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诗歌整体阅读

合集下载

如何准确把握古代诗词的整体阅读(论文)

如何准确把握古代诗词的整体阅读(论文)

如何准确把握古代诗词的整体阅读汨罗市第二中学周卫东古代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的一个知识模块。

而诗词鉴赏中的整体阅读又往往让学生们感觉束手无策。

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握整首诗歌,还要结合题意准确作答,实在是对学生的一个不小的考验。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惑,我们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践,认为古诗词鉴赏阅读可以分下面五大步骤进行:一、细看诗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鉴赏时可以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

主要有如下几个类型:1、有的诗题点明了诗作所涉及的季节与时令。

如:城东早春(唐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在这首诗中的柳树,柳叶新萌,其色嫩黄,正是早春景象。

“才”“半”字,都暗示“早”。

若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淡而无味。

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便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

不仅突出了“早”字,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

而诗歌中春之“早”的特征和意趣在题目中已经告诉了读者。

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

2、有的诗歌在题目中就直接点明了作品内容涉及的主题或重点。

如:九月九日忆(即思念)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歌用一个“独”两个“异”,把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感受写得足。

采用对写的方式写,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贺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角度新颖。

把在佳节时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而这种传递千年的感情在题目中的“忆”字里不是已经告诉读者了吗?3、有的诗题则确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如: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春来发几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卷分析][备考指导]1.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另外,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出现比较鉴赏的题型,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

2.复习备考应遵循诗歌阅读的规律,注重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第一,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

若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首先须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的遭遇,展开想象,准确体会诗歌意境并理解情感主旨。

第二,梳理近年的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分考点逐点突破。

3.据2017《考试说明》,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由原来的两道简答题变更为一道多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鉴赏四法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鉴赏四法
作 品 。
3 挖 掘 意境
2 沿波讨 源
“ 波 讨源 ” 语见西 晋诗人陆 机 Ⅸ 沿 , 文 赋 》:“ 沿 波 而 讨 源 ” 南 朝 . . 勰 或 。 梁 刘 《 心 雕 龙 知 音 》 “ 缀 文 者 情 动 而 辞 文 : 夫 发 , 文 者披 文 以入 情 。沿 波 讨 源 , 幽必 观 虽 显。 在古典诗词鉴赏上, ” 会 “ 波 讨 沿 源” 。就是 指 会根 据 诗 中的 线 索去 探 究作 品 之 源乃 至作 者 的 师承 之 源等 。如 , 宋代 大 读 文 学家 王安 石 的词 《 枝 香 ・ 陵 怀 古》 对 桂 金 , 其中的 “ 今商女, 至 时时 犹 唱 , 庭遗 曲 4 比勘异 同 后 , 就不能不沿波 讨源 , 了解这 是化用唐 代人杜牧 俗 话 说 :“ 比 较 , 有 鉴 别 。 在 鉴 有 才 ”

的 诗 《春 望 》: 国破 山河在 , 春草 木 深。感 时花 溅 泪 , 城 恨别鸟惊 心。 烽 火连 三 月 , 书抵 万金 。 白头搔 更短 , 家 浑欲不胜 簪。 我们 了解杜 甫其人及 此诗的 写作背景 , 就 有助 于读 透 它 。杜 甫 , 有治 国的理 想 。 他 具 在 《 赠 韦左 丞丈 二 十二韵 》一 诗 中表 白: 奉 “ 致君 尧 舜 上 , 使 风 俗 淳 。 再 ”其 诗 , 往 与 往 反映 社会 现 实 紧密联 系在 一起 , 因而 有 “ 诗 史”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 。《 望》 当 春 , 作于 “ 史 之乱 ” 中 , 人住 在安 禄 山叛军 安 诗 统治之 下的长 安城 。了解 了诗 人 及此诗 的 写 作 背 景后 , 们 也就 不 难理 解 :为 何 感时 伤 我 别 , 本 无情 感 的 花 也 会 “ 泪 ” 鸟 也 会 连 溅 , “ 心 ”;为 何 “ 书 ” 如 此 珍 贵 , 抵 万 惊 家 “ 金 ;为 何诗 人年 仅 4 O余 岁就 已成 “ 白头 ” 而且 “ 搔更 短 , 欲 不 胜簪 ” 浑 。这 一 切 都 是 “ 史 之乱 ”所 致 。 感 时伤 别 , 诗 人 其 他 安 与 同题 材 的 作 品如 “ 吏 ” 三 、三 别 ” 等 相 近 , 所 体现 的诗 风 也是 沉 郁 顿挫 。知 人论 世 , 这 要求鉴 赏者除 了多读 诗人的 作品之外 , 还要 尽 可 能 多读一 些 史传 、笔记 、诗 话 、词 话 等 。 唯 有如 此 , 能 由 “ 才 知人 论世 ”而读 懂 读 透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古诗词的整体阅读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古诗词的整体阅读

