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药用量及煎服方法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

【要及时、正确和谨慎】小儿生理特点之一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属“稚阴稚阳”之体,在病理上发热容易,变化迅速,寒热虚实转化很快,稍不注意,即可轻病变重,重病转危,因此小儿患病后,必须争取时间,及时治疗,不能拖延。
在用药时要查明病因,辨明疾病表里、寒热、虚实的属性,了解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只有掌握了辨证施治的规律,才能给予正确有效的治疗方药,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只要及时、正确用药,往往见效甚速。
若用药稍有不当,也极其容易损害脏腑功能,并可促使病情剧变。
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特别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小儿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应谨慎。
谨慎用药,不仅是为了用药对证,即使对证,在用量和用药时间上,也要十分注意,用量过大同样会导致不良反应,轻则呕吐泛恶,重则可以出现各种药物反应,如生大黄会引起暴泻,乌头会影响心脏功能,山豆根会引起剧烈呕吐等。
用药时间长短,要考虑到患儿本身体质状况,尤其慢性疾病,需长期服用中药,更应辨明体质情况,如素体阴虚,但需服用药性温热的中药治疗某些疾病,则必须控制热性药物用药时间,并加强对症状观察,或在温热药中加入一定量养阴药物,防止进一步损伤阴津。
【要中病即止】这是小儿内治用药另一特点,小儿机体柔弱,如草木之方萌,对中西药物的反应均十分灵敏,应用时必须根据患儿个体特点与疾病轻重,区别对待,不能干篇一律,特别是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应用时更须审慎。
苦寒的中药会削伐生发之气,如果用时过长可使人之正气受损,脾胃受伤,常可出现头晕乏力,气短自汗,纳食呆滞,甚者呕吐泄泻,时时腹部冷痛等;辛热的中药足以耗损真阴,损伤津血,轻者出现“上火”症状,如咽燥干痛,口渴欲饮,鼻部出血,大便于结,眼鼻发干等,重者可出现头晕失眠,口渴欲饮,入夜盗汗,午后潮热,小便短赤等;攻伐之剂用之不当会引起患儿气阴亏损,或导致呕吐、泄泻不止,出现气虚液脱,造成失水及电解质紊乱。
小儿补脾胃的中药配方有哪些

小儿补脾胃的中药配方有哪些小儿补脾胃的中药配方有哪些小儿的脾胃功能不完善,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而中药作为一种温和的调理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小儿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本文将介绍6种小儿补脾胃的中药配方,并详细说明其用量和制作步骤。
同时还会注意提醒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注意事项。
1.党参枸杞饮材料:党参30g、枸杞子20g、红枣10个、水适量。
制作方法:将党参、枸杞子、红枣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煮至红枣烂熟即可。
用法用量:适量分次喝,每日2-3次。
注意事项:脾虚湿重者不宜多食。
2.白术茯苓汤材料:白术30g、茯苓20g、炙甘草10g、水适量。
制作方法:将白术、茯苓、炙甘草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煮30分钟即可。
用法用量:适量分次喝,每日2次。
注意事项: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
3.苦参丸材料:苦参30g、麦芽30g、蜂蜜适量。
制作方法:将苦参和麦芽煮熟,捣成泥状,加适量蜂蜜拌匀制成小丸。
用法用量:每日2-3次,每次服用10丸左右。
注意事项:脾虚气滞者不宜服用。
4.四君子汤材料:白术10g、茯苓10g、人参10g、炙甘草5g、水适量。
制作方法:将以上材料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煮30分钟即可。
用法用量:适量分次喝,每日2次。
注意事项:脾虚湿重者不宜服用。
5.健脾丸材料:黄精30g、山药30g、茯苓20g、白术20g、炙甘草10g、水适量。
制作方法:将以上材料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煮1小时即可。
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服用10丸左右。
