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传染病学-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端螺旋体病(1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
•临床特征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性反应后发症。
•重症患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危及生命。
二、病原学•钩体呈细长丝状,革兰染色阴性,有12~18个螺旋,长约6~20μm宽约0.1μm,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电镜观察到钩体结构包括圆柱形菌体、轴丝(又称鞭毛)和外膜3部分。
•外膜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其相应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需氧。
•抵抗力弱,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死亡,对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均无抵抗力。
•在pH7.0~7.5的潮湿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3个月。
•钩体的抗原结构复杂,全世界已发现24个血清群,200多个血清型,新菌型仍在不断发现中。
•我国已知有19群,74型。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是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传染源–钩体的动物宿主相当广泛,在我国证实有80多种动物,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鼠类以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黄毛鼠为最重要,是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原体是主要的途径,带钩体动物排尿污染周围环境,人与环境中污染的水接触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式。
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是钩体最主要入侵途径。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较强同型免疫力。
•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广泛,遍及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为严重。
我国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外,其他地区均有本病散发或流行,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
–主要流行于夏秋季,6~10月发病最多。
但全年均可发生。
–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
疫区儿童亦易感染。
钩体病

卧床、抗菌、对症、处理后发症
32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饮食 补液 补充电解质 加强病情观察 加强护理
33
2.病原治疗:(治疗关键、根本措施)
(1)早期应用抗生素,减少脏器功能损害 。
(2)青霉素(首选)、庆大霉素、四环素、三代头孢、 喹诺酮类。
(3)青霉素常规用法:
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sis
概念
2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急性传染病。 鼠及猪是主要传染源,世界范围内流行。临床特 点为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球结合膜充血、浅 表淋巴结肿大、腓肠肌疼痛。重者并发肺出血、 黄疸、脑膜脑炎、肾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 我国古代医书有“打谷黄”、“稻疫”记载。
40万U肌注,重症者2小时后追加40万单位,每日总量 160-240万单位,分3-4次使用(首剂治疗后应加强监护 至少4小时)。
5万U→10万U→ 20万U → 40万U,肌注,每日3-4次 40万U肌注 + 氢化可的松200mg 静滴
34
(4)青霉素其它用法(小剂量,分次给药)
赫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
37
预防
管理好传染源:灭鼠、圈养猪/狗、积肥。
切断传播途径:开沟排水、消除死水、兴修 水利防止洪水泛滥;收割水稻前1周放干田 水。 保护易感人群:多价钩体菌苗接种(1年); 提前口服药物预防(多西环素)。
38
(1)普通肺出血型:
咯血和痰中带血,出血量不多。
体征不显,听诊肺部无异常或少许啰音。 X线胸片:肺纹理增多,有散在点状局限性阴影 (出血)。 及时、正确治疗痊愈。
钩端螺旋体病

二、流行病学
自然宿主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流行季节
自然宿主
由于钩端螺旋体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尤其在气候 温暖、雨量充沛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而且其动物 宿主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 染,就给该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国外已从170多 种动物分离到钩端螺旋体。我国的储存宿主也十 分广泛,已从80多种动物中分离到,包括哺乳类、 鸟类、爬虫类、两栖类及节肢动物,其中哺乳类 的啮齿目、食肉目和有袋目以及家畜是我国的主 要储存宿主。
传染源
钩端螺旋体可以在宿主肾脏中长期存活, 经常随尿排出污染水源而成为该病的传 染源。我国南方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的 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和食虫类。鼠类感染 后,多呈健康带菌,带菌时间可长达数年, 是本病自然疫源的主体,加之感染后发病 或带菌家畜,就构成了自然界牢固的疫源 地。猪是北方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 源,也是南方洪水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 重要宿主。
