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内隐自尊的情境启动效应研究

内隐自尊的情境启动效应研究摘要:为了研究街头弱势群体的存在是否对个体的内隐自尊产生影响,本实验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分别观看街头乞丐和普通路人的照片,然后进行内隐联想测验,对情绪启动后被试的内隐联想测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1)两种启动条件下的效应区间比较未达到显著性水平(2)男女生间的内隐自尊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内隐自尊;情绪启动;内隐联想测验1引言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的一种整体性的评价[1]。
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研究目的不同,研究者对自尊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但是,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对自尊的探究仅局限于外显自尊。
直到1995年, Greenwald等人正式提出了内隐自尊(Implicit self- esteem)的概念,心理学家才开始了对内隐自尊的研究。
内隐自尊的定义是: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自我态度,这种态度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察觉的[1]。
许多研究表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而且认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4]。
已有研究显示内隐自尊的水平与个体正向自尊需要、性别种族偏好等都有显著相关。
通过对内隐自尊的研究,可以揭示无意识心理因素的作用及其规律,对于更好的预测人的心理和行为、理解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有重要的意义[4]。
当今社会,街头弱势群体越来越多,他们以各种悲惨的姿势行乞或者零售,他们的行为除了会引发路人的同情心外还会不会对人们的内隐认知产生影响,本实验就从内隐自尊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内隐自尊有多种测量方法,包括启动测验( Priming Test)、姓名与生日数字偏爱测验验( Priming Test)等。
其中,Greenwald于1998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 Implicit As sociation Test, 简称IAT) [3]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本次实验就是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来测试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
启动情绪以及呈现方式对大学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1 引言
1.2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相关概念及由来
所谓外显记忆就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 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个体在外显记忆下 能够运用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并能意识到记忆活动的 过程,能意识到自己在主动的搜索记忆。内隐记忆就 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 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5.2 实验方法
5.2.3 实验材料
5.2.3.5 词干补笔试卷
将所呈现的词单中的每一个词去掉最后一个字, 组成词干补笔试卷。(试卷见附件5)
5.2 实验方法
5.2.4 实验程序
5.2.4.1 情绪启动程序 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人数相等,每组120人。一组为 对照组,不进行相关情绪诱导;另外两组为实验组,一组接受 积极情绪诱导,一组接受消极情绪诱导。 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用笔记本电脑向被试呈现实验材料。 首先让被试观看情绪诱发材料,积极情绪诱导组观看奥运夺金 视频,消极情绪诱导组观看《沉默的羔羊》片段,对照组不观 看相同时间新闻联播的视频。两实验组在观看视频前对被试宣 读指导语:“接下来你们将会看到一段视频,请您认真观看, 并尽可能的将自己置身在影片中,充分体会影片中的情绪,就 像身临其境一样。”对照组(无情绪组)对其被试说:“过一会 才开始试验,在此期间我们先观看一段视频,打发时间。”
5.2.4.2 学习阶段 将之前每组被试随机分成两组,每两组中再随机决定一组 为学习材料为分类呈现,另一组随机呈现,共六组被试(积极 情绪分类呈现组A1B1,积极情绪随机呈现组A1B2,无情绪分类 呈现组A2B1,无情绪随机呈现组A2B2,消极情绪分类呈现组 A3B1,消极情绪随机呈现组A3B2),每组被试60人。 向被试呈现记忆材料,分为随机呈现和分类呈现(一种情 绪词一个接着一个呈现完,再呈现下一组情绪词)两种方式。 呈现前告知被试:“下面您将看到一组词汇,请尽量记住每一 个词。”呈现结束后马上进行掩蔽任务,安排被试做三位数加 减法1分30秒,避免被试复习。
内隐情绪理论对情绪调节动机的影响研究

2.3情绪词 (21)2.4判断词 (21)3.实验变量 (22)4研究过程 (22)4.1被试筛选 (22)4.2目标陈述阶段 (22)4.3情绪词呈现阶段 (22)4.4词汇判断阶段 (23)5.结果分析 (23)5.1不同目标-情绪组合对效用词汇判断速度的影响 (23)5.2 不同内隐情绪理论者在不同目标-情绪组合下对高效用词汇判断的影响 (25)6讨论 (26)四、研究二 (27)1研究对象 (27)2研究材料 (27)2.1情绪诱发活动偏好自评表 (27)2.2场景描述 (27)3实验变量 (27)4实验程序 (28)4.1情绪诱发活动偏好测评阶段 (28)4.2预期危险任务状态下的情绪诱发活动偏好测评阶段 (28)5结果分析 (28)6.讨论 (29)五、总讨论 (30)1.关于内隐情绪理论类型 (30)2.关于个体持有的内隐情绪理论类型对情绪调节动机和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30)3.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1)4.本研究的不足与待发展之处 (31)六、结论 (32)参考文献 (33)附录 (38)致谢 (41)内隐情绪理论对情绪调节动机的影响研究引言在解释人们社会认知模式和行为反应方式时,心理学家们试图寻找一种具有根源性和概括性的基本认知图式或者框架,这种认知图示帮助人们了解自我、解释社会世界的人和事物。
