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二首
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1古诗二首:古朗月行节选|语文S版共26张PPT

(唐) 李白
李白
唐代有名的大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被称为“诗仙”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认一认:
古诗 尽头 登高 镜子
一首 黄河 一层 依赖 无穷无尽
流水 千里 晴朗 认识
摘苹果
识 古
呼盘
镜
朗
作
疑 青
端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 时 不识月 , 呼 作 白玉盘。 又 疑 瑶台镜, 飞 在 青云端。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 时 /不识月 , 呼 作 /白玉盘。 又 疑 /瑶台镜, 飞 在 /青云端。
读了这首优美的诗歌,你有什么疑问? 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识:认识。 呼作:叫做。 疑:怀疑。 瑶台:神仙居诗人李白看到圆圆的月亮,想到了 _________和__________。
白玉
结构:独体字
yù
组词:玉盘 美玉
yù
shí
结构:左右
偏旁:言字旁
笔画:7笔
shí
我是神枪手
古
晴
诗 头尽 朗
玉 盘
呼 作
瑶镜 台子
在飞
积累关于月亮的诗句。
月亮呼 呼作 白玉白盘玉盘
又疑 瑶台镜
李白为什么把月亮叫做白玉盘和 瑶台镜呢?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就把它叫做白色的玉盘。 又觉得月亮像瑶台里的仙镜, 高高的悬挂在夜空的云里。
•圆圆的月亮像白玉盘。 •圆圆的月亮像瑶台镜。 •圆圆的月亮像____________。
把生字宝宝送回家
玉
时 识
玉 玉石
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1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语文S版共23张PPT

啊!大 海就展现在 它们眼前。
除了蓝天, 远远近近的山都 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 山腰间飘着朵朵
白云。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太阳挨着 远山慢慢地落 下去,黄河水 奔腾不息流入 大海。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新的一年快到了,祝小朋友 们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guàn què ló u
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ຫໍສະໝຸດ yī白日依山尽 ●
白 日 依 山 尽
rù
黄河入海流
●
黄河( )流入大海。
rù
黄河入海流
●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yù qió ng
mù
欲穷千里目,
gèng
lóu
更上一层楼。
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
生字学习
欲楼入目 更穷依雀
生字学习
入
目更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会认字、会写字)生字精品课件

能力,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学习
空间,并做扎实有效的检查。
以学生为主体 , 立足学生 情感实际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
1.教师板书课题。 ( 组织学生听读, 并说说 讲了什么)
2.课文讲了谁的故事?哪两件事说明弟弟 爱学习? 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章 重点,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3.弟弟为什么爱学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要求会认的
这样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已具备自学生字词的
生字及词语。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句
子
mù
艹部 上下结构 暮年 暮春
暮年时,他很怀念逝去的青春。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句
子
sàn
攵部 左右结构 散发 散落
院子里的桂花散发着阵阵芳香。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句
子
jiǔ
氵部 左右结构 酒水 喝酒
这家餐厅已经备有二十多种酒水。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句
子
yáo
辶部 半包围结构 遥远 遥望
那个遥远的小山村,是王奶奶一 直魂牵梦绕的故乡。
1.课下自己收看电影《红岩》 , 阅读《我的
弟弟“小萝卜头” 》一书。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百花园五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1 古诗二首(会认字、会写字)生字精品课件

这节课我们先做背诵积累的任务。现在我们一
起来看课本。 (展示课件第十屏) 塞下曲 [唐] 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请同学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卢纶。 (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句
子
mù
艹部
上下结构
暮年 暮春
暮年时,他很怀念逝去的青春。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句
子
sàn
攵部
左右结构 散发 散落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句
子
jiǔ
氵部
左右结构
酒水 喝酒
这家餐厅已经备有二十多种酒水。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句
子
yáo
辶部
半包围结构
遥远 遥望
那个遥远的小山村,是王奶奶一 直魂牵梦绕的故乡。
暮 散 酒 遥
暮年 暮春 散发 散会 酒精 酒水 遥远 遥望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百花园五
都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这一组有共 同的部首是“卩”,只是前面的偏旁不同,所以说 这两字长得有点像,却有完全不同的用法,老师来 给这两个字组几个词,比如:印象、印刷、印章; 忘却、退却、冷却等。大家要认真观察,注意字形 的不同点,分别记忆。 再来看第二组:这回是偏旁相同,部首不同, 第一个字带“木”字旁,表示跟木头有关,对吧,
这个成语的画面感总是跟我们的八路军啊、顽 学生获得知识的新渠道,
强不屈的共产党员联系在一起,在抗日战争时期, 让枯燥的成语学习融合相 所有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谐 关的画面,达到准确记忆 幸福。 并正确运用的目的。 (展示课件第六屏)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课件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折断 断 断开
孤独 孤 孤单
楚国 楚 清楚
帆船 帆 帆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 中游地带属楚国, 所以叫楚江。 诗意:高高的天门山被长 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水东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此回
诗意: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 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诗意:两岸的青山相对 耸立巍峨险峻。
xiāng 相信 相当
相
xiàng 相册 相貌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一叶孤舟从 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piàn 片段 一片
片
piān 照片 影片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李白
三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二首(语文S版)

