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巴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析

合集下载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2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2

(期中)课程论文题目: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101班姓名:王小波学号:2010211089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13日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也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着广泛的互利互惠的经济利益。

但是中美贸易也非一帆风顺,近年来,美国屡次对中国的纺织品,家具,农产品,建筑材料等进行反倾销。

这些事实背后的根源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

关键词:中美贸易,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劳动密集,资本密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坚持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战略,这一战略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美国是一个资本丰富,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国家,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在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出口丝织品,家居,服装,进口高科技电子产品。

美国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比如出口高科技产品,进口服装鞋帽等日常消费品。

国贸贸易毕业论文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国贸贸易毕业论文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将其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但这一理论的应用却并非一帆风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比较优势相当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发展,重点讲述了当代影响比较优势的几个要素。

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内涵的发展,将这一理论分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当代比较优势理论三个阶段。

其次论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最后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

以中国三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图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并对如何借鉴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素质做出了一定的建议。

重视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能够加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和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最终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策略建议 Abstract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gets the universal solicitude of academic circle fromits producing day,and it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ing theory. But the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s not plain sailing. For China such a developing country that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fairly obviou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comparativeadvantages beca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advantage and particularly narrates some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present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ccordance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connotation ofdevelopment this theory may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s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s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second part discusses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tatus applicability. Finally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of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Chinas foreign trade. Based on Chinas exports to the three dominant trend map changes incomparative advantage we analyz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the changes and how to us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in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speed up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nd transnational businessstrategy of eventu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Key words: Foreign trad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of foreign trade 目录摘要................................................................................IAbstract ...................... ......................................................... ......................................................... .................. II一、绪论....................................................... ......................................................... .............. 1二、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 1(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 ......................................... 1(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 1(三)中国的比较优势论....................................................... ............................................. 3(四)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 ............................. 3三、中国对外贸易的现............................................. 4(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 4(二)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大大提高....................................................... ......... 4(三)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 5(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 6(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中国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中国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作者:王远飞来源:《经济师》2011年第04期摘要:30年来我国靠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出口强劲增长,带动着我国的GDP以每年近9%的速度增长。

30年过去后,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一战略可能会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在学习借鉴国外比较优势理论时,我们也应该思考比较劣势。

我国需审时度势,全面客观分析比较优势得失,调整对外贸易战略。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陷阱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27-02自然资源和人民大众对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未来中国发展和变革的核心。

一、我国在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得失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时候,我国的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近30年经济成长靠的是“比较优势战略”:即凭借国际范围内相对低廉的劳动力,生产价格同样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

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没人否认;比较优势理论构成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也无可质疑。

30年来我国正是靠在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出口的强劲增长带动着我国的GDP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

30年过去后,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一战略可能会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结构性缺陷——内需不足、资源与环境代价过高、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都与这一战略相关。

在过去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我们看到,一些地方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部分地方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其次,部分地区贫富差距拉大,个别劳动者权益受损。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赵人伟和李实领导的收入分配课题组在18年时间里所做的三次大范围收入分配调查结果显示,从1988年到2002年,农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数在不同程度上差距都在拉大。

二、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史比较优势理论的创始人是李嘉图。

在完善和挑战斯密“老祖”“绝对优势”学说的基础上,李嘉图“二祖”开了比较优势理论之先河。

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研究分析

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研究分析

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研究分析摘要:中国与巴西同属金砖五国成员,分别为亚洲和南美洲的最大发展中国家。

目前两国双边贸易取得了稳步发展。

本文主要利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的数据,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01-2003三年间以及2008和2010年中巴两国之间的SITC0类产品的贸易属于产业内贸易。

选取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标对中巴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以及对影响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因素的分析,得出中巴两国的综合贸易形式仍然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产品差异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以及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最后对如何发展我国同巴西的贸易关系、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拓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巴产业内贸易G-L指数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078-02引言目前,巴西已是中国在拉美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

2010年,中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533.77亿美元。

其中巴西从中国进口值为307.86亿美元,向中国出口值为255.91亿美元,同比增长60.2%和46.0%[1]。

两国的相互贸易不仅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同时对全球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通过研究中国和巴西之间的贸易现状及概况,深入了解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分析其产业内贸易现状以及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得出相关结论。

一、中国与巴西产业内贸易的现状1.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概况1.1中巴贸易的现状最近几年,中巴贸易关系发展迅速,两国之间的全局性、战略性和互利性合作日益增多。

从2009年开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中国主要向巴西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纺织品等,而巴西对中国出口主要是豆类产品、铁矿砂、机电产品、钢材、纸浆、汽车零件等[2]。