注意事项:脾虚气滞者不宜服用。
6.砂仁丸材料:砂仁30g、麦芽30g、水适量。
制作方法:将砂仁和麦芽煮熟,捣成泥状,制成小丸。
用法用量:每日2-3次,每次服用10丸左右。
注意事项:脾虚湿重者不宜服用。
结语:以上是6种常见的小儿补脾胃的中药配方,使用时需要注意不同配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脾虚症状,如脾虚湿重、脾虚气滞等。
同时,为了保证药效,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材料的质量,药量的控制等。
小儿中药用量及煎服方法

小儿中药用量及煎服方法小儿中药是在中医药治疗儿童疾病时使用的一种疗法。
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在用药时需要掌握一些小儿中药用量及煎服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儿中药用量及煎服方法。
一、小儿中药用量1.剂量的确认:小儿的体质较弱,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剂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儿童的中药用量约为成人用量的1/2至2/3,但具体的剂量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病情等情况进行调整。
2.年龄的参考:根据小儿的年龄可以初步确定中药的用量。
常用的参考标准如下:(1)0-1岁婴幼儿:一般剂量以1/5-1/3成人剂量为宜;(2)1-3岁幼儿:一般剂量以1/3-1/2成人剂量为宜;(3)3-7岁儿童:一般剂量以1/2-2/3成人剂量为宜;(4)7岁以上儿童:一般剂量以2/3成人剂量为宜。
3. 千金子法:千金子法是一种根据体重计算用药剂量的方法。
即用药剂量=体重kg×用药剂量(每kg)×0.5、例如,一名体重20kg的儿童需要使用其中一种中药,每kg的用量为0.1g,则该名儿童应使用20×0.1×0.5=1g的该种中药。
4.按病情来定:在使用小儿中药时,还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剂量的调整。
对于轻微症状的患儿,可以减少用量;对于重度症状的患儿,可以适当增加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剂量的增减不宜过大,一般以1/4-1/2剂量为宜。
二、小儿中药的煎服方法1.注意药材煎煮:小儿中药的煎服方法与成人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小儿中药煎煮时间相对较长,一般需要20-30分钟。
另外,需要注意控制火候,避免过热或过火煮煎导致药性的损失。
2.煎服方法:小儿中药的煎服方法分为直接煎服和煎剂冲服两种。
直接煎服是指将药材加水煮沸后,喂给患儿;煎剂冲服是指将药材煎制成浓缩剂后,取一定剂量,用温水冲服。
具体的选择取决于儿童的年龄、病情及用药要求。
3.注意药品温度:小儿中药在煎服时需要注意药品温度,避免烫伤。
资阳中医院儿科中药煎服法

资阳中医院儿科中药煎服法1、煎药用具及方法砂锅或不锈钢锅煎服,将中药用冷水浸泡(浸泡半小时,药液大约淹没手背即可,婴幼儿可适量减少量),第一次中火煎开后,小火再煎10-15分钟倒出药液,第二次加冷水煎开,小火再煮15-17分钟,倒出药液。
将两次的药液混匀即可,7岁以上小儿可按上述方法煎3次。
传统带有壶嘴的中药砂锅(药渣容易堵塞壶嘴,不便泌出药汁,不建议使用)建议使用如下图的没有壶嘴的砂锅,方便泌出药汁不锈钢锅2、煎药总量3个月以下:一剂总量100-120ml;3个月---1岁:一剂总量120-150ml;1岁------2岁:一剂总量150-200ml;2岁------3岁:一剂总量200-300ml。
3、服药时间、次数及量原则上服药时间在喂奶后或餐后1小时服药,一剂服用一天半,或二剂服用三天,一日3-5次,喂药不配合的患儿可以少量多次频服,一日5-10次都可以,每次2ml,5ml,10ml,20ml都可以。
4、特殊情况注意事项(1)小儿发热口服的中药原则上一日一剂,总量同上,浸泡半小时后小火煎开7-10分钟即可,2小时1次,多次喂服,呕吐患儿可在饭前1小时服用,脾胃差的患儿可在饭后1小时服用。
(2)同上时服用西药和中药的患儿,可在饭前1小时服用中药,饭后1小时服用西药。
(3)发热外洗的葛根、石膏浸泡后先煎开半小时,再下袋装外洗药(需浸泡半小时)同煎,煎开后10分钟即可,依法煎够三次泡澡药量,混匀后泡澡,每日浸泡1-2次。
(4)另包的豆蔻或者砂仁需打碎后一起浸泡。
(5)服药期间饮食需清淡易消化,忌麻辣,鸡鸭鱼蛋虾腥、油腻、芒果荔枝桂圆橘子烧烤等,发热及泡澡患儿多饮白开水;(6)特殊情况请遵医嘱(如,红曲尽量在50度左右药温时兑服)。
5、免煎颗粒用法智能免煎是已经分好的颗粒,因为智能免煎只能开偶数,每盒六格,一次按照一到三天的总剂量分次服用。
请遵医嘱每次半格或一格,用95度开水浸泡20分钟后搅拌均匀即可服用。