亚急性感染
亚急性感染以发热、厌食、呕吐、脱水和饮欲增加为主 要特征。病犬黏膜充血、淤血,并有出血斑点。干性及 自发性咳嗽和呼吸困难的同时,可出现结膜炎、鼻炎和 扁桃体炎症状。由于肾功能障碍,可出现少尿或无尿。 耐过亚急性感染病犬,肾功能障碍症状,通常于感染发病 后2~3周恢复。有的病犬由于肾功能严重破坏,亦可出 现多尿或烦渴等症状,发展为尿毒症的犬,出现呕吐、 血便、无尿、尿臭级脱水等。如侵害肝脏,15%的患犬 出现黄疸。严重病犬于5~7天死亡。
流行季节
本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夏秋季节 为流行高峰,冬春季比较少见。雄犬发病 较多,幼犬容易发病,症状也较严重。饲养 , , 管理好坏与本病发生有密切关系,如饲养 密度过大、饥饿或其他疾病使机体衰弱 时,均可使原为隐性感染的动物表现出临 床症状,甚至死亡。
钩端螺旋体病课件

✓ CT检查:观察肺部、脑 部等器官的详细结构, 有助于诊断
12
34
✓ 超声检查:观察心脏、
✓ 核磁共振(MRI)检查:
肝脏等器官的形态和功
观察脑部、脊髓等器官的
能,有助于诊断
详细结构,有助于诊断
临床诊断
1 症状观察: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2 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等 3 尿液检查:尿常规、尿蛋白等 4 影像学检查:X光、CT等 5 病原学检查:钩端螺旋体培养、血清学检测等 6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03
康复训练: 帮助患者恢 复身体机能, 提高生活质 量
04
家庭支持: 家属给予患 者关爱和照 顾,增强患 者信心
预防措施
0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水、粪便等
02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03
避免与病畜、病禽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04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4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钩端螺旋体
疫苗
接种时间: 根据个人情 况,建议在 旅行前接种
接种方式: 肌肉注射
接种效果: 预防钩端螺 旋体病,降 低感染风险
卫生习惯
保持个人卫
1 生:勤洗手、 洗澡、刷牙 等
保持环境卫生:
2 保持室内外环 境整洁,减少 细菌滋生
避免接触污染
3 源:避免接触 污水、垃圾等 污染源
3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
01
抗生素种类: 青霉素、四 环素、链霉 素等
02
治疗原则: 早期、足量、 足疗程
03
治疗效果: 有效控制病 情,减轻症 状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致的一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
此病遍及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流带流行较重。
我国尤以长江以南诸省较为常见。
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和显著的腓肠肌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皮疹等全身感染症状。
本病死亡率相当高(约5%),而以黄疸出血型最严重,可高达30%,患者多死于肾功能衰竭,或因大量肺出血而造成窒息。
病因及发病机制钩端螺旋体病由钩体引起。
钩体常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啮齿类动物体内,在这些动物体内一般不致病。
猪和鼠为主要传染源。
有多种传播途径,以人与污染水源(如雨水、稻田)接触为其主要传播方式。
本病发病全年可见,但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水稻收割期间。
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皮肤与粘膜侵入人体,迅速从淋巴管或微血管进入血流达全身。
钩体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形成钩体败血病而致病。
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钩端螺旋体有多种类型,都具有特异的表面抗原和共同的内部抗原。
各型对人的致病力不同,主要累及的器官也有差异。
菌型与疾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菌型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类型,而同一临床类型可由不同的菌型所引起。
患者感染钩端螺旋体后潜伏期1-2周,随后因菌体繁殖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全身症状而发病。
病程可分为三期:①败血症期(发病1-3天),有明显的早期急性感染症状,而无明显的组织损伤;②败血症伴器官损伤期(发病4-10天),出现内脏器官的病变及轻重不等的出血、黄疸、脑膜炎和肾功能衰竭等,重症感染多于此期死亡。
③恢复期(发病2-3周),患者逐渐恢复健康,一般不留后遗症,有时因特异免疫反应可发生眼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理变化属急性全身性中毒性损害,主要累及全身毛细血管,引起不同程度的循环障碍和出血,以及广泛的实质器官变性、坏死而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炎症反应一般轻微。
主要器官改变如下:1、肺主要表现为肺出血。
15钩端螺旋体病-2013

[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疫水接触,夏秋季。 2、突然起病,寒热,酸痛一身软,眼红腿
痛淋大,肝脾肿大。肝损害,肺出血。 3、血象高,尿常规检查可有蛋白,凝溶试
特异性检查 血清凝集溶解实验:1:400。 双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升高。 钩体DNA探针杂交,PCR检测,血中的钩
体DNA。
治疗
青霉素(首选) 出现下列情况,使用激素 黄疸出血型 肺出血型 肾功能衰竭型 脑膜脑炎型 赫氏反应
谢谢
病理解剖
肝细胞变性肿胀,炎细胞浸润,胆汁淤 积。
肾间质水肿,肾小管退行性变,坏死。 肺毛细血管内皮连接处缺口,RBC溢入
肺泡呈点、片状出血,类肝样实变。 脑骨骼肌中毒性炎症改变。 各组织切片中可查到钩体。
肺组织的病理改变
1)钩体毒素与肺组织间相互反应引起肺毛细血 管功能改变或结构变化;
