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临床优化治疗蔡

合集下载

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最新】

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最新】

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2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和《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持续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各医疗机构应当不断提高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切实落实管理责任。

现就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持续提高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一)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

各地要落实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有关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按照规定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并在2020年底前设立以收治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的感染病区或医疗组。

要将收治主要细菌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能力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强化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培训,使其全面、深入掌握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技能。

(二)提高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

医疗机构要以感染性疾病转归和提高医疗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感染性疾病科对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作用。

通过制订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开展疑难感染性疾病会诊等,推进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提升。

要重视做好使用新上市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及出现抗菌药物多重耐药的病例的会诊工作。

二、落实药事管理相关要求(三)优化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医疗机构要结合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用药模式(“1”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X”为非基本药物),优化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制订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时,除按规定保证品种规格数以外,遴选同类药物时应当选用安全、有效、经济和循证证据充分的品种。

(四)提高药学专业技术服务水平。

医疗机构要加强药学学科建设,提高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参与度和参与水平。

充分发挥其在感染性疾病多学科会诊、制订感染性疾病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中的积极作用。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药学干预和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优化的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药学干预和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优化的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药学干预和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优化的效果【摘要】目的:研究药物干预和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优化对抗菌药物方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按随机方式分组,抽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份期间收治的100例使用抗菌药物患者资料为对照组,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份期间收治的100例使用PDCA 循环管理后抗菌药物患者资料为观察组,统计与分析抗菌药物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情况。

结果:经采用PDCA 循环管理后,抗菌药物的管理及使用情况得到有效改善,联合用药、溶剂选择、用药方法或次数、围术期药物的不合理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药物干预与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优化,可以使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更加合理化,其临床价值明显。

关键词:抗菌药物;药学干预;工作模式前言根据调查发现,随意使用抗菌药物、用药剂量过大已经造成多数患者体内产生了足够的细菌抗体,使得其耐药性变高。

因此,为了患者身体健康,国家现规定要采取合理手段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规范化,使其降低身体耐药性,而透过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剂量大小,药用周期等能计算测试出病患对抗菌药物的大致抗药性情况[1]。

在很多实际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数据中,可以推断出,大多数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用药情况,跟国家规定的范围标准具有明显出入。

因此为了探讨分析其主要产生原因,对比药物干预和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优化对抗菌药物方面的临床效果情况,现将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使用计算机 HIS 系统,抽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份期间收治的100例使用抗菌药物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份期间收治的100例使用PDCA 循环管理后抗菌药物患者资料作为观察组。

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抗菌药物宣传模式,观察组采用的是PDCA 循环管理后的抗菌药物模式,具体如下:第一点,规划方面:调查患者的详细资料,分析比较抗菌药物在干预前后的使用强度趋势变化,计算抗菌药物方面的平均使用剂量值,如联合用药分组、溶剂选择、用药方法或次数等方面。

2023年抗菌药物临床药师工作计划

2023年抗菌药物临床药师工作计划

2023年抗菌药物临床药师工作计划引言:随着全球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抗菌药物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以及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作为一名抗菌药物临床药师,我计划在2023年积极参与抗菌药物管理和临床服务工作,并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下面是我的具体工作计划。

一、参与抗菌药物管理1. 参与制定和更新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指南:根据最新的抗菌药物研究和耐药性监测结果,与跨学科团队合作,制定或更新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指南。

确保指南中包含最新的治疗方案、剂量推荐和用药持续时间等信息。

2. 参与制定和更新抗菌药物定量使用目标:根据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最新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与临床药师团队合作制定或更新抗菌药物的定量使用目标。

通过监测和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合理使用。

3. 参与抗菌药物使用评估和优化:参与抗菌药物使用评估工作,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效果,提出优化建议。

定期与临床团队开展会诊,提供抗菌药物选择和使用建议,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教育与宣传1. 开展定期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组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面向临床医生、护士和药师等相关人员。

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意识,包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剂量选择以及用药时间等方面的内容。

2. 制作宣传资料:制作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资料,包括海报、手册等,用于医院内外的宣传。

内容涵盖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合理使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等。