中药的煎药和服药方法

中药的煎药和服药方法
中药的煎药和服药方法如下:
煎药方法:
1. 煎药用具以砂锅为佳,搪瓷、不锈钢锅次之,禁用铁、铜、铝锅。
2. 中药应先用冷水浸20分钟左右再煎。
煎药用水一般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可适当增加用水。
3. 一般药物水沸后,文火煎30分钟左右,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先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动药料2—3次,二煎时间可略短。
4. 不同药物下药时间有别:先煎药:先煎10—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后下药:在其他药将煎好时投入同煎5分钟;其他特殊药按医嘱煎。
服药方法:
1. 汤剂大多需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2. 每天一剂,煎两次,每次煎汁150—200毫升(儿童50—100毫升)早
晚各服一次,宜在饭后1小时左右温服,或按医嘱服用。
3. 服中药期间,一般忌生冷、腥臭、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4. 给小儿喂药时,切勿捏鼻。
5. 饭后服适用于人体胸膈以上的疾病。
6. 药物与食物不宜同时服用,二者必须间隔一段时间。
因此一般中药方剂皆选在两餐之间服食,即上午九至十点或下午三至四点各服一次,如须服用三次,可在临睡前再加服一次。
7. 顿服是指一次较快地将药物服完。
以上为中药的煎药和服药方法,供您参考,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咨询中医获取更专业的判断和建议。
中药煎药标准操作规程

中药煎药标准操作规程为了更好的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特制定本规程。
一、操作规范1 领药煎药室工作人员到门诊中药房领取代煎药剂,并在领单上签字,注明领取时间,核对姓名、性别、剂数、住院号、科室及所需要煎煮的袋数,每袋剂量,如果领单上未注明,则按照每日一剂,一剂服用2次,每次150ml的剂量煎煮。
2 浸药1准备泡浸容器1-2个,一般用塑料桶即可。
2将布袋洗净,要煎的中药装入,一般不能超过十五付(根据药的份量而定)。
然后用光滑的棉线或麻绳扎紧袋口。
3分处方浸泡:浸泡时间约30分钟,中药吸水量约为药重的1.5-2倍,加水量以淹过药袋为准。
4把处方单要夹在浸泡的容器桶上,以防混乱搞错。
3 煎药1检查充填阀门和备用阀门是否关合。
2估计煎药水量:先把浸泡中药的水倒进药煲内,已浸泡的中药先在过滤网内,每付药物约加400毫升的水,根据药份量而定。
再加煎制过程蒸发量约100-150毫升/付(贴)的水,核定水量以后(按中药付数计算水量)。
然后再将已浸泡的中药及过滤网,放进煎药煲内。
严格防止中药掉进煲内影响包装时阻塞。
3打开煎药煲电源总开关。
4按“加热”键,分别设定煎制需要武火和文火时间后,然后返回武火状态即开始煎药。
5阿胶等胶类药物,不宜直接入药煲煎熬,应另取容器化解,再等中药煎好后加入药煲内,搅拌匀后和药液一起包装。
4 包装1在开始包装前20-30分钟打开“热合”键,首先设定上温为160℃,下温设定为170℃,设定以后,绿灯自动近照设定要求自动跳示设定指标平衡为止后,开始包装。
2煎药完毕,提起药煲内的过滤网斜放在煎药煲上口,用挤压器的压盘挤压布袋内药渣,使药液沥尽。
3设定包装数量:根据药煎完毕后看煎药煲表上的数量而定包装数量,一般设定150~200毫升,一付(贴)为二包装。
4打开充填总关阀门,按下“注入”键和“起动”键便可自动完成包装。
5要包装分量最好用手动为宜“起动”键切断装满一包马上关掉,等药液注满以后再打开“起动”键,陆续逞环操作才能达到份量包装。
儿童中药剂量计算方法

儿童中药剂量计算方法
儿童中药剂量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方法来计算。
1. 年龄计算法:根据小儿年龄大小及病情轻重,酌定药量。
一般来说,6个月以下婴儿用药量按成人量1/14-1/7,6个月至1岁用成人量1/7-1/5,
1-2岁用成人量1/5-1/4,2-3岁用成人量1/4-1/3,3-4岁用成人量1/3-
2/5,4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
2. 体重计算法:根据体重计算儿童的用药剂量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对于小儿中药的用药剂量,一般可按体重比例来计算。
比如一个成年人的体重平均值预估为60公斤,如果小孩的体重是30公斤,可以按成人量的一半给药。
具体操作时可以根据单味药的剂量来进行计算,比如黄芪成年人用30克,如果是30公斤的小孩可以用15克。
或者也可以直接开成人量的方药,给小孩服用时,分次给予就可以。
比如药方中是30克的黄芪,如果给30
公斤的小孩服用,可以一副药喝两天。