(四)肾功能衰竭型
1、前三天,早期表现。 2、后期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 肾
衰表现。 3、尿常规检查可有蛋白、少许红细胞或白
血胞、管型 。 4、单一肾衰竭型少见。
(五)脑膜脑炎型
1、前三天为早期表现 2、后期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
等,并有神志障碍、瘫痪、昏迷。 3、 70% CSF中白细胞、蛋白升高,半
2)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处由松弛,细胞间 “孔道”或称窗口,红细胞则以伪足形式由孔
道中溢入肺泡;这种出血属肺微血管漏出性 出血,广泛、迅速,可致口鼻涌血; 3)肺组织无明显结构破坏。(见图)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处示意图
钩端螺旋体病

传播途径
人主要通过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 )和黏膜接触含有钩体的疫水而感染 。
流行特征
本病遍及全世界,在东南亚地区尤为 严重。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 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以农村为多, 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及分期
01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等
显微镜凝集试验(MAT)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是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间接血凝试验
检测血清中钩端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操作简便快速。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应用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检测钩端螺旋体DNA,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 。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和灭菌 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废弃物处理
实验废弃物应严格按照生物医 疗废弃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04
临床治疗与护理要点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01
02
03
首选药物
青霉素G,对钩体病有特 效,且副作用小,治疗早 期使用可缩短热程,减少 并发症。
替代药物
对青霉素过敏或治疗无效 者,可选用庆大霉素、四 环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或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切断传播途径方法
环境卫生整治
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清理垃圾、 污水等,减少病原体滋生地。
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疫水,不在疫区游泳、 洗衣等,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消毒处理
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场所等进 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体。
易感人群保护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了解预防措施和早 期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

临床表现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
约相当于病程第三~十日。按不同临床表现, 可归纳为5种临床类型。
流感伤寒型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肾功能衰竭型
脑膜脑炎型
临床表现
三、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一)后发热 经治疗或自愈后3~4日发热再现,38 ℃左右, 用药与否,发热均在l~3日内消退
(二)眼后发症 常于病后1周至1个月发生,主要为葡 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脉络膜炎。
病理
钩体病的基本病变是全身毛细血管的感 染中毒型损害。重者可引起下列内脏与 组织的重要病变。
病理
(一)肺 主要表现为出血。初为点状出 血,以后不断增多和扩大,相互融合成 全肺弥漫性出血。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 (皮二细)肝胞间肝溢肿出大。,出肝血细中胞心混可浊见肿少胀量、钩脂体肪。变 性和小叶中央坏死,窦周隙水肿、肝细胞 索离解,胆小管内可见胆汁淤滞。窦周隙、 毛细胆管内可见钩体
三、肝功能检查 黄疸患者血胆红素增高。血清 转氨酶升高,部分患者有肌酸激酶升高
四、肾功能检查 多有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血尿 素氮,肌酐升高,酸中毒,高血钾,低血钠等亦可 出现。
实验室检查
五、特异性检查
(一)病原体分离
(二)血清学检查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病前3周内有与 疫水接触吏、接触猪尿或鼠尿史、或饮 食品被鼠尿污染史。
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细长,有12~18 个螺旋,长6~10/1m,一端或两端屈曲 成钩状。革兰染色阴性。钩体在湿土中 能存活半年以上,在水中可生存数周至 数月,最适pH值为7.2~7.4,孵育温度 以28℃左右为宜。钩体对干燥、常用消 毒剂均极敏感,加热60℃1min即被杀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 按病程分3个阶段: • 按临床表现特点分5型:
1.早期败血症阶段
病后1~3天:各临床类型所共有的表现
2.中期器官损害阶段 病后3~10天。 无内脏器官损害: 单纯型(流感伤寒型) 有明显内脏器官损害: 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 肾功能衰竭型、脑膜脑炎型
