼-20接连试飞显形,据报道迄今已有60多次。

军迷们拍摄到了完整的歼-20飞行机动动作――侧转、滚转,倒飞、拉起和加速,表现出了歼-20优良的空中能力。

它机动灵活的空中表现也被所有媒体给予很高评价。

有军事评论者认为,歼-20的频繁亮相,显示其设计性能稳定地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

浅谈学术道德与规范问题

浅谈学术道德与规范问题

浅谈学术道德与规范问题作为一个正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研究生,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专利法》、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要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探索创新,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

以上是作为一个学者和科研工作者务必要牢记和遵守的基本准则。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这是引自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话,可见他把德行看作比智力与体魄更重要特质,即使体魄而智睿,若是无德,必是助纣为虐。

学术何不是如此呢?学术若无德,即使智睿而学高,必是学术乃至社会腐化的催化剂.大学是学术的孵化器,研究生作为大学学术研究主力军,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继承者,如果在“孵化器”中就不能养成良好的学术规范,形成必要的学术贞操,那么国家学术的未来可谓是令人堪忧,学术的这块净地将彻底的腐化。

因此,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足够重视和彻底了解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帮助研究生形成高尚学术素养,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学术人才。

近些年,全国多所高校由于没有遵守和养成基本的学术规范和道德,从而导致发生了很多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的事件。

从造假事件的披露来源地学术打假网站来看,国内存在类似事件的高校绝非只有以下列举的几起,关于学术腐败、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的举报和揭露在学术发展的历程中更是多不胜举.2009年3月份,经人举报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被爆剽窃论文。

随即浙大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科研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本人涉及论文9篇。

事发后,贺海波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浙大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2010年3月,原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连生.他被西安交通大学认定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被取消教授职务,并解除教师聘用合同.2010年7月8日,网名为Isaiah的人士先后发表六篇文章指证著名学者朱学勤1992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涉嫌抄袭.看到这些在我们心中备受尊敬的老师们由于学术不断行为而被处理,我们学生的心中既有同情也有可惜,而更多的是一种不解和矛盾.在日常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他们一个个都全身心的投入于科研,兢兢业业干事勤勤恳恳工作,却由于对行业规范和道德守则的忽视,最终一切徒劳收场,对自己的职业道路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作为刚刚结束硕士阶段学习的我们更要从中吸取教训,为今后四年的博士研究从学术道德和规范上建立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一个永远也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不清 楚 ,但有 的外媒 推测 ,经过 多 然 。我 们 可 以假 设 ,假 如 没 有 6 位 略的 重要一 环 。
年 的探 索 积 累 ,中 国 已突 破 四代 机 老教 授 的 “ 殊死 ”举报 ;假 如没 有
l 月2 日,北 斗卫星 导航 系 统 2 7
的气 动 设 计 、高 推重 比矢 量 推力 发 中央 电视 台 《 点访谈 》等 强势 媒 的新 闻发 言人 宣 布 ,北斗 卫星 导航 焦 动机 、有 源相 控 阵雷 达 、隐 身材 料 体 强势 栏 目的介 入 ;假 如 没有 最 终 系 统 于 当 日正 式提供 试运 行服 务 。
00 核 电站一 般 利用 的铀 一 3 ,在 5 0 米深 度 纪 录 25
“ 蛟龙 ”号又 破 纪录 了 。
取 的成 纤 维细 胞 重 编程 ,生 成 了成 自然 界 只 占铀 储 量 的 1 不 到 。其 余 % 熟 的 肝 细 胞 样 细 胞 。2 l年 5 1 基 本是 不 能直 接 裂变 的铀一 3 ,好 01 月 2 28
落实 不 力 。也正 因为这 个 原 因 ,使 第 九 、第十 颗 北 斗导航 卫 星相 继在
电视 曝 光 次 日李连 生 即被 解 除职 务 得更 多 的造 假者 敢 于 冒天 下之 大不 倾斜 轨 道上 “ 落户 ”,更 是有 效地
等等 ,展现 了中 国学术 圈的 复杂 生 韪 。

行业 以及大 众用 户 的应 用 需求 ,打 “ 北 下 了坚 实的基 础 。
据 介 绍 ,北 斗 导 航 系 统 的 建
3. 颗 卫 星 相 继 发 射 三
例 ”因学 术造 假 被撤 销 的 国家科 斗” 导航 系统 正式 试运 行
学技 术进 步 奖获 奖 项 目。从2 0年 07