拓展延伸
与雪有关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踏莎行》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南秦雪》
31
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古诗。 2.抄写生字和词语。
32
2.墨 梅
33
作者简介
王冕(1287—1359) 元画家、 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 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 (今属浙江)人。归隐九里山,卖画为 生。工墨梅,学扬无咎,花密枝繁,生 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 梅。亦擅竹石。传世作品有《墨梅》 《南枝春早》等图。诗作语言质朴, 不拘常格。有《竹斋集》。
孤舟蓑笠翁
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 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寒冷的江面
独钓寒江雪
独自一人冒着漫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
18
译文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 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迹。 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 戴斗笠的老渔翁, 独自一人冒着漫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
41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 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 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抒发自己
鄙视流俗、贞洁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高尚情操。
42
结构图解
形 态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
状 物
自 甘
淡
墨
泊
梅
坚
贞
品 不要人夸好颜色 言 纯 格 只留清气满乾坤 志 洁
43
主题概括
2018年语文S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二首》(夜雪、梅花)课件

夜 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外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梅花;本诗表现了诗人坚贞不 屈、不怕挫折的精神。
夜雪:本诗流露了诗人寂寞、 孤独、凄苦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夜深的时候才知道雪下得很大, 不时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被子枕头的寒冷已经让我很 惊讶了,又看见窗户特别的明亮, 是被雪泛出的光照亮了。夜深的 时候才知道雪下得很大,不时能 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思考: 1.诗人为什么晚了还不睡? 2.诗人知道雪下得大吗?从那句诗中 可以看出来? 3.诗人此时想到了什么呢?
夜 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讶:奇怪,惊讶。 衾枕:被子和枕头。 已:已经。 冷:寒冷。 被子枕头的寒冷已经让我 很惊讶了。 又看见窗户特别的明亮,是被雪 泛出的光照亮了。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重:指雪下的大,积得厚。 时:是常。 闻:听见。 折竹声:竹子被大雪压断的 声音。
26、古诗两首
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说下列花 的名称、外形及特点
花
玫瑰
• 花大色艳 • 香气浓郁 • 食用配料
荷花
• 叶大而绿 • 清香怡人 • 静水生长
桃花
• 花色艳丽 • 果实可食 • 含有淡香
桂花
• 花小而多 • 香气诱人 • 食用配料
百合
• 茎直而硬 • 散发幽香 • 形如鳞片
水仙
• 水中生长 • 亭亭玉立 • 根如大蒜
初读古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méi
qiáng
dú
yáo
梅
最新语文S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二首》(夜雪、梅花)ppt课件

讶:奇怪,惊讶。 衾枕:被子和枕头。 已:已经。 冷:寒冷。
夜雪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重:指雪下的大,积得厚。 时:是常。 闻:听见。 折竹声:竹子被大雪压断的 声音。
1、被子枕头的寒冷已经让我 很惊讶了, 2、又看见窗户特别的明亮, 是被雪泛出的光照亮了。 3、夜深的时候才知道雪下得 很大, 4、不时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 的声音。
因为有缕缕清淡的香
气从远处飘来。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白 居 易
夜 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外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复闻窗户明。
思考: 1.诗人为什么,晚了还不睡? 2.诗人知道雪下得大吗? 3.诗人此时想到了什么呢?
夜 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外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梅花;本诗表现了诗人坚贞不 屈、不怕挫折的精神。
夜雪:本诗流露了诗人寂寞、 孤独、凄苦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王安石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 / 数枝梅, 凌寒 / 独自开。 遥知 / 不是雪, 为有 / 暗香来。
翻译古诗的方法:
把诗中的字、词语变成现 在说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改写 成一句通顺的话。为使句子通顺, 可根据意思加上一些字,或者调 整一些词的顺序。 例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墙角 几枝 梅花 冒着严寒 独自 开放
21、古诗两首
初读古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 讶
墙 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二首教材分析:《牧童》、《舟过安仁》两首古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从充满灵气的诗句里,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受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
《牧童》生动描写了牧童放牛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
学情分析:学生对古代儿童的生活不是很熟悉,探究他们的生活,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
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教学中要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准备:小黑板板书:小练笔要求及《稚子弄冰》。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2、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图画中两个小孩的聪慧、顽皮,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借助图画及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教学策略:主张学生自主学习,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环境的差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古诗编成故事。
教学策略: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叙事诗,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都能背诵下来,所以在本节课里我将引导学生深入读悟,根据文中插图,想象诗中的情境,编写一个小故事。
栖霞观里中心小学张燕笛教材分析: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
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
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
学情分析:本课故事清晰,主要围绕骆驼队展开回忆。
学生对骆驼的兴趣也不亚于作者,所以在本课的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地朗读,用心体会,感受作者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1个字。
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铃铛、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学骆驼咀嚼(1-4自然段)想象驼铃的用处(5-9自然段)想替骆驼剪毛(10自然段)追问骆驼去处(11-14自然段)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A.“学骆驼咀嚼”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
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
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教学反思:23、童年的发现官道一中小学部隋彩萍教材分析: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行到证实。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通过幽默的语言,体会到作者对自己童年的发现引以为豪,也能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的发现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不理解。
可是对作者童年时的求知若渴、寻根问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领悟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认读10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轻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7个字。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7个字。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策略:本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理解“我”童年“发现”了什么?又是怎样发现的等一连串的问题展开教学,进一步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问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策略:教后反思:24.儿童诗两首官道镇一中小学部战雪丽教材分析:《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
《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学情分析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
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建议:1.重视朗读训练。
《我想》节奏齐整,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在不同的环节安排朗读训练,但要注意层次性,提升朗读的质量。
《童年的水墨画》则应重在读出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
2.鼓励大胆想象。
如:《我想》一诗,学生通过想象一个个心愿的画面,感受童年的异想天开,《童年的水墨画》通过想象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3.借鉴诗歌写法。
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
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我想》(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
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
(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1.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2.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师随机板书)(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4.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1>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2>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一)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
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2.交流感悟。
3.小结:<1>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2>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