中国的工业品物美价廉,因此在巴西市场上很受欢迎。

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对外贸易要素禀赋研究

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对外贸易要素禀赋研究

韩国
韩朝战争后: 进口替代 出口导向 在政府贸易推动政策支持下,韩国首先实现 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继 而完成了资本密集型原材料工业产品的进 口替代,并使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渐成为 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70 年代:
韩国从鼓励出口转向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改 变了韩国的工业结构,使其轻工业的比重逐 步下降,而重工业的比重明显上升,进入了重 化工业结构高级化阶段。
二、后发国家比较优势转变和赶 超发达国家的经验
日本和韩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这两个国 家在制定本国发展战略时都遵循比较优势 的原则,其成功之处在于不仅利用静态比 较优势谋求财富的绝对增长,且根据产业 结构和比较优势变化的一般规律,谋求比 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和相对竞争地位的提高。
日本
战后初期日本的生产要素禀赋状态是:资本存量 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土地面积狭小,国内资 源贫乏,原料资金不足,只有劳动力过剩。
日本优先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 轻工业以及大量使用劳动力的造船业为日本迅速 积累资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重点投资煤炭、 钢铁、电力等基础产业,为重化工业的发展打下 良好的基础。
进入60年代以后,要素禀赋结构与战争刚刚结束 时有了很大的不同:资本存量提高,劳动力价格 有了明显的增长,比较优势由劳动力转移到了资 本。
国内经济学家林毅夫:
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 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 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 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 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一个发展 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 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可能快地提升本国 的要素禀赋结构。
我们的观点:
发展中国家应该在静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适 当超前扶持、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在中短 期必须尊重静态的比较优势现状,仍以现 实优势产业为主体,但同时重点关注潜在 比较优势,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植,不断 推动比较优势乃至产业结构的升级。

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
在每一个地区出口品中包含着该地区拥有的比其他地区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的生产的商品偏好要素分配收入商品需求要素的派生需求要素价格技术要素供给ho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商品价格商品成本要素的自然禀赋要素的相对丰缺要素的相对价格生产成本的相对价格商品的相对价格国际贸易实际上赫俄理论并不要求两国偏好收入分配和生产技术完全相同
美 国
意大利 台湾地区
34,705
31,640 25,722
英 国
韩 国 墨西哥
21,453
17,995 12,900
21
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6;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图 3-3
图 3-4
30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A、B两国的PPF的相互 位置关系不一定非得是图3.4所描述的那种情况,但不管互相 位置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资本丰富国家的PPF相对偏向 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丰富国家的PPF则相对偏向于劳动密 集型产品。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要素禀赋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 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 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22
生产均衡时,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可以由等产量 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与圆点连线的斜率决定
K
A A’ W’/r’ w/r O L

用要素禀赋论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用要素禀赋论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用要素禀赋论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资本、劳动力与资源这三大要素禀赋的提升对经济的增长最重要。

只要要素禀赋提升上去了,技术、产业等会自然而然与发达国家一样。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生产禀赋论实际上是三要素说,即将资本与利息,劳动与工资,土地与地租联系一起论述,并不涉及经济关系的讨论。

所以对生产禀赋论先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观点。

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最近10多年来,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力量。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增长4.6万亿美元,占同期世界经济总值增量的14.7%。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比重增加至9.3%。

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9年,中国出口量和进口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年均增长速度。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趋稳,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

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12.8%,中国进口量增长2.9%,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

中国因素支撑了许多受危机冲击国家的出口,刺激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提振了人们的信心,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起到巨大拉动作用。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及其演变,以及如何通过要素禀赋的调整和优化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框架,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理论阐述,也重视实证分析。

在数据来源上,本文广泛搜集了国内外权威数据库、行业报告和专家访谈资料,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论文结构上,本文首先对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了系统梳理,然后从要素禀赋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框架,将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为深入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既注重理论深度,也关注实践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二、文献综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

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其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深入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及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首先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回顾。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后来经过赫克歇尔-俄林等学者的完善,形成了现代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那些在生产中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巴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析
2014级国贸四班朱耿松201440401110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巴西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同时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

中国和巴西都是“金砖国家”之一,都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和巴西自1974 年建交,1993 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发展势头良好。

经贸往来频繁,目前,巴西上半年对中国的出口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6年1-6月,巴西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309.9亿美元,下降12.0%。

其中,巴西对中国出口197.7亿美元,增长7.0%,占巴西出口总额的21.9%,提高2.3个百分点;巴西自中国进口112.1亿美元,下降32.9%,占巴西进口总额的16.8%,降低1.4个百分点。

1-6月,巴西与中国的贸易顺差85.6亿美元,增长387.7%。

从表中可以看出,排名第一位的商品是植物产品,且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0.8%,贸易规模达
到10625百万美元,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排名第一位的商品近几年都是植物产品。

通过查询资料发现巴西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巴西森林总面积为4.24亿hm2,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9.7%,森林覆盖率为49.8%。

其森林蓄积量为560亿m3 ,居世界第2位
相对来说,我国现有森林1.337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01.3亿立方米,仅占世界4%,林木蓄积不足世界总量的3%,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森林蓄积量8.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

由此看来,巴西无论在森林总面积上还是在人均面积上,均远超中国,致使其价格成本都较低,相对于其他地区有各方面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巴西在植物产品和纸张等商品的出口上均利用了自己的要素禀赋,在出口上具有价格和成本优势,符合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同时巴西的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也占有较大比例,巴西矿产资源丰富。