如果成人是一天两次服用的,那么儿童就可以分两天4次服用。
3. 体表面积计算法:根据体表面积计算用药剂量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儿童的体表面积和成人体表面积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体表面积来计算用药剂量。
总之,在给儿童服用中药时,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中药的剂型、给药途径、药物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以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
小儿服中药汤剂方法

小儿服中药汤剂方法
一、小儿中药汤剂的服法:
小儿服中药汤剂比较困难,就要求中药汤剂尽可能煎少一些,分多次服用。
3岁以下的小儿一般一付药煎两次总计60毫升即可,每次服10~20毫升,日服3次;3~7岁的孩子可煎100~150毫升,每次服30~50毫升,分3次服;7岁以上的儿童可煎150~200毫升,每次服50毫升以上,日服3次。
因为煎药是两次,而服药要3次以上,所以小儿吃药就不能像大人那样煎一次服一次药,而要将两次煎好的汤药合在一起后分三份服。
二、小儿服汤剂注意事项
小儿服药问题包括喂药及服药次数两方面。
小儿喂药难一直是家长的心病,所以要熟练掌握小儿喂药的正确方法。
对小儿喂汤药不要急于求成,尤其是婴幼儿,可以喂几口药,喂少许开水,一剂分几次喂服。
对拒服药的小儿,可固定其头部,用小匙将药送至舌根部或舌两侧,使其自然吞下,切勿捏鼻或顺舌而直倒喂药,以免呛入气管。
新生儿服中药,可用奶瓶喂服。
每天服药次数应根据患儿年龄决定,一般婴幼儿可将一天总量分成多次给药,学龄前儿童可将中药复渣再煎给药。
有些小儿服中药后,容易出现呕吐,除注意喂药方法外,还可以加白糖或冰糖等调味品。
婴幼儿用奶瓶喂药时,要防止吞入空气。
喂完药后须将患儿竖抱,轻轻拍击背部,使空气从胃内排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中药用量及煎服方法「中药用量」
小儿中药用量,与成人有别,在临床处方用量时,不能简单地把成人的用量用于小儿,必须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方面,采用合理的用量。
由于小儿用药一般均中病即止,用药时间较短,加上给服时药物多有浪费,所以小儿中药用量按年龄较成人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中药,更是如此。
但对辛热、苦寒、攻代及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在使用时对其用量必须严格按比例用量。
为方便临床上计算方便,可按成人中药一般用量为准,进行折算:如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
成人一般用量,可按《方剂学》所制订的标准,但决非最大用量,更不是医生的个人经验用量,如黄芪、太子参、白术等为9克,麻黄、细辛等为3克等。
以黄芪为例,成人用9克,新生儿在处方中用1.5克,婴儿用3~4.5克,幼儿及幼童用6~9克,学龄期儿童用9克。
在具体计算用量时,还须注意几点:
1.疾病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以上比例用量用于门诊和病情不十分危重的病例。
若重急病儿,中药用量可随病情需要,增大用量,如治暑温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抽搐,对清热解毒的中药如生石膏、板蓝根、紫草、连翘等,均需用大剂量才能奏效,此时可能超过成人剂量,但对挽救生命会起到重要作用。
2.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有一定变化药味特别少的处方,只要不是攻伐和有毒性中药,用量可稍为增大。
如补虚用的处方,仅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每味用量可增加1/4~l/3;再如早产的新生儿,机体功能较低,常用单味别直参3~4.5克煎服,其用量已超出比例用量2~4倍。
若药味较多的处方,主药不减,辅助药可适当减小。
3.严格控制药性猛烈中药用量有两类中药要严格控制用量。
一类是药性偏热、偏寒,或有引起吐泻作用的药物,除了要慎用外,一旦进入处方,原则上按上列比例用量,但要加强观察,中病即止。
另一类是剧药和有毒的中药,这类药物有专门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小儿应避免使用,特殊病例需应用
时,也应从最小量开始,视病情变化再考虑适当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即应停止。