早期研究者提出,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心理理论”,即一种信念体系或意义系统,个体会据此来构建自己的世界,理解或解释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价,调控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作为社会认知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点,德韦克等研究者提出的“内隐理论”可以作为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拓展和深化,研究者将内隐理论区分为两个维度:实体观和增长观,国外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内隐理论具有重要的心理和社会功能。
在内隐人格理论方面,Erdley和Dweck(1995)研究了儿童的内隐人格理论与社会判断的关系,实体观儿童比渐变观儿童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时表现出顽固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启动效应与内隐记忆

1.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multiple memory systems theory) 2.迁移恰当的加工观点(transfer-appropriateprocessing theory) 3.两种理论的整合
Tulving的观点
所谓多重记忆系统,指把记忆看作是由多个不同的操
阅读材料中人物的性格描写模糊不清 实验结果表明:对目标人物品质的评价受敌意 品质词呈现的比例影响。
(3)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名望判断(Jacoby, Kelley, Brown;1989)
向被试呈现一系列人物名字,一些是著名人物,一些不是。 24小时后,要求被试对一些人名(包括看过的和没有看过 的,著名的和不著名的)是否“著名”进行判断。 结果表明:被试倾向于将过去看过人名中不著名者判断为 著名。Jacoby等人称之为“一夜成名”。
非联系学习
骨骼肌 反应
内侧颞叶/间脑
纹状体
新皮层
杏仁核 小脑
反射回路
多重记忆系统说的优缺点
系统说将记忆与某种神经结构以及神经过程联系 起来,为脑损伤及遗忘症患者出现外显记忆障碍 而启动效应仍旧保存完好找到了较好的解释。 困难在于:划分多重记忆系统的标准。
迁移恰当的加工观点
Roediger (1989) 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 出现在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之间的分离只是反 映了测验所要求的心理加工过程的不同而已。 这种观点认为: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 码加工相似或重叠,则可以提高测验的成绩, 否则测验的成绩就会较差。 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要求的提取过程不同, 结果这两类测验从学习时的不同编码加工中的 获益了就不同。
(2)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
启动效应综述研究

启动效应综述研究启动效应是指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反应时缩短和准确率提高等。
启动效应常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两种。
重复启动效应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试刺激完全相同于先前呈现的启动刺激;而在间接启动效应中,启动刺激与测试刺激有所差别。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将启动效应分为知觉型启动和语义型启动。
所谓知觉型启动指的是发生在所谓材料驱动的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启动现象;与它相对的是语义型启动,指的是发生在语义的或概念驱动的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启动现象[1]。
1.无意识启动启动效应常用来作为内隐记忆的指标,但必须是在被试没有使用外显提取策略的前提条件下。
为了弄清楚被试在内隐记忆测验时是否使用了外显记忆的提取策略,在实验中必须考虑下列三个关键部分:(l)给做外显测验和内隐测验的被试提供同样的名义上的线索;(2)只改变测验指导语的内隐/外显性质;(3)区分产生内隐作业成绩和外显作业成绩分离现象的实验或被试变量。
有研究发现,无意识信息不仅能够得到低水平的特征分析层次的加工,还能得到高水平的语义层次的加工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考察了“看不见的”刺激的语义启动效应。
此外,大量的来自ERP 方面的证据也表明“看不见的”刺激存在语义启动。
研究中发现,即使被试看不见启动刺激,但在ERP 上却能观察到N400 成分受到启动项与目标项关系的调节,即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引起一个更负的N400 成分。
目前以往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分开地研究无意识信息加工中刺激的不同属性,比如位置、大小、形状和语义等[2]。
2.掩蔽启动掩蔽启动范式是引发信息的无意识自动加工的重要手段之一。
视觉掩蔽是指一个快速呈现的刺激(即目标刺激)在另一个快速呈现的刺激的作用下(即掩蔽刺激)可視性减弱或消失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当掩蔽刺激与目标刺激的时间间隔很短,(SOA 为0-60ms),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反应倾向相同时(相容条件),相比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反应倾向相反时(不相容条件),被试的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低,产生正相容效应。
内隐记忆的文献综述

