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方案选择和平原区、山岭区选线

合集下载

公路勘测设计第五章:公路选线

公路勘测设计第五章:公路选线

二、选线的方法与步骤
(2)一般步骤
选线是经过 浅→深、总体 →具体、 面 →带 →线 的过程来实现。 1)全面布局 2)逐段安排 3)具体定线
三、选线的一般原则
多方案论证、比选的的原则 造价低、标准高的原则 与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的原则 环境保护的原则 严重不良地质路段绕避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
四、自然条件对道路路线的影响
造价、运营费用等方面因素全面分析比较确定。 ② 注意处理好路线与农田水利的关系。 ③ 注意筑路与造田、护田结合。 ④ 路线布置要尽可能考虑为农业服务。
平原地区公路选线
(2)正确处理路线与农业的关系 ① 占用田地要与路线的作用,对支农运输的效果、工程数
量及造价、运营费用等方面因素全面分析比较确定。 ② 注意处理好路线与农田水利的关系。 ③ 注意筑路与造田、护田结合。 ④ 路线布置要尽可能考虑为农业服务。
气候
气候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面水的数量、地下水位高 度、大气降水量及其强度和形态、路基水温状况、泥泞期、冬季 积雪和冰冻延续期。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施工期限和条件。
水文
水文情况决定排水结构物的数量和大小,水文地质情况决定 了含水层的厚度和位置、地基或路基岩层滑坍的可能性。
四、自然条件对道路路线的影响
密布; ③在天然河网、湖区,还密布有湖泊、水塘和河岔。
• 地质和水文条件: • ①一般不良地质现象较少,偶有软土和沼泽地段。 • ②往往排水较困难,地面积水较多,地下水位较高; • ③河流较宽,比降平缓,泥沙淤积,河床低浅,洪水泛滥
宽。
平原地区公路选线
1.基本特征
(1)自然特征 1)平原(plain terrain)--主要是指一般平原、
山间盆地、高原等地形平坦地区。 2)地形特征: 地面起伏不大,一般自然坡度都在3

山岭选线

山岭选线

云南交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No:21课题:山岭区选线课型:讲授教学内容摘要:山岭、丘陵地区选线的各自特点,要求学生熟悉山岭地区公路选线及路线展线的主要形式选线的方式。

重点:山岭区公路选线及路线展线的主要形式.难点:山岭区公路选线及路线展线的主要形式.课外作业:复习本次课程内容;课后分析:注:一次(2学时)为一个教案,要求每个教案附首页。

第四节山岭区选线山岭区布线类型:沿河(溪)线山腰线越岭线山脊线一、自然特征1.地形条件——山高谷深,地形复杂。

(线形差,工程难度大)2.地质条件——岩石多、土层薄、地质复杂。

(影响路线的位置和路基的稳定)3.水文条件——水文条件复杂。

(处理路线和河流的关系)4.气候条件——气候多变。

(影响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山岭区路线的两种走向:顺山沿水方向横越山岭方向二、沿溪(河)线1.路线特点沿溪(河)线——指公路沿河谷方向布设的路线。

特点:傍山临水。

优点:路线走向明确;材料丰富;更好发挥公路的效益。

缺点:受洪水威胁较大;测设和施工困难;防护工程较多致使工程造价加大。

2.布线要点解决三个主要问题:1、路线走河流的哪一岸?2、路线设于哪一高度?3、路线在何处跨河换岸?1:河岸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但应进行综合分析比较:⑴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台地较宽、支沟较少、地质水文条件较好)。

⑵气候条件(一般走阳坡面和迎风面)。

⑶城镇、工矿和居民点的分布(一般选在较集中的一岸)。

⑷其它因素(革命史迹、历史文物、风景区等)。

[实例分析:(以教材图5-7为例)甲方案:对山崖地段进行处理,集中开挖一段石方后,走左岸;乙方案:修建一座中桥跨河走右岸,以避让两处陡崖,另一处山崖前再建中桥跨河回到左岸。