3. 参与媒体宣传和科普活动:积极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媒体宣传和科普活动,包括健康讲座、学术研讨会等。

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预防耐药性的认识。

三、参与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与研究1. 参与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工作:参与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的实验工作,为患者提供准确的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2. 搜集和分析抗菌药物耐药性数据:与药学部门合作,搜集和分析抗菌药物耐药性相关数据,包括临床菌株的耐药性变化趋势等。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优化抗菌治疗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优化抗菌治疗
新型抗菌药物类型
除了传统的抗生素,新型抗菌药物类型如抗菌肽、噬菌体疗法等也 将逐步进入市场,为抗菌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新型给药方式
为了提高抗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新型给药方式如靶向给 药、纳米药物等也将成为研究重点。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防控策略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限制不必要的 抗菌药物使用,以降低耐药菌的产生。
抗真菌药物
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干 扰真菌细胞壁合成、抑制真菌 核酸合成等方式发挥抗真菌作 用。
抗寄生虫药物
通过干扰寄生虫生命周期、破 坏寄生虫细胞结构等方式发挥
抗寄生虫作用。
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
预防性用药
在感染高风险情况下,如手术、免疫 缺陷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 感染风险。
治疗性用药
预防与控制动物源性感染
加强患者用药监护
医生在给患者开具抗菌药物时应加强用药监护,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开展不良反应报告和分享
医疗机构应鼓励医生及时报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并分享处理经验, 以促进安全用药。
05
抗菌药物的未来展望
新抗菌药物的研发与上市
针对多重耐药菌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多重耐药菌问题,新抗菌药物的研发重点将集 中于开发能够有效对抗这些耐药菌的药物。
常见预防用药方案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降阶梯治疗策略
降阶梯治疗目的
01
在初始阶段使用强效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后逐渐降阶梯更换为
窄谱、低毒的抗菌药物。
降阶梯治疗原则
02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原菌种类选择合适
的降阶梯方案。
降阶梯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与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与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与改进措施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本文将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和改进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1.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性、适应症、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细菌耐药性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提高他们的临床用药水平。

2. 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临床疗效和细菌耐药情况,将抗菌药物分为限制使用、谨慎使用和一般使用三个等级。

限制使用和谨慎使用的抗菌药物需经过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批后方可使用。

通过分级管理,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体系,对抗菌药物的处方、使用、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全程监控。

通过监测,及时发现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同时,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4. 实施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医院应定期组织药师对临床处方进行点评,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干预。

处方点评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方面。

对存在问题的处方,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提出改进措施。

5.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医院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消毒、无菌操作、合理使用防护用品等。

通过感染控制,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需求,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改进措施1. 优化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医院应根据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细菌耐药情况和患者需求,定期调整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优先采购疗效确切、细菌耐药率低、不良反应小的抗菌药物,逐步淘汰疗效不佳、细菌耐药率高、不良反应大的品种。

38号文件抗菌药物优化治疗

38号文件抗菌药物优化治疗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导致众多危害,同时也使 当前治疗策略面临巨大挑战
汪复主编,实用抗感染治疗学。2004年。
抗菌药物的使用增加PRSP的耐药率
100
青霉素使用量 头孢噻肟使用量 红霉素使用量
83 81 80 69 71 61 60 42 40 22 20 52 53
55 47
产ESBL革兰阴性杆菌对用量较高抗生素的耐药率亦高
ESBLs的流行情况与头孢菌素的使用有直接关系1
1463株产ESBL(+) 大肠埃希菌耐药率3
近年来由于许多广谱β-内 酰胺类抗生素尤其第三代 头孢菌素在临床上广泛使 用,引起细菌产生许多新 的β内酰胺酶,可以水解 各种广谱β-内酰胺类;导 致产ESBL的革兰阴性杆 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 曲南等耐药2
肝胆系统手术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心脏大血管手术 泌尿外科手术 一般骨科手术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 (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 妇科手术 剖宫产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 松或 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临床不合理应用抗 菌药物的现状
病原体尚未明确时选药不当
不合理应用抗菌 药物的危害
所选抗菌药物未能广谱覆盖常见病原 体,导致治疗失败 细菌耐药率逐年增加,导致治疗失败、 病死率上升 无效/临床疗效不佳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选用对病原体感染无效或疗效不强的 抗菌药 未充分重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 应
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致残或致死,使患 者承受极大痛苦
头孢 唑啉
哌拉 西林
氨苄 西林