内隐记忆的文献综述研究目的:从内隐记忆入手,对国内外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进行综述,重点阐明关于内隐记忆研究的实验结果,探讨内隐记忆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并试图根据内隐记忆的特点提出能够针对学生记忆不足方面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研究假设:如果对内隐记忆运转机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和研究,那么对学生的记忆以及教师的教学有什么启发?研究价值:1.朱洁和郭兆明在《学习优良与不良中学生记忆特点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学习优良和不良中学生的内隐记忆无差异,学习优良中学生外显记忆优于学习不良中学生。
提高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成绩应从外显记忆着手,同时兼顾内隐记忆的作用。
邢强和黄俐则认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对问题解决具有相同的作用(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记忆效应)。
不少学者认为内隐记忆与情绪、认知风格等都有密切联系。
如曾晓青等人在《场独立——场依存型认知风格与内隐、外显记忆关系的实验研究》中提出场依存性个体的外显记忆好于场独立型个体,场独立型个体的自动提取成绩高于场依存型个体的成绩,场独立型个体的内隐记忆好于场依存型个体。
郭立平和杨治良的研究表明,内隐记忆水平随年龄的变化不大而外显记忆水平在12岁左右达到高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均不具有性别差异。
也有研究认为当考试难度比较大时,学生的内隐记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学科学习中,根据内隐记忆的特点,人们在外语学习和语文学习中倡导使用暗示教学法,特别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于品德教育要遵循暗示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愉悦性,并注重开发潜在课程。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Magal 曾采用Pew 的轨迹追踪任务设计了一个2* 2 双因素实验研究表明, 人不仅能够内隐地获得复杂的技能, 而且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 内隐学习将比外显学习更有利于技能的获得。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注重外显记忆的教学。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指导、释疑等方面。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创造的和谐、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中,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情绪对个体外显和内隐记忆的影响研究综述

绥化学 院学 报
年
月
情 绪 对 个体 外 显 和 内隐记 忆 的影响研 究 综 述
欧 阳淑 兰
湖南 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院 湖南长沙
摘
要 情绪 与 认知 的 关 系很 久 以 来受到 心 理 学家的 极 大 关 注
, ,
。
记 忆 作 为 一 种 重要 的 认 知 活 动 也 受到 了 关 注
不 完全 一 致
。 。
另一半被试 参与语义 加工 评定每个词语 的愉悦度
,
之后
但 可 以肯定 的是 情绪状态一定会影 响个 体 的外
,
,
让所有被试完成单词补充任务 让被试将这些 不 完整的单词 补
显 记忆 根据 已有 的研究结果 我们发 现 前人 的研究结果 主要
,
充为最 先 出现在脑海 中的单词 忆测 验
。
,
最后让所有 被试参加 自由 回
集 中在两 个方面
,
,
。
一 种研 究结果认 为 情绪状态 只影 响个体 的
,
实验结果 显 示 被试的内隐记忆 和 外显 记忆均 出现 了
。
,
外 显 记忆 而 不影 响个 体 的 内隐记 忆 而另 外 一 种 研究结果则 情绪一致性 记忆偏差 除 了 国外 的学 者之外 认为 个体的情绪状 态 同 影 响个体 的外显 记忆 和 内隐记忆 附
,
。
,
的抑 郁心 境状态影 响 了他们 的外显 记忆 但对 内隐记忆没 有影 响
。
逐渐发展 成 了一种经 典 的研究情绪的实验 范式 即情 绪启动研 究范式 情绪启动效应也就是指 当启动刺 激 与 目标刺 激具有相
。
, ,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黄霞妮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ST-IAT、SC-IA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T)和SA-IAT。
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 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1 前言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
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
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T以及BIAT。
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一、情绪
(一)情绪启动
近年来,当启动刺激与探测刺激具有相同的情绪色彩时,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反应会有明显的不同,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情绪启动。
这种情绪研究的发现为情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现代心理学产生不久以后,Williian James于1884年提出了被后人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但是由于情绪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困难,在其后的时间里情绪研究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情绪研究才出现了快速发展,早期情绪研究主要涉及情绪的生理唤醒、情绪脑机能定位、情绪的生理伴随模式、情绪发生序列、情绪与体内平衡、情绪与环境、条件性情绪反应、情绪与人格发展等课题。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 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1]
(二)内隐情绪
为我们所熟知,弗洛伊德是无意识研究的先驱之一,在他的《性学与爱情心理学》中第三章就是对无意识情绪的阐述。