南开校长被指论文造假,是非曲直归于客观调查

南开校长被指论文造假,是非曲直归于客观调查

龙源期刊网 南开校长被指论文造假,是非曲直归于客观调查
作者:莫一尘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23期
近日,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指有18篇论文涉嫌造假,论文实验图片也存在PS痕迹,一时引发热议。

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工作人员回应此事时称,已
经了解到网络上有关曹雪涛院士的投诉,并会针对网络反映曹雪涛院士的有关问题展开调查。

18日凌晨,曹雪涛在同行评议网站“pubpeer”发文,表示正在仔细检查手稿、原始数据和实验室记录,并补充说,“我仍然对这些论文中得出的科学结论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复性,充满信心。


论文造假,是事关学术道德的一个大事。

一般意义上来说,学术造假违背了治学的起码要求,更违背了学者的基本诚信,也是有损职业共同体声誉的恶性事件,是不折不扣地触碰了“学术高压线”。

遗憾的是,近年来,学术不端的丑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从2010年卷入学术造假风波的长江学者李连生,到2014年《国际新闻界》杂志曝光大篇幅抄国外论文的北大博士生于艳茹;从2018年被曝多篇论文涉嫌抄袭的南大社会学院教授梁莹,再到2019年不知“知网”的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翟天临。

尽管最后主管部门都给予了涉事人员严厉的处分,但目前還难以做到学术造假事件“清零”。

也正因为学术造假的严重性,就需要匹配严肃程度相当的审慎调查。

就当下曹雪涛教授被指论文造假来说,所涉及的是医学免疫学这个比较专业的领域,远不是如翟天临。

教育界失信失德案例分析(2篇)

教育界失信失德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失信失德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以某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为例,对教育界失信失德行为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例介绍1. 案例基本情况某高校教师李某,在担任该校某专业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在学术研究、论文发表等方面存在严重失信失德行为。

具体表现为:(1)抄袭他人研究成果。

李某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未经允许,将他人研究成果直接纳入自己的论文中,并署名为自己。

(2)篡改论文数据。

李某在论文中篡改实验数据,使其结果符合自己的观点。

(3)滥用学术资源。

李某利用学校资源,为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损害了学校和他人的利益。

2. 案例影响(1)损害了学术道德。

李某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破坏了学术界的公平竞争环境。

(2)损害了学校声誉。

李某的行为给学校带来了负面影响,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3)影响了学生教育。

李某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术素养和道德品质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案例分析1. 失信失德行为的原因(1)个人道德品质问题。

李某缺乏诚信意识,道德品质低下,导致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2)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重数量轻质量、重关系轻能力等,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土壤。

(3)监管力度不足。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失信失德行为得以逍遥法外。

2. 案例启示(1)加强道德教育。

教育部门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2)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改革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强化监管力度。

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类失信失德行为。

四、总结教育界失信失德行为严重影响了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某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分析,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强道德教育,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强化监管力度,共同维护教育行业的良好形象。

第2篇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连生学术不端事件分析
事件起因
2007年12月,西安交大教授李连生获得“2007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项目是陈永江(同西安交大教授)一直研究的“往复式压缩机”领域,而陈永江称李连杰从未涉足往复式压缩机领域。

另一举报人杨绍侃从获奖推荐书中看出了许多问题:主要理论和技术成果根本无先进性可言,把其他单位原有技术报为他们与这些单位共同研发的技术,把其他单位早已拥有的主要产品说成是应用了他们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开发的产品或者是共同研发的产品……由于从项目推荐书中找出太多的荒唐和漏洞,杨绍侃连同陈永江、郁永章、陈永江、林呆呆、冯全科和屈宗长这些曾经的老同事踏上了调查、举报之路。

调查过程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还发现李连生曾经获得的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存在造假。

主要体现在获奖成果的经济效益证明上,因为根据相关规定,科技成果必须为所应用的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是获奖的必备条件。

而李连生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西安泰德压缩机有限公司,这是陕西省相关部门专门为他的成果投资的,涡旋式压缩机是唯一的生产项目。

“成果申报中表示,公司2001年的纯效益为255万,2003年的纯效益为1470万,我们在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档案室拿到的公司年检报告显示,公司2001年亏损148万,2002年亏损307.8万,2003年则亏损384万”,陈永江介绍,该公司已于2004年1月停产,2005年破产。

而李连生还是凭借该项目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直至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举报过程
在6位教授将评议意见提交54天后,6人等来了学校的首次通知。