抗菌药物优化应用及管理

抗菌药物优化应用及管理

抗菌药物优化应用及管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生素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抗菌药物的优化应用和管理已成为现代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患者的感染风险,提高治疗成功率,还能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菌药物的优化应用和管理。

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优化应用是通过正确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确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过程。

具体措施如下:1. 合理的药物选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在明确病原菌种类及其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患者的用药过史、病史、耐药性情况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选择适合本病情、经济有效、副作用少的抗菌药物。

2. 严格的药物剂量控制:根据感染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情况,合理规划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治疗效果。

3. 确定的给药途径:对于每个特定的抗菌药物,应根据其药代动力学特性,来确定合理的给药途径及频率。

4. 对于临床常见的感染症,应根据抗菌药物的指南,根据不同病原菌的敏感性,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包括严格控制使用广谱抗生素,避免无意义使用抗菌药物和对于使用的前线抗菌药物进行监测等。

5. 对于重症感染、免疫抑制患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等,应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的跟踪,进行药物的调整与优化。

管理抗菌药物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监测和评估耐药性情况:实现抗菌药物管理,需要加强对耐药性的监测和评估,加强对于耐药性的科学研究,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的出现和传播。

2. 推广病原学诊断和快速定位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病原学诊断和快速定位技术将有利于妥善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人工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方案,使诊疗更快、更准确和更安全。

在抗菌药物应用与管理的过程中,除了以上两个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和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重要措施。

2. 应严格控制非必要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抗菌药物等不合理举措。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主要内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宗旨,是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和遏制细菌耐药,安全、有效、经济地治疗患者。

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制定符合本机构实际情况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制度应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和各临床科室负责人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责任,并将其作为医院评审、科室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的考核指标,确保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得到有效的行政支持。

(一)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医疗机构应由医务、感染、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护理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合作,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并明确管理工作的牵头单位。

(二)建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团队医疗机构应建立包括感染性疾病、药学(尤其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为医务人员和下级医疗机构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

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与邻近医院合作,通过聘请兼职感染科医师、临床药师,共享微生物诊断平台等措施,弥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

(三)制定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医疗机构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品规数量。

抗菌药物购用品种遴选应以「优化结构、确保临床合理需要」为目标,保证抗菌药物类别多元化,在同类产品中择优选择抗菌活性强、药动学特性好、不良反应少、性价比优、循证医学证据多和权威指南推荐的品种。

同时应建立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定期评估、调整制度,及时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频发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

临时采购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之外品种应有充分理由,并按相关制度和程序备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的临床优化治疗
蔡绍曦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院 呼吸科
内容
遵守临床治疗指南(如IDSA/ATS的CAP治疗指南等) 经验治疗与针对性治疗结合 根据PK/PD选择合适剂量、途径、间隔 依据风险程度选择抗生素治疗策略 依据病原菌种类选择抗生素 熟悉抗生素之间和抗生素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中华医学会指南
(门诊患者分为两组)
–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病原体基本与 IDSA/ATS指南门诊患者相似 – 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强调肺炎链 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
呼吸道病毒非常见病原体
住院非ICU患者 住院ICU患者
有口咽部定植菌 呼吸道病毒
无分组 肺炎支原体不是常见病 原体
流感嗜血杆菌
降 低
注意:来源于最近一些研究的数据总和。ICU:重症监护病房 a:流感病毒A和B、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
中华医学会指南CAP常见病原体
青壮年、 老年人或 无基础疾 有基础疾 病患者 病患者
需入院治疗、但不 必收住ICU的患者
需入住ICU的重症患者
A组:无铜绿 B组:有铜绿假
假单胞菌感染 单胞菌感染危
危险因素
险因素
肺炎链球 肺炎链球 肺炎链球菌、流感 肺炎链球菌、