古诗词的整体阅读一、常见题型1.感受诗词的形象,体会诗词的意境。

2.品赏诗词的语言,揣摩语言的特色。

3.理解并能正确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

4.评析诗词的手法的技巧。

二、解题技巧怎样进行古诗词的整体阅读阅读古诗词,首先要学会感受诗词的形象,体味诗词的意境。

诗词都是抒情言志的,而其情志往往蕴涵在诗词的形象和意境中。

这个形象有人物形象,有抒情主人公的自身形象,更多的是日月山川、花鸟虫草等这些融入了诗人情感的意象。

赏析时,我们要注意分析诗词的形象特点,尤其是诗词意象所蕴涵的特别的含意。

同时,要抓住诗词的画面和气氛去分析此时、此物、此景、此情,体味诗词的意境,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的。

其次,要学会品析欣赏诗词的语言,特别是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词。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全诗的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这些字词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同时,要能粗略地感知诗词的语言特色,如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清照的词伤感缠绵等。

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品析诗词的语言。

第三,要能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

由于诗人在抒发感情时不会喊出“我爱”“我恨”之类的话,而是运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词时,应该仔细地揣摩其中蕴涵的情感。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从字面看像是在遣责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实则不然,诗人批判的矛头实际上是指在酒楼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最后,要学会评析诗词的手法和技巧。

诗词的字数有限,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必须借助于手法和技巧。

阅读诗词时,我们不仅要能辨明技巧类型,而且要能分析其表达效果,从而体会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无穷魅力。

三、典型例题【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诗的前两句选取“朝雨”和“柳”这两个意象有什么特定的含意?【解题指导】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的意象的理解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整体阅读切入角度

古代诗歌鉴赏整体阅读切入角度

重要的 内容 ,而 思维能 力又 与语言 密不 可 具体 的教 学内容 , 对学生 进行 循循善 诱 , 持 就 显得尤 为重要 ,需要 引导学 生详细 地说
分 。 良好 的语言表 达能 力是展 现缜 密的逻 之 以恒 地发展学 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 。 出操作 的过程 。 以培养各方面 的能力。 二、 正确培养 学生言之有序
明——淡 泊名 利 ,诗 风恬淡 ;杜 甫一
陇国忧 民 ,诗 风沉 郁 ; 李 诗 歌鉴赏题 的得分率 。 白 —— 傲 岸不群 。 诗风潇 洒。 世 , 论 有助于 了解时代 背景 、 关社 会 相
( 山市丰南一 中) 唐
小学生数 学语 言训练之我见
●于 峰兰 发展 思维能 力是 素质教 育 的一个极 为 的过程 , 而 明确 算理 。在这 里 , 师结 合 的知识。这一系列 活动中 , 从 老 叙述 操作的过程
l语 教育 1-【 注】 文 . 关 -
古代 诗 歌 鉴 赏整体 阅读 切 入 角 度
●刘 艳 平
诗歌鉴 赏题是 高考必考题型 之一 。 做好题 的基础 是读懂 诗歌。 今天我们 就来探讨一 下读懂诗歌 的切入 角度 。 先看 下面一首 诗歌 :
生活。 歌作 为典 型的文学样式 . 诗 其思想 内容不可能不打 上时代 的
满 了“ 物是人非 浓重感 伤情 调 . 的 表达 了她 对故 国 f 日园的深 情眷
恋。 以 , 所 知人 , 有助 于 了解作 者的思想 、 经历及创作风 格。 : 如 陶渊
以上几种 方法 . 对学 生的鉴 赏比较有帮助 。 在平 时做题时有意 识地 注意这几 方面 , 就会 很好地 把握诗歌的 内容 , 进而 有效 地提 高
繁 , 灵涂炭 , 生 文人 悯之 , 于是悯 农诗又兴起 。总之 。 唐代 是我 国古 代诗歌创 作的巅峰 时期。 宋诗重义理 . 北 南宋诗重抒 爱国情。 宋 南 偏 安江南 . 中原沦于敌 手 , 这一 时期的忧国爱 国题 材就成 为当时诗 词 中的 时代 强音。 南宋末年 以及明朝末年 的汉族爱 国诗 人 . 面对异 族入 主 中原 , 纷纷表现 出时危显 臣节 的气节 。 因此 诗歌之 中有多重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整体阅读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整体阅读

抓关键词句,突破理解障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炼、概括、含蓄 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不能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 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思其意,力求还原诗歌 画面,迅速定位感情基调。
抓情语
情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紧紧抓住情语,是理解诗情的一条捷径。
“情语”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显性情语:直接表达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 隐性情语:①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 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 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 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 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 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 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真题拓展:2019年全国卷Ⅱ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D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整体阅读指导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整体阅读指导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指导一、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2019-2020课标卷考查情况如下:从高考卷命题情况来看,古代诗歌阅读呈现如下特点:1.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2020三套课标卷均为一道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