他认为,本能是要寻求一种与观念或情感状态的结合。
原始的本能与观念的结合之后就产生认知,而原始的本能与情绪情感状态结合后,就成为外显的情绪情感,两种结合过程之中都会伴随压抑影响作用,往往就把这种原始的观念和情感称为无意识观念和无意识情绪。
而且弗洛伊德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无)意识,并且指出无意识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在20世纪60年代后,现在心理学开始蓬勃发展,认知革命开始,而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也快速发展,因此内隐研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也相对开始成熟。
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表明内隐社会认知揭示了无意识认知成分参与有意识的社会认知过程。
这些都为内隐情绪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什么是内隐情绪,当今研究中尚未有一致的可被所有人认可的界定,在1999
年,Kihlstrom在《无意识心理》中明确提出“implicit emotion”这个概念,表明
内隐情绪是指某种情绪状态所导致的经验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这种情绪状态独
立于他/她对这种情绪状态的有意识的觉知。
也就是说相对于个体意识到情绪、
情感及情绪状态知觉的外显情绪,内隐情绪则是归于一个人情绪状态引发的体
验、思想或行为的改变,而这种情绪状态的引发是阈下即无意识的。
[2]
二、内隐情绪的相关研究
目前内隐情绪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可以觉察到的,即被试可以意识到自身的情绪反应;第二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的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不能察觉到的,即被试的内隐情绪变化是被试没有意识到的。
(一)阈下引发的内隐情绪并且有外显反应
这方面其中一个的经典实验是Murphy和Zajonc在1993年做的采用图片作为启刺激要求被试进行偏好选择的实验。
[8]实验时给完全不明白汉语的被试呈现一系列词语,让被试猜测这个词是代表“好”的方面还是代表“不好”的方面。
在被试猜测之前给被试以4毫秒的时间给被试呈现一个有正情绪(如高兴)或者有负情绪(如失望)的面部表情的图片。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很容易被之前的图片所影响,如之前的图片是正性情绪,那被试就容易把汉字判断为“好”,如之前的图片呈现的是负性情绪,则被试较为容易把汉字的含义判断为“不好”的意思。
而在2009年张旭所做的实验表明:文字的正性情绪信息对个体的正性内隐情绪具有启动效应。
[10]以汉字作为实验材料也可以研究个体的内隐情绪特征,这也为内隐情绪研究材料上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法。
但是还没有人研究负性情绪的文字对人的负性情绪是否有启动效应,因此我将对着方面进行研究。
(二)阈下引发且无外显表现的内隐情绪启动研究
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有两个途径,一是将内隐情绪作为自变量,来研究内隐情绪对人的生活中的影响;二是引发的内隐情绪和被试的反应都是阈下的,研究者从间接的方面进行测量。
蒋重清,杨丽珠等人在对成人阈下情绪启动的研究中,对43名成人正常被试,在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和中性情绪的图片启动下,被试对图片中人的后脑勺进行表情的判断。
[4]研究结果表明,负性情绪的图片会对人的判断产生一定影响,而正性情绪的图片对人的判断则影响不大。
说明被试具有区分阈下刺激情绪效价的能力,无意识下的情绪影响具有弥漫性。
Maya Tamir等人的研究重点讨论了人们面对重大的生活转变的情感和社会结果。
[11]他们以斯坦福大学的一批新生作为被试。
研究者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给学生测量其内隐理论,以此来测定被试持有的是固存内隐情绪理论者还是增量内隐情绪理论者。
三情绪词对情绪加工的影响
情绪词对情绪的加工的影响,我认为,正性情绪词会引发正性的情绪,而负性情绪词则会导致负性情绪,这在以前的研究中没有得到验证,因此我将对这方面进行研究探索。
关于情绪词对于情绪加工的影响,国内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是要就正性情绪词对于情绪的启动。
张旭等人对于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文字的正性情绪信息对个体的正性内隐情绪具有启动效应。
[10]
有人从相反的方面进行研究,李山川等人对小学儿童不同情绪状态的情绪词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情绪愉快的条件下容易记住令人愉快的情绪词,在情绪不愉快的情绪下容易记住使人悲伤的情绪词。
[12] 而在其他研究中有也发现了情绪词对内隐记忆也有影响,在李月婷等人对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情绪词差异的ERP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内隐记忆测验中,消极词的ERP波形比积极词更正;在 450~900 ms 时程上存在提取方式的 ERP 分离,即在内隐提取过程中, 消极词比积极词的ERP波形更正,而在外显提取过程中,二者 ERP 之间不存在差异。
[13]
四小结
在国外,内隐情绪的研究已经开始展露,但是内隐情绪的启动效应目前在国内还不是有很多人进行这种研究。
情绪启动实验的模式已经有很多,近年来,情
绪方面的研究正在兴起,内隐情绪研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这方面得研究对情绪和脑科学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我认为对于内隐情绪的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应该有进一步的发展,内隐情绪应该怎样控制,怎么利用内隐情绪为我们的工作提高效率等等。
比如在教育领域,我认为学生的内隐情绪无疑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一项很重要的因素,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内隐情绪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的学习,并且学会控制自身的情绪,以应对将来的重大变故等,这都是将来的研究方向。
我的研究就是要研究各种情绪词对人的内隐情绪的启动效应,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