据陈永江回忆,当时 3 位校领导的意思是学校地处西北,学校科技排名比较靠前来之不易,希望大家慎重对待,同时希望不要激化矛盾。

2008 年3月17日,6人向西安交大党委、纪委等多个部门发出第一封公开
举报信,举报李连生报奖造假。

3月31日,6人接到科研处通知,李连生的一等奖申报已从教育部撤回。

然而,当6人要求查看校方去函及教育部回文时,却遭到了拒绝。

2008年9月,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出台文件,鼓励凡3级以上教授可自行组成科研团队,并且注明:凡学术造假者不能组成科研团队。

然而在学院组成的科研团队领导小组中,李连生依然位列其中。

公之于众
无奈之下,陈永江 6 人决定在科学网建立博客,发表署名文章进行举报。

2009年3月21日,陈永江等人首次发表博文《对西安交大长江学者李连生及束鹏程多项省部与国家级科技大奖造假的举报》,并提供多种证据材料,实名举报李连生及束鹏程造假。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陈永江等人更累计发表了《认真点,再认真一点,是学术造假还是诈骗?》、《西交大党委对学术造假是零度容忍,还是百般袒护》、《李连生鲸吞压缩机行业集体成果的第6个证据》、《再揭束鹏程和李连生》等近40篇博文,将这一造假事件全方位呈现给公众。

事件结果
2009年5月,李连生的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被免。

随着事件在科学网博客上持续发酵,影响也越来越大,国内科研界和主流媒体纷纷将目光聚焦这一事件。

2009 年7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西安交大六教授联合举报长江学者李连生造假,李连生反诉三教授侵犯名誉权》的文章,对此事进行了全面的跟踪报道。

2009 年 7 月 28 日,《光明日报06 版发表评论性文章《学术打假应“就学术而论学术”》,指出“学术争论牵扯一些学术之外的因素 ,原也在所难免 , 但重要的是 ,争论各方应竭力将这些因素的干扰剔除在外 ,将学术真伪的真相呈
现出来”。

2009 年9月17日,西安交大撤消了“造假”的束鹏程该校国家工程中心主任职务。

2010 年 1 月 22日,撤销了李连生博士生导师资格。

2010 年 3 月 20 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播出了李连生造假案,这一事件因此被更多公众所关注。

次日,西安
交大公布决定:取消李连生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2011 年 1 月 30 日,科技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公告,撤销原西安交大教
授李连生所获科技进步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对事件的原因分析和启示
1.在评选过程中存在漏洞
在李连生的获奖材料中就有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在这个落款单位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证书中,主要研制人员名单、鉴定委员会名单等内容一应俱全,这就暴露出了评奖过程中有很多问题:
首先,李连生的研究方向为涡轮式压缩机,并不是申报奖项的反复式压缩机,在申报之前,学校相关负责人应该将申报材料交由反复式压缩机教研组专家审查,但是根本没有这个程序。

其次,据相关规定,李连生申报的属于技术类(技术发明),需要准备的材
料也比较多,比如论据(论文、专利)、经济效益证明等,需要交由专家鉴定评审。

然而问题正出在这里,专家鉴定委员会人员都是课题组人员自己提议的。

报到相关部门,经过审核之后就可以了。

而提议的专家又肯定是跟自己关系比较好,有相同观点的。

一般情况下,只要提议,都会通过。

此外,现在的鉴定会开得很简单,基本是走过场。

鉴定时,由申报单位事先检测好,只给一个检测报告,只看这个内容就行。

对于可靠性,鉴定专家没有办法去验证,但是不影响得出一个好的结论。

2.面对晋升的诱惑以及管理者的刻意护短
除了在评审过程中存在漏洞外,由于只要拿到国家级奖项,就能申请到国家课题,获得相应经费,直至晋升职称,李连生在面对这样的体制时,为了能尽快的达到自己的目的甘愿冒极大的风险而不惜搭上自己的名誉和前途。

与此同时暴露出的还有各管理层的问题,6位教授的查证举报历程长达3年之久,期间遇到重重的挫折与困难。

从前期学校的处理方式也可以看出在利益和荣誉面前,学校以及其他的一些管理者不敢正视问题,刻意护短的态度。

这种态度也助长了学术不端的邪恶风气。

3.启示
最终该事件成为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项目。

告诫我们学术界应该是一片净土,应该保持严谨治学的学术风气,为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务必要加强自身的职业操守,我们应克服急功近利,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道德水平。

第二,各高校、专业学会、科研机构需要广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宣传及普及学术规范知识、知识产权知识和学术道德知识,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

第三,最重要的我认为一定要完善审核工作,确保评价机构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以上是此次报告全部内容。

姓名:曹旺
学号:17220306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