菌、肺炎 支原体、
菌、流感 嗜血杆菌、混合感 嗜血杆菌、染(包括厌氧菌)
需氧革兰阴性 杆菌、嗜肺军
流感嗜血 需氧革兰 需氧革兰阴性杆菌、 团菌、肺炎支
原 杆菌、肺 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原体、流感嗜
炎衣原体 金黄色葡 肺炎支原体、肺炎 血杆菌、金黄
2、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情况 合理选择抗生素
3、根据抗生素特点用药 4、剂量调整 5、联合用药指征 6、疗程 7、观察疗效: 8、不良反应 9、影响疗效因素
病原学 --抗生素治疗的目的是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一) 病原体预测
方法一:根据感染场所、部位、宿主情况及其免疫机制, 应用流行病学资料推测可能的病原体 抗生素的经验治疗
2006年中华医学会CAP指南
病原体和病原微生物学诊断
CAP相关病原体
传统的病原体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支原体 口腔厌氧菌
GNB(少见) 金葡菌(少见) 流感病毒
近年被识别的病原体 军团菌属 肺炎衣原体 卡他莫拉菌 SARS-CoV
H5N1 Sin Nombre病毒(汉塔病毒) 副流感病毒 呼吸融合病毒
强调混合感染,包括厌氧菌感染 呼吸道病毒
根据有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分为 A、B两组 有肺炎支原体感染
国外耐药肺炎链球菌(DRSP)状况
——IDSA/ATS指南
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持续上升 DRSP对大环内酯类和早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
沙星)的耐药将导致临床失败 迄今为止,无DRSP对新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和吉米
– 在年龄<50岁且没有合并症或异常生命体征的人群中,肺炎支原 体感染最常见
住院及ICU重症CAP患者中,军团菌感染不容忽视
两指南中CAP病原体主要不同点
IDSA/ATS指南
门诊患者
(中华医学会指南 分为:
–青壮年、无基 础疾病患者
(门诊患者未分组)
–老年人或有基 础疾病患者)
呼吸道病毒为常见病原 体
Chen DK et al. N Engl J Med 1999; 341:233–9.
IDSA/ATS:扩展病原学诊断试验的临床指征
指征
入住ICU 门诊抗菌治疗无效 空洞浸润 白细胞减少 酗酒 慢性重症肝病 重症阻塞性/结构性肺病 无脾(解剖性或功能性) 近2周旅游 Lp-UAT(+) Sp-UAT(+) 胸液
CAP病原学状况
IDSA/ATS指南CAP常见病原体
门诊患者
住院患者
住院患者
(非ICU)
(ICU)
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肺炎支原体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支原体 肺炎
原 肺炎衣原体
流感嗜血杆菌 军团菌属
革兰阴性菌
依 次
呼吸道病毒a
口咽部定植菌 呼吸道病毒a
ERS/ESCMI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ERJ 2005;26:1138-1180)
JR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Respir 2006;11:S79-133)
萄球菌、 衣原体、呼吸道病 色葡萄球菌
卡他莫拉 毒等
菌等
A组常见病原体 +铜绿假单胞菌
两指南中CAP病原体主要相似特征
肺炎链球菌在国内外CAP中均为最常见病原体 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在CAP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 轻症CAP最常见的病原为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 流感嗜血杆菌
– 老年患者以及合并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 链球菌
方法二:是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进行判断,但应结合临床对 培养报告进行综合评估 抗生素的针对性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国际指南的比较
国际上有代表性的CAP指南
IDSA/ATS: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CID 2007;44:S2772)
沙星)的耐药报告 应用强力抗肺炎链球菌药物(如喹诺酮类的莫西沙星和吉
米沙星),可使得DRSP耐药发生率稳定甚至总体上减少
Waterer GW et al. Chest 2003; 124:519–25. Musher DM, et al. N Engl J Med 2002; 346:630–1.
2007年IDSA/ATS成人CAP诊治指南及 2006年中华医学会CAP指南解读
肺部感染抗生素治疗
病原学
一、病原学 二、耐药性
抗生素 一、了解抗生素
二、抗生素的选择
疾病
一、诱因 二、基础病变 三、并发症
1、作用机制及分类 2、药代动力学 3、药物相互作用 4、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 5、不良反应
1、根据病原体及其耐药性选 择有针对性的抗生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