两桥相距约3km。

分析比较结果:甲方案技术上可行,经济费用较低,定为终选方案。

2:线位的高度前提要求:必须在设计洪水位以上一定安全高度。

⑴低线位——指高出设计洪水位不多,路基一侧临水很近的布线方案。

主要优点:有较宽的台地可利用;易达到较高的指标;边坡较稳定,较易利用有利条件和避让不利条件;用水、取材均较方便。

《平原区选线》课件

《平原区选线》课件

选线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线,可以 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交通状况。
选线设计的基本原则
1 路线选择原则
选线设计应考虑最短距离、最低成本、最少障碍物等要素。
2 设计标准和规范
选线设计需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建设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 可行性和经济性考虑
选线设计应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达到最优解。
3 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
加强施工质量的监控和控制,确保选线施工达到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
选线建设的发展趋势
先进技术的应用
选线建设将借助先进技术,如 无人机测量、人工智能等,提 高选线设计的效率和精度。
环保要求的增加
未来选线建设将更加注重环境 保护,采用更清洁、低碳的施 工技术和材料。
设计理念的创新和升 级
选线建设将追求更高的设计水 平和创新思维,提供更安全、 便捷和美观的交通路线。
总结与展望
1 选线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总结选线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下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 未来选线建设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展望选线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为提升选线设计水平做准备。
3 发挥选线建设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制定多种选线方案,并综合评价各方案的优缺点,选择最佳方案。
5
优化选线方案
对选定的方案进行细化和优化,满足各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前需进行详细的勘察、测量和计算,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2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在施工现场采取安全措施,确保工人和设备的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选线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1
研究选线的区域背景
收集、分析选线区域的地质、气候、交通等相关信息,为选线提供基础。

第六章 选线2

第六章 选线2

习 题
1.选线一般要经过的三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岭线展线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丘陵地区,当控制点确定后,根据实践经验可概括为三类 地形地带和相应的三种布线方式:平坦地带___________,具 有较陡的横坡地带__________,起伏地带_________。 4.越岭线布线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选择________,确定 _________和拟定垭口两侧____________。
1.越岭线在选线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平面与纵面;B.纵坡;c.地质土质
2.平原区布线应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关系,一般是( )。 A.穿过城镇;B.离开城镇;c.靠近城镇
习 题
3.沿河线应保证不受洪水威胁,其选线的要点首先在于( )。 A.横断面;B.平面与纵面; c.地质与土质 4.已知越岭垭口两侧的纵坡均为5%,当垭口两侧的纵坡不变, 过岭标高降低5m时,路线可缩短( )。 A.50m; B.100m; C.200m 5.沿溪线低线位的优点,其中有( )。 A.平纵面比较顺直平缓,路线线形可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 B.路基防护工程少; C.在狭窄河谷地段,路基废方处理容易
第六节 东北地区选线
选线要点:
道路勘测设计
1. 路线应尽量选择沿溪线和山脊线 ,风力大,不易积雪;应尽量 最大可能设在阳坡,便于积雪尽快融化。
2.路线走向与风雪流的主导方向交角小于30°。
3. 应尽量少设路堑,多设填方,设置路堑时,浅路堑可考虑放缓 边坡,把路基敞开;一般路堑则须考虑结合地形采用储雪场,整 修内侧山坡等防雪措施。 4.路基最小高度应比当地最小积雪深度高出0.5米,并清除路基两 侧15-20米范围内凸出的障碍物,如乱石堆、小土丘、灌木丛等。 5. 路线纵坡要尽量小些,最小纵坡不宜大于7%,路拱不宜大于2%, 弯道的超高横坡小于4%。 6.路线、路基设计,在积雪段,要有1-2个冬季的现场观测资料作 为依据,至少应在冬季进行现场积雪情况调查,以便对设计进行 必要的修改完善。

道路选线及线性设计说明

道路选线及线性设计说明

道路选线及线性设计一、路线概况1.位于山岭和平原区,路线带沿线地形有平原、山区、丘陵2.选线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1.多方案选择:在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2.工程造价与营运、管理、养护费用综合考虑: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3.处理好选线与农业的关系: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林园(如橡胶林、茶林、果园)等。

4.路线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道路,应注意保护原有自然状态,其人工构造物应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处理好重要历史文物遗址。

5.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影响: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清它们对道路工程的影响。

对严重不良地质路段,如滑坡、崩坍、泥石流、岩溶、泥沼等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设法绕避。

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道路修筑,汽车运营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染。

7.对于高速路和一级路,由于其路幅宽,可根据通过地区的地形、地物、自然环境等条件,利用其上下行车道分离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利用上下行车道分离的形式设线。

