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论
36试述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 容 请输入答案

试述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概念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假设条件(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
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而应集中力量生产哪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 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 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即“两优之中选最优,两劣之中选次劣”
可编辑ppt
5分工前 葡萄牙源自英国布(1单位) 酒(1单位) 100人/年 120人/年 90人/年 80人/年
可编辑ppt
1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是指一个
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 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就 具有绝对优势 。
❖ 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可利用适宜于生产某些
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 进行交换,这样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15
可编辑ppt
16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以不同的产业部门所生
产的产品进行交换,如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 的交换。 ❖ 产业内贸易是指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业部门 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同时 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如美国和日本之间相互 输出汽车。
可编辑ppt
17
❖ 产业内贸易特点
❖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绝对优势部 门,那么这个国家能否参加与 其它国家进行贸易?
❖ 如果能参加贸易,该国能否从 贸易中获利?利从何来?
可编辑ppt
4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
❖相对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
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比较优势相对低于 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 势。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交换商品和服务的过程。
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国际合作和提高全球福利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理论涉及了许多概念和原则,旨在解释国际贸易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以下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
1.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于18世纪提出,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些商品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例如,一国可能在生产棉花方面拥有更好的技术和资源,而另一国则在生产机械方面更具优势。
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各国可以互相受益,因为他们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那些自己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商品,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选择。
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的。
它主要强调的是相对优势。
根据这个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它仍然可以通过专门生产那些它在相对效率方面具有优势的商品来增加交易和改善国内经济状况。
比较优势理论鼓励国际贸易的开展,因为不同国家在生产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竞争力。
3. 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霍斯特·维特谢勒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它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不同国家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差异。
例如,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生产则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根据这个理论,国家应该根据其资源禀赋来选择生产和贸易的方向,从而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4.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保罗·克鲁格曼和约翰·范南诺提出的。
它对传统的贸易理论进行了完善和拓展,主要关注企业间的竞争和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新贸易理论强调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认为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竞争优势,并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专业化和贸易的重要性,要素禀赋理论强调了资源禀赋的影响,而新贸易理论则关注了企业的竞争和创新。
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的异同

一、比较优势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的异同。
1、比较优势学说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是在绝对优势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李嘉图在分析和阐述比较优势学说之前,首先做出了一下一些假设:(1)只有两个国家(2)实行自由贸易(3)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4)生产成本不变(5)不存在运输成本(6)充分就业,劳动力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流动(7)商品交换采用无物交换方式按照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的观点,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专门生产其占有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两国总产量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利。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能够广泛的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因而它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要素禀赋学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代表作《区际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又称赫—俄原理。
其主要特点是产业区位论。
俄林认为区际和国际贸易是区际和国际分工的结果,而区际和国际分工又是产业区位的反映。
要素禀赋学说的主要内容:(1)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大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为工资、利息和地租,而工资、利息和地租构成任何商品生产的成本。
(2)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和价格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3)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差异。
(4)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丰裕的国家应专门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5)俄林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利益在于,各国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使世界产量大幅度增加。
(6)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趋势。
3、相同点:(1)两者都是从各国的生产要素角度来考虑问题的;(2)两者都属于比较利益学说的范畴;(3)两个学说的都主张各个国家应该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通过国际分工,每个国家应该生产对于自己国家有较大利益的产品,同时去进口那些在国内生产处于劣势的商品,从而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4)他们都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贸易;(5)它们都认为对外贸易可以增加贸易国家的财富,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等3大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
参考文献《跨国公司的未来》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内部化过程的决定要素▪实现条件▪动因3内部化理论的现实意义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 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
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
3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二、绝对优势论主要论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三、绝对优势论的贸易模式 现假设英美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人数100人,如果两国都只生产小麦和玉 米,设美国为小麦6吨/年人、玉米4吨/年人,英国为小麦1吨/年人、玉米 5吨/年人。 表3-1 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
6
第二节
绝对优势论
亚当.斯密
一、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 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 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 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小 麦 劳动力(人) 产量(吨) 法国 英国 合计 200 200 100 200 100 200 80 80 布 劳动力(人) 产量(匹)
表3-10 法国与英国开展国际贸易后
小 麦(吨) 布(匹)
法国 英国
合计
50 50
100
50 30
80
14
五、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1、进步性 ⑴其理论成为发展资本主义有力的理论工具起过 进步作用; ⑵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首次论证了国 际贸易是一种“双赢博弈”,比重商主义有进 步; ⑶仍有一些现实意义。 2、局限性 只能说明国际贸易的一个特殊情况,不能解释 全部。在现实中,有的国家可能没有任何产品15 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这些国家如何进行贸易
美国 小麦(吨/年人) 玉米(吨/年人) 6 4 美国 小麦(吨) 玉米(吨) 600 400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二讲 自由贸易理论 PPT课件