4.草药用量可以偏大草药用量,在1岁以内婴儿应谨慎,一般用成人常用量的1/3~工/2,如蒲公英、鸭跖草成人用30克,婴儿用9~15克;1~3岁幼儿,一般用成人的1/2~2/3量;3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常用量。
5其他中药剂型可按比例用量丸剂、片剂、散剂,也可按上述比例用量,但要注意药性是否猛烈,还应视具体药物对小儿的作用和影响而定。
如果中成药有具体的用法说明,那末可按说明给药。
「煎服方法」
治疗小儿疾病,中药汤剂是主要剂型,只有掌握好正确的煎服方法,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否则既浪费药量,又因煎法不合理,会明显影响疗效,甚至延误病情,丧失治疗时机。
1. 小儿中药煎法煎煮小儿汤剂。
在煎煮时间、次数及煎出的药量方面,与成人煎法有区别。
在煎煮前,应将中药用清水清洗一下,洗去泥土与杂质,然后再用清水浸泡半至卫小时,让中药浸透。
但在炎热夏季,中药只能浸泡半小时。
煎药开始用旺火,煮开后改用小火。
如果属治感冒的中药,再煮10~15分钟;而属调补的中药应再煮30~40分钟;而其他性质中药,如健脾、化湿、理气、活血、止咳、祛痰等处方,可掌握在20~30分钟间。
由于小儿吃的药量比成人少,一般只需煎一汁,不需像成人那样煎头汁、二汁,煎出的药量多少,可根据儿童年龄大小来决定:新生儿吃的汤剂,一日量只需煎到50毫升左右;婴儿为60~100毫升;幼儿及幼童为150~200毫升;而学龄期儿童则应煎到250毫升。
以上为常规煎药量,根据病情,也可有一些变化,需灵活掌握,如病毒性感冒商热持续不退,用疏散表邪、清热解毒的中药是很有效的,但服药量不能拘于以上的数量,可以煎得多一些,分3~4次服用。
而素体脾胃虚弱的小儿,若患病后需服用中药汤剂,煎的药量可浓缩一些,较上列数量减少1/3左右,以免引起恶心呕吐。
2.小儿中药喂服方法给小儿喂服中药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由于患儿不懂服药的重要性,除年长儿外,多数小儿不会自觉服药,由于中药汤剂苦涩,还会出现拒服或服后呕吐等。
因此掌握正确的喂药方法是很重要的。
小儿服用中药,
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服药次数。
新病、急病要多煎一些药量,分几次服;而慢性病、调理病一日二次服药。
不管急病还是慢性病,小儿一日服中药汤剂的次数不得少于2次。
如肺炎等急病,每日中药应服3~4次;而哮喘这类过敏性疾病,则应根据其发作规律服药,若发于夜间者,下午服药1次,临睡前再服1次,若发于清晨者,隔夜把中药煎好,清晨发作前服1次,次日白天再服2次,而昼夜持续发作,一日内服药次数不得少于3次。
小儿服中药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给婴幼儿喂药,更需耐心,可以先喂几口药,吃少许甜食,慢慢再喂,每次喂药时间可控制在5~10分钟,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一杯汤药全部吃下。
对拒服的小儿,可固定其头手,用金属汤匙将药液送入口中,使之自然吞下。
汤药中可加适量调味品,如白糖、蜂蜜、冰糖、橘子汁等,如果脾虚的小儿,容易大便稀薄,不能加蜂蜜,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加入后一定要再煮沸几分钟,以杀灭白糖中的杂菌和螨虫。
如果处方中有较多苦寒中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山桅、陈胆星等,可用适量增加方中甘草用量的办法来减轻苦味,以利服用。
中药丸剂、片剂,不能吞服,可研成细末,用温开水调服。
中药散剂,如山药粉等,数量较多,可调在米汤、豆浆中加调味品服用。
此外还要注意服药的时间与药温。
服药时间一般以饭前或饭后2个小时为宜,不要与吃饭时间过于接近。
凡调补用的丸剂和冬天吃的膏滋药,放在清晨空腹及临睡前服用,这些药的药味不苦,或带有甜味,服后不会出现呕恶,空腹服有利药物吸收,有增强补益的作用。
驱虫的中药,应空腹服用,有利于驱虫排虫。
而消食导滞的中药,宜放在饭后服用,有利于消化开胃。
汤药一般应温服或温凉服,发表药为了发挥发汗解表功效,应趁热服下,有时还可在药后吃些热粥,以助发散。
壮热邪实或阴虚潮热者,中药可以凉服。
如属中药与西药同用,二者必须分开服用,不能在同一时间内服下。
婴幼儿服药最不易合作,常造成拒服,或入口后不肯咽下,或往外吐出,因此喂药时可将患儿抱起,取半卧位,但喂药动作要轻柔,不要强行喂服,防止口腔粘膜或齿龈受损出血。
不要捏鼻灌药,以防药液呛人气管或引起窒息。
喂药后将患儿抱起名轻拍击其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
学龄期儿童均能自己服药,但要
加强督促,防止他们将药倒掉。
对重危病儿,神识昏迷,若用中药应鼻饲给药。
丸剂、片剂研碎后放在温开水中易有沉淀而阻塞鼻饲管,可用米汤调匀后注入,注入时宜缓慢,注入后需用温开水冲鼻饲管,防止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