二、主要技术指标1.路线全长(10406.137m)设计车速(60km/h)等级(二级公路)2.平面线性指标:平曲线共(10)个,特殊曲线(0)个,最大半径(2000)米,最小半径(200)米。

3.纵断面线形:变坡点(13)个,凹形竖曲线(7)个,凸形竖曲线(8)个,最大纵坡(4.97%),最小纵坡(0.8756%),纵坡设置困难度情况(),最大填挖方量(41.315m)4.横断面线形:标准横断面构成(二)车道,车道宽(3.5m),硬路肩宽(0.75m),土路肩宽(0.75m),变坡坡度(1:0.5),最大超高(1:1.5),(3)个曲线加宽。

山岭区选线 选线

山岭区选线 选线

2. 回头曲线执行单独指标。 3. 回头曲线路段纵坡应先确定,然后从两侧接坡。 4. 回头曲线段不能作为缓和坡段使用。


(三)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
3)螺旋展线

在某一处集中提 高或降低高度
在山脊利用山包盘旋,以旱桥、隧道跨线; 在峡谷内,路线就地迂回,利用高架桥跨沟跨线;

4)展线示例 (1)利用山谷展线 多次跨越主沟

3.垭口间平均坡度不满足要求 采用深挖、旱桥、隧道降低垭口高度 回头或螺旋展线争取高程
第四节 丘陵地区选线
丘陵地区特点: 地形特点:山丘连绵,岗坳交错,岭低脊宽, 山坡平缓;高差不大 路线特点:方案多,路线起伏频繁,平面以曲线为主 一、路线布设原则: 1.充分利用地形处理好平纵组合 2.填挖平衡,减少工程量
半填半挖-横坡较缓
挖多于填-横坡较陡
3.采用合适的指标 纵坡平缓:平面标准低,弯曲 平面直捷:填挖方过大

不过分要求快捷-工程量过大 不过分迁就地形-平面标准低
4.少占耕地 采用山坡线或山脚线 跨越沟谷、洼地,应旱桥和高填进行比较 冲沟地段:高速、一级、二级直通(旱桥、高路堤) 二、三级绕越 5.桥涵的修建避免引起水灾 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冲毁和淹没农田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 。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 。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 。 (2)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 。
竖曲线要长、缓,较近的同向曲线可合成一个,反向曲线间 最好有匀坡段,避免形成锯齿坡; 3.平纵组合

山岭区和平原区的选线要求教学文案

山岭区和平原区的选线要求教学文案
4)沿河布线时,应注意洪水泛滥对路线的影响,一般应布线于 洪水泛滥线以外,必须通过泛滥区时,桥梁、路基应有足够的高 度,以免洪水淹没,并应对路基边坡防护加固,避免冲毁。
5.4 山岭区公路选线
一、基本特征 1.自然特征
山岭地区包括分水岭、起伏较大的山脊、陡峻的山坡,一般地 面自然坡度在20度以上。其主要自然特征是: 1)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山脉水系分明。 2)石多、土薄、地质复杂。 3)水文条件复杂。 4)气候条件多变,变化的山区地形和地貌,引起多变的气候。
4)注意与铁路、航道、机场、港口,已有公路等交通运输配合,以发挥交 通运输的综合效益。
4.处理好路线和桥位的关系
1)大、中桥位常常是路线的控制点,但原则上应服从路线总 方向并满足桥头接线的要求,桥路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桥 位中线应尽可能与洪水的主流流向正交,桥梁和引道最好都在 直线上。位于直线上的桥梁,如两端引道必须设置曲线时,应 在桥两端以外保持一定的直线段,并尽量采用较大平曲线半径。 当条件受限制时,也可设置斜桥或曲线桥。要注意防止两种偏 向:一种是单纯强调桥位,造成路线过多地迂绕,或过分强调正 交桥位,出现桥头急弯影响行车安全;另一种只顾线形顺直, 不顾桥位,造成桥位不合适或斜交过大,增加建有较多的城镇、村庄、工业区及其它公用设施,路线 布置应正确处理好服务与干扰、穿越与绕避、拆迁与保留的关 系问题:
1)国防与高等级干线公路,应尽量避免直穿城镇、工矿区和居民密集区, 以减少相互干扰。但考虑到公路对这些地区的服务性能,路线又不宜相离太 远,必要时还应考虑支线联系。做到近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既方便运输, 又保证安全,布线时注意与地区规划相结合。
如下图,布线时应优先考虑I方案,II方案次之,III方案则 应避免,当路线与渠道方向基本一致时,应考虑沿渠道布线, 注意堤路结合、桥闸结合,以减少占田和便利灌溉。