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 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 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绝对成本理论的核心内容: 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是: 1、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2、分工能够减少工序周转损失; 3、分工能够增加发明创造的可能。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 新生产 要素论
• 偏好相 似理论
“简单化”假定
•假定货币是“中性化”的参加贸 易的国家只有两个、商品只有两 种、生产商品的要素只有两类,
不考虑商品的运输费用;
“静态化”假定
•假定一国的生产要素总量、生产 技术水平、国民收入分配形态、 居民消费偏好是既定的、不变的,
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
(5)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 累。对外贸易可阻止国内利润率下降的趋势,通 过商品进出口的调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 水平,增加资本积累,使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古典学派 自由贸易 理论
• 绝对成 本理论
• 比较成 本理论
新古典学 派自由贸 易理论
• 要素禀 赋理论
• 里昂惕 夫悖论
新贸易学 派自由贸 易理论
如果农民只能生产土豆,牧牛人只能生产牛肉。 第一方案:两人“老死不相往来” 结果:农民只能吃土豆泥、炸土豆、烤土豆;牧 牛人只能吃烤牛肉、炸牛肉、煮牛肉;每个人只能 食用一种物品。 第二方案:贸易 结果:每个人可以享受更多的物品,他们既可以 吃汉堡包,也可以吃炸薯条。
例1:
中国和美国等量劳动(100人)生产的两种商品的 数量如下:
〉 分工后:社会总产量=24
“H—O”原理
四、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生产要素禀
赋理论(Factors Endowment Theory)
比较优势理论等3大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1 / 13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
参考文献《跨国公司的未来》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2 / 13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内部化过程的决定要素▪实现条件▪动因3内部化理论的现实意义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 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
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企业对3 / 13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又遇到了这个熟悉的陌生问题。
又懵了下。
虽然国贸不是本专业,但是也挂经济学的边缘。
温故。
一、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
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书中分析了国际分工的绝对成本状况,提出了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分析了分工的利益,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
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斯密的理论观点表明,各国获得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别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双方都获益。
因此,斯密主张解除国家对贸易的管制,包括关税征收和发放补贴。
但是,斯密的观点也包含非科学的成分,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
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做出选择。
具体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选择当地有传统的产业。
举几个例子:扬州有个杭集镇,是全国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镇牙刷厂不开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给。
这个镇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生产牙刷,有历史传统。
南昌有一个文港镇,是全国的铁笔之都,国内生产的70%的铁笔都出自哪个地方,文港这个地方也是从宋朝开始生产笔了,所以也有历史传统。
二是当地有国有企业。
上世纪50年代,国有企业在很多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当时我国一穷二白。
改革开放26年,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9.4%,经济规模提高了10.3倍,现在,资本拥有量、技术拥有量和上世纪50年代已经改善非常多,许多原来不具备比较优势、需要政府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下来的企业,现在其实可以焕发活力了。
以重庆为例,重庆原来是老工业基地,现在则是全世界的摩托车生产之都,全国摩托车每年生产一千多万辆,重庆要生产400多万辆。
这是因为,过去的重工业基地,为此打下了许多装备业的基础,当地有国有企业形成的产业群聚,现在已经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
三是当地要有独特的资源。
宁夏的枸杞子,新疆的哈密的葡萄干,都是当地的独特资源。
四是当地已有产业可以向上下游延伸。
比如说义乌,原是农区,基本上没有工业,但现在义乌有很多工业,如织袜业、文具业等,因为义乌有市场,从销售可以延伸到生产,生产的产品用于劳动力密集、技术相对比较传统型的产品,符合比较优势,又同市场经验相结合。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
模型即H-O模型。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
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
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
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具有相对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新古典的H-O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方面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克服了李嘉图模型中关于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之上。
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
(相对于国家而言的概念)
例如,美国无论在资本存量,还是在劳动绝对数量上,都远远高于瑞士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
但与瑞士相比,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低于对方,因此相对于瑞士而言,美国属于劳动丰富的国家。
如果拿美国与墨西哥相比,则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高于墨西哥的水平,因此美国与墨西哥相比,属于资本丰富的国家。
由此可见,当我们说某国在要素禀赋上属于哪种类型时,必须注意看与谁相比。
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了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