属矿产巴西金属矿产主要包括铁矿、锰矿、铝土矿、锡矿、铌钽矿、铜矿、铅锌矿、镍矿、金矿等。

铁矿:巴西铁矿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160亿吨,居世界第五位,淡水河谷矿业公司的铁矿石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0%。

巴西铁矿石类型绝大部分为赤铁矿和铁英岩。

锰矿:巴西锰矿资源比较丰富,探明储量1320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

铝土矿:巴西铝土矿资源丰富,探明储量27.0亿吨,占世界铝土矿资源的8.4%,居世界第三位,90%以上的铝土矿资源分布在巴西北部地区的巴拉州(Para)。

锡矿:巴西锡矿探明储量77.7万吨,约占世界锡矿资源的12.4%。

铌钽矿:巴西铌钽矿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分别为376.1万吨和88.4万吨,均居世界第一。

铜矿:巴西铜矿探明储量1436.5万吨。

金矿:巴西金矿探明储量1800吨,近年来巴西金矿储量大幅增长。

镍矿:巴西镍矿探明储量830万吨,由于近年来世界不锈钢工业的发展对镍的需求大幅增长以及镍的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刺激了巴西镍矿的勘查投资,镍矿储量增长明显。

锌矿:巴西锌矿探明储量620万吨,巴西锌矿石类型主要为氧化硅锌矿和菱锌矿,含锌16%~39%,闪锌矿,含锌5.0%~5.2%。

三非金属矿产巴西非金属矿主要产包括石墨、高岭土、滑石与叶蜡石、菱镁矿、蛭石等。

石墨:巴西石墨探明储量11300万吨,石墨资源非常丰富,石墨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高岭土:巴西高岭土探明储量77亿吨,巴西是仅次于美国、英国的高岭土生产国和出口国。

菱镁矿:巴西菱镁矿探明储量34500万吨,占世界菱镁矿资源的8.9%,最典型的菱镁矿呈细粒到中粒的白色或灰色的菱镁矿。

滑石与叶蜡石:巴西滑石与叶蜡石探明储量12580万吨。

磷矿:巴西磷矿探明储量24600万吨,是南美洲生产磷酸盐最多的国家。

水晶: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生产国。

蓝晶石:巴西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生产蓝晶石。

矿床分布于米纳斯吉拉斯州,含矿岩层为前寒武系石英岩、片麻岩和片岩。

年产蓝晶石5万吨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巴西在矿产资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巴西对中国出口如此多的矿产品以及贱金属及制品也就不足为为奇。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想巴西出口了大量的商品,排名前几位的商品如下图所示。

从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上半年巴西自中国进口商品总额11213百万美元,相比上年同期下降32.9%,其中出口额最大的商品类别是机电产品,为5085百万美元,相比上年同期下降34.8%,占比45.4%;化工产品1536百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2%,占比13.7%,纺织品及原料1028百万美元,同比下降45%,巴西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纺织品及原料,2016年1-6月,合计进口76.5亿美元,占巴西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8.2%。

自中国进口大类产品几乎全线下降,其中,第一大类进口产品机电产品进口降幅高
达34.8%,另两类主要进口产品纺织品、贱金属及制品进口降幅接近或超过50%,是造成巴西自中国进口下降的主因。

总体来看,由于2015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巴西政局不稳、经济陷入衰退,其货币雷亚尔走软,造成其进口需求下降较多,自多数主要进口伙伴的进口降幅均超过其进口平均降幅。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比较优势最强的产业,但优势程度已开始下降,这一点从出口额的下降也体现出来了。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相对发达国家有极强的比较优势,而且相对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巴西的物产丰富资源充足,资源比较优势比较明显,是资源密集型的出口。

巴西自中国进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中国的比较优势是技术和劳动,为劳动和技术密集型。

RCA指数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
份额之比来表示,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

计算公式是:RCAij =(Xij / Xtj)÷(XiW / XtW )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 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

一般认为,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由计算可以得出巴西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中,植物产品的RCA指数为6.93,矿产的RCA指数为1.55,纤维素浆、纸张的RCA指数为2.88,贱金属及制品的RCA指数为1.25,食品、饮料、烟草的RCA指数为3.8,活动物;动物产品的RCA指数为4.1。

由此可以看出西的植物产品,纤维素和纸浆,活动物、动物产品,食品、饮料以及烟草的RCA指数均大于2.5,因此此三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

矿产品的指数在2.5-1.25之间,因此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也很大。

计算中国向巴西的出口产品可以看出,中国向巴西出口的化工产品,RCA指数为为2.10,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明显。

织品及原料,运输设备,光学、钟表、医疗设备,陶瓷、玻璃,这些制成品,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相对于巴西也具有比较大的竞争优势。

机电产品,塑料、橡胶,运输设备,这些制造品的指数中国的均大于巴西,因此比较优势大。

从要素角度分析,与巴西相比,中国在初级产品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上中国具有中等较强的竞争优势,巴西自中国进口的商品也以机电、化工、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因此,中巴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这一要素禀赋。

综上所述,中巴双方应该各取其长,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自身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优势互补、共赢,共同提高和改善两国的贸易环境及两国的经贸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