浅谈不同地形条件中公路路线的选线

浅谈不同地形条件中公路路线的选线

浅谈不同地形条件中公路路线的选线【摘要】本文简述了公路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类别特点,并讲述了不同地形类别针对的选线定线方法、经验及注意事项。

【关键字】路线地形选线平原区山岭区丘陵区选线即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结合地形、地质和地物及其它沿线条件,综合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在实地或纸上选定道路中线的平面位置。

该工作贯穿公路于设计工作的各个阶段,是进行公路设计时十分重要的环节。

本文试图将公路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类别及特点分类;并浅显的讲述不同类别的选线方法经验及注意事项,供各位同仁参考。

1选线的目的及总体原则:公路线形是构成公路的骨架,它支配着整个公路规划、设计和施工。

线形设计良好与否,对行车安全、舒适、经济、协调、美观等都具有决定性影响。

线形选择涉及诸多因素,如线形指标、工程造价、地形条件、景观协调、运营效益等等。

因此,路线设计要综合考虑平、纵、横三者的关系,恰当地掌握标准,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

应考虑的问题: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路线主要控制点、线形技术指标、工程规模等多方面因素。

1.1选线的目的根据国家建设计需要,结合自然条件,确定道路的走向和总体布局;具体确定道路的交点位置和选定道路曲线的要素,通过纸上或实地选线,确定路线的平面位置。

使筑路费用与使用质量达到统一,且行车迅速安全、经济舒适、构造物稳定耐久及易于养护的目的。

1.2选线的总体原则1、路线基本走向的确定要综合考虑;2、注意贯彻工程经济与营运经济相结合;3、与农业相配合;4、考虑沿线的水文、地质条件;5、重视环境保护;6、处理好路与桥的关系;7、选线应注意结合地形条件,综合考虑分离式断面的布设。

2公路路线与地形类别公路路线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平原区路线、丘陵区路线和山岭区路线,如下:2.1平原区1)平原区特点地形特征:地面起伏不大;耕地较多;居民点、建筑设施较密,土地资源较宝贵。