3.后发症阶段(恢复或迟发过敏反应) 病后7~10天以后
24
[健康指导]
1.控制传染源 加强猪等家畜粪尿的管理,消 灭田鼠。 2.切断传播途径 尤应加强个人防护。 3.预防接种 钩体多价菌苗 • 成人第1针1ml,第2针2ml,相隔半月 • 亦可口服多西环素200mg,每周1次 4.进行有关本病知识的教育 • 介绍早期及后发症表现,指导群众及早就医 • 指导病人及家属配合观察治疗的方法
(三)黄疸出血型 • 在单纯型之后出现 病程4~8天
• 黄疸,出血及肾损害 • 主要死因:肾衰竭
• 近年本型占比例下降
(四)肾衰竭型
单纯型钩体病者可有脑脊液改变
有临床症状者少见
可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脑膜脑炎
后发症:病后2周~6月
1.后发热 2. 眼的后发症: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 炎、葡萄膜炎 3.闭塞性脑动脉炎:感染钩体或钩体病 后均可发生,血管内可见钩体(L型)
[实验室检查]
• 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血生化 • 特异性检查: 1. 血培养 阳性率低,需时长。 2. 血清学检查
显凝试验:>1/400
双份血清4倍升高 3.钩体DNA探针、PCR法 确诊 早期诊断
[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4.排除类似疾病
15
[治疗要点]
• 原则:“三早、一就地”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就地治疗
(一)抗病原治疗
1.青霉素G
首选药物
2.其他抗生素
PG过敏者
青霉素G治疗
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首次肌注青霉素G 40万U, 每6~8小时1次,疗程5~7天。
青霉素G首剂后可发生赫 氏反应(23.1%~68.4%或更高)
青霉素G治疗后 赫氏反应(Herxheimer)
25
总结
• 致病性钩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 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 •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 • 青霉素是病原治疗的首选,注意治疗后赫氏
反应,治疗应住院密切观察
27
1.肺弥漫性出血型 • 镇静:度冷丁、氯丙嗪、异丙嗪 • 激素疗法:氢化可的松 •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 强心、止血 • 忌升压药 2.黄疸出血型 参考急性黄疸性肝炎 3.脑膜脑炎型 参考流行性乙型脑炎
[护理]
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
1.体温过高 与钩体败血症有关。 (1)休息与活动 • 各型均应卧床休息,直至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 不宜搬动病人,以免诱发大出血 (2)用药护理:首剂使用抗菌药物后 加强监护6h;一旦发生赫氏反应,应积极配合医 生抢救 (3)对症护理 • 高热: 冰敷和温水擦浴 • 如有皮肤出血倾向时,避免酒精擦浴 22 • 钩体病一般不用退热剂
(2)对症护理 肺弥漫性出血护理 1)病人绝对静卧, 吸氧 2)备好急救药物及器械 3)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出现呼吸道阻塞的征象,应及时吸出血块 必要时配合医生施行紧急气管切开 4)配合用药: 遵医嘱:哌替啶等镇静剂、止血药、氢化可的松等 • 静脉滴注时速度不宜过快 • 及时配血,争取少量多次输新鲜血 • 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平衡盐液等 5)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第九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第六节 钩端螺旋体病
1
[概述]
• 致病性钩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 基本病理 :全身毛细血管的感染中毒型损伤
• 临床特点:急起发热、全身酸痛,多脏器的 损伤表现:肺(肺出血)、肝(黄疸)、肾(肾功 能衰竭)、CNS(脑膜脑炎)
[病原学]
•两端有钩
•穿透性强
•在外界抵抗力强 •多种血清群/型
原因: 钩体大量裂解,释放毒素有关 发生时间:注射青霉素G后 半小时~4小时 表现: 突然寒战、高热、脉速、气促等 出现低血压、休克等 可诱发肺弥漫性出血
防治赫氏反应
• 青霉素的小剂量与分次给药 • 加用氢化可的松(首次使用青霉素)
治疗:
镇静剂:度冷丁、异丙嗪、氯丙嗪 激
素:氢化可的松
(二)对症治疗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3
[流行病学]
• 传染源:野鼠和猪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接触疫水
接触污染的环境
•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钩体
皮肤粘膜 血 早期败血症
器官损害
功能障碍
侵入各器官
毒素与器官作用
变态反应
后发症
5
病理解剖学特点
• 功能障碍=病理组织形态改变?
不
临床表现类型重者,组织病变轻 治疗后可完全恢复
(一)单纯型(流感伤寒型、感染中毒型)
• 即单纯败血症表现: 1.发热 2.肌肉疼痛 3.乏力 4.结膜充血 5.腓肠肌压痛 6.淋巴结肿大
“寒热酸痛身疲惫, 眼红腿痛淋结大”
(二)肺出血型 在单纯型之后出现 1.轻度肺出血型 2.肺弥漫性出血型
原因:①病原菌毒力强;②病人免疫力低; ③未及时治疗; ④治疗时的加重 (赫氏反应) 表现:①发热等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 ②咯血(+/-)肺湿啰音,X线所见 ③严重缺血缺氧表现: 气急、心慌与窒息感、恐惧 重者神志恍惚或昏迷
[护理]
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
2.潜在并发症 出血 (1)病情观察: 1)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呼吸、心率加快、血 压下降等出血性休克表现 2)注意有无出血的表现: • 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及瘀斑 • 鼻出血、呕血、便血、血尿等 • 如有突然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心率加 快、肺部出现湿啰音、咳血丝痰等肺出血的先 兆表现,应及时通知医生 23 3)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