2.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难度有所增加。

这种题型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应该会保持不变。

二、阅读指导·提知识之纲领(一)了解与鉴赏有关的古诗特点1.语言跳跃特点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因为篇幅字数的限制,诗人要把所叙述的事物全部详细地呈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艺术的,这就要求诗人选取其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于是诗歌便有了语言跳跃的特点。

2.情景结合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

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或相衬的。

3.章法结构特点诗词的一般章法结构如图所示,当然,也有很多诗歌采用诸如开宗明义、直接点题、以景结情等章法结构。

(二)掌握古诗鉴赏的一般步骤1.“读”题目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鉴赏时可以根据标题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

从形式上看,诗的标题往往是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性的文字;一般来说诗题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想排列的。

如对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稍加分析即可知道:时间是“春夜”,地点是“洛城”,事件是“闻笛”。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古诗鉴赏——整体阅读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古诗鉴赏——整体阅读

标题 素千岁庵听泉
提示信息
雨后为山亭独卧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答友人论学 湖上晚归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 应提刑懋之
送别
白下驿饯唐少府
寄江州白司马 鹊桥仙·赠鹭鸶
角度二:看作者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5.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他领兵北伐,收复失地的样子像虎气吞万里,是何等威猛。
找出下面这首诗中倒装的诗句,就此简要分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角度三:析注释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 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 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四、意象叠加(列锦)
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 ,小桥下流水潺潺作响, 村庄人家升起袅袅炊烟,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行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E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 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这是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重用。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 等意象,交代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 “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 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 索落寞的感受。 E.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 没有比喻 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李 白:孤傲狂放,洒脱浪漫 杜 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苏 轼:豪迈奔放,豁达开朗 白居易:平实浅显,通俗质朴 陶渊明、王维:悠然自得,闲适自在 陆游、辛弃疾:感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3.读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注释内容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介绍写作背景 作用 帮助读懂诗句 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2)抓情语
诗词中那些直抒胸臆的句子,最能 表现作者的情感及态度,揣摩情语可以 使我们更快地理解诗歌。标志性词语: 涕泪、愁、恨、嗟叹、孤、独、苦、 闷......
试手经典 实战强能
(P 116 这样练手) 第1、2题
(P1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① 目。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 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③ 草间蛩 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 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 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 汉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来用 作不以家事自累的典故。③蛩:蟋蟀。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①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抱怨之情。首句“无才不敢 累明时”是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圣明 的时代重用。 ②对世事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颔联 两个典故,表明诗人厌倦世事,渴望像尚子平一 样早日摆脱俗世的烦扰,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 ③独守空林的孤独寂寞之情。颈联的景物描写渲 染凄凉的氛围,烘托作者悲凉的心境,尾联的 “寂寞”“空”“独”更是直接表达了这种情感。
(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②诗歌写了不论秋波、玉露如何冰冷,秋 风如何萧瑟,白莲依旧清香如故。 ③词人借白莲寄托自己情志,抒发了自己 在明亡之后依然保持民族气节、洁身自好、 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P11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 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②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 心窥晓镜。 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 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 著述。②檀:红色。
介绍相关诗句出处
介绍作者 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 放之际”类似的注释。
暗示本诗的用典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 风格 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 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 深层原因有关。
4.读诗句
(1)抓意象
典型意象:生活中的物象在古
诗词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被作者赋 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了解典型意 象的象征有利于我们分析理解诗词。
专题十 古诗词鉴赏
第1节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
如何读懂诗歌
四读:读题目、读作者、 读注释、读诗句
1.读题目
题目:交代写作的时间、地点、对 象、事件、主旨、题材。
2.读作者:知人论世
不同的作家其人生道路、所处时代等不同, 因而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感情,所体现出的风格 也不同,这就为我们鉴赏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D E )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 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 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 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画,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不恰当。应为一种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 缥缈朦胧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 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由虚到实”不恰当,应为由实到虚。 E.这首词由虚到实,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章法严谨,写景 细致入微,感情含蓄蕴藉,体现出十分高超的艺术技巧。
古典诗歌中的特殊意象 一、送别意象:南浦、长亭、渡头、杨柳 二、植物意象:
芭蕉、梧桐:凄苦忧愁 梅兰竹菊:高洁清 杜鹃:悲苦,乡愁乡思; 蝉:高洁; 猿啼:悲伤凄凉; 鹧鸪:衬托心情的惆怅; 大雁、青鸟、鲤鱼:传书的信使,表达思乡 念亲之情; 四、其他:羌笛、胡笳、琵琶等:表达将士 戍边之苦及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