地质和水文条件特点:不良地质现象较少,会有软土和沼泽地段;地面平坦,地下水位较高,河流较宽阔,河床低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路线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1)路线长度 ▪ (2)线形标准、技术指标 ▪ (3)占地面积 ▪ (4)工程数量:土石方、路面、桥涵、挡土墙、防护工程 ▪ (5)材料用量:钢材、水泥、木材 ▪ (6)劳动力:数量、来源 ▪ (7)工程总造价。
第二节 不同地形条件的道路选线
一、平原区选线 1、路线特点
2.路线高度
沿河(溪)线的线位高低,是根据两岸地形、地质条件以及 水流情况,结合路线等级标准和工程经济来选定的。
低线:一般是指高出设计水位(包括浪高加安全高度)不多 (0.5m以上)。
高线:高线是指高出设计水位较多,基本不受洪水威胁的路 线 (山腰线)。
2.路线高度
沿河(溪)线的线位高低,是根据两岸地形、地质条件以及 水流情况,结合路线等级标准和工程经济来选定的。
低线:一般是指高出设计水位(包括浪高加安全高度)不多 (0.5m以上)。
高线:高线是指高出设计水位较多,基本不受洪水威胁的路 线 (山腰线)。
低线的特点: 路基土石方工程也较省,边坡低,易稳定; 路线活动范围较大,便于利用有利地形和避让不良的地
2)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
基本原则: 过境公路:近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 连接公路:选择适当位置与城市道路连接或穿越城镇。
.国防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 密集的居民点。
.一般沟通县、乡、村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公路,经地方同 意也可穿越城镇,但应有足够的路基宽和行车视距,以保证行 人、行车的安全。 .路线应尽量避开重要的电力、电讯设施。当必须靠近或穿越 时,应保持足够的距离和净空,尽量不拆或少拆各种电力,电 讯设施。
化复杂 气候方面:山区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变化幅度大。
布线方式:
1.沿溪线:平面随上山顶,纵坡控制。 4.山脊线:适应山体大、平纵均较好,主要矛盾在上山脊。
一)沿河(溪)线
定义:沿河(溪)线是沿着河 (溪)岸布置的路线。 适用条件:路线主要控制点在 山谷一侧,相对高程不大。
自然条件特点: 山区河流,谷底一般不宽,两 岸台地较窄; 河流多具有弯曲的特点; 河谷地质情况复杂; 山区河流易出现洪水流量。
(一)路线布局
主要解决问题: ⑴河岸选择 ⑵线位高度 ⑶跨河地点
(一)路线布局
1.河岸选择 1)地形、地质条件:路线应选在地形宽坦,有台地可利用, 支沟较少、较小,水文及地质条件良好的一岸。
处理好充分利用与积极改造的关系 2. 新建高速公路:保留原路。 ▪6)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平原地区一般缺乏砂石建筑材料,路线应尽可能靠近建筑材 料产地,以减少施工,养护材料运输费用。
7)合理利用技术标准 应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
二、 山岭区选线
山岭区特征: 地形方面:地面横坡陡、高低起伏大、地形变化复杂; 路线在平纵横三方面都受到约束。 地质方面:山区土层薄,岩层厚,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变
3)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
▪. 指定的特大桥是路线基本走向的控制点。 ▪. 大桥原则是应服从路线基本走向,一般作为路线走向的控制 点。 ▪.中小桥涵的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 ▪.一般情况下,桥位中线应尽可能与洪水的主流流向正交,桥 梁和引道最好都在直线上。
4)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高地布线。 应尽可能沿接近分水岭的地势较高处布线。 当路线遇到面积较大的湖塘、泥沼和洼地时,一般应绕避; 如需要穿越时,应选择最窄最浅和基底坡面较平缓的地方 通过,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路基的确定。 ▪5)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 1. 旧路改建为一级、二级公路:尽量利用旧路。
第六章 选 线
第一节 概 述
定义:选线是在路线起终点之间的大地表面上,根 据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使用任务和性质,结合当地自 然条件,选定道路中线的位置的过程。
一、自然条件对道路路线的影响 影响道路的主要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植物覆盖等。
二、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1.多方案选择: 2.工程造价与营运、管理、养护费用综合考虑: 3.处理好选线与农业的关系: 4.路线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 5.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影响: 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
三 路线方案选择
一)选线的步骤和方法
1.路线总体布局:确定路线的基本走向 在起、终点间根据大控制点确定路线基本走向,通常在小 比例尺1:2.5~1:10万地形图上进行 2.逐段安排
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以相邻大控制点划分 段落,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 制点,连接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线带,也称路线布局。 (地形图1:1000~1:5000比例尺) 3.具体定线 定线就是根据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在有利 的定线带内进行平、纵、横综合设计,具体定出道路中线 的工作。
平原区是地面高度变化微小的地区,有时有轻微的波状起伏 和倾斜;
平原地区除泥沼、盐渍上、河谷漫滩、草原、戈壁、沙漠等 外,一般多为耕地,且分布有各种建筑设施,居民点较密;
在天然河网湖区,还具有湖泊、水塘、河叉多等特点; 路线纵坡及曲线半径等几何要素比较容易达到较高的技术标 准; 易受当地自然条件和地物的障碍。
(一)路线布局
1.河岸选择 1)地形、地质条件:路线应选在地形宽坦,有台地可利用, 支沟较少、较小,水文及地质条件良好的一岸。 2)积雪和冰冻地区的选岸:在不影响路线整体布局的前提 下,尽可能选择阳坡和迎风的一岸。
3)考虑城镇及居民点的分布:除国防公路外,一般路线应 尽可能选择村镇较多、人口较密的一岸,其他如对革命史迹、 历史文物、风景区等要创造便于联系的条件。
2、平原区路线布设要点
1)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1)平原区新建公路要占用一些农田,但要尽量做到少占和 不占高产田。
2、平原区路线布设要点
1)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1)平原区新建公路要占用一些农田,要尽量做到少占和不 占高产田。
(2)路线应与农田水利建设相配合。
(3)当路线靠近河边低洼的村庄或田地通过时,应争取 靠河岸布线,利用公路的防护措施,